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萱图
墨萱图 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朋友你好,我是卫东。今天是母亲节,你向妈妈献上祝福了吗?随着时代的变迁,离开故土漂泊他乡成为众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有许多人能坐在妈妈身旁说声“节日快乐”。科技的发展让沟通变得快捷,妈妈掩盖在唠叨之下的担心和思念,孩子掩藏在傲娇之下的关心和挂念,都可以用网络来表达。所以,听完我的节目,赶快给妈妈打个电话,发个消息,向妈妈道一声,辛苦了。 古代人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了,《论语》里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交通和通讯都不便的时代,为人儿女应该尽量陪伴在父母身边,如果一定要远游,也要告诉父母自己要去向何方。古人含蓄而内敛,父母子女之间更不会直接表达爱意。母亲绵密的关心藏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里,游子绵长的惦念写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篇中。 今天读这首《墨萱图》,是元朝诗人王冕为自己的画写的一首题画诗,讲述了游子对母亲殷殷的思念。可能有些朋友对这位诗人不太熟悉,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王冕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小时候白天放牛,晚上在佛寺长明灯下读书。他隐居田园,淡泊名利,用诗和画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王冕最擅长画的是梅花,尤其是墨梅,不着色彩,而只用墨色,描绘出梅花独特的气质和风骨。他写过一首诗叫做《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后两句经常被用在灯谜中,大家应该很熟悉。 提到关于母亲的花,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康乃馨。康乃馨学名香石竹,是西方文化里象征母亲的花卉。其实,在古代中国,也有象征母亲的花——萱草。萱草又称金针花、黄花,花形似百合而更为纤细小巧,花色多为鹅黄、橘红,没有香味,多盛开在夏季。它还有另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黄花菜。对,就是我们常说的“黄花菜都凉了”的那个黄花菜。 萱草是原产于中国的植物,很早就被写进了文学作品中。《诗经·卫风·伯兮》末四句说:“焉得谖(xuān)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mèi)。”这是一首讲妻子思念远行丈夫的诗,这四句是妻子的愁叹:“哪里能够找到萱草呢?把它种在屋子北面。日日思念着夫君,我已忧思成疾。”萱草和忧思怀远有什么联系呢?原来,古人认为萱草是忘忧草,食用萱草可以尽享快乐忘却忧愁。所以,妻子要种萱草来解相思之苦。“言树之背”的“背”即北堂,是古代主妇盥(guàn)洗的地方,借指母亲。因此,《诗经》这四句诗建立起了萱草和母亲的联系。 这一联系经唐代诗人的吟咏被发扬光大,最有代表性的是孟郊的《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游子远走天涯,慈母倚门凝望;母亲的眼睛只看着游子远行的方向,却看不到阶前的萱草花。孟郊用浅显的语言道出关于萱草和母亲的真相:萱草不能忘忧,对母亲来说,孩子是她最大的快乐与忧愁,而哪位母亲能忘记孩子呢? 孟郊是从母亲的视角写对游子的牵肠挂肚,而王冕的诗则是从游子的视角写对母亲的挂念。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萱草花在北堂下灿然盛开,南风吹过,花心摇曳,是在为谁吐露情思?是那慈母倚门凝望思念游子的舐犊情,也是游子漂泊在外,挂念母亲的苦楚。游子想到对母亲的奉养日渐稀少,彼此的音信日渐被距离阻隔,仰望云林,听到慧鸟声声劝归去,不禁心生愧疚。 这首诗是王冕题在自己的画作《墨萱图》上的诗,他很孝顺母亲,这幅画可能是他游历在外时画的,可惜年代久远,这幅画并未流传下来。但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想象王冕画中的景象,和他作画写诗时的心情。 古时游子远行前,会在北堂种下萱草,告诉母亲,等到萱草开花时,自己就回来了。然而山高水远,世事难料,现实则是“北堂种萱草,花开不见还”,母亲只能对着堂前盛放的萱草花默默思念。可忧愁的不仅是母亲,背井离乡的游子同样会思念家乡,也会因为无法侍奉在父母左右而倍感内疚。 无论古今,总有许多人为了生活或是梦想踏上征途,远赴他乡。无论是孟郊的母亲还是王冕的母亲,她们都会思念远行的孩子,但不会因为思念而阻拦孩子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而游子会因为挂念母亲而愧疚,却不会因此停止追寻的步伐。 人生往往需要负重前行,亲情的温暖甜美和忧思愁虑,都是我们需要肩负的重量。对于真正懂得爱,拥有爱的人来说,距离不仅不会使感情淡漠,反而会使爱更加厚重,更加深沉。朋友们,在今天这个属于母亲的日子里,无论你是在母亲的身旁,还是在遥远的他乡,是在为生活奔忙,还是在追寻梦想,都让我们郑重的向母亲道一声祝福,愿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 朋友们,晚安。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