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保持沉默,如果你放弃这个权利…… 读《送你一颗子弹》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港剧、好莱坞大片的时候,震惊我们的除了眼花缭乱的大场面、特技、帅哥靓女之外,就是警察拿着枪指着坏蛋说的那句冗长的话:你可以保持沉默,如果你放弃这个权利,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作为将来的呈堂证据。我想这句话给我们心灵带来的震撼是一点也不亚于超强的视觉冲突的。原来每个人不管他是好人坏人都有沉默的权利。原来警察在开枪前先要将权利告知对方。原来坏人不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原来公民拥有的权利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政治课是如此的高高在上,形而上的东西充斥着所有的章节,动辄全球的政治格局、后冷战时代、欧共体,亚派克会议,东亚联盟,小辄国体、政体、人大制度、企业法人……,我们的教育多么高瞻远瞩、富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可是作为一名作为一个政治的生命体---公民,我们不应该首先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联的权利与义务么?作为一名社会中国的主人翁,我们不应该首当其冲了解身边的责任与使命么?否则我们耐以权衡取舍生存的意义的指导标准又是什么?
想起在台湾的旅游,路经一所学校,在电子屏幕上反复滚动的是告诉孩子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与歹徒冲突,服从他们的意志,然后想法报警,而不是如何与罪犯斡旋斗争。想起在凡尔赛宫的富人别墅区竟然一下子发现两位警察一直站在我们吃饭的中餐馆饭店门口。要知道在欧洲旅游很少能看到警察的,问了导游才知道,别墅区的人投诉中餐馆太吵,警察特地在此保障他们的权益的。而中餐馆的老板也很无奈,说不久他们准备关门。我想剩下的就不必我再多费唇舌,读者自己想去吧。刘瑜在《自我一代》是这么总结的:制度让我们关心政治的成本太高,而个人发展的诱惑又太大。但私人生活的空间哪一项归根结底不是“政治问题”?
面对社会,我们该何去何从?
相比而言,面对人生,我们的取舍也好不到哪去!
人生是如此的复杂,包罗万象。每时每刻要面对不同的变卦、选择、每个阶段都有那么多的艰难、沮丧、挫折、懊恼、悲欢交集,还有不得不面对的生离死别。尽管这本书也只是有感而发,率性随意,可是那些看似惊世骇俗的话语却又与我心有戚戚焉。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面对自己的软弱时,他才能真正学会会谦卑与宽容。没有良知的人从不承受痛苦。”《道德极限》-----面对道德层面的良心责问,我们都只是一颗卑微弱小的灵魂。
“作为一个女知识分子,每天在高深与更高深之间奔波,其实很多时候,我希望自己就是一个前台收银员,清洁工、餐厅服务生”《逃避自由》。-----复杂的人不是他想复杂,而是他与复杂共生,他是多么艳羡简单的人把世界看得如此简单?!
我常常怀疑学术圈子,觉得他就是学术产品的流水线而已,更智慧无关,重要的是标准化。《肖申克的救赎》里蹲监狱太长的人都不愿意出监狱了,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他们已经被体制化了。畅想着飞跃流水线又恐惧流水线外的万丈深渊。《飞跃流水线》---------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谁能逃离、逃脱?
“没有比这更无赖的词了。残酷青春。什么叫残酷青春?老年残不残酷?残酷到人们都懒得理会他的残酷,童年惨不残酷?残酷到孩子都无力表达他的残酷。更不要说中年,残酷到所有人的残酷都归咎到他的残酷。”《请别让我消失》----不要寻找理由,博得同情,人生中到处都是艰辛的陷阱,人生就是一场苦难的历程。关键在于说与做。
而后者比前者更加艰难。
“拒绝乌托邦和追求他一样需要勇气。他害怕自己勇敢的放弃一切去探索内心的时候,会惊恐的发现其实里面空无一物。放弃并不难,关键是FOR WHAT”《回到巴黎》-----哲学意义上的人生不过是一场存在与虚无的游戏,千万不要把自己哲学化。否则生就是来为了来赴死。
作者自己是研究哲学的,她很清楚其中的奥妙。对于这样一个喜欢文字聒噪的知了,她很快就跳出虚无,及时行乐,“仔细想想把什么都看透,追求的不过是一种智力上的虚荣,还伤害了活下去的兴致”《买了一堆意义》,于是大把大把地将生命投入到现实存在生活中去,出入自由的灵魂才能不至于象卡夫卡那样窒息而亡。“对于一个有胃口的灵魂来说,复杂的世界是多么基本的一种需要,康州阳光下的郊区美的那么安静,对于习惯惹是生非的灵魂来说简直是一种灾荒。”《娜娜出国之后》。说得多么欢欣鼓舞,欢呼雀跃,即使面临一团乌烟瘴气的社会,人活着有时候确实需要这样的勇气与亮色。都如张爱玲般把人生的底色铺上苍凉,岂不举世缟素!“形而下的乐趣怎么就比形而上的乐趣乐那么多了?越形而下就越有乐趣,读历史比读哲学有趣,读八卦新闻比读历史有趣,看电影比读书有趣。”《形而下生活》开始愈加接地气,这个犀利真实的精灵从云端跳进泥沼,一语道出世人遮遮掩掩的内心真相。让人对她真是又爱又恨!
开始自己的救赎吧,对于这篇《一个人要象一支队伍》我是这么理解的。一个孤独自由爱思考的灵魂,肯定顺应不了社会的大潮流,逆水行舟注定怀才不遇,这时候,不管你面对怎样的困难,阻力与抉择,你都得把自己一个人组装成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始终如一地爱自由。虽然我们可以不赞同卡夫卡这个惨淡的人所说的:每一天,我们都过得惊心动魄,完整地活过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种种。
想起在台湾的旅游,路经一所学校,在电子屏幕上反复滚动的是告诉孩子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与歹徒冲突,服从他们的意志,然后想法报警,而不是如何与罪犯斡旋斗争。想起在凡尔赛宫的富人别墅区竟然一下子发现两位警察一直站在我们吃饭的中餐馆饭店门口。要知道在欧洲旅游很少能看到警察的,问了导游才知道,别墅区的人投诉中餐馆太吵,警察特地在此保障他们的权益的。而中餐馆的老板也很无奈,说不久他们准备关门。我想剩下的就不必我再多费唇舌,读者自己想去吧。刘瑜在《自我一代》是这么总结的:制度让我们关心政治的成本太高,而个人发展的诱惑又太大。但私人生活的空间哪一项归根结底不是“政治问题”?
面对社会,我们该何去何从?
相比而言,面对人生,我们的取舍也好不到哪去!
人生是如此的复杂,包罗万象。每时每刻要面对不同的变卦、选择、每个阶段都有那么多的艰难、沮丧、挫折、懊恼、悲欢交集,还有不得不面对的生离死别。尽管这本书也只是有感而发,率性随意,可是那些看似惊世骇俗的话语却又与我心有戚戚焉。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面对自己的软弱时,他才能真正学会会谦卑与宽容。没有良知的人从不承受痛苦。”《道德极限》-----面对道德层面的良心责问,我们都只是一颗卑微弱小的灵魂。
“作为一个女知识分子,每天在高深与更高深之间奔波,其实很多时候,我希望自己就是一个前台收银员,清洁工、餐厅服务生”《逃避自由》。-----复杂的人不是他想复杂,而是他与复杂共生,他是多么艳羡简单的人把世界看得如此简单?!
我常常怀疑学术圈子,觉得他就是学术产品的流水线而已,更智慧无关,重要的是标准化。《肖申克的救赎》里蹲监狱太长的人都不愿意出监狱了,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他们已经被体制化了。畅想着飞跃流水线又恐惧流水线外的万丈深渊。《飞跃流水线》---------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谁能逃离、逃脱?
“没有比这更无赖的词了。残酷青春。什么叫残酷青春?老年残不残酷?残酷到人们都懒得理会他的残酷,童年惨不残酷?残酷到孩子都无力表达他的残酷。更不要说中年,残酷到所有人的残酷都归咎到他的残酷。”《请别让我消失》----不要寻找理由,博得同情,人生中到处都是艰辛的陷阱,人生就是一场苦难的历程。关键在于说与做。
而后者比前者更加艰难。
“拒绝乌托邦和追求他一样需要勇气。他害怕自己勇敢的放弃一切去探索内心的时候,会惊恐的发现其实里面空无一物。放弃并不难,关键是FOR WHAT”《回到巴黎》-----哲学意义上的人生不过是一场存在与虚无的游戏,千万不要把自己哲学化。否则生就是来为了来赴死。
作者自己是研究哲学的,她很清楚其中的奥妙。对于这样一个喜欢文字聒噪的知了,她很快就跳出虚无,及时行乐,“仔细想想把什么都看透,追求的不过是一种智力上的虚荣,还伤害了活下去的兴致”《买了一堆意义》,于是大把大把地将生命投入到现实存在生活中去,出入自由的灵魂才能不至于象卡夫卡那样窒息而亡。“对于一个有胃口的灵魂来说,复杂的世界是多么基本的一种需要,康州阳光下的郊区美的那么安静,对于习惯惹是生非的灵魂来说简直是一种灾荒。”《娜娜出国之后》。说得多么欢欣鼓舞,欢呼雀跃,即使面临一团乌烟瘴气的社会,人活着有时候确实需要这样的勇气与亮色。都如张爱玲般把人生的底色铺上苍凉,岂不举世缟素!“形而下的乐趣怎么就比形而上的乐趣乐那么多了?越形而下就越有乐趣,读历史比读哲学有趣,读八卦新闻比读历史有趣,看电影比读书有趣。”《形而下生活》开始愈加接地气,这个犀利真实的精灵从云端跳进泥沼,一语道出世人遮遮掩掩的内心真相。让人对她真是又爱又恨!
开始自己的救赎吧,对于这篇《一个人要象一支队伍》我是这么理解的。一个孤独自由爱思考的灵魂,肯定顺应不了社会的大潮流,逆水行舟注定怀才不遇,这时候,不管你面对怎样的困难,阻力与抉择,你都得把自己一个人组装成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始终如一地爱自由。虽然我们可以不赞同卡夫卡这个惨淡的人所说的:每一天,我们都过得惊心动魄,完整地活过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