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兹·卡夫卡《审判》
弗兰兹·卡夫卡《审判》,一场不知缘起何处的一次阅读,也许因为书名,也许因为卡夫卡,也许可能来源于自己心血来潮,反正遇到就是一种宿命般的缘分吧,文字总能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安全与依赖感,让你知道原来小说还可以如此不连续荒诞,貌似杂乱中又处处充满逻辑。
一场莫名其妙的审判,非正式甚至没有形式的法院,除了特殊日子才会有的审讯,一切工作恋爱交际生活都照常无误,甚至法官对被捕者身份与罪状都不甚了解,约瑟夫·K在三十岁生日那天就这样莫名的套上了"有罪"的事实,荒诞离奇又模棱两可,整个故事主线也是支离破碎,不可思议又带有现实感的合情合理,整本书带有明显的象征主义与意识流的色彩。纷纷登场貌似都跟法院有关系的格鲁巴赫太太、布尔斯特纳小姐、打手、K叔叔、莱妮、律师、厂主、画家、谷物商、教堂神父等等,各形各色的“帮忙”群众不过是更加突出法院本身肮脏腐朽的权钱交易,最终K在三十一岁生日那天也逃不过死得“像一条狗一样”,将耻辱永远留在人世间~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与大师,卡夫卡这种荒诞象征破碎无情节的作品,夸张表现了异化社会结构里面人物内心的扭曲与绝望,有一种不可思议打破你常态感官触觉,给你一种主人公内心视觉的强烈情感体验。可是不得不说这类作品对我这种对现代主义文学不太熟悉的人来说,看着真心难懂而且过程也是极度辛苦,翻译的神助攻导致第一章足足刷了两遍才基本看懂写了个什么鬼,《审判》属于那种慢慢看越看越进入佳境的作品,那种不连贯性跳跃的手法一开始会不习惯,甚至会觉得K简直就是太神叨自以为是故作清高以及自我作死,慢慢看下去发现那些看似荒谬与夸张的经历,我们其实都会对主人公内在的不屑困惑疏离危机懦弱恐惧等等情绪产生共鸣,因为我们正现实生活也会有一个并不陌生的映射。
看完最后一章,尽管前面情节跳跃但是至少主题情绪连贯,对这种突然而又草率的死亡结局感到突兀与困惑,老是觉得差了点什么。后来一查发现貌似是还没有写完的作品,而且与卡夫卡本身当时的婚姻经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果然文学来源于生活啊。看卡夫卡的作品,会有一种不自制的压抑与郁闷之感,而且哪怕我看完我自己也很难说自己非常懂,阅读全程处于一种纠结而又奇怪、疑惑又懵懂的状态,尽管多次想弃读但是每次都会无端端吃力地坚持把此书刷完,果然这类题材与文风的作品还得多刷啊,至少刷到自己可以比较顺畅的欣赏的程度吧[捂脸]~
一场莫名其妙的审判,非正式甚至没有形式的法院,除了特殊日子才会有的审讯,一切工作恋爱交际生活都照常无误,甚至法官对被捕者身份与罪状都不甚了解,约瑟夫·K在三十岁生日那天就这样莫名的套上了"有罪"的事实,荒诞离奇又模棱两可,整个故事主线也是支离破碎,不可思议又带有现实感的合情合理,整本书带有明显的象征主义与意识流的色彩。纷纷登场貌似都跟法院有关系的格鲁巴赫太太、布尔斯特纳小姐、打手、K叔叔、莱妮、律师、厂主、画家、谷物商、教堂神父等等,各形各色的“帮忙”群众不过是更加突出法院本身肮脏腐朽的权钱交易,最终K在三十一岁生日那天也逃不过死得“像一条狗一样”,将耻辱永远留在人世间~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与大师,卡夫卡这种荒诞象征破碎无情节的作品,夸张表现了异化社会结构里面人物内心的扭曲与绝望,有一种不可思议打破你常态感官触觉,给你一种主人公内心视觉的强烈情感体验。可是不得不说这类作品对我这种对现代主义文学不太熟悉的人来说,看着真心难懂而且过程也是极度辛苦,翻译的神助攻导致第一章足足刷了两遍才基本看懂写了个什么鬼,《审判》属于那种慢慢看越看越进入佳境的作品,那种不连贯性跳跃的手法一开始会不习惯,甚至会觉得K简直就是太神叨自以为是故作清高以及自我作死,慢慢看下去发现那些看似荒谬与夸张的经历,我们其实都会对主人公内在的不屑困惑疏离危机懦弱恐惧等等情绪产生共鸣,因为我们正现实生活也会有一个并不陌生的映射。
看完最后一章,尽管前面情节跳跃但是至少主题情绪连贯,对这种突然而又草率的死亡结局感到突兀与困惑,老是觉得差了点什么。后来一查发现貌似是还没有写完的作品,而且与卡夫卡本身当时的婚姻经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果然文学来源于生活啊。看卡夫卡的作品,会有一种不自制的压抑与郁闷之感,而且哪怕我看完我自己也很难说自己非常懂,阅读全程处于一种纠结而又奇怪、疑惑又懵懂的状态,尽管多次想弃读但是每次都会无端端吃力地坚持把此书刷完,果然这类题材与文风的作品还得多刷啊,至少刷到自己可以比较顺畅的欣赏的程度吧[捂脸]~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