愿你自由 愿你始终过着你自己的人生
我总觉得很多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就像一滴墨落在水里,纠葛缠绕,彼我难辨。
我于我妈,则更像是水和油,我像飘萍一样浅浅地浮着,似乎从没被某种强烈感情包裹。
我跟朋友调侃,人长大是需要运气的,能不能顺利通关要看命硬不硬手气壮不壮。我无疑是属于手气不错的那种。
生我那天晚上,我妈吃了好多黄瓜和西红柿,她肚子疼时以为是蔬菜太凉的副作用,拖了很久,我妈一拍脑袋:莫不是要生了?这才想起去医院。我弟弟跟我有相仿的命运,我妈怀着他的时候热衷于打麻将,我们坚强伟大的母亲忍着微微的肚痛,愣是打到那一晚的麻将散局方才去医院,剖腹生下我那个因为缺氧已经嘴唇发紫的弟弟。
我小时,我妈常脑洞大开,一次次在我身上印证她的生活经验多么匮乏。比如她把包裹的严严实实的我从炎热的室外抱回家,觉得我太热,她就洞开窗子,从襁褓里抽出赤条条的我,把我放在阴凉的风口晾凉,很快我就开始翻白眼了……
比如她觉得看着到处爬的我好费劲儿,就在我腰上系了一根绳子,关键没算好直径,我爬到床边一下子栽下去,那个绳子的长度正把我悬在半空,给我吊得脸都红了。
这些罄竹难书的“罪过”,常被我姥姥提及,以佐证我妈是多么幼稚浅薄,也更坚定了我姥姥要把我稳稳留在身边的决心。所以我和我妈有了长久的疏离,她的身影不多出现在我的童年,我读小学时,偶尔回一次家我妈跟我爸可能在忙可能在玩儿,忘了我要回家,我就自己在楼道蹲着等,或者沿着附近的小河转悠,寂寥而漫长的、索然无味的等待。
有一次听一个擅长写悲伤文字的青年作家说,她从小感受到的东西似乎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她妈妈频频给她讲起耶稣,讲起宗教,原本以为这会给孩子一种极祥和的宗教氛围,而她所感受到的却是令她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一种生怕出了错误而受到主的责罚的恐惧。
在我之后的整个的成长过程中,我的母亲几乎没有耳提面命地交代给我什么道理,我像一棵草一样,见风见雨就野蛮生长,我很早开始沉湎于自然,沉湎于自己的世界,我几乎没从她那里听到过什么故事,所以我之后的人生走了怎样的弯路,都不能寻根溯源责难到我的母亲。
叶圣陶说:女人被人把“母”“妻”两字笼罩住,就轻轻地把人格取消了。
有多少母亲在一份婚姻、一个家庭中收获的都是冷眼和徒劳啊,母亲这个角色成了一个巨大的枷锁,钳制住她作为一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只让她们在余生画地为牢。
生育和教养下一代几乎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袋鼠妈妈会把小袋鼠揣在育儿袋里一年多,给吃给喝,悉心照料;我养过一只猫,枯瘦如柴,依旧强打着精神把爬到远处的小猫叼回来,并在它们逐渐长大后教给它们如何喝水和清理自己。
人从动物变过来,女人,被教给最多的就是要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早早地投身到一个家庭,每一步踏踏实实地教养自己的孩子。在整个的关于母亲的讲述中,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牺牲、奉献等词汇上,而一个女人在走向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角色时,梦想和自我,早远远被抛在半路。
在男性作为叙述主体对于母亲的讲述中,我们常看到对于母亲的崇拜与尊重,几乎是以母亲自戕般的受难作为代价。
老舍写母亲是“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不识字的劳动妇女。“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在母亲七十大寿那天,老舍没能回家,老母亲十分想念幼子,没有心情过寿,“只喝了两口酒,很早便睡下。”母亲过世一年后,老舍才知道。这些使老舍对老母亲心怀愧疚,自称为“逆子”。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写:“邻居们把她(母亲)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台静农《新坟》中写一位因失去儿女悲痛地丧失理智的母亲,最终“将她儿子浮厝上草燃着了,她便被烧死了……在这一大堆浮厝的灰烬里藏有一个小小的黑团,这便是她的尸体。”
读着心下戚然,母亲们最后的归宿,都是子女心头的一丝惦念或者笔下或轻浅或沉痛的讲述,可是很多母亲都为最后的这点挂念搭上一生的操劳。
母亲和家庭和子女之间太过紧密的牵连,一旦遭遇变故,则会让母亲痛不欲生,而母亲太过强大的爱的希冀,某种程度对于子女亦是种误导和摧残。
子女对于母亲的最深的误解之一就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母亲该为家庭做奉献。比如知乎上的问题这样问:“母亲是否有责任把饭菜做好?”“晚辈如何委婉劝说自己的母亲做好一个家的女主人和做好一个母亲?”
是谁规定母亲在家庭中天生就该是奉献者的角色呢?而提问者自己是否真的了然怎样的母亲才算是好母亲?
至于摧残,也是屡见不鲜,奉献给家庭的没有自我的母亲,孩子就成了她唯一能彰显价值的军功章,当她把太多的梦想都强加于下一代,孩子则会因为不堪重负,而摆出反抗的姿态。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问,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去见到还没有生你的年轻的妈妈,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底下有很多评论是这样的:
“你的这段婚姻没有享福只有受苦”
“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要开心”
“做自己就好,没有人看不起你”
我认真想了一下,如果我穿越回去,我似乎并没有什么可规劝我母亲的话,这些年我跌跌撞撞长大,没给她添什么堵,她迄今走的路都是出于她自己的选择,哪怕偶尔不开心,也是她人生中所经的磨难,我们两个像是并肩长的树,偶尔枝叶交叉,但是根底上我们都有自己的坚持。
不摆布她的人生,大概是我为她做的最好的一件事了。
我的母亲她始终保持着对于生活的一种钝感力,她不会跟人砍价,见到喜欢的就要买;一意孤行,不管我工作多忙她说来看我就要来;她爱吃乱七八糟的零嘴,爱打扮,总被各种美容机构坑钱;她这半生从没为什么事儿焦虑得辗转反侧,特别喜欢玩儿,特别爱热闹;单纯得要命。
怀我弟弟的时候大冬天,她突然好爱吃山竹,简直是倾家荡产为了吃山竹!
特别爱哭,见到谁哭她都能跟着落泪。我失恋时哭的昏天黑地,她坐在我旁边抹了半宿泪,哭累了沉沉睡着了,我在她的鼾声和庞大的失恋阴影中心情复杂了半宿。
母亲节前夜,她缠着问我送她什么礼物,我说我身无长物,她说你手镯就很好看,我于是褪下来,看着她高高兴兴套在她自己手腕上。
想对全天下的母亲们说,愿你们自由,愿你们始终过着你们自己的人生,愿你们轻松地、无所畏惧、毫无惦念地过你们这一生。
我于我妈,则更像是水和油,我像飘萍一样浅浅地浮着,似乎从没被某种强烈感情包裹。
我跟朋友调侃,人长大是需要运气的,能不能顺利通关要看命硬不硬手气壮不壮。我无疑是属于手气不错的那种。
生我那天晚上,我妈吃了好多黄瓜和西红柿,她肚子疼时以为是蔬菜太凉的副作用,拖了很久,我妈一拍脑袋:莫不是要生了?这才想起去医院。我弟弟跟我有相仿的命运,我妈怀着他的时候热衷于打麻将,我们坚强伟大的母亲忍着微微的肚痛,愣是打到那一晚的麻将散局方才去医院,剖腹生下我那个因为缺氧已经嘴唇发紫的弟弟。
我小时,我妈常脑洞大开,一次次在我身上印证她的生活经验多么匮乏。比如她把包裹的严严实实的我从炎热的室外抱回家,觉得我太热,她就洞开窗子,从襁褓里抽出赤条条的我,把我放在阴凉的风口晾凉,很快我就开始翻白眼了……
比如她觉得看着到处爬的我好费劲儿,就在我腰上系了一根绳子,关键没算好直径,我爬到床边一下子栽下去,那个绳子的长度正把我悬在半空,给我吊得脸都红了。
这些罄竹难书的“罪过”,常被我姥姥提及,以佐证我妈是多么幼稚浅薄,也更坚定了我姥姥要把我稳稳留在身边的决心。所以我和我妈有了长久的疏离,她的身影不多出现在我的童年,我读小学时,偶尔回一次家我妈跟我爸可能在忙可能在玩儿,忘了我要回家,我就自己在楼道蹲着等,或者沿着附近的小河转悠,寂寥而漫长的、索然无味的等待。
有一次听一个擅长写悲伤文字的青年作家说,她从小感受到的东西似乎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她妈妈频频给她讲起耶稣,讲起宗教,原本以为这会给孩子一种极祥和的宗教氛围,而她所感受到的却是令她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一种生怕出了错误而受到主的责罚的恐惧。
在我之后的整个的成长过程中,我的母亲几乎没有耳提面命地交代给我什么道理,我像一棵草一样,见风见雨就野蛮生长,我很早开始沉湎于自然,沉湎于自己的世界,我几乎没从她那里听到过什么故事,所以我之后的人生走了怎样的弯路,都不能寻根溯源责难到我的母亲。
叶圣陶说:女人被人把“母”“妻”两字笼罩住,就轻轻地把人格取消了。
有多少母亲在一份婚姻、一个家庭中收获的都是冷眼和徒劳啊,母亲这个角色成了一个巨大的枷锁,钳制住她作为一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只让她们在余生画地为牢。
生育和教养下一代几乎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袋鼠妈妈会把小袋鼠揣在育儿袋里一年多,给吃给喝,悉心照料;我养过一只猫,枯瘦如柴,依旧强打着精神把爬到远处的小猫叼回来,并在它们逐渐长大后教给它们如何喝水和清理自己。
人从动物变过来,女人,被教给最多的就是要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早早地投身到一个家庭,每一步踏踏实实地教养自己的孩子。在整个的关于母亲的讲述中,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牺牲、奉献等词汇上,而一个女人在走向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角色时,梦想和自我,早远远被抛在半路。
在男性作为叙述主体对于母亲的讲述中,我们常看到对于母亲的崇拜与尊重,几乎是以母亲自戕般的受难作为代价。
老舍写母亲是“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不识字的劳动妇女。“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在母亲七十大寿那天,老舍没能回家,老母亲十分想念幼子,没有心情过寿,“只喝了两口酒,很早便睡下。”母亲过世一年后,老舍才知道。这些使老舍对老母亲心怀愧疚,自称为“逆子”。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写:“邻居们把她(母亲)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台静农《新坟》中写一位因失去儿女悲痛地丧失理智的母亲,最终“将她儿子浮厝上草燃着了,她便被烧死了……在这一大堆浮厝的灰烬里藏有一个小小的黑团,这便是她的尸体。”
读着心下戚然,母亲们最后的归宿,都是子女心头的一丝惦念或者笔下或轻浅或沉痛的讲述,可是很多母亲都为最后的这点挂念搭上一生的操劳。
母亲和家庭和子女之间太过紧密的牵连,一旦遭遇变故,则会让母亲痛不欲生,而母亲太过强大的爱的希冀,某种程度对于子女亦是种误导和摧残。
子女对于母亲的最深的误解之一就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母亲该为家庭做奉献。比如知乎上的问题这样问:“母亲是否有责任把饭菜做好?”“晚辈如何委婉劝说自己的母亲做好一个家的女主人和做好一个母亲?”
是谁规定母亲在家庭中天生就该是奉献者的角色呢?而提问者自己是否真的了然怎样的母亲才算是好母亲?
至于摧残,也是屡见不鲜,奉献给家庭的没有自我的母亲,孩子就成了她唯一能彰显价值的军功章,当她把太多的梦想都强加于下一代,孩子则会因为不堪重负,而摆出反抗的姿态。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问,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去见到还没有生你的年轻的妈妈,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底下有很多评论是这样的:
“你的这段婚姻没有享福只有受苦”
“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要开心”
“做自己就好,没有人看不起你”
我认真想了一下,如果我穿越回去,我似乎并没有什么可规劝我母亲的话,这些年我跌跌撞撞长大,没给她添什么堵,她迄今走的路都是出于她自己的选择,哪怕偶尔不开心,也是她人生中所经的磨难,我们两个像是并肩长的树,偶尔枝叶交叉,但是根底上我们都有自己的坚持。
不摆布她的人生,大概是我为她做的最好的一件事了。
我的母亲她始终保持着对于生活的一种钝感力,她不会跟人砍价,见到喜欢的就要买;一意孤行,不管我工作多忙她说来看我就要来;她爱吃乱七八糟的零嘴,爱打扮,总被各种美容机构坑钱;她这半生从没为什么事儿焦虑得辗转反侧,特别喜欢玩儿,特别爱热闹;单纯得要命。
怀我弟弟的时候大冬天,她突然好爱吃山竹,简直是倾家荡产为了吃山竹!
特别爱哭,见到谁哭她都能跟着落泪。我失恋时哭的昏天黑地,她坐在我旁边抹了半宿泪,哭累了沉沉睡着了,我在她的鼾声和庞大的失恋阴影中心情复杂了半宿。
母亲节前夜,她缠着问我送她什么礼物,我说我身无长物,她说你手镯就很好看,我于是褪下来,看着她高高兴兴套在她自己手腕上。
想对全天下的母亲们说,愿你们自由,愿你们始终过着你们自己的人生,愿你们轻松地、无所畏惧、毫无惦念地过你们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