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人
记得10年的深秋,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驶向晋北。我目不暇接的流连于车窗前,一路上迥异于晋南的边塞风情已然触动我心。当然更期待的是和小晶的见面。她当时就读于此。我们已经相识相知四年之久。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大同给予了最初的浪漫依恋味道。
但对于大同,在我印象中则更多的是一种古朴和厚重。大同自古为晋北重镇,无论是北魏的平城,辽、金的陪都,还是明朝的“九边之一”,它一直矗立扼守于晋蒙冀三省咽喉要道,实为北方锁钥和屏障。农耕和游牧文化交织于此,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沉淀的历史底蕴自然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
因而我如约而至的当天,便迫不及待的行车穿行于大同城肆间,打量着这座期待许久的城市。记得目光所及之处很快被周遭的大同城建所吸引,两个横断切面尤为昭著。一面整齐划一,宽阔的街道笔直向前,高楼拔地而起,显示着欣欣向荣的都市风貌。但另一面则四处大拆大建,宛如一座大型工地场。当时暗自心想在中国城建大潮下,大同跟其他城市应该别无二致,这应该就是胡温新政时代下中国发展的缩影吧。当将想法付与司机听时却得到到截然相反的观点。司机不仅提及市长耿彦波到来后的大同近年变化,更在我下车之际,极力推荐我去在大同东关城墙一探究竟。果不其然,东关“复活”的城墙已经初具规模,虽未见西南城墙,但在惊喜之余,大同“一轴两城”已然成型,对大同城墙有了更多期待与展望。
至今记得当时大同的公交车上都标识着“塞上古都、云中故里、天下大同”的宣传语。而当坐火车返程太原时,同行的大同市民都在讲述着大同的变化和耿彦波的功绩,透露出满是自豪的声音。一位市长能得到如此众口一铄的称赞着实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直到查阅他的从政履历和相关资料后,才发现我一直在游历于他的“再发现和创造”中。先前所踏足过的王家大院和榆次古城竟然都是他的杰作,蓦然有了更多的亲切感,如今一切竟然是有迹可循的脉络。
王家大院所在的灵石静升镇,离我家仅仅有30公里之遥。山西表里河山,地形最为完固和封闭,文物遗产保存较好,颇有遗世而独立的风姿,晋商大院自然在列。明清晋商筚路蓝缕,以开拓进取的姿态走南闯北,汇通天下。但一生奔波之后往往叶落归根,以毕生积蓄营建大院,在历经几代修建,自成一体,蔚为壮观。从我记事起,山西卫视一直就做着灵石王家大院的宣传片。与乔家大院所不同的是,王家大院整体依山而建,登高望远,以“王”字布局,将姓氏融入建筑,引福致祥。而前堂后寝和以三雕艺术的明清官宅风格,“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更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宏大,厚重,古朴,静雅,映衬下的便是山西厚重的文化底蕴。当时年少,却也流连于商市民宅间;而太原周边的榆次古城,在这座以汉族古建艺术为载体,宛如中国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结地,颇具明清古镇风情。大学曾携友入城,徜徉其间,古之思、民之魂、历史的沧桑、民族的归宿凝结于此,往往有时空倒流之感。
缘由如此,想起了三次不经意的路过,自此对耿的新闻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期许,希望有着再一次的相逢。可惜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点点滴滴都是离人泪,不曾想在离别大同三年之后,耿彦波调离大同奔赴太原任职,在中国的特殊体制下,他继续着他的下一个“造城”梦。而我却奔赴南方就学,再次无缘再会。
如今四年已过,耿在被“怀疑”的同时,却也得到了拥戴。太原这座有着2500年城建史和400余万人口的城市再次焕发了生机。在太原西南晋阳旧址即将竣工,而城建则更走上了新的台阶。城市“设计师”用他的权力和魄力,改变了一座城市的魅力。他一直所强调的“文化复兴”和“城市古韵”如今可望。只是偶然间想起七年前的大同,依旧心心念着他的城墙是否完工。心想耿市长离开的日子里,一切都还好么?中国历来“人亡政息”,大同的遗产有谁来继承,未竟的事业又如何延续?
时至近日,在接到大同友人的新婚邀约时便欣然起行。借这次契机有了重逢的机遇,带着疑惑和担忧,幻想着与“它”的再次相遇。所幸的是,七年之后的大同城墙已经整体合龙,内外二城格局已经显现。雄关伟岸,大城气度尽显。墙体“三合土”夯填,青石垫底,青砖包墙,层累堆积,厚重得当,相较西安南京城墙,城高壁厚,有过之而无不及。城墙上62座门楼、角楼、望楼相宜得彰,而城内瓮城月城相印成趣。四周门外以瓮城为中心,相伴生的月楼比邻而居,加之高大的城门楼和箭楼,更增加了城墙的造型美和节奏感,使的造型更加雄伟壮丽,青灰色的城墙包砖层层砌高,试图勾勒出一个古代都城应有的气势。不仅气派,更具有盛世气象。由城墙内出门而外,宽阔的护城河,一切显示着城市的雄关风貌。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仿佛穿越百年,回到历史中去散步了。而城内东、南、西、北四条主街成“十”字形布局,而沿中枢纽一线华严寺和九龙壁和伴生的明清古街“蔚然成形”。大同城墙的保存和完复,一座“复活”的城池再现,这是要何等的气魄才能铸就这么浩大的工程,这是有何样的眼光才能突破世俗的局限来打造这座文化魅力之城。
此刻的我,漫步城池边,望楼上的风铃随风阵阵,抚摸着砖石,向南而望,一切的一切,唯祝安好,感谢你“从我们身边路过”,无论是灵石榆次,大同还是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