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女性批评目光的一本书: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写剧本《广岛之恋》的作家,下载了一个app“世界名著合集”,里面包含杜拉斯《情人》这部作品。起初,看到书名,心理有些抵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偶尔被人误认为,看情人这本书,是否她也当过别人的情人之类的言辞,或者看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这边书的时候,会不会是因为自己也像太宰治本人有自杀过的倾向,在看武志红被禁的书《巨婴国》,就会被认为心理有疾病一样的道理。 自己比较喜欢有哲理性的故事,一本好书能够教会我们怎么去梳理自己的内心,规避不必要的麻烦,树立自己的原则,不去尝试违背婚姻道德的事情。就像是最近在学习咖啡品鉴,日本田口护在咖啡方面的研究细致入微,也悟出人生的道理,即便是再难解开的线团,只要理清楚“规则”就一定可以解开,也就是说咖啡烘焙一般要好几年才可以的言论在田口护这里是不成立的,这就是他普及咖啡知识成功的原因。 杜拉斯情人这部作品获当年龚古尔文学奖。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她,职业是导演兼作家。1983年获法兰西戏剧大奖。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数学、政治学,但却立志要做小说家。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 关于杜拉斯的作品,有话要说: 杜拉斯《情人》这部作品中,一个白人贫穷的姑娘爱上中国富豪有妇之夫,当然,最后的结局一定不会有好下场。她的这部作品不仅有同情,还有警示依靠男人想获得从男人身上获得金钱的女人,内心渴望拥有爱情但又自我挣扎的人的心理状态。复杂的家庭背景使得她不能像个正常人那样过活。她的作品中渗透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吸引大量女性批评目光的主要原因。 有人说,杜拉斯的作品表现了淫妇荡女的世界,其实并不尽然。在通常谓况下,杜拉斯所写的人物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几乎没有正当职业的游手好闲之人。 在爱情方面,杜拉斯绝对是追求爱情至上的人,在文学创作《情人》这部作品中体现的十分明显。绝对爱情似乎完全被性爱、肉欲所取代。杜拉斯的爱情观是独特的,在她的精神世界里、爱情能够照亮人的精神和感官,能够通过“我”对他者的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张扬自我。 爱情、性爱、孤独、责任、女权都是杜拉斯一生的创作主题,殖民,战争,种族歧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直是杜拉斯关注的焦点。杜拉斯虽然很早就退出了法国共产党,但是她从来不忘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向世界上所有不公正的现象发出正义的谴责。 杜拉斯在《情人》中的开头写到的一段话广为流传: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备受摧残的面容,看到这句话,一点也严肃不起来,其实,就是形容这个男人喜欢有沧桑感的脸,喜欢有故事有内容的脸。 女人的容颜会一天天变老,但是气质和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女人最吸引人的地方。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错了,人们是搞错了。人们犯下错误只要几秒钟就可以传遍世界。这种丑事在上帝统治的范围内一直是存在的。我的兄弟是不死的,只是我们看不到他了。不死,在这个哥哥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潜存于他的肉体之中,而我们,我们竟看不到不死本来就寄居在这个肉体之内。” 在现代社会来说,情人就是具有破坏家庭性质的第三者,杜拉斯在《情人》中把这种事儿成为“丑事”,犯错误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传遍世界。也就是常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读起来还是有些揪心,看着她的痛苦,感觉一丝寒意,还有一丝同情。 对死亡的渴望: “我相信我能把这一点直言不讳对自己讲出来,我相信我隐约间已经感觉到对死的渴望。死这个字我已经无法把它和我的生命两相分开。我觉得我隐约间又渴求孤独。同样,自从我离开童年期,离开我那个可怕的家族,我也看到我不再是孤独一个人。我要写几本书。这就是我在现时之外,在这无边无际的大沙漠里所看到的,而我的生命正是在大沙漠的特征下在我的面前展现出来。” 这部作品讲的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故事,13岁的法国少女和30岁左右的中国男人发生在越南的爱情故事。 这段爱情在一个少女青春开始的时候,也是一个人男人开始走向成熟的时候就被埋葬了。若干年之后,这个男人,依旧不知道名字,带了他的妻子到了巴黎,给她去了电话,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国外的女孩成熟真早。看完后,没有太多感触。也无法感同深受。作者写的多优秀,为何会获奖,也真心感觉不出来。粗略看了个大概,有些沉重。 不过杜拉斯写作手法值得学习。有写意识流的感觉,过去、现在穿插,整体的主题,反映了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