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加缪《局外人》有感
局外人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很无聊的。
琐碎的语言,没有连贯性的事件排列,以及主角如走马灯一般匆匆流过的情感……
就这样撑着看到主角用手枪杀人,并被关在监狱开始,整个故事才忽然变得震撼起来。
这是一种无声的震撼,让我在读到结尾时产生了感叹:原来作者只是把故事还原成生活的样子写了。
当然了,和其它故事一样,这不是生活,是隐喻。
我看书评里写到,作者的笔法,使角色始终和整个世界疏离。我想,他说的应该不只是主角,他所定义的“局外人”应该是整个故事中的所有人。
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每一个人都是他人的局外人。
神甫、法官、律师、主角的“情妇”、他的朋友以及被他杀死的阿拉伯人。他们每一个都在严谨而充满激情的扮演着自己世界的主角,并深信其他人都因是自己世界的一部分,如果他们反抗,那是因为他们堕落了,迷失了。主角也这样深信着,他认为自己的真实和无辜不被人理解——这样的世界简直是疯狂的。但是当他这样认为着的时候,法官、神甫甚至帮他辩护的律师也正用他评论他人的看法看待着他。
故事的叙事方式让我们感到除主角之外其他人的虚伪。但是,对于他人,或许主角这样不相信神,在母亲埋葬后第二天和情妇睡觉的人才是真正虚假的东西。
“只要内心足够自我,任何人都可以是我眼中的疯子。”社会道德与正义,他真实的样子到底是什么呢?每当去思考和揣摩它的形与度,我发现自己便成为了一个盲人,仅凭触感去摸索,然后拿住手边的那一块儿去急于向他人证明。但是,“他人”到底在哪里呢?是否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他”呢?我们心中装有几个人,怎样的人,以至于我们能有如此自信,去向他人宣传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了。当尘埃落定,曾经被我们侮辱、打压、贬谪的——如果那时候时过境迁,我们也与他们别无二致,是否还有勇气去面对他们,或者,是否还有勇气去面对自己?
直到临死,大部分人根本不会“无法面对自己”。不过不知经历了什么,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一改风格,把以前的一些事情在口头上推翻。即使在那一刻,一个人经历了比他一生还要深重的成长或折磨,他们也是应该忍住的,因为一旦说出了什么和以前相反的观点,在外人看来,这就只能算作是在忏悔了。但或许让那些人悲伤如斯并最终在死前疾呼的原因或许就正是因为这个:他们忽然发现,这一刻,他们也成为了自己生命中的局外人。
琐碎的语言,没有连贯性的事件排列,以及主角如走马灯一般匆匆流过的情感……
就这样撑着看到主角用手枪杀人,并被关在监狱开始,整个故事才忽然变得震撼起来。
这是一种无声的震撼,让我在读到结尾时产生了感叹:原来作者只是把故事还原成生活的样子写了。
当然了,和其它故事一样,这不是生活,是隐喻。
我看书评里写到,作者的笔法,使角色始终和整个世界疏离。我想,他说的应该不只是主角,他所定义的“局外人”应该是整个故事中的所有人。
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每一个人都是他人的局外人。
神甫、法官、律师、主角的“情妇”、他的朋友以及被他杀死的阿拉伯人。他们每一个都在严谨而充满激情的扮演着自己世界的主角,并深信其他人都因是自己世界的一部分,如果他们反抗,那是因为他们堕落了,迷失了。主角也这样深信着,他认为自己的真实和无辜不被人理解——这样的世界简直是疯狂的。但是当他这样认为着的时候,法官、神甫甚至帮他辩护的律师也正用他评论他人的看法看待着他。
故事的叙事方式让我们感到除主角之外其他人的虚伪。但是,对于他人,或许主角这样不相信神,在母亲埋葬后第二天和情妇睡觉的人才是真正虚假的东西。
“只要内心足够自我,任何人都可以是我眼中的疯子。”社会道德与正义,他真实的样子到底是什么呢?每当去思考和揣摩它的形与度,我发现自己便成为了一个盲人,仅凭触感去摸索,然后拿住手边的那一块儿去急于向他人证明。但是,“他人”到底在哪里呢?是否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他”呢?我们心中装有几个人,怎样的人,以至于我们能有如此自信,去向他人宣传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了。当尘埃落定,曾经被我们侮辱、打压、贬谪的——如果那时候时过境迁,我们也与他们别无二致,是否还有勇气去面对他们,或者,是否还有勇气去面对自己?
直到临死,大部分人根本不会“无法面对自己”。不过不知经历了什么,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一改风格,把以前的一些事情在口头上推翻。即使在那一刻,一个人经历了比他一生还要深重的成长或折磨,他们也是应该忍住的,因为一旦说出了什么和以前相反的观点,在外人看来,这就只能算作是在忏悔了。但或许让那些人悲伤如斯并最终在死前疾呼的原因或许就正是因为这个:他们忽然发现,这一刻,他们也成为了自己生命中的局外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