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开始,又是结束】《罗拉快跑》影评
2016-12-07 阿飞
-此文献给我的大学辅导员老师
-以及我的其他朋友们
如果你看尽古今中外影视作品,你大概能理解人们喜欢把“人生鸡汤”炖成一碗终极想象。比如想象,你置身于一家百货超市,货架上是人生的选择题,你选中一样商品,得到相应的口味:甜的巧克力糖,或苦的咖啡。于是你带着你的选择离开。
总之,一切如此简单——然而这样的故事合适吗?因果可以被简化为一个选择吗?
现在想像另一个场景:你位于繁忙的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而站长正用喇叭催促乘客们上车。你登上的每一辆列车,都有可能驶向你要的方向……当然也有可能发生事故,车毁人亡。极重要的一条游戏规则:你将参与驾驶这辆车!
而你在火车站看到的,行色匆匆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们,则有可能和你同乘一辆车。如果你们无法好好合作,火车将脱轨,熄火……即使不是最坏的结果——全车人一起殉难,你们也无法到达目的地了。
是不是比起货架上的巧克力糖,这个人生游戏,对玩家的挑战更大?
《罗拉快跑》就是这样一个游戏。
现在想象你是罗拉(Lola),红头发,绿裤子的罗拉。
你的游戏目标不是吃到金币,拯救公主;而是带着10万马克(德国货币)去救你的男朋友曼尼(Manni)。
如果没有拯救成功:结果一是Manni沦为抢劫犯,而你们永远无法回到过去两人相伴的美好日子。
结果二是Manni被杀。
明白后果了吗?好。One two three, go~
(一)
汤姆提克威的电影就在这样的场景预设中开始了。
罗拉用大脑飞快的读取内存,筛选数据,得出结论——只有身为银行行长的爸爸,有可能一次性给她10万马克。于是她开始奔跑……

这里先插播几个能影响游戏的关键人物,当然,我只挑我认为重要的线索说。一个是借给Manni电话卡的盲女人。一个是爸爸所管理的银行金库的保安(而在电影第一分钟,也是他吹响了游戏开始的哨音)。一个是Lola向其询问时间的老奶奶。这三个都是全知的角色,即上帝的某种化身。
最后也最具决定性的是爸爸。
至少Lola以为是爸爸。
于是Lola一路跑向银行……气喘吁吁,满心希望能借到10万马克去救自己的爱人。
这条路Lola一共跑了三次。因为第一次,她死了。第二次,Manni死了。只能游戏结束,重新来过。
而在Game over 和 Game on之间,看似每次的时间是平行的,实际上却是延续的:第一次的经验,帮助了第二次的行动。
而第二次的失败,推进了第三次的发展。
第一次压抑的能量在第二次被释放了,最终在第三次的重新选择中达到了大圆满。
(二)
而为什么Lola可以玩三次呢?我的想法是,导演希望我们看到Lola的进步.
导演真的特别用心地编织了这个游戏,无数的小道具——红色电话机,超市门口像乐高小玩具一般的钟;还有Lola第一次是斜穿过广场,第二次却是横穿,暗示了命运的方向已经有所改变……
那让我们把镜头对准Lola的爸爸——Lola在第一次游戏中被爸爸赶出银行,第二次用枪对着爸爸的脑袋成功抢出的钱。第三次,甚至在她赶到之前,爸爸就已经离开了银行。然而只有第三次游戏,Lola成功地通过了“爸爸”这关……
Lola和爸爸之间的阻碍有两个:第一个是现实原因,Lola不是他的亲生女儿;也因此很有可能,爸爸并没有那么爱这个孩子。
另一个是精神性的,Lola和爸爸无法达到相互理解……
只是Lola一直没有明白,爸爸这个角色的存在,并不是为了那十万马克……
而在游戏的第三局,Lola终于不再像一个讨爱却讨不得的孩子一样,向爸爸索取爱……而是反过来主动给予了理解,她在救护车上握住了爸爸的手……
也因为这个谅解的举动,在这一局,也就是最终局的游戏中,达成了一种“谅解”能量的共振。Lola和爸爸彼此谅解,Manni和偷走钱袋的流浪汉彼此谅解,甚至擦肩而过的路人们,都收获了谅解和爱。
我一直认为汤姆提克威的电影,是披着西方哲学思辨外衣的东方艺术。或者这一切,原本就是互相补全的……“本体”和“无我”,karma(因果)和“上帝”……
西方的社会历史学有一个理论——“历史在每一个瞬间被重塑”,“每一个瞬间都是决定性的瞬间”……这不就是东方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么……
(三)
再说一下Lola和Manni的爱情,其实这可以代表爱情,也可以代表更广阔的选择,我们姑且先把它看作爱情。
电影中,第一和第二局游戏结束,即Lola和Manni分别死后,有短暂的Flashback。他们在黑暗中的对话。
我想电影看下来的印象是,Manni比Lola弱一点,他更像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寻找者。
但Manni在黑暗中对Lola的质问,和Lola问Manni的问题是一样的:你怎么确定你爱我不是因为凑巧碰到了我?而在这部长80分钟的电影,在这样一个高度压缩的时空场中,他们最终各自找到了答案(当然Lola比Manni早一点知道),我爱你,不是因为我凑巧碰到了你,而是因为我选择爱你。
爱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即使是随机中的主动选择,它还是主动的。
而我们敢不敢,愿不愿,把命运交给偶然来掌握?如果不敢,我们是否会一直在概率的世界中流浪?而把意志施加给命运是可能的吗?
Lola就敢,在第三局中,她顶着爆炸性的红头发,穿着绿裤子,走进了赌场(Casino),并且凭自己的意志影响了轮盘的转动,得出了她想要的数字,得到了奖金……
这不是fantasy,不是导演的脑洞……因为我想这部电影意在揭示,你不只是乘客而已,你也在驾驶着列车……
最后再说一个私人的理解。在游戏最后一局,Lola力量释放的过程,很像是佛教的“愿力”。其实西方的“上帝”,东方的“道”,都差不多,都是那个说不出来,却知道它存在的东西……你未必要信神,但你可以从相信自己的力量开始,认真的玩这人生游戏。因为“无论它(游戏外的上帝)是否存在,它和我们自己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把列车开向终点站,是身为人类所面临的终极成长……
神学典籍里经常出现的一句话“上帝既是开始又是结束”,含义就在于此……
也因此,Lola也从一开始的让Manni等着她,变成意识到,自己也在等待,等待着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并且这也值得等待……Manni是从命运的混沌中找回了自己的力量,而Lola则是最先就知道自己的力量,才承认了命运的混沌……
在这个看似无序的虚构世界,只有Lola是有序的,目标清晰的。她最重要的事就是去救Manni,并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成长。
当游戏结束,你看着自己微笑,或和爱人相视而笑。你知道下一个游戏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