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契《<智慧说三篇>导论》札记
冯契先生文集第一卷,包含两部分,其一《<智慧说三篇>导论》,这是对《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和《人的自由与真善美》三本著作的导言,也是系统介绍冯先生思考的著作。
4.“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那就是:怎样有分析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批判继承自己的民族传统,以便会通中西,正确地回答中国当前的现实问题,使中华民族走上自由解放、繁荣富强的道路。当然,“古今中西”之争所反映的时代中心问题是发展的:1949年以前,主要是革命的问题,1949年以后主要是建设的问题,即如何使我们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但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求正确处理古今中西的关系。可以说“古今中西”之争贯串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今后若干年这个问题大概还是社会的中心问题。《<智慧说三篇>导论》 003-004
苦茶案,冯先生这段话,总结了20世纪知识分子对于中国问题的思考,而且思考的是中国应该走向何方?具体而言就是古今中西问题,在西方现代化的刺激下,中国知识分子纷纷思考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化的关系,有些人试图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想要彻底放弃中国传统而转向西方,当然要彻底否定西方的学者,这些讨论构成了20世纪学术界的中心议题,至今未决。不过,我们应该思考的不仅是古今中西问题,而且很多学者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学者,更倾向于向西方学习,才有了中国现代化的进步。但是,这种向西方学习是否意味着自我文明的否定呢?将现代化与西方文明等同,这只是看到了现象,而忽略了工业化的扩张是一个历史进程,这个进程中否定的不仅是中国传统,也包括西方基督教传统和各个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因此中国并非是个案,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文明走向同质化,恰恰相反在完成工业化跃升后,各个文明又开始了自我文明意识的再造。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将西方这种古典文明的再造来否定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这就有点张冠李戴的问题了。假如没有现代化,文明自我存在都成了问题,还如何谈文明的自我复兴呢?
6.不过,时代精神不是抽象的,它通过思想家个人的遭遇和切身感受而体现出来。一个思想家,如果他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看到一个时代的矛盾(时代的问题),就会在他所从事的领域里(如哲学的某个领域里),形成某个或某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使他感到苦恼、困惑,产生一种非把问题解决不可的心情。真正碰到了这样令人苦恼的问题,他就会有一种切肤之痛,内心有一种时代责任感,驱使他去作艰苦、持久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 5
苦茶案,时代命题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就如前一则札记中提到的古今中西的问题,这不是抽象问题,而是具体的现实问题,究竟应该学习西方,还是应该回到传统,抑或是选择融汇中西,这些问题的思考,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考道路。当然,这些问题不止一代人进行过思考,也将会有更多的人继续思考相同的问题。当我们有了问题意识,才会逼迫自己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也许,还要尝试用自己的思考来回应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时候与周围环境并无关系,可能就是自己内心的困惑,但是这种困惑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因此解决困境问题,对于自己轻装前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8.研究哲学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被前人所压倒,不敢批判、创新。以为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马克思,中国哲学史从孔子、老子到毛泽东,有那么多的天才,创造了那么多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后人还能够有什么创造呢?因此一钻进哲学殿堂,很容易被前人所压倒。另一种是有了一点见解、心得,便狂妄自大。研究哲学要进行理论思辨,思辨中获得一点见解,总是要力图把它体系化。但是一构成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就蒙住了自己的眼睛。这是许多大哲学家都难免的。《<智慧说三篇>导论》 013-014
苦茶案,冯契先生提到的两种倾向,其实在历史学界也同样存在,面对前辈学者要么五体投地全身心地膜拜,要么就是抓住前辈学人文章的纰漏进行攻击,然后自鸣得意。学术研究是要通过学习前辈的经验,然后还要结合时代的问题,学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回应现实问题,继承学术传统的方式,恰恰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应该在继续学术思考的前提下,不断对于现实出现的问题进行回应,这种学术传统自然既有传承又有发展。
10.哲学理论,一方面要化为思想方法,贯彻于自己的活动、自己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身体力行,化为自己的德性,具体化为有血有肉的人格。只有这样,哲学才有生命力,才能够真正说服人。《<智慧说三篇>导论》016
苦茶案,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一种思维范式,很多人将哲学视作一种理论,但是忽视了哲人这种生存方式,本身就是哲学生活。如果哲学或者思想只停留在言语之中,那么者也不过是一种表达,而并非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将哲学日常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哲学才能摆脱一种泛泛之论的困境。
12.由于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学独尊,经学独断论和权威主义根深蒂固。而在它们日趋崩溃的时候,便又走向反面,成为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这是使整个社会成为一盘散沙的毒素时,中国的统治者是很擅长于“居阴而为阳”那一套的,公开讲的是引经据典,满口仁义道德,实际想的、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智慧说三篇>导论》 023
苦茶案,冯契先生对于传统儒学的批判,其实不仅仅是从学术传统内部的批判,而且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经历产生的智慧,这种智慧让我们看到不要相信所谓道德的言论,而是应该关注这群口诵道德群体的行为。其实,我到是觉得这恰恰是孔夫子听其言观其行的现代诠释。难道孔夫子不厌恶这种门徒,让儒门蒙羞吗?我们否定的不是道德,而是伪装成道德的权力及其依附者们。
-
火灯道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5 21:28:00
-
兽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5 21:08:56
-
王小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5 21:04:04
-
alloa-aloh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5 20:02:30
-
lolital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5 19:58:45
愚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周作人自编集》阅读记录 (1人喜欢)
- 《冯友兰文集》阅读记录 (4人喜欢)
- 《中国近代史从书》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费孝通著作目录》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汪曾祺别集》阅读记录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