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帝后陵寝之北凉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元陵
![]() |
元陵,是十六国时期卢水胡首领沮渠蒙逊的陵寝,沮渠蒙逊亦为北凉政权开国君主(存疑),位于甘肃省武威市郊,具体地点不明。
沮渠蒙逊(366—433)即北凉武宣王,临松卢水(今甘肃张掖)人,匈奴族,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建立者,军事统帅。公元401—433年在位。沮渠蒙逊的祖先为匈奴左沮渠(官名),后来便以沮渠为姓。沮渠蒙逊虽为北方蛮族,却博览史书,还颇晓天文。史书上称赞他“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权变”(《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所以,附近的胡人都归于他。前秦凉州刺史梁熙、后凉主吕光都奇而惮之,为此,沮渠蒙逊常整日游玩饮酒。
史料记载,沮渠蒙逊虽为北方蛮族,却博览史书,颇晓天文。史书上称赞他“才智出众有雄才大略,滑稽善于权变”。
沮渠蒙逊最早依附于后凉,两位伯父沮渠罗仇兄弟在后凉统治者吕光部下被杀后,于397年率众推段业为凉州牧,脱离后凉独立。段业任蒙逊为张掖太守。401年,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凉州牧、张掖公,建国北凉。412年,迁都于两年前从南凉手中夺取的姑臧,称河西王。421年,攻下敦煌,灭西凉李氏。约在次年占领高昌,版图扩及西域。北凉政权达到极盛时期,与刘宋交聘,输入书籍,继前凉、西凉之后,在河西保存和发扬了汉族封建文化。
沮渠蒙逊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是十六国后期有名的英主,义和三年(433年),沮渠蒙逊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葬于元陵,庙号太祖,谥号武宣王。
蒙逊死后,子茂虔(亦作牧犍)继位。439年北魏攻占姑臧,茂虔投降,与士民三万户一起被徙到平城。茂虔之弟无讳和安周率部向西转移。442年无讳据有原为北凉高昌太守阚爽控制的高昌郡,在那里延续了北凉政权。444年无讳死,安周继位。460年被柔然攻灭。
姑臧,即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姑臧也称“盖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今河西走廊武威,又名雍凉、武威郡、凉州、西凉、雍州、侠都、凉都、雍都、陇右、不夜城,是少数民族用语。姑臧城的“姑臧”二字来源于姑臧山的"姑臧",而姑臧山是西戎、月氏和匈奴部落的生活和游牧场所,其名来自匈奴语,匈奴语已无可考。
历史上,姑臧是武威郡、古雍州、古凉州治所所在地,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作为东晋十六国中前凉、后凉、北凉、南凉、大凉的首都,是“五凉古都”、“河西都会”、“马踏飞燕故里”,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凉州区位优越处于亚欧大陆桥的黄金节点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中心地段。
沮渠蒙逊去世后葬于元陵,但元陵的具体地点已不可考。
北凉灭亡后,沮渠牧犍投降北魏,拓跋焘还是把他当作妹夫来看待。沮渠牧犍的母亲去世以后,用王太妃的礼仪厚葬她。拓跋焘又为沮渠蒙逊的坟墓设置了三十家守墓之人。后来又改授沮渠牧犍为征西大将军,河西王的称号不变。
沮渠蒙逊先后有三位王后(或夫人),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位是孟皇后。
玄始二年(413年)四月,孟皇后作为河西王沮渠蒙逊的贤内助,破获了宦官王怀祖对沮渠蒙逊的刺杀预谋。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孟王后是否是沮渠蒙逊前三个太子沮渠政德、沮渠兴国和沮渠菩提的生母,但她不应是沮渠牧犍的生母。
沮渠牧犍在位时有一个王太后,但史书没有记载她的姓氏,可能是孟氏,也有可能是沮渠牧犍的生母。如果沮渠牧犍的太后是孟氏,那么在姑臧(今甘肃武威)陷落后,沮渠牧犍被北魏俘虏,北凉灭亡,孟太后就去世在北魏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太武帝仍把她以皇后的礼仪安葬。
沮渠蒙逊的另外两位夫人分别是邻国南凉和西秦的公主秃发氏和乞伏氏。
1973年在新疆著名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考古学者以外的发现了沮渠蒙逊的另一位夫人彭氏的墓葬。
彭氏墓墓是一座小型斜坡墓道洞室墓,全长12.7米,深4.15米。墓室约3米见方,靠后壁留出高0.1米的生土台,上铺苇席,置棺木,有成年女性干尸一具,保存不好。出土随葬品共17件,其中帛书1件、伏羲女娲画像1幅、丝织品5件、铜器2件、铅器5件、木器3件吐鲁番地区文物保管所《吐鲁番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夫人彭氏墓》,载《文物》1994年9期。
而断定墓主人身份的是那件帛书。
帛书前部略有残缺,残长58厘米,高11.4厘米,用两块素绢粘联而成,存墨书汉文38行,内容为《北凉承平十六年(459)十二月十八日大且渠武宣王夫人彭氏随葬衣物疏》。疏中除了记载了墓内实际随葬的东西以外,还明确记载着墓中死者为“大凉承平十六岁在戊戌十二月庚子朔十八日丁巳大且渠武宣王夫人彭”。
沮渠蒙逊终年66岁。彭氏晚卒25年,一般说小于蒙逊在20岁左右,出嫁蒙逊当在北凉与南羌联盟与秃发缛檀对峙期间403-413年,时蒙逊约40岁,彭氏在20岁左右。
而这座墓葬和帛书的发现,也揭示了一段史料中不广为人知的北凉国历史。
沮渠蒙逊卒后六年,凉都姑臧陷于北魏,继位者牧犍降。北魏:“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魏书·沮渠蒙逊传》,王室牧犍及其母后等人被一同迁到了北魏当时的首都平城。而牧犍弟酒泉太守沮渠无讳则自称凉王,继续与北魏对抗。
无讳迫于北魏的攻势退据敦煌。第二年三月反攻收复酒泉,继攻张掖不克;八月求和请降于北魏。太平真君二年正月魏拜无讳为片西大将军、凉州牧、酒泉王;四月又派亲征计伐唐儿杀之,驻于敦煌;十一月酒泉陷落,无讳谋度流沙,转略高昌,作出了战略大转移的决定,遣弟安周率五千人西击鄯善。在消灭了占据鄯善的阚氏政权后,无讳建都于此。
北凉流亡政权占据高昌后,便定居在这里。443年夏天,无讳病死;弟安周代立,建元承平。承平八年攻陷交河城,灭车师前国,统一了吐鲁番盆地。承平十八年年为柔然所灭,北凉流亡政权寿终正寝,吐鲁番盆进入高昌国时期。
而彭氏恰好去世于北凉灭亡的前一年,公元459年,当时北凉政权虽然已经风雨飘摇朝不保夕,但还是为这位开国皇帝的妃嫔隆重厚葬。
彭氏墓葬所处的唐张氏家族墓地,更早时期有可能为流寓至鄯善的北凉王族的陵园,张氏坟院东缘还发现了北凉承平十三年(456)高昌太守沮渠封戴的墓葬,出土了小型石碑状的墓志,也是北凉王室的重要成员。
很有可能北凉君主沮渠无讳亦葬于此地。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