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查看话题 >随想录2
欢迎阅读!干货数量还行。谢谢大家!
1.我是理性的,我必须从我与世界的自然和谐的矛盾中寻找问题所在。人从自然中来,最终又回到自然中去;但在肮脏的-情-欲-面前被“自己”玷污了。这个自己不是自然的“自己”,是腐化的“自己”。
在某种情况下,爱情使双方都失去了自己,你不得不违心地考虑对方的所思所想,即使双方两情相悦;遑论其中一位是单相思了。
爱情最终的目的都是s-e-x,男女之间没有纯粹的友谊。柏拉图式爱情——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在通向“最终目的”——s-e-x——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荆棘会把你的衣物撕破,使你的皮肤流血。总之,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过程是艰苦的。
另外是欲望。爱情最终是为了s-e-x,即满足双方的-性-欲。那为什么有些人成天想着英雄救美,而另外一批人却没有这样的幻像,甚至不想接触爱情和婚姻呢?按照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观点,是由于身体的强壮程度:你的身体越强壮,就越能控制你的欲望。
所以,爱情与欲望使你远离自然,你正在失去你生活的当下。不过,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自然就可以了:遵循自然,追寻你的本心就行了。本心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理性,理性就是宇宙,要继续保持本心,不要被-情-欲-所迷惑。
2.恐惧是对未来与不确定性的幻想。有人给你大致描绘了未来,但依旧没有那么清晰;但情绪变了:心觉迷茫,不觉恐惧。
可能是未来清晰了,不确定性降低了,知道了大致方向,但不知道怎么做的反应。
3.别活在他人给你的光环下。别人给你的“头衔”——“最有思想的人”、“忠厚老实的人”——是误导你按照他们的眼光与思维看待你自己。“认识你自己”而不是“认识别人的自己”。(“不要对事物抱一种错待你的人所抱的同样的意见,或者抱一种他希望你有的意见,而是要按其本来面目看待事物。”)
4.称赞别人。按照最近的经验,得体地夸赞他人可以迅速收获他人的回应。说她很美,她问起你的生活;说他很帅,他谈起你看的美剧。——“注意礼貌,它成本极小但收益极大。”
但如何称赞他人是门学问。说她很美时不应说:“你化妆后很美啊。”或许可以说:“今天你很美呦。”直接说美就是了。
5.恶语就像钉子拔出木板后留下的钉印,再难消除。在英语里,单词“barb”意为“伤人的话”,也有“钓鱼用的吊钩”的意思;就像鱼钩勾住鱼的嘴后会留下伤痕一样,伤人的话同样会在对话人之间产生难以磨灭的伤痕。
又:伤害和恶语就像泼出去的水;水洒在地上,要水消失,只可等水蒸发。要消除伤害和恶语的影响,也只能等它们“蒸发”,但你用肉眼是观察不到水是否完全蒸发了,伤害和恶语的影响也是这样。
6.有所畏惧才能明达事理。(《伊莎贝拉》第一季)
7.跟朋友谈论“说谎”。朋友说:“停止说谎,诚信是做人之本;但可以说‘高智商’的谎言。”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什么是谎言?什么时候能说谎言?所谓的“高智商”谎言——高级谎言——和低级谎言有什么区别?
谎言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的谎言,另一种是为了被爱而说谎(这包含了这种假设:如果我不说谎,我就不会被爱)。
8.顺境无法考验一个人,这是显而易见的;逆境也无法考验一个人:因为所有人在逆境之下都会做出本能性的反应;真正能考验一个人的情况是绝境——它真正可以把人逼到一种“底线”状态(突破该底线人就会彻底绝望,似乎谁也帮不了他/她)。
有人认为,为了避免人之心理突破“底线”状态,必须要把自己的定位提高:人对自身的定位越高,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可度就越高;这样的话,某人若处于精神低谷状态,实际上也高于“底线”状态,人也不至于自暴自弃。但做到这点是很难的。绝大多数人不会过度自恋,但适度自恋是可以提升自信和提高对自身定位的认识。根据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米德的观点,人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的社会过程而得到发展的。因此认识、提升自我定位更多地需要与他人(首属群体——亲人、同学和朋友等)的密切沟通才能实现。
自恋有时就是与他人的互动之中产生的(有机会可以研究研究),只不过个体对自身的价值和定位进行了较为积极的解释。因而,自恋一点,提升自身定位的设定,有时可以挽救一个人。
9.金钱是什么?只是产生意见——对外部世界的看法——的物质;不是金钱使人生活状态变好或变差,而是相反——举例来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爱恋对象泽尔达需要菲茨杰拉德出名、有钱,成为“知名作家”(知名作家才能有很多钱供泽尔达挥霍)才跟他结婚;那么拥有金钱以后,就可以泽尔达结婚,过上幸福的生活,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金钱是产生了(对生活)好的意见。
相反地,对于写下“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来说,金钱产生的是不好的意见——因为金钱阻碍、限制了一部分人对自我内心安宁的渴望;金钱是一种“物质”,如何能给他们带来心灵安宁呢?
10.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米德说,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的社会过程而得到发展的;个体使各种他人的解释和意义内在化,创造了一个“一般化的他人”(这是指:个体与之发生互动、又成为个体行为的一般指南的那些人的期望);逐渐地,个体不仅在与一些特殊的人的期望的关联中学会行事,而且按照其他一般个体如何期望他怎样行事的想法来学会行事。
奥勒留说:“每个人都爱自己超过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到底什么时候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又什么时候“按照其他一般个体如何期望他怎样行事的想法来学会行事”呢?
我和同学讨论的结果是——外来意见与自己的内心意见相左时,人内心就会产生矛盾与紧张,为了尽量消除这种认知不协调状态,人要么选择屈从外界意见,要么听从个体内心意见;意志坚定的人或许会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意见。如果外界意见与自己的内心意见差不多,那就会直接顺从。——这就是本次讨论的结果。
11.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告诉我们:电子时代来临,媒介被电视垄断,童年与成人的界限又模糊起来 ; 儿童的言行举止因为电视媒体无原则的信息民主,过早地与成人无差别。
这让我想到:大学生这类“准成人”与出来工作的“成人”的界限也在模糊——看见自己周围不少大学女性同学化了较浓的妆,但她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与职场女性化妆的动机是有区别的。更多情况下,职场女性化妆可能是出于社交需要;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职场女性化妆是出于纯粹的审美需要;而大学女性的社交动机相对与职场女性的社交动机是较低的,化淡妆是较为合适的。那不少大学女同学化浓妆的动机何在?
原因可能是,与“童年的消逝”类似,电视、网络上出现的大量的女性大多是化较浓的妆,一些女性受众(观众)通过观看节目进行自我解读(一定程度上是“误读”)——误认为这些化浓妆的女性是美丽的典型,但没有意识到这是所谓的“职场女性”的形象,而不是“学生女性”得体的形象。所以电子媒介造成的“学生时代的消逝”也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类似的问题还有学生组织官僚主义严重。与电子媒介进行的政治报道模式难道没有一点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