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扯戊申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二日,明朝北伐大军进入大都。
明军首先从大都齐化门【今朝阳门】入城,这里也就成了明军的一个临时刑场。
元朝的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中书左丞相庆童【字明德,康里氏】,中书平章政事迭里必失,中书平章政事哈剌那海、中书平章政事朴赛因不花【字德中,肃良合台人,即高丽族人】,中书平章政事丁好礼【字敬可,真定蠡州人】,中书右丞张康伯,中书参知政事郭庸【蒙古氏】,御史中丞满川等人先后被绑到城门口, 明军北伐主将徐达在齐化门城楼上,将不愿投降的众人陆续立地正法。
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元世祖孙,镇南王脱欢第四子,已是83岁的老人,与儿子宣让王恪尽职守,为国尽忠,死后成了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十六世纪的蒙文史籍《阿勒坦汗传》歌颂了他的丰功伟绩:
“外敌恃强进攻大都城时,
不花帖木儿丞相逼近与之搏战,
使可汗之身与玉玺得脱而出,
可汗虽失大统性命得全之情,如此这般。”
这里的“不花帖木儿”应该就是淮王帖木儿不花。
数十年之后,相继在蒙古草原叱咤一时的瓦剌太师也先、鞑靼太师孛来等风云人物,均自称“淮王”,以示仿效先贤之意。
以数百老弱残兵守卫顺承门【今宣武门】的朴赛因不花,力竭被俘,被明军押送至齐化门。不久后明人修撰的《元史》记载,他在明军主将【即徐达,为尊者讳,不书】之前宁死不屈,只是敦促敌将快点将自己杀死。主将下令留他于军营,百般劝降,终因不屈被杀。
赵国公丁好礼已75岁,有人劝他去求见新朝主帅,他严词拒绝:“我以小吏而步步高升,官居极品,爵位上公,如今年纪已老,只恨无以报国,所欠的唯有一死而已。”数日后,徐达要召见他,他不肯前往,被士兵强行扛到齐化门,终因抗辞不屈,当场被杀。
丁好礼殉国的同一天,中书参知政事郭庸也被押至齐化门,明军将士齐声高喊,让他下跪徐达,郭庸语不少屈,“为臣者各为其主,死是我的本份,绝不跪拜!”于是立死刀下。
刑部尚书张庸,温州人,练兵屯寨于房山,遭到明军的围剿而全军溃败,张庸被俘,押至齐化门楼下,不屈被杀。
当时还有降明元将俞胜,本是红巾军的他降元后,隶属扩廓帖木儿,明军北伐时在山东被迫降明,不久就借机逃回元朝。结果此时又被明军捉获,徐达把他枭杀于齐化门,刖足示众。
中书左丞丁敬可、集贤侍讲学士闵本、太子司经拜住、大乐署令赵宏毅、大都路总管郭充中、监察御史朱公选等人纷纷自杀。
拜住,康里人,赴井死。家人瘗之舍东,焚其书以为殉,雅矣。
翰林待制黄冔,抚州金溪人,召仆人张午吩咐,要他将自己的尸骨送还家乡,说完解衣投井,张午仓皇大恸,宁是下井将尚未淹死的主人救起,劝说“为国尽忠,未闻以小官儿死社稷也!”怕黄冔再寻短见,守在身边不离去。等到黄昏,黄冔假意要饮酒,将张午支开,乘其他看守人稍倦不备,再次赴井死。
元朝不是没文天祥,是文天祥不投降还被养了四年,元朝的忠臣们当场就给开瓢了。。
不久,接朱洪武传旨,命征发故元百官南下,徐达下令:
凡元朝大小官员,皆要自首,送元朝委任状于官署,藏匿于民籍中的,发现严惩不贷。
军人们陆续将自首的前朝文武官吏押送南京应天。
朱洪武又命非大都籍贯者,听回故乡,并将大都在城兵民迁徙当时的北京汴梁安置。
于是曾拥有近百万人口的大都城,经历元末明初的饥荒、动乱,人口大量流失。
在洪武二年,大都被攻克的第二年,只剩下1万多户,最多7、8万人。
众多的宫殿、官舍、寺院、别墅、墓地,都被人为的拆毁。
元朝故宫被拆毁,以平王气。北京今天尚存的寺院,普遍都有元末兵燹寺院废弃的记录。
城郊别墅、墓地被毁,建筑材料被拆去,主要填筑了新规划的北平府北侧新城墙。
所以上世纪拆除北京城墙时,挖出很多元人墓碑、元代石刻。
偌大的北京城,却没几处元代古迹留存。
大都之战结束后,明人在评价徐达在大都的所作所为时,认为他:
“封其府库、图籍、宝物及元宫殿门,以兵守之。
宫人妃主,令其宦官护侍。禁戢士卒,毋得侵暴,人民按堵,市不易肆。
人谓曹彬下江南,不过是也。
曹彬,《宋史》称他在率军平定南唐时,“不妄杀一人”。
虽然他的部将曹翰屠了九江。
元朝灭宋名将伯颜,宋人都说他“收了江南不杀人。”
可历史记载他屠了常州城。
徐达攻克大都之后是否也“不妄杀一人”?
一个“妄”字,千言万语。
杀你有理,就不是妄杀了。
要想杀你,何患无辞…….
明军首先从大都齐化门【今朝阳门】入城,这里也就成了明军的一个临时刑场。
元朝的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中书左丞相庆童【字明德,康里氏】,中书平章政事迭里必失,中书平章政事哈剌那海、中书平章政事朴赛因不花【字德中,肃良合台人,即高丽族人】,中书平章政事丁好礼【字敬可,真定蠡州人】,中书右丞张康伯,中书参知政事郭庸【蒙古氏】,御史中丞满川等人先后被绑到城门口, 明军北伐主将徐达在齐化门城楼上,将不愿投降的众人陆续立地正法。
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元世祖孙,镇南王脱欢第四子,已是83岁的老人,与儿子宣让王恪尽职守,为国尽忠,死后成了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十六世纪的蒙文史籍《阿勒坦汗传》歌颂了他的丰功伟绩:
“外敌恃强进攻大都城时,
不花帖木儿丞相逼近与之搏战,
使可汗之身与玉玺得脱而出,
可汗虽失大统性命得全之情,如此这般。”
这里的“不花帖木儿”应该就是淮王帖木儿不花。
数十年之后,相继在蒙古草原叱咤一时的瓦剌太师也先、鞑靼太师孛来等风云人物,均自称“淮王”,以示仿效先贤之意。
以数百老弱残兵守卫顺承门【今宣武门】的朴赛因不花,力竭被俘,被明军押送至齐化门。不久后明人修撰的《元史》记载,他在明军主将【即徐达,为尊者讳,不书】之前宁死不屈,只是敦促敌将快点将自己杀死。主将下令留他于军营,百般劝降,终因不屈被杀。
赵国公丁好礼已75岁,有人劝他去求见新朝主帅,他严词拒绝:“我以小吏而步步高升,官居极品,爵位上公,如今年纪已老,只恨无以报国,所欠的唯有一死而已。”数日后,徐达要召见他,他不肯前往,被士兵强行扛到齐化门,终因抗辞不屈,当场被杀。
丁好礼殉国的同一天,中书参知政事郭庸也被押至齐化门,明军将士齐声高喊,让他下跪徐达,郭庸语不少屈,“为臣者各为其主,死是我的本份,绝不跪拜!”于是立死刀下。
刑部尚书张庸,温州人,练兵屯寨于房山,遭到明军的围剿而全军溃败,张庸被俘,押至齐化门楼下,不屈被杀。
当时还有降明元将俞胜,本是红巾军的他降元后,隶属扩廓帖木儿,明军北伐时在山东被迫降明,不久就借机逃回元朝。结果此时又被明军捉获,徐达把他枭杀于齐化门,刖足示众。
中书左丞丁敬可、集贤侍讲学士闵本、太子司经拜住、大乐署令赵宏毅、大都路总管郭充中、监察御史朱公选等人纷纷自杀。
拜住,康里人,赴井死。家人瘗之舍东,焚其书以为殉,雅矣。
翰林待制黄冔,抚州金溪人,召仆人张午吩咐,要他将自己的尸骨送还家乡,说完解衣投井,张午仓皇大恸,宁是下井将尚未淹死的主人救起,劝说“为国尽忠,未闻以小官儿死社稷也!”怕黄冔再寻短见,守在身边不离去。等到黄昏,黄冔假意要饮酒,将张午支开,乘其他看守人稍倦不备,再次赴井死。
元朝不是没文天祥,是文天祥不投降还被养了四年,元朝的忠臣们当场就给开瓢了。。
不久,接朱洪武传旨,命征发故元百官南下,徐达下令:
凡元朝大小官员,皆要自首,送元朝委任状于官署,藏匿于民籍中的,发现严惩不贷。
军人们陆续将自首的前朝文武官吏押送南京应天。
朱洪武又命非大都籍贯者,听回故乡,并将大都在城兵民迁徙当时的北京汴梁安置。
于是曾拥有近百万人口的大都城,经历元末明初的饥荒、动乱,人口大量流失。
在洪武二年,大都被攻克的第二年,只剩下1万多户,最多7、8万人。
众多的宫殿、官舍、寺院、别墅、墓地,都被人为的拆毁。
元朝故宫被拆毁,以平王气。北京今天尚存的寺院,普遍都有元末兵燹寺院废弃的记录。
城郊别墅、墓地被毁,建筑材料被拆去,主要填筑了新规划的北平府北侧新城墙。
所以上世纪拆除北京城墙时,挖出很多元人墓碑、元代石刻。
偌大的北京城,却没几处元代古迹留存。
大都之战结束后,明人在评价徐达在大都的所作所为时,认为他:
“封其府库、图籍、宝物及元宫殿门,以兵守之。
宫人妃主,令其宦官护侍。禁戢士卒,毋得侵暴,人民按堵,市不易肆。
人谓曹彬下江南,不过是也。
曹彬,《宋史》称他在率军平定南唐时,“不妄杀一人”。
虽然他的部将曹翰屠了九江。
元朝灭宋名将伯颜,宋人都说他“收了江南不杀人。”
可历史记载他屠了常州城。
徐达攻克大都之后是否也“不妄杀一人”?
一个“妄”字,千言万语。
杀你有理,就不是妄杀了。
要想杀你,何患无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