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法学结课作业
姓 名 卢玮涛 成 绩
学 号 2016110697 评卷人
中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考 试 试 卷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女权主义再思考——对《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的评判
课程名称 人权法学(双语)
完成时间 2017年5月10日
专业年级 2016级法学理论
女权主义再思考
——对《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的评判
卢玮涛[⃰ 作者简介:卢玮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6级法学理论研究生。]⃰
摘 要:《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根据女性主义的历史演进,对各派理论给予细致的说理和精当的评价,力求作出辩证的分析,既讨论其优点,也指出其不足。作者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在美国北卡罗来大学夏洛特分校哲学系任教,享有健康保健伦理学杰出教授的荣誉,《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现为英美大学女性主义极其妇女研究课程的必读书目。文章试图通过对“异化”、“父权制”、“生态女性主义”等关键词为切入点,从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女性的角度和亲身经验,谈谈对这本女性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异化;父权制;生态女性主义;女性气质
引言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给读者的总体感受是十分丰富的,但这本书没有作者的一个或几个核心观点,所以我无法对作者本身的观点进行理解和反驳,只能针对这些学派的思想进行一些评价和思考。这部译著讲解和介绍女权主义的发展路径,为初步认识女性主义的人群起到了启蒙作用,也为我了解女权女主运动提供了一个线索,让我们体会到女权主义的思想多样性,也可以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去考虑女权到底应该是什么,因此这本书还是值得去学习和研究的。女性主义一直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着的理论,它从最初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到当代的多元全球化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这一历史性的发展过程,展示了女权主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曲折的发展历程,也有助于女性重新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受压迫的根源和解决方式,以及重新寻找自我。女性主义的观点应该是见仁见智的,并非存在孰对孰错。笔者认为,女性主义的发展,首先要拒绝功利,不要为了追赶潮流或者成为为自己谋利的手段。其次要拒绝伪女权主义,为了跟风去研究和对待女权主义。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女性主义,我想应该是真切为女人考虑,尊重女性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才是我们研究女权的初衷。从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的理解,这就是个人对女权的体会,不带功利,也没有女性一生完整的体验,也许这样的言论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却是我最真诚的理想的传达,希望能被理解。
一、女性特质和女性地位是生物性和社会价值的综合产物
提到“女性气质”或“女性特质”,女性主义者的本能反应可能是消极的。其实当今社会的很多女性是很喜欢自己具有的女性气质的(比如我自己),如果一味要改变某些女性所为落后的观点,违背她们自己的意愿,无疑是给她们带上了不自由的枷锁。通过《女性中主义思潮导论》,我们发现很多理论学者对女性气质和女性命运的形成方式上,认为生物性只是很少的一个方面。例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批判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我们的生物性并不是我们的命运;它仅仅只是我们用来形成我们独特自我的素材罢了。”[ Alfred Adler,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New York:Greenberg,1927.]如果说生物特征是行程人类独特自我的素材,那么其实它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我们的命运。那么笔者的观点是:把生物性和社会性孤立开来看是及其片面的,每一种社会观念和社会状态的形成——比如男性与女性命运的差异,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甚至生物性因素是最核心最原始的作用因素。
(一)生物性上的性别分析
波伏娃在她的女性主义著作《第二性》的第一部分就进行了生物学论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女人对物种的屈服,她的个人能力的局限,是极其重要的事实,女人的身体是她在世界上所占处境的基本因素之一。”[ 西蒙纳·德·波伏瓦:《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59-60页。]波伏娃虽然认为生物学论据只是一个方面,但这并不能否认生物性在女性命运中的影响,反而,我认为这是决定性因素。且不论在远古时期或者之前不为人知时代的特点,按照现代科学技术和审美所带来的标准,男女在生物学上的差异是十分巨大的。除了显而易见的在生育、哺乳和第二性征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在身体成分上来说,对于女性而言,体脂率在26%以上,才会出现腹肌不显露和略微松弛的状态,相反,对于男性来说,大于19%的体脂率就意味着脂肪超标;以肌肉含量的标准来看,女性的标准肌肉率在25%-27%,男性的标准肌肉率在31%-34%。来源于健身房的上述数据可能存在偏差,但毫无疑问的是,男性的肌肉含量远远高于女性,而男性的脂肪含量却比女性要低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说:男人是力量的象征、责任的象征,而女人是温柔、纤弱的象征。从词源学的意义上来说,汉字:“男”,就意味着在田地里耕作的劳动力。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男性的力量就带给了他们先天的和源头上的优势。社会为什么没有选择女性而选择了男性?如果总以这种社会发展的论调去理解,就无法还原女性主义的真谛。
在《女性主义思潮导论》中帕特南·童写道:“波伏娃承认,妇女在生物和生理结构上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相对于男人在生育中的次要角色,妇女的作用是首要的;相对于男性的强壮体力,妇女的体力是较弱的。”[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生物学论据虽然不足以回答为什么妇女是他者的问题,但这至少说明了,强弱差异,是根源性的作用因素。正如“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女性的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命中注定的残酷。真正的男女平等,在女性主义的意义上,是永远都不会实现的。生物意义上根深蒂固的女性压迫,已经形成了它固有的偏见,就像所谓的公平正义民主种种,我们所做的努力,只不过起到缓解的作用,无法让女性真正摆脱压迫的地位,获得重生。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女性能够安然地享受自己身体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我们健身,我们塑形,我们让自己的线条变得完美,我们爱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胜过这些无谓的压迫。波伏娃指出“女孩很早就认识到她们的身体和男孩不同,到了青春期,随着乳房的增大,初潮开始,女孩被迫接受和内化了可耻的、卑下的他者性。她说,在婚姻和母职体制中,女人内心的他者性更被强化和巩固。”[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269页。]波伏娃的这种观点,可能是存在偏见的,波伏娃完全可能是以自己个人的经验进行的一种推测,这种推测没有任何数据上的支撑,我们没有看到她的研究过程和调查过程,所以这一结论也是很难具有说服力。还有一种原因,也许是20世纪的时代局限性导致,现在女性的思维已经完全不是波伏娃所描述的这种状态。相反,我个人所亲身经历的以及周围所熟识的青春期女孩,她们十分为自己膨胀的乳房和经血感到好奇与自豪,她们觉得新鲜、有趣并乐于接受这种特征和改变,她们为做女人感到高兴和自信,觉得这一切都是美丽的存在,而并非什么卑卑不足道的“他者”。换一种意义上讲,现代大部分女性(至少是我接触到的女性)她们接受自己的特点,并为美好的生活所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者”这个概念的提出,有可能将一些女性误入歧途了。大自然的生物性发展都有其规律,也许,尊重自然,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并不需要认为加以干涉,否则可能事与愿违,背道而驰。
(二)母系制与父权制的变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在《女性主义思潮导论》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词语是“父权制”,可见父权制在女性主义研究中是一个重要且无法回避的话题。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者宣称,正是因为父权制文化的影响,男性权力的性质以及无处不在的特征,使得一切已知社会中的男性都拥有凌驾于女性之上的权力。对于父权制的知识,我的理论储备几乎没有,应该在原始社会中,首先存在的是母权制,母亲生育后代,父亲的身份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血统最初只能以女系计算,母亲是子女惟一可靠的亲属身份,在这样的情况下,后代一般跟随母亲生活,父亲的角色显得没那么重要,以至于保证了女性的崇高社会地位。后来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出现,在生理上占有优势的男性逐渐成为主宰者,慢慢过渡到父权制社会。有趣的是,在现代社会,其实还存在许多母系社会的残留,比如在偏远的云南少数民族群体中,有一个神奇的民族——摩梭族,笔者曾经深入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了解他们的社会习俗,他们流行的婚姻和生育制度叫做“走婚”,是典型的女性崇拜的母权制民族。摩梭族是由一个始祖母传承下来的女系后裔组成的血缘集团,家庭中男不娶,女不嫁,但是,他们的劳作方式和所谓的父权制相同,即“男主外,女主内”,女性负责在家生产劳动,男性负责对外贸易,常年不在家,所以形成了“女留男走”,以母亲为核心的母系家庭结构。“阿夏走婚”是摩梭文化的最大特点,男女双方相恋后,南方晚上到女方家过夜,一早便离开,两人如果有了孩子,孩子归女方家里抚养并随母姓,男人没有抚养孩子的义务。在云南的泸沽湖畔,处处显露出对母性的尊崇,“家中无父不要紧,不可一日没有妈”[ 靳瑛:《从摩梭人的民俗音乐文化看母系家庭女性崇拜》,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充分说明了母亲在摩梭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回到现代社会,其实也大量存在女性崇拜的残余,比如我们叫“黄河母亲”,不叫“黄河父亲”,我们称“地球母亲”,而没有“地球爸爸”,凡此种种,本质上,至少在中国来说,对女性的崇拜和尊重,是有很深的社会根源的,在家庭中也一样,大家依赖母亲,没有母亲放佛就没有了温情的运作。从母系到父权制的演变我们发现,起根本作用的依然是男性的生理上的或说生物上的优势,男性成为出门在外的顶梁柱,而母亲作为温柔的含有生育和哺乳功能的性别,成为了家庭内部运作的角色,因此,再一次印证了我所认为的生物因素的根源性特质。
二、女权主义与“异化”
众所周知,性别歧视是首要的、流传最广泛的、或者说是根基最深的人类压迫的形式。谈到女权,“异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范畴,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派中,异化的内容,就更为重要。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构成了“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Friedrich V on Engels,The Origin of the Family,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New York:Inter national Publishers,1972, P118-119.]自母系社会解体之后,男性就开始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
阿利森·贾格尔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典型代表,有了全新的认识,她在性(sexuality )、母职(motherhood)和精神智力(intellectuality)的醒目标题下,阐发了她关于妇女异化和分裂的思考。她认为,妇女与她施以劳动的产品(即她的身体)疏离,其方式与挣工资的工人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疏离的方式是一样的。一个女人会强调,她节食、锻炼和装扮的目的是为了愉悦自己,但事实上她可能是为了取悦男人而塑形和修饰自己的肉体。女人对于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由谁来使用她的身体,几乎或完全没有发言权。[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贾格尔提出的上述观点似乎也有些极端,作为一个健身爱好者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注重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说健身房里挥洒汗水努力锻炼的女性仅仅是为了取悦男人,或许可以说取悦男性是一种冲动或者诱惑因素,但归根结底,锻炼和装扮自己其实是当代女性的生活方式,这种积极的心态如果一味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或许反而成为了男权的宣扬者。女性所追求的,是属于她自己的快乐和身体的舒适,和别人无关。
关于异化,波伏娃也有自己的观点:“怀孕只是使妇女同自己疏离,它使妇女难以不受阻碍地描绘自己命运的蓝图。”[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页。]波伏娃的这个观点或许也是各抒己见,而并非科学意义上的解释。对于女性的异化,主要体现在怀孕和生育这两个方面。笔者曾聆听了两位48岁和80岁的女性,她们对怀孕和生育的想法很可能更加符合现代许多女性的愿望,中年女性这样描述自己的孕育经历:
“生育儿女对我的人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孩子,我可能会十分沮丧,孩子就是我的全部,我爱她胜过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包括我自己。我很难想象没有她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人生有她才圆满,从分娩到抚养,我感觉很自豪,也很有成就感,我们合二为一,从中我能体会到这种统一感和幸福感。”
老年女性对自己的生育经历是这样说的:
“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生孩子是必须的,我也并不反感,如果不生孩子,生活或许也没什么意思,但我自己是不愿意多生的,能养活的起并且能读上书是最低的标准,我很高兴在这个年纪能够看到儿孙满堂,如果没有孩子们,我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晚年也不会感到安全,所以我庆幸有他们。”
通过女性对生育的理解,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对于女性的生育行为,对妇女是诅咒还是祝福?在《女性主义思潮导论》中介绍了两个派别的观点,激进自由派和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对生育的不同见解,激进自由派认为:妇女越少地介入到自然生育过程,她们就有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社会生产过程中,代表人物是费尔斯通和他所写的《生物辩证法》,认为这个社会不断地援引生育的喜悦,其实是父权制制造的神话。同样坚持此观点的还有皮尔西在《时间边缘的女人》写到:人工繁殖优于自然生育,因为人工繁殖带来真正的爱心和无私的母职模式,它完全不同于那种交杂着怨恨和懊悔的矛盾情感,它也是人们始终可以自由选择的生育方式。相反,激进文化派认为:自然生育对妇女才是最有利的。妇女力量的终极源泉正是在她们孕育新生命的力量中。笔者比较赞同激进文化派的生育观念,它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一派别尊重自然,重视自然规律。的确,如果为了所谓的女性解放而做出反其道而行的事情,得不偿失。反而会伤害女性健康,如何选择生育方式是女性自己的权利。在我看来,生育是延续了的生命,是升华了的婚姻,是世界美好得以延续的必须。生育的确带来痛苦,但这种痛苦,对于每一个伟大的女性,都是微不足道的,她们在怀孕中享受自我,享受生命的奇迹,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完成生育的过程,人生才是圆满的,她们并非在这个过程中导致了“异化”,而是成就了高度的一体化,在这种生命的融合中,在父亲与母亲与胎儿的三种生命的融合中,这种成就感和归属感是不言而喻的。
话说回来,笔者并不否认“异化”的存在,但这也许并不体现在怀孕和生育上,异化是一种深刻的破碎和分离的体验。 物与物、人与人,人与他自身本来是, 或者应该以某种重要的方式相联系,但却被彼此分离。女性与男权社会的关系成为一种不平等价值的交换关系,无论交换的是生理性的自我还是精神性的自我, 她们都在经历失去作为人的能力和价值。因为她们在异化过程中被剥夺了独立的、 为自身定义的能力,“可以这样说, 只要父权制存在,这些被异化的女人就会存在。”[ 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与此相关笔者很欣赏《第二性》中的一段话:“男人想要这样一个人,不仅她的心为他而跳动,而且她的手为他的额头擦汗,他希望每天回家都看到和平、秩序、平静、沉静的权威笼罩在他身上和事物上面;他想要这样一个人,把女人难以名状的香气,也就是家庭生活朝气蓬勃的热力散布到一切事物之上。”这是波伏娃所批判的“女性气质”,这是一种女出处于被动、附属、屈从、他者的状态,可是,从深层次看,着其实就是婚姻美好、幸福、沉静的样子,女性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状态下,是一个很舒服的状态,从这种状态中,女性仍然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完整的人,是能自己创造生活,她们是自主和快乐的,她在丈夫和孩子之间是平等而真实的。至少在中国来说,做传统的善良贤淑,才能够赢得最美满的家庭。可能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异化”,这种“异化”一定就是坏的吗?有人总认为女性无法摆脱父权制的依赖,也许,女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多萝西丁内斯坦在《美人鱼与牛头怪》这本书中提到:“女人对男人的需要其实并不如男人需要女人那么强烈,无论这种依存关系有多么深刻,这种依存关系都不能等同于她和母亲的依存关系。如果男人离开了女人,女人所感受的悲痛不会达到如亲生母亲离开时那样的强烈程度。”[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女性主义思潮导论》中还提到了“雌雄同体”的概念,有的学派声称要达到“雌雄同体”才能使女性真正摆脱“异化”。笔者认为,需要肯定妇女最重要的“女性特性”来取代雌雄同体,妇女不应该努力地像男人一样,应该努力更像女人,应该强调那些文化上与妇女相联系的价值和美德,而不要去强调那些文化上与男人相联系的价值和美德。女性的个人解放,在于她有能力抛弃虚假的女性自我而实现她真正的女性自我,而非学者的一面之词就可以定义的,女性不应该是与男人相敌对地建构自己的独立和尊严,而是要成为女人自己,而女人所具有的感性与温柔,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元素。
三、新的冲击——生态女性主义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新的思考是:生态主义竟然也可以和女性主义联系起来,在《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的结语部分,作者帕特南·童也表达了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独特赞赏:“现在我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才是最丰富的女性主义形式。”[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页。]生态女性主义指出,人们一般认为,妇女在文化上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知道纯粹的生态主义关心的是尊重自然,基于地球自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的环保理念,而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伦理学新近发展的一个变体,在很多方面,生态女性主义都与生态学相似,女性与自然的关联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在那些思考妇女与自然的联系的女性主义者中,有一些是属于生态女性主义之外的,比如波伏娃就曾经激励女性,要求他们“超越”与自然的联系,以改变女性的“他者”的身份或者第二性的地位。波伏娃并不把女人的身体当作她的朋友,相反,她认为妇女的身体从根本上说是与之疏离的,我个人并不赞同这种脱离自然的建议,这很可能将女性误入歧途,如果“自然”被女性所抛弃,这种整体性的和谐将会缺失,或者说男女二元对立的状态不仅不会根除,反而还会加剧。
所有的生态女性主义者都相信,人类彼此是相互关联的,人类也是和非人类世界,如动物等相关联的。不幸的是,我们并非总能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更不用说我们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和责任了。结果,我们相互施暴,对自然施暴,我们庆贺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我们在地球上堆积垃圾,我们残杀动物。生态女性主义让我们思考,女性主义的觉醒和解放,不再需要等待革命、变化和奇迹的发生,男女是一个联合体,他们通过自身的多样性而存在,我们可以创造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敬畏自然和女性,将其视为哺育世界的救世主。
生态女性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范式,在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当代语境下 , 生态女性主义关于女性与自然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 它把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gender)范畴作为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范式 , 重视女性的地位 、价值 、体验和利益 , 以性别视角透视环境伦理 、生命伦理 、妇女伦理等实际问题 , 注重挖掘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刻历史根源 , 并试图为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 它从女性与自然关系的视角出发 , 把人看成是一种生态存在 , 重视并致力于生态系统的保护 , 强调万物和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它还强烈批判了西方主流哲学包括环境哲学中抽象的男性化理 性 、工具理性及其价值观 , 把并不孤立的环境问题和妇女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 , 使环境哲 学和女性主义得到协调发展 , 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 , 这样更有利于解决第三世界的性别 、环境 与发展问题 。也许生态女性主义内部围绕“强调女性与自然的关联还是削弱乃至解构这种关联”[ 郑湘萍:《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与自然》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的论争还将继续发展 , 但是 , 生态女性主义通过深入分析女性与自然的关系 , 揭示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关系的压迫性结构,为我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建立新型平等关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的研究和发展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生态女性主义提出以本土知识体系为基础重建生态文明,这对中国的妇女与性别与环境互动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妇女与性别与环境的互动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 条件以及中国文化的特质不可分割,因此,着眼于中国本土实践经验,将妇女与性别与环境的关系放在 经济和社会过程的具体条件下,建构本土化的妇女与性别与环境互动关系对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四、小结
我对女性主义的了解甚少,所以提出的见解难免是不成熟和浅显的,甚至是错误的,但这至少有证明我还有想法,还有思考。我想如果想真正了解女权,应该是去深入女性群体生活和调查的。对我而言,很感谢帕特南·童的这本《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快速了解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值得品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家争鸣的局面,女性主义思想能够不断获得解放,不断加以多元,这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它拒绝停止改变、拒绝停止成长,这种精神使女性主义思想保持活力。回顾全书,有认同,有气愤、有不满,对此我满怀崇敬又充满着批判,或许女权主义本身就是众说纷纭,分裂而不统一的。女性主义的魅力就在于,它有开始,但没有结果,女性主义思想允许任何女性思考她自己的想法。女性应该坚持女性独有的气质,新的女性主义应该取代旧的女性主义。女性的某些限制性因素并非是不好的,它恰恰是女性的保护机制,我们不需要大费干戈地去超越这种固有的限制,女性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处理各种问题,尽管让现实来压迫吧,要知道,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物能够永远阻止一个坚定向前的女性群体。
参考文献:
[1] Alfred Adler,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New York:Greenberg,1927.
[2] 西蒙纳·德·波伏瓦:《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3]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Friedrich V on Engels,The Origin of the Family,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New York:Inter national Publishers,1972.
[5] 靳瑛:《从摩梭人的民俗音乐文化看母系家庭女性崇拜》,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6] 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7] 郑湘萍:《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与自然》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8] 杨玉静:《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妇女与环境关系评析》载《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4期。
[9] 郭爱妹、叶浩生:《西方父权制文化与女性主义心理学》载《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6期。
[10] 肖发荣:《再论“母系制”、“母权制”与女性社会地位》载《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