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在社交中是一种病吗?
查看话题 >一个人际关系洁癖患者的诡辩
好友仙仙说,她小时整个村子就是个大家族,河流的东头到西头,能看脸叫得出名字的就有300多人。我讶异地张了张嘴:实在不可思议。 公司有个同事是潮汕姑娘,说每年过年回去家里要准备最少50双拖鞋来接待源源不断上门拜年的亲朋好友们。有一年她妈妈特意弄一本“上门签到”的小册子,据不完全统计,那年春节有400人去过她家。我惊愕地望了望天上的雾霾:真的好恐怖。 从小我就是个“不太合群”的怪姑娘,有一个异常洁癖的母亲。可能是嫌积木玩具毛绒娃娃这些东西容易落灰不卫生又显凌乱,只肯买能够放置整齐的童话书以表安慰。我被迫早早认字,能够“玩”得了这唯一的“玩具”。久了,竟觉得故事里的世界比现实迷人,每日做梦沉沦其中,缠着爸妈要看更多的故事,像只好奇的兔子一样钻进更多的世界中去。早熟的根苗,就在很小很小的年岁里萌了芽。上学之后,身边的同学一到周末就结伴跳皮筋、踢毽子的时候,我躲在屋子的角落里抱着书本一看就是一整天,思绪不受拘束漫天飞远。 并非是不爱跟小朋友一起玩,而是他们玩的那些把戏我都没有兴趣。那个年代没有cosplay,但当时除了阅读外最大的爱好就是亲手制作故事里的人物头饰——例如:传记里埃及艳后的王冠、还珠格格的旗头、巴黎圣母院里加西莫多头上的帽子……和几个兴趣相投的小伙伴一起,戴上这些DIY的小玩意儿,身上披一块外婆做衣服用的花布,佯装成世界各地的古代人。后来干脆自己写台词,自编自演,玩得不亦乐乎。在大人眼里,我是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任凭家里来了谁都心不在焉的“怪孩子”。 长大后状况有所改观,懂得了基本的“应付”和“敷衍”,懂得掩藏自己混迹在人群里。经常面临的情况是,表面貌似和谐,内心十分别扭尴尬。自幼就有严重的脸盲症,人一多便觉得他们全都长成一个样,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更揪心的是,我对人名也相当不敏感,除非留下深刻印象否则真的记不住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为此我将QQ和微信好友全部标注了真实姓名,哪怕是刚加的陌生人,只要觉得有交流空间的都要问清名字标注好了才放心,这样我才能每每交流一次就记一遍这个人的名字,不至于忘得太离谱。 所以当仙仙跟我说她在孩童时就认识300多个人,我简直惊呆了。我的世界里倒不是没有那么多人给我去认识,恐怕是一颗心太大又太小,不肯装下太多张脸。 自小就不是个热闹的人。纵然活成一团火,内心也有严重的人际关系洁癖症。在熟悉的好友面前像个话唠一样侃侃而谈,在人群里却倾向后退、聆听,看起来沉默寡言。三五好友扯皮打闹或者叙叙旧聊点什么都无所谓,人一多我就虚脱。最恐惧的是各种名目类型的聚会,尤其是跟饭碗相关的同事聚餐、部门联谊这类,如果运气不佳领导客户全在,一场下来我的能量槽得连着被打空N次还没法回血。如果说商务聚餐是必须强颜欢笑的“工作”,那诸如“同学全班大聚会”、“相亲联谊”、“兴趣班班友会”……甚至各类名目的“Q群聚会”、“版聚”等等,在我眼里简直就是“自由太久找个笼子钻进去”。 如此讨厌聚群,可能是因为我不喜欢浪费哪怕1分钟的时间在不感兴趣的是非、八卦、家庭、孩子、婚姻、男票女票、车子房子、公公婆婆那些人间的破事儿上。也搞不懂那些格外喜欢在人群里敞开心扉倾诉的人:你既然把生活搞得这么糟,何必说出来让我们陪着你一块糟?更搞不懂那些混得刚刚有点模样就到处炫耀的人到底曾经的内心是有多自卑。当然也不懂拿孩子出来当谈资、当娱乐、成全虚荣的人,自己活得到底有多失败才把全部重心压在小小的孩童身上……在常态的中国式聚会里我存在太多的疑问,也懒于求同存异削尖脑袋融进去,索性远离躲个干净。 性格如此别扭,却累积了不少频率相同、兴趣相近的朋友,大家清淡如水,不甜腻,经常的状态是躲在远处观望着彼此的生活。我很少给他们打电话,也不常主动微信问候,可是当发现有人情绪低落的时候及时打声招呼输入一点正能量,过程心照不宣,谁也不依赖谁。到了老朋友的城市,不论多急,重要的人定会抽空见一面。席间对谈说笑,互赠礼物,一如往昔。离别时相互道别,从不说再见,因为一定会见。时间和距离不会让认真的情感生分。 一直觉得,彼此保持欣赏、共同交流成长才是友谊最好的维系方式。朋友不是拐棍,不是宣泄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不是进入更高层级的人脉阶梯,更不是攀比境遇满足虚荣的随手道具。那是一种多年惺惺相惜累积下来的默契,是一种不强融却恰巧相融的随意和欢喜,是需要机缘和时间的重重叠加沉淀下来的关系。 我从不轻贱“朋友”这个词,不善于与人“自来熟”。记得之前有个邻居总是热乎乎的,每次回家若碰巧遇到她站在门口准要有一套固定三部曲:回来了?下班了?我了解她的善意,可是类似这种没话找话的亲昵让我不知要怎么回答。有次干脆拉着我在门外打听房租多少、水电多少、家是哪里人、有没有兄弟姐妹、平时来得快递都是些什么东西、衣服是在哪里买的……每回答完一个问题我都想尽快拿钥匙开门早早逃开,可当我刚插进钥匙的时候,她的下一个问题又来了……瞧着她热情得像一朵突然扑过来的食人花,把我惊得目瞪口呆。 很多时候我也羡慕那些一起喝过酒就能心安理得称兄道弟的人,那些类似仙仙那般走到哪里便能聊到哪里跟陌生人3秒就能混熟的人。如果我想虚伪迎合、阿谀奉承、废话连篇,自来熟我也做得到。可是活了20多年,却是活得越来越任性了,没一刻愿意委屈了自己,也就顺其自然,接受了自己的“矫情”。 不喜欢小孩子的吵闹,有孩子在场的聚会不去就好。 不喜欢直女癌们讨论化妆攀比穿衣没完没了的研究男人,类似的场合能避就避。 不喜欢直男癌们高谈阔论拿无知去自high,交异性朋友先看重的是精神质量。 不喜欢天天忧愁伤感负能量过重的女孩们,那就别委屈自己总当别人的太阳。 不喜欢跟朋友手牵手,却喜欢给姑娘涂口红。 不喜欢带不熟悉的朋友回家,也不轻易去别人的家,不习惯和姑娘们交换日记、手机这类隐私,不喜欢被夺去自由,不喜欢整日厮混在一起浪费时间无所事事,拒绝过好多次别人的“盛情”,竟然也被大家容忍了。 君子之交,清淡如水。会认认真真和每个朋友交流与分享,如果需要也会诚诚恳恳尽我所能给予帮助。人与人的情谊,活在瞬息变幻的时间里,本就九死一生。时间会帮人清扫生命中的缘分。那些内心与你有了距离的人不必强行维持,那些灵魂跟不上你的人也不必日日与之虚耗。不喜欢的事,就大方告诉别人你不喜欢,懂得的人自然会懂,无法理解的人走了也好。 人与人,应当维系深刻而缓慢的、礼貌而恰如其分的关系,突然而至的热情常常是一种打扰,将并不熟知和了解甚至互相防备并不友好的人群聚集在一起,是场精神灾难。人性本就不堪一击,何必天天参演肥皂剧? 这颗心太小,可能记不住那么多人名,那么多张脸。 这颗心太大,四海为家,妄图结识更多有内容的朋友,分享彼此有趣的人生。 在不长不短的生命里,带着一颗忽大忽小的心,积极迎新,宁缺毋滥。可能在一部分人心里我刻薄、矫情、怪异、冷情、被动、难以相处。也有很多人懂得,那食人花一般的热情就开在触手可及的一角,扑向灵魂辨认出的同类。 就大大方方做个寡情却不薄情的人,这辈子就只跟真正欣赏的人做朋友。 就这样好不好?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