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南旧事》之童趣漫谈
小学的时候读过《城南旧事》,那时候班级西南角放苕帚墩布的地方被改成了个图书角堆了两层新新旧旧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书刊,我经常去翻乱七八糟的书看,我还记得第一本看的是《雷锋日记》,还有《草房子》《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什么的。我看书最不爱思考,就喜欢看情节,恐怕直到现在也是这样,所以我非常喜欢余华,我喜欢那种直接的感情冲击和醇厚的余味,像是《百年孤独》《瓦尔登湖》我就至今没有读完。再次与《城南旧事》的林英子相遇,是在kindle电子阅读器上了。这么多年恍恍惚惚的过去,我也由英子差不多的年岁变成了一个即将二十岁的“大人”,再读此书,真是觉得唯有上帝的手把着写出来的作品才有这等的天真,这等的趣味,这样的一下子就把我吸引。
作者用五个篇章,记录了自己童年时的五个不同的小阶段,我喜欢北京的老故事,就像我对老北京一种别样的情感。很小很小的时候第一次来北京住的是大栅栏里面的小旅馆,我感觉对一切都很熟悉,老店门口放“我爷爷小的时候,总在这边玩耍...”不知道怎么的,强烈的归属感让我知道几年后还对那儿的一街一巷了如指掌。但是我对北京的喜欢是很有限的,仅限于前门,大栅栏,什刹海,故宫,琉璃厂,北海等等一些老地方。
之前看过的有关童年记忆的民国老故事都与英子的童年不一样。像是《生死桥》《霸王别姬》里面古人公小的时候都是颠沛到硕大京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只能跟随要么是戏班师傅,要么是妓院的老妈子苟且过活,还要每天受皮肉之苦。英子不一样,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来自台湾的客家望族,英子在日本出生,后一家子搬到北京定居,她是林府的大小姐,住的有自己的小床,穿的是小皮鞋,可以随随便便的吃骡马市佛照楼的八珍梅,要知道底层的那些混着过活的孩子心心念念的冰糖葫芦可都是上天尤物,只要能吃上一次宁愿受几倍的苦头。
《惠安馆》的女疯子和随时转变身份的妞儿和小桂子,以及最后结尾的模糊化处理,带给我一种极其不真实的感觉。我难以相信,那个清晨在齐化门被偷偷丢弃的小包裹其实一直暗自生长在秀贞周围,和秀贞一样,她们的眼睛下都有泪窝,她们都一样渴望着彼此,以至于她们的相遇到最后的一起消逝,都让我感到不真实。等那个从来没有露面的思康三叔又让我看到中国传统家庭中很旧很旧的一面。我眼中的思康不是秀贞眼里的那个痴情郎君,他也不像一直寄居在英子家的德先叔。同样在北京大学读书,一个是顶新的新青年,不顾身份在自己还死生未卜颠沛流离的状态下带走密斯黄,读易卜生的《傀儡人生》。这个思康和德先完全是反例,思康就是那个傀儡,我想象中她应是被一个已死相逼的老母亲所困,最后留在了他的老家,连一封信也没有再来。或者我更希望他与旧礼教做了鱼死网破的斗争,早就自挂东南枝了,这样,最后也能算是一个小团聚。
《驴打滚儿》是全篇的倒数第二章,更多的旧社会悲苦的一面开始渐渐流露。我的眼中从前的宋妈一直是开朗热情,又不乏妇女婆娘各种负面特点的一个乡村女人。当知道了她是丢下了刚出生的小丫头子来城里给林家弟弟做奶妈,那种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悲情又在我脑海中久久回荡起来。以前读《活着》的时候,总觉得过去的下层人都能把苦难看的那么云淡风轻。儿子女儿夭折的一个接一个,死了大哭一场然后很快又能再生一个,层层的苦难饥寒,加上老北京那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见惯朝代更迭的基因,这种痛楚被缩小减淡,让现代人读起来是麻木的阴冷无力感。但这个片段起的名字是“驴打滚儿”,彻彻底底不同于像是《生死桥》中“民国廿四年·秋·北平”这种近乎死寂的死亡写法。英子看见卖驴打滚儿的,宋妈就给买了好几个,可见生活的富足。但是给丫头子包起来的另外两个,就更加显示出两个阶层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之大。小丫头子到最后也没有出现,我想也许那个被送人的小女孩就是其他小说里的什么小妞儿小桂子,在天桥上表演玩意儿,回去还要挨后爹的马鞭...这些文章都没有说,文章最后一幕是宋妈在驴上的盘腿坐绝技,驴没有打滚儿,扬起的烟尘中,开始的是另一段生孩子,卖孩子的风雨飘摇生活。
初中课本里就有《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我一直不敢仔细读。幼小的我有着一颗脆弱的心和蜜汁脑洞,每当读到“怕是会赶不上什么似的”,我的心就砰砰直跳,我能预感到英子赶不上的事情,我也好怕好怕这样的事会落在我身上,以至于老爹我俩去花市,他相中一盆我觉得是夹竹桃的花,被我连哭带闹的拒绝了,我说我就是不喜欢你不能买这盆!虽然后来想起来那盆无辜的花并不是夹竹桃。“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据林海音的家庭状况来看,父亲死后,他的家道确实在一点一点走下坡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大不如前,但是从《兰姨娘》那篇开始,我就怎么也难把他的父亲和严肃耸立的一家之主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了。那篇过后,他的父亲在我的眼中像晚清民国的普通男子一样,病恹恹的侧躺在床上抽大烟,一家一家的喝花酒,蚕食着旧时代仅剩的一点残败的财富。但在《爸爸的花儿落了》里,这个形象又扳回了几成。爸爸会因为英子赖床不去上学,扬起掸子抽打自己心爱的女儿,破例花上五大枚送我坐洋车去上学。狠心过后,又是柔情的,在窗前默默看着女儿的父亲,这时,他的形象又变成了那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父亲形象,而不是之前我脑中那种麻木不仁的末代男人。
很幸运,由于家庭的缘故,林海音的童年是幸福而充满趣味的。也因为时代的原因,英子的童年见证着这个朝代的衰与兴。我很羡慕这种时代的见证者,她们的一生有说不完的故事和经历;我也怕成为大变迁的见证者,因为我畏惧做历史车轮下被碾压的冤魂。还好英子至始至终没有被碾压,她与民国那群闪闪夺目的大师生活在一个时代,她自己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先生,在动荡的时代,为我们留下不朽的见证。
这并不是一篇写给孩子的小说,不再是孩子的人更应该好好的读一读。

-
温暖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28 2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