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世界的批判性思维》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世界的批判性思维》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作者: [加] 基思·斯坦诺维奇 译者: 窦东徽 / 刘肖岑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副标题: 看穿世界的批判性思维
原作名: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直译为“如何清晰地思考心理学”。
作者简介 · · · · · ·
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 Stanovich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曾担任加拿大应用认知科学首席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是阅读和推理的心理学机制,迄今已发表200多篇论文,出版了7部著作。在一项对于论文引用率的调查中,斯坦诺维奇位列引用率最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斯坦诺维奇教授于2010年获得格威尔美尔教育奖,并于2012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
一、什么是心理学?
1、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一,心理学研究采用科学方法来探究人类及动物的所有行为;其二,从这一知识衍生出的实际应用是具备科学基础的。
2、心理学的首要特征——它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3、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研究主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会(APA)有54个分支机构,每个分支都代表了一个特定的研究或应用领域。
美国心理协会(APS)也同样分支众多。
4、可证伪性、概率性预测、服从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基于聚合性和共识的科学知识。
二、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一种思考和观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其运行机制的方法。
2、科学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征:
(1)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
(2)产生公共知识;
(3)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3、科学进步的方式:提出理论解释世界中的特定现象,根据这些理论做出预测,实证地检验这些假设,基于检验的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理论——预测——检验——修正)。
4、伪科学的主张有以下一些特征:
·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主张免于被证伪。
·强调主张是确证的,是不可辩驳的。
·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
·过度依赖轶闻趣事和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
·逃避同行评审。
·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缺乏科学关联性)。
三、理解
1、理论和可证伪性原则
科学理论的表述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中得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表明是错误的。“可证伪性标准”
预测越具体和精细,有可能证伪它的观测现象就越多。
科学家们通过两种方法尽可能地排除不正确的理论:1在实验条件下直接进行控制;2在自然情境下观察,以便比较各种可能的解释。
2、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在探求知识之前,过于关注术语或概念的定义。
操作主义: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测事件,或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而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
操作性定义是利用可测量、可观察的操作来表述的概念定义,让科学知识变得公开可检验的主要机制。
3、孤立事件
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是毫无价值的。
4、相关和因果
两个变量之间仅仅存在相关,并不能保证一个变量的变化就会导致另一个的变化存在因果关系。问题关键在于两个变量间关系的“性质”而非“强度”。
围绕变量间相关的两个误区:(1)方向性问题(2)第三变量的问题。
5、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指,无论疗法是否包含了有效的成分,人们都倾向于报告任何疗法都对他们有效,都会使人们提出证实其疗效的个人见证。
四、心理学的实验
实验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分离变量。
1、操纵与控制
被操纵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2、随机分配与随机样本不同
随机分配是将被试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方法,以保证每个被试有同样的几率被分到其中一个组。有效避免分组方式导致的系统误差。
随机取样涉及的是如何选择被试进行研究,需要用一种方法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这种方法要确保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选为样本,被抽中的样本就成为随后调查研究中的被试。随机取样的调查研究既可能是相关研究,也可能是一个真实验。
随机取样的研究没有使用随机分配,那是因为它们只是调查性研究,旨在寻找关联(属于相关调查研究)。只有使用了随机分配的方式,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实验。
3、研究目的是预测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行为。
应用研究的目的是把数据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样本的随机化和条件的代表性尤为重要。
应用研究工作者致力于将基本原理转化成一个个只需菜谱式知识(告诉你如何去使用某物,但对其基本的运作原理一概不谈的知识)就能使用的产品。
基础研究的研究结果通过理论上的修正得到间接应用,被试的随机取样和情境的代表性不是关键问题,重点在于验证理论的普遍性。
基础研究工作者寻找自然界的基本原理,而不去考虑这些原理能否转化为菜谱式知识。
4、关联性原则
科学中的概念变化遵从关联性原则,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新的科学理论不仅要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容旧的事实,这样才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的理论进步。
5、聚合性证据:在瑕疵中进步
(1)“瑕疵实验”的逻辑
每一个实验都有助于纠正其他实验在设计方面的错误,而其他实验反过来也检验它的瑕疵,使其获得支持,但只要大量的实验能够得到近似的结果,就能让我们得出有说服力的结果,因为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不大可能是由某个实验程序的特殊性所造成的。
(2)按照理论检验
当一系列实验始终支持某个假定的理论,同时又能共同排除那些最主要的竞争性理论时,研究就具有高度的聚合性。尽管没有一个单一的实验能排除所有的可能解释,然而一系列具有一定诊断效力的实验(数据呈现某种特定趋势)就能产生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结论。
#聚合性证据原则能够规避一个误区,当第一个与自己的理论相抵触的证据出现时,这个理论就算是被证伪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理论是被聚合性证据所支持一样,它也要被聚合性的研究结果所否定。#
6、交互作用
当影响行为的一个因素和另一个因素共同起作用时,它们会对该行为产生与各自单独起作用时截然不同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交互作用:一个自变量的影响效果依赖于另外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7、概率推理
概率趋势是指有较大的可能性,但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必然如此。心理学的知识经常采用概率的形式来表述行为之间的关系。避免遇到具体的、鲜活性的证据时,就把概率信息抛到一边,要考虑到较大的样本能够提供对于总体数值更为精确的估计。
# 统计预测(基于群体统计趋势的预测)远远优于临床预测。 #
学习概率思维技巧的最好方法就是察觉人们在统计推理时最常犯的错误是什么。
8、偶然性和随机性
偶然性和随机性是我们周围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偶然性和随机性的规律支配着生物进化和基因重组的机制,物理学也运用关于偶然性的统计定律来解释物质的基本结构。
当一件事取决于偶然性时,并不一定表示它是不确定的,只是说它目前是无法确定的。真正的科学家从不惧怕承认自己的无知。
概率定律确保了随着事件发生次数的增加,一些罕见匹配出现的可能性会变得很大。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作者: [加] 基思·斯坦诺维奇 译者: 窦东徽 / 刘肖岑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副标题: 看穿世界的批判性思维
原作名: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直译为“如何清晰地思考心理学”。
作者简介 · · · · · ·
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 Stanovich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曾担任加拿大应用认知科学首席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是阅读和推理的心理学机制,迄今已发表200多篇论文,出版了7部著作。在一项对于论文引用率的调查中,斯坦诺维奇位列引用率最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斯坦诺维奇教授于2010年获得格威尔美尔教育奖,并于2012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
一、什么是心理学?
1、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一,心理学研究采用科学方法来探究人类及动物的所有行为;其二,从这一知识衍生出的实际应用是具备科学基础的。
2、心理学的首要特征——它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3、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研究主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会(APA)有54个分支机构,每个分支都代表了一个特定的研究或应用领域。
美国心理协会(APS)也同样分支众多。
4、可证伪性、概率性预测、服从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基于聚合性和共识的科学知识。
二、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一种思考和观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其运行机制的方法。
2、科学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征:
(1)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
(2)产生公共知识;
(3)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3、科学进步的方式:提出理论解释世界中的特定现象,根据这些理论做出预测,实证地检验这些假设,基于检验的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理论——预测——检验——修正)。
4、伪科学的主张有以下一些特征:
·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主张免于被证伪。
·强调主张是确证的,是不可辩驳的。
·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
·过度依赖轶闻趣事和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
·逃避同行评审。
·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缺乏科学关联性)。
三、理解
1、理论和可证伪性原则
科学理论的表述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中得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表明是错误的。“可证伪性标准”
预测越具体和精细,有可能证伪它的观测现象就越多。
科学家们通过两种方法尽可能地排除不正确的理论:1在实验条件下直接进行控制;2在自然情境下观察,以便比较各种可能的解释。
2、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在探求知识之前,过于关注术语或概念的定义。
操作主义: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测事件,或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而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
操作性定义是利用可测量、可观察的操作来表述的概念定义,让科学知识变得公开可检验的主要机制。
3、孤立事件
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是毫无价值的。
4、相关和因果
两个变量之间仅仅存在相关,并不能保证一个变量的变化就会导致另一个的变化存在因果关系。问题关键在于两个变量间关系的“性质”而非“强度”。
围绕变量间相关的两个误区:(1)方向性问题(2)第三变量的问题。
5、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指,无论疗法是否包含了有效的成分,人们都倾向于报告任何疗法都对他们有效,都会使人们提出证实其疗效的个人见证。
四、心理学的实验
实验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分离变量。
1、操纵与控制
被操纵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2、随机分配与随机样本不同
随机分配是将被试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方法,以保证每个被试有同样的几率被分到其中一个组。有效避免分组方式导致的系统误差。
随机取样涉及的是如何选择被试进行研究,需要用一种方法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这种方法要确保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选为样本,被抽中的样本就成为随后调查研究中的被试。随机取样的调查研究既可能是相关研究,也可能是一个真实验。
随机取样的研究没有使用随机分配,那是因为它们只是调查性研究,旨在寻找关联(属于相关调查研究)。只有使用了随机分配的方式,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实验。
3、研究目的是预测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行为。
应用研究的目的是把数据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样本的随机化和条件的代表性尤为重要。
应用研究工作者致力于将基本原理转化成一个个只需菜谱式知识(告诉你如何去使用某物,但对其基本的运作原理一概不谈的知识)就能使用的产品。
基础研究的研究结果通过理论上的修正得到间接应用,被试的随机取样和情境的代表性不是关键问题,重点在于验证理论的普遍性。
基础研究工作者寻找自然界的基本原理,而不去考虑这些原理能否转化为菜谱式知识。
4、关联性原则
科学中的概念变化遵从关联性原则,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新的科学理论不仅要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容旧的事实,这样才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的理论进步。
5、聚合性证据:在瑕疵中进步
(1)“瑕疵实验”的逻辑
每一个实验都有助于纠正其他实验在设计方面的错误,而其他实验反过来也检验它的瑕疵,使其获得支持,但只要大量的实验能够得到近似的结果,就能让我们得出有说服力的结果,因为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不大可能是由某个实验程序的特殊性所造成的。
(2)按照理论检验
当一系列实验始终支持某个假定的理论,同时又能共同排除那些最主要的竞争性理论时,研究就具有高度的聚合性。尽管没有一个单一的实验能排除所有的可能解释,然而一系列具有一定诊断效力的实验(数据呈现某种特定趋势)就能产生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结论。
#聚合性证据原则能够规避一个误区,当第一个与自己的理论相抵触的证据出现时,这个理论就算是被证伪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理论是被聚合性证据所支持一样,它也要被聚合性的研究结果所否定。#
6、交互作用
当影响行为的一个因素和另一个因素共同起作用时,它们会对该行为产生与各自单独起作用时截然不同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交互作用:一个自变量的影响效果依赖于另外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7、概率推理
概率趋势是指有较大的可能性,但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必然如此。心理学的知识经常采用概率的形式来表述行为之间的关系。避免遇到具体的、鲜活性的证据时,就把概率信息抛到一边,要考虑到较大的样本能够提供对于总体数值更为精确的估计。
# 统计预测(基于群体统计趋势的预测)远远优于临床预测。 #
学习概率思维技巧的最好方法就是察觉人们在统计推理时最常犯的错误是什么。
8、偶然性和随机性
偶然性和随机性是我们周围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偶然性和随机性的规律支配着生物进化和基因重组的机制,物理学也运用关于偶然性的统计定律来解释物质的基本结构。
当一件事取决于偶然性时,并不一定表示它是不确定的,只是说它目前是无法确定的。真正的科学家从不惧怕承认自己的无知。
概率定律确保了随着事件发生次数的增加,一些罕见匹配出现的可能性会变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