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比大奔少一个轮儿
只比大奔少一个轮儿
——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改编自胡学文小说《婚姻穴位》,一部讲述了一名普通的三轮车司机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以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故事的文艺喜剧片。在近年来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人物形象并不多,而在这部电影(小说)中的主人公刘好,却时常让我有所感慨。他有着“烂好人”这一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作者及导演为我们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增添了一位具有中华传统美德、根正苗红的人物形象,对他的同情、歌颂无疑在呼唤着一种美好的回归人性最本真的愿望。
一个人笔下的作品,往往反映着他的诉求或是人生阅历,胡学文除了《婚姻穴位》,他的《麦子的盖头》、《荞荞的日子》等都反映了他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他笔下的现实生活充斥着社会的丑恶现象,深入底层看到的是小人物压抑无奈、但不屈从于命运的真实生活。看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阅读过《婚姻穴位》,电影和小说的契合度还是挺高的,小说的文字给了我很大的自行想象空间,而冯巩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用朴实的手法融合了相声、小品的表演元素,背景音乐中的似民谣的曲调更营造了诙谐幽默的氛围。
影片和小说都从刘好的养子刘小好的视觉角度入手,以一辆普通的三轮车作为物质线索,同时以两条情感线索(刘好与刘小好的父子亲情、刘好与三个女人的情感纠葛)贯穿全故事,故事中充满了中国式的平民喜感。一部在05年上映的电影,画质带有明显的年代感,但对比与现在低投入追求票房的产业化电影,这样的电影更让人回味,在闲暇时再去回味一遍又一遍。那充满河北保定一带的口音,让人很自然地投入到了那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一辆特色十足的三轮车,后面挂着“只比大奔少一轮”的标语,从刘好第一次出场就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到影片的最后,都是一个标志性的道具。在我的理解中,这辆三轮车更是刘好的物化象征,勤勤恳恳,普普通通,靠自己的劳力来获得人生道路上的前进动力。那三个轮子,就是他这辈子出现过的三个女人,虚幻的贺文兰、世俗精明的杨倩、纯真美好的陈红,给了刘好不一样的情感经历,而这三个女人对于他的养子刘小好而言,一个抛弃了他,一个嫌弃他,一个接受了他。刘好和刘小好这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早已是彼此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部分。
故事有两大主题,先来浅谈一下第一个主题--爱情。三段爱情,三个不同的结局。第一个女人是贺文兰,在与她的婚恋生活中,刘好为她与人打架,在婚后被告知她被强奸过,在生活最为拮据的时候,出轨“野狼”,抛下了刘好和那个她与“野狼”的孩子。惨痛的情感生活,给我们展现了好人并没有好报,反而被扣上了大大的绿帽子,被人随意欺辱。站在社会道德层面,作者、导演向我们还原了社会的黑暗面,残忍却真实。第二个女人是杨倩,杨倩与刘好的结合是物质的、势力的,她精明、现实、动机明确,因为刘好没有钱为她租开裁缝店铺的钱而离他而去。在最初他们相亲那天,面对突然昏倒在路旁的陈红,杨倩竟然能因为怕被人讹诈而甩手走掉就已不言而喻。刘好始终没能与杨倩行那苟且之事并最终闹翻,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并且全剧唯一一次说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便是对着她说的。而第三个女人陈红,则是他饱经风霜之后最好的温暖与安慰。他们的相遇相识相知是刘好的善良促成的,救陈红于危难,在一次次的帮助中日久生情,或许并没有那么浪漫,但却是刘好渴望的最美好的生活模样。看到这,陈红对刘好的真心,应该是对刘好一直以来坚持做好人最好的回报了,就像是经历了太多的阴天突然有一束光照进了生活,或许并不强烈,却格外温暖,就如最后故事的结尾所描绘:“你累不?”“有你在车上,我永远都不累”。在如今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会觉得在小人物中,这种故事发生的概率太小,没错,现在的感情婚姻都强调物质基础,但我总相信,小概率并不代表不会发生,心存美好,在疲于奔波的生活中是不是会给自己一点坚持下去的动力,去相信会遇见纯粹的感情。
第二个主题是亲情。刘好与刘小好的父子之情,并不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本能上,刘小好的来历对于刘好来说并不是一个开心的事情,相反,在挑战着世人所说的尊严。在贺文兰离开后,对于这个孩子,刘好最终还是选择了抚养。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刘小好不叫刘好一声“爸爸”,刘好也一直避而不谈自己是刘小好的父亲。但不管在文字中,还是影片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他们之间的父子情,影片最后的一声“爸爸”出自刘小好的嘴中,显得弥足珍贵。在故事中,刘好一直想找个妻子,看似是为了自己,但好多的细节足以体现他更希望找一个能管教疼爱刘小好的女人,去弥补他缺失的母爱。在影片中,刘小好是一个调皮捣蛋,爱耍小聪明的孩子,时不时地给刘好出乱子,在学校里被叫家长,这更让刘好意识到给孩子找个管束他的妈妈的迫切性。故事中,作者和导演在刻画刘小好的形象时,从比较隐晦的角度呼吁社会对这类孩子的疼爱尊重。说的更准确一点,这个孩子连单亲家庭都不是,缺乏亲生父母的关爱呵护,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刘小好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情感缺失,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执拗偏执。刘好的几段感情生活其实都在以刘小好的处境为重心,去给这个孩子更完整正常的家庭氛围。这对父子之间的感情,更像是一对朋友,互相在乎却死要面子,不肯轻易袒露自己的内心感情。陈红的到来,让这个特殊的家庭得以圆满,一个家庭,三个人的幸福。
刘好的一生都在做好人,不断的付出不断的失去,却一直傻而乐观地坚持着,坚持到了与陈红的幸福婚姻,那辆旧三轮载着一家三口追求他们平凡但不平庸的生活。虽然故事的结局很美满,但看完后,总觉得刘好这个主人公一定程度上,也是悲剧型的,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执着地追求人性美,显得无力也悲壮。一个不会说“不”的好人注定他的命运是悲剧的命运。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明确何为量力而行,连自己都顾不好的人,怎么去成全别人。这个故事,让人感动开心之处是体会到人性的纯美,但也正是宣扬的人性美让人感到寒心失望,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社会的阴暗面,并没有像这个故事中一样有完美的化解。我想这也正是为什么作者在他的创作中给了一个这么美好的结局,去呼唤有更多的人回归本真。
——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改编自胡学文小说《婚姻穴位》,一部讲述了一名普通的三轮车司机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以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故事的文艺喜剧片。在近年来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人物形象并不多,而在这部电影(小说)中的主人公刘好,却时常让我有所感慨。他有着“烂好人”这一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作者及导演为我们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增添了一位具有中华传统美德、根正苗红的人物形象,对他的同情、歌颂无疑在呼唤着一种美好的回归人性最本真的愿望。
一个人笔下的作品,往往反映着他的诉求或是人生阅历,胡学文除了《婚姻穴位》,他的《麦子的盖头》、《荞荞的日子》等都反映了他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他笔下的现实生活充斥着社会的丑恶现象,深入底层看到的是小人物压抑无奈、但不屈从于命运的真实生活。看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阅读过《婚姻穴位》,电影和小说的契合度还是挺高的,小说的文字给了我很大的自行想象空间,而冯巩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用朴实的手法融合了相声、小品的表演元素,背景音乐中的似民谣的曲调更营造了诙谐幽默的氛围。
影片和小说都从刘好的养子刘小好的视觉角度入手,以一辆普通的三轮车作为物质线索,同时以两条情感线索(刘好与刘小好的父子亲情、刘好与三个女人的情感纠葛)贯穿全故事,故事中充满了中国式的平民喜感。一部在05年上映的电影,画质带有明显的年代感,但对比与现在低投入追求票房的产业化电影,这样的电影更让人回味,在闲暇时再去回味一遍又一遍。那充满河北保定一带的口音,让人很自然地投入到了那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一辆特色十足的三轮车,后面挂着“只比大奔少一轮”的标语,从刘好第一次出场就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到影片的最后,都是一个标志性的道具。在我的理解中,这辆三轮车更是刘好的物化象征,勤勤恳恳,普普通通,靠自己的劳力来获得人生道路上的前进动力。那三个轮子,就是他这辈子出现过的三个女人,虚幻的贺文兰、世俗精明的杨倩、纯真美好的陈红,给了刘好不一样的情感经历,而这三个女人对于他的养子刘小好而言,一个抛弃了他,一个嫌弃他,一个接受了他。刘好和刘小好这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早已是彼此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部分。
故事有两大主题,先来浅谈一下第一个主题--爱情。三段爱情,三个不同的结局。第一个女人是贺文兰,在与她的婚恋生活中,刘好为她与人打架,在婚后被告知她被强奸过,在生活最为拮据的时候,出轨“野狼”,抛下了刘好和那个她与“野狼”的孩子。惨痛的情感生活,给我们展现了好人并没有好报,反而被扣上了大大的绿帽子,被人随意欺辱。站在社会道德层面,作者、导演向我们还原了社会的黑暗面,残忍却真实。第二个女人是杨倩,杨倩与刘好的结合是物质的、势力的,她精明、现实、动机明确,因为刘好没有钱为她租开裁缝店铺的钱而离他而去。在最初他们相亲那天,面对突然昏倒在路旁的陈红,杨倩竟然能因为怕被人讹诈而甩手走掉就已不言而喻。刘好始终没能与杨倩行那苟且之事并最终闹翻,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并且全剧唯一一次说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便是对着她说的。而第三个女人陈红,则是他饱经风霜之后最好的温暖与安慰。他们的相遇相识相知是刘好的善良促成的,救陈红于危难,在一次次的帮助中日久生情,或许并没有那么浪漫,但却是刘好渴望的最美好的生活模样。看到这,陈红对刘好的真心,应该是对刘好一直以来坚持做好人最好的回报了,就像是经历了太多的阴天突然有一束光照进了生活,或许并不强烈,却格外温暖,就如最后故事的结尾所描绘:“你累不?”“有你在车上,我永远都不累”。在如今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会觉得在小人物中,这种故事发生的概率太小,没错,现在的感情婚姻都强调物质基础,但我总相信,小概率并不代表不会发生,心存美好,在疲于奔波的生活中是不是会给自己一点坚持下去的动力,去相信会遇见纯粹的感情。
第二个主题是亲情。刘好与刘小好的父子之情,并不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本能上,刘小好的来历对于刘好来说并不是一个开心的事情,相反,在挑战着世人所说的尊严。在贺文兰离开后,对于这个孩子,刘好最终还是选择了抚养。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刘小好不叫刘好一声“爸爸”,刘好也一直避而不谈自己是刘小好的父亲。但不管在文字中,还是影片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他们之间的父子情,影片最后的一声“爸爸”出自刘小好的嘴中,显得弥足珍贵。在故事中,刘好一直想找个妻子,看似是为了自己,但好多的细节足以体现他更希望找一个能管教疼爱刘小好的女人,去弥补他缺失的母爱。在影片中,刘小好是一个调皮捣蛋,爱耍小聪明的孩子,时不时地给刘好出乱子,在学校里被叫家长,这更让刘好意识到给孩子找个管束他的妈妈的迫切性。故事中,作者和导演在刻画刘小好的形象时,从比较隐晦的角度呼吁社会对这类孩子的疼爱尊重。说的更准确一点,这个孩子连单亲家庭都不是,缺乏亲生父母的关爱呵护,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刘小好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情感缺失,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执拗偏执。刘好的几段感情生活其实都在以刘小好的处境为重心,去给这个孩子更完整正常的家庭氛围。这对父子之间的感情,更像是一对朋友,互相在乎却死要面子,不肯轻易袒露自己的内心感情。陈红的到来,让这个特殊的家庭得以圆满,一个家庭,三个人的幸福。
刘好的一生都在做好人,不断的付出不断的失去,却一直傻而乐观地坚持着,坚持到了与陈红的幸福婚姻,那辆旧三轮载着一家三口追求他们平凡但不平庸的生活。虽然故事的结局很美满,但看完后,总觉得刘好这个主人公一定程度上,也是悲剧型的,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执着地追求人性美,显得无力也悲壮。一个不会说“不”的好人注定他的命运是悲剧的命运。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明确何为量力而行,连自己都顾不好的人,怎么去成全别人。这个故事,让人感动开心之处是体会到人性的纯美,但也正是宣扬的人性美让人感到寒心失望,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社会的阴暗面,并没有像这个故事中一样有完美的化解。我想这也正是为什么作者在他的创作中给了一个这么美好的结局,去呼唤有更多的人回归本真。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