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故事
查看话题 >长沙的味道
《别·长沙》 …… 我挥一挥手, 带走二十余斤肉。
湘菜有草莽气,味道咸辣,即可佐酒,又能下饭。离开长沙已一年有余,每每念及,浮现出的场景,总是在湿漉漉或者闷热的天气里,出去觅食的样子。所食之物,大多是寻常食材。加了回忆的滤镜后,却总觉得鲜香无比,回味无穷。
米粉
“嗦粉”是长沙特有的语言,满街的米粉店是本地人吃早餐的首选。但我一直不大爱吃,嫌它滑溜溜的没有嚼劲,吃的时候汤汁还很容易四溅,在白T恤上留下一个个油点。但是在长沙读书时,有两家米粉店却让人念念不忘,周末不睡懒觉也要赶去吃。
第一家在学校东门外的巷子里。巷子极窄,一米来宽,像是两栋楼之间留下的防火通道。而这家粉店就藏在巷子后面,不大好找,也没有招牌,口口相传就称它为巷子米粉。粉店由一间瓦房改造的,门口摆着一张大桌子,上面摆着几大搪瓷盆的咸菜,有雪里蕻、榨菜丝、酱豆、咸豆角等。桌子后是一口大锅,里面煮着滚烫的底汤。一份米粉大概是五块钱,老板从大锅里捞出米粉,加点汤,再用汤勺舀一点做好的肉丝浇在上面,放上葱花,就齐活了。接过热乎乎的汤碗,咸菜自己加,我每种都要加一点尝一尝,汤汁因此偏咸辣。吃完粉后可以捞沉在碗底的咸菜吃,咸菜洗去了浮油和过多的盐,吃起来非常爽口。
米粉不顶饱,要买一根油条搭配。左手拿油条,右手执筷,左右开弓,十分满足。巷子粉店只开早场,有一次九十点钟去,已经打烊了,左右央求老板都不愿意再煮一碗——作为长沙娭毑,想必早有支好的牌局在等着呢。
另一处粉店在同一条路上,靠近小南门。我和友人推荐巷子米粉时,他显得很不屑一顾:那家算什么,哪天带你去吃更好吃的。于是周天早上我们乌泱泱一群人就骑着车赶过去了。这家有招牌,上书“玉林米粉”四个大字,早已被油烟污染的黑黝黝的。店里十分逼仄,但人极多,周围的土著居民都要在这吃早饭。因此屋外的空地上摆满了塑料凳子。一张高塑料凳做桌子,食客就坐在小孩子用的小凳上,埋头苦吃,怡然自乐。
这家粉店人气很旺,口味也更好一些。我猜秘诀应该还是在汤汁上,咸菜的种类也多几样。他家隔壁就是油条店,但是友人叮嘱,必须去马路对面那家油条店买!
对面那家的油条是现炸的,供不应求。味道的确好,嚼劲十足,满是油香。配上软软的米粉,弗兰人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西门小店
学校东西南北四个门,就西门外苦寒一片,民居杂乱,没有觅食之处,每每想起,深以为憾。
毕业季的某个傍晚,实验室的师兄突然提议去西门吃饭,才发现那儿也别有洞天。当时已是六七点钟,下着雨,天也黑的早。举着伞颤颤巍巍地避开地上一个个水坑,昏黄的路灯下在居民区里拐来拐去,终于柳暗花明,抵达临街巷口一家不起眼的大排档。里面烟雾缭绕,口音杂乱,应该是附近异乡人的据点之一。据说老板白天另有工作,到晚上才开张,但生意一直爆好。店中主打菜为两种煎饺:炸过和未炸过的。普通煎饺皮软肉厚,炸煎饺有面焦香,但是很硬,颇硌上颚,入口细嚼,半天说不出话来。凉菜自取,按碟收费。师兄还点了一份手撕鸡,鸡肉凉凉的,鸡皮应该卤过,汁多,很好吃。
平价馆子
聚餐大部分的选择还是去那几家平价湘菜馆子,价格便宜,还有用不完的优惠券。南门外有一家大碗厨,以猪蹄闻名,每每聚餐都要人手一只开嚼。有一次我和邵二夜间觅食到此处,店中人已寥寥,厨房所余菜品已不多。为了凑齐优惠券的金额,我们点了两大份猪蹄,并且无青菜相佐。两人相对无言,埋头苦啃,好不容易吃完了。腻得翻白眼:再也不来啦!
鱼
学校东门外还有一家私房菜馆,位于山坡上的一栋小别墅里。那家老板态度总是不耐烦的样子,但是这家店环境很好,二楼还有小平台可以看风景,屋内也特别清净(这可能也是老板心情总不好以及半年后关门歇业的原因)。有一次分舵聚餐即定在那家馆子,记得当时点了一份黄鸭叫,但却始终未见哪盘菜中有鸭肉。询问老板才知道,原来黄鸭叫是一种鱼,大概是叫声粗哑,声似黄鸭。
吃鱼的话还是要去北门,有一家川菜馆,以做雅鱼出名。但老板自己也承认,只是用做雅鱼的做法来做普通的鱼,正宗的雅鱼只有到四川才能吃得到。另外一家是柴锅鱼,餐桌是经过改造的土灶,下面有洞口可以放木柴。大家围着大锅,眼巴巴地看着服务员倒入底汤、撒调料、放紫苏叶,煮沸后再把切成大块的鱼肉放到锅里——似乎未倒料酒,所以腥味略重,紫苏也压不住。待到鱼肉发白浮起来,大家纷纷举筷,不一会儿就瓜分完毕。柴锅鱼的妙处在于不用起锅,即熟即食,鱼的滋味一点未散。只是蒸汽四溢,吃完饭满身的鱼味,能引得十只猫跟随。
柴锅鱼旁边有一家羊蝎子馆,每每路过都跃跃欲试。但是室友表示:羊蝎子听起来好可怕,才不要去吃。只得作罢。后来再去,竟然已经停业了。直到毕业后来到帝都,满街都是羊蝎子店,才了却了心中执念。吃了第一口,就爱上了它。
猪肚鸡
有一次中午下雨(长沙不下雨的时候太少了),小叶子提议去吃猪肚鸡。既然是蹭食,当然欣然应允。几个人打车赶去,又湿又饿。而一进店中,氤氲的蒸汽就勾出馋虫数只。猪肚和鸡都是起鲜的食材,一起煮更是美味无比。大家先小口喝汤,吃猪肚块和鸡肉,然后就着汤下火锅食材。食毕后肚子滚圆,无比满足。
排骨
湘菜中最爱的一道菜是香芋排骨。芋头煮的软烂,吸饱了肉味,而排骨又有嚼劲。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点破了烹饪之秘诀:“有味者使其出,无味者使其入。”这道菜深得此法精髓,无味的芋头和鲜美的排骨简直是完美搭配,每次一上桌都会迅速被消灭。但作为湘菜,自然少不了山椒。吞进口中还不觉得,咽下后,绵密的辣味就在口腔里弥漫开来,喔着嘴呼气,赶不及要喝一大口茶。
毕业季的时候大家相互做东请饭,室友带着我们坐了很远的公交去吃排骨。那家排骨真的很好吃,肉的味道已经不能准确描述了,只记得入口香糯,完全值得那么远的奔袭。另一位室友请吃新疆菜,点了一份水煮竹笋。竹笋带壳,大家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下手。南方山林长大的我施施然卷起袖子,献宝式地教他们怎么从头开始剥,用手指两下就能绞下笋壳来。
烧烤
在星城觅食,主要目的还是填饱肚子,很少刻意跑远去找出名的馆子。而且多是机油同行,鲜顾及情调一说。唯有几次算是意外之喜。有天偶然发现月湖公园内有一家半户外烧烤,临湖摆了一排桌子,撑着大伞。身靠栏杆,脚边就是幽深的湖水,桌子上也只有一盏小夜灯。吹着晚风,吃着烧烤,看着湖水和倒影,非常惬意。
情不自禁拍照发给友人炫耀:
“我在吃烧烤看夜景,旁边是月湖哦。”
一会儿,收到回复:
“我在拉萨看夜景,旁边是布达拉宫哦。”
……
“呸!”
南门外有一家烧烤店,和路边小店不同,装修风格也是想走小资情调的。这家烧烤店特色是无需点单,老板自作主张,不可以不吃。这家店在跨线桥吃货界里火了一阵,但觉得口味并无特殊之处。
长沙烧烤摊有一绝:铁板韭菜。先上一平底铛,下面用酒精炉加热,倒上素油。待到油滚后,放入生韭菜。韭菜半熟后,再磕俩生鸡蛋浇在上面(鸡蛋单点,可以追加),用筷子搅拌以当翻炒,熟后即食——此时常有同志表演单手磕鸡蛋,我双手都不会,只好在一旁叹为观止。这道菜是吃烧烤时的必点菜,取其热乎劲,韭菜的青蒿气被热油逼走,吃起来脆生生的,很香。但这道菜在上述两家馆子里似乎都没有,要在路边棚摊里才能吃到。
在长沙读书的时间不长,却好像每个周末都会出去吃东西。出公差结束后小聚、食堂饭菜难以下咽——亦或是没有理由,只是一个人提议“要不出去吃吧”,就会收到热烈呼应:“好啊好啊”,就出去了。在电影院楼下超市的快餐区,在坡子街的网红臭豆腐店,在太平街的巷子深处,在天心阁旧货交易市场,在骑行的路边……吃过的馆子画在地图上,以学校为半径,向四周扩散依次递减,觅食密度为一团概率云。大都是乌泱泱一群人,坐着一大桌,就着湘菜的辣椒和平常馆子里鼎沸的人声,挟青春之余威和胃口,把一团团肉吃到肚子里,长在肚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