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鸡汤与否不重要?更要看你读书的真实诉求

读书,是一个兼具穿越和现世属性的话题。穿越是指,上可与千百年前的作者隔空对话;现世是指,很多人读书会希望对现世的自己有一些提高和指导意义。
“为了读书而读书是很迂腐的;为了读懂人生而读书境界就不同了。而为了消磨时间,自得其乐读书,就无欲则刚了。”在梁启泰看来,“读书真的要谨慎,好多都是忽悠,读还不如不读。他现在除了工具书,小说已经完全不碰了,鸡汤更是不会读。”
怎样熬才算是滋补身体的好鸡汤?
潘晓琅并不完全苟同:“鸡汤一定是坏事吗?具体要看看是什么鸡汤,我觉得不一定都是坏事。有时候生活很艰难,需要被安慰。毕竟我的另一个角色是一个鸡汤主播。”
李樊舒不解:“鸡汤不是可以抚慰灵魂么?”
梁启泰称:“看鸡汤, 不如去生活。鸡汤好多脱离实际。所谓励志,只能骗骗人生懵懂的孩子。传记,尤其要谨慎。”
梁启泰甚至认为:“鸡汤跟毒药,差不多。”
对此,潘晓琅也很释然:“不过甲之良药,乙之砒霜,也不能让人人都满意。”
“好的鸡汤文,一定有,且质朴管用。”程宇补充道,“如果是林清玄、龙应台之类的从一件小事看大道理的,我会坚决抵制。越看反而越柔弱。”
对此,梁启泰做了些让步:“鸡汤文,虽然即使到现在,我觉得很好笑,但是其实熬得久的鸡汤,一般还会管些用。实事求是。”
“有些鸡汤老板发给我录,我也觉得很好笑。但是也遇到过比较好的,能够给一些生活比较苦的人一点慰藉吧。我觉得三观只要不歪,能达到这个作用,都算是不错的鸡汤。”潘晓琅表示,“我觉得鸡汤最好不要去传播价值观。同时,我摸索出,很多鸡汤文的套路就是:我的一个朋友……怎么那么多朋友?还都那么多事儿?我的朋友们都寡淡的像一杯白开水,偶尔丢几粒麦乳精进去调一调,也没什么味道。然后搬出一堆名人、先哲的片言只语。”
读书这件事的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翁鑫表示:“琼瑶的小说,就是毒的鸡汤。当下已经很多年轻人不再喜欢琼瑶。同时,我也不喜欢席绢。”
卢洋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我也不是很喜欢琼瑶的作品。然而,我妈是琼瑶的脑残粉。我爱夹边沟、定西孤儿院古拉格、血的神话,还有s21。”
潘晓琅表示:“其实还是看受众,有些东西本来就不是写给我们看的,干嘛要去讨厌?”
程宇表示肯定:“席绢我并不讨厌,因为她写给80年代的初中女生看的,还不错。人家不是鸡汤文,是小说。”
对于人物传记的问题,潘晓琅感触到:“我之前看到某个20出头的小年轻,就写了好几本人物传记。我就觉得,现在这人物传记真是不能看。自己都还没活透呢,就去写别人的传记了。”

如果鸡汤文不应该多读,又该读些什么书?
在出版业混乱不堪和商业化的当下,往往让人感觉“是个人就能出书。”于是,也逐渐有种观点,对于读书这件事,还是多读经典,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丰富著作,不厌百回读。
钱园表示,“可以多读名著。”
梁启泰表示:“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所谓名著,同样不碰。”
的确,之所以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史中成为名著,自然有该读的道理。经过时间荡涤、经过历史洗礼的作品,肯定是你值得读的掌中宝。
褚乐这样建议:“汪曾祺的散文不错,也是上世纪50年前后的。”对此,启泰笑答:“还不如去读民国的散文,麻醉自己呢。”
翁鑫表示:“看民国的散文,鸡汤文,还蛮受用的。”
潘晓琅建议:“可以看看《民国太太的厨房》,西南联大时期,我们认为很苦,其实人家自己煮咖啡、小资着呢。”
冰心写过《我们太太的客厅》,喜欢看客厅发生的太太之间的相撕。
鲁南称:“读鸡汤还不如读毛泽东语录,真的人生瑰宝,还有他的词,意境绝了。他的词,都有真情实感。我一个师兄每次开例会都在看毛选,里面很多东西可以指导生活。没有套话,没有假话。我最喜欢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程宇这样介绍自己的读书习惯:“我就读朱熹的、读佛经、背系辞。不用鸡汤,不用修饰,佛经还是很优美的,排比句厉害。”
其实,对于读书来说,鸡汤与否不重要。还是要看你读书的真实诉求,正如开篇所言,是为读懂人生和世界而读?为了排遣时间而读?抑或在生活的不同时间,这些诉求是穿插着的,没有完全对立的非此即彼,只要适合自己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下的阅读诉求就好。尽量况且书籍本身的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当然,无论如何,还是要尽量读好书。
以后有时间再分享大家对于如何挑选一本好书,如何评判一本书的讨论。
关于读书,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好读书: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清·彭元端
读好书: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读书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遍。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注:本文整理自“书园”群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