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 —— 林语堂
如果一个人想知道自己的思想和经验究竟是怎样的,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拿起纸笔一一写下来。如果一个人想知道另一人的思想和经验,那么最佳的途径就是读其自传。了解和品评一个人物有多种方式,借助阅读自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自古以来,我国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始,人雅士都好作传,借以遣兴,因此大大小小的传记不胜枚。我常喜好读自传,在我看来,花一顿饭,一张电影票的钱便可以知晓人的一生,命里得失,是一件非常值当的事。世间最好的戏剧,不过是人生的缩影。是故,我在这里推荐林语堂的传记。不少传主,常在自传中歌颂自己的人生意义,为家国天下黎明百姓。但林语堂不同,他承认自己是一个“为自己多过于为别人”的人。我欣赏这种态度,一个理想的人不是完美的人,他只是一个顺乎本性且通情达理的人。那么,这个幼时被私塾教师痛批其文章如“巨蟒行小径”,后来又是如何成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大师呢?
一切缘于其童年。在第一章叙述童年起,林语堂就表示道:“在造成今日的我的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时所受者为最大”。他还说道:“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康健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外,只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时期,充满家庭的爱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这样的人,不过走错的”。林语堂没有走错,出生于福建乡村牧师家庭的他,从小就深识父母亲、姐姐的爱,以及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得以成长。那些极乐和深忧的时光,都深深缕刻在他记忆中,使他成为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享乐主义者。更重要的是他的牧师父亲。其父偶然在一本西方杂志上看到西方文明的先进而惊讶后,便暗自发誓要让他的孩子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甚至不惜变卖房产。因此,林语堂才得以有日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攻读英文的机会。可以说,倘若没有其父,我们很难看到如今的林语堂。透过这一章,我看到了家庭教育的意义,父母的教育观对发展的一代的重要性。
林语堂说他为自己多过于为别人,说自己只适合管自己不适合管别人。说自己只是“一团矛盾”,他喜爱穿中国的长袍,却又爱西方皮鞋与雪茄;他承认中国语言里有一种看不到却又无法言语出来的美,但他又嘲笑道中文单音字是光滑的磨石;他说英文思想具有较高的志向性,却又极厌恶西方的心理社会学。
在这里可以说一下林语堂的读书偏好:他只爱一流的作家和最“下流”的作品。这里的一流指的是人类思想的源头,如柏拉图、孔子、孟子等,而最下流指的则是英国地摊小故事书和苏州船户的歌谣民曲。他说二流的作品都是剽窃抄袭下流作品而来的东西,而这种剽窃抄袭远远不能算成功。我很同意林语堂读书的习惯:他读一个人的文章著作,决不因有尽责的感觉,他只是读令他心悦诚服的东西。每个人都必须追寻其与其灵魂相近的作品,然后其文章乃能 成为生活的。正如他所说,一个人的文章嗜好是先听注定而不能自己的。
林语堂最大的长处在于:对西方人讲东方文化,向东方人讲西方文化。他不仅是文化老师,也是幽默大师。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说:最好的房子在英国,最好的妻子在日本。苏格拉底的成就都因其老婆,她若不是个悍妇,而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子,苏格拉底则会每天躺在温柔的臂弯里而不去街上发难路人了。然而他并不承认幽默大师这个头衔,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在充斥假道学的国度里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人罢了。同时多提一句,“幽默”一词,是由林语堂根据英文“humor”音译而来,而鲁迅则将之译为“诙谐”写到这里,想起林语堂的一句玩笑:绅士的讲演,应当像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此篇书评如此冗长,到底我也不是一个君子了。
林语堂是个基督教徒,同时又是一个宗教信仰强烈的人。他笔下的苏东坡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人物,且兼有完美的人格及理想的人生,道教学家又是何等人物,在他的 The moment in Peking.中木兰父亲姚老先生身上可以一寻。此不仅是其人生缩影之书,更是一本探索宗教个人信仰之旅。我生于无宗教信仰的家庭,且对宗教毫无兴趣。但通过此书,我们可以看到林先生对宗教的态度。他说孔子是一个谦卑的长者,又说耶稣与其他教师不同,说他的迷人之处在于他说话的态度以及只要大家彼此相爱的夙愿。说点题外话,我综觉得凡事可以浅尝辄止,但万万不能只因一时的兴趣而永远否定另一事物存在的 意义。你儿时看不懂颜真卿、瘦金体,觉得京剧生旦净末丑相声说学逗唱是戏子的把戏,于是从此拒绝去了解它们、接触它们,那么你将不知道要错过多少东西。
林先生读书极多,因此在此传里也有许多我读不懂的东西,但那又有什么关系,我还年轻,什么都锤不了我。我相信若干年后,略有长进时会重拾这本书,看看里面的哲学宗教,通过自传与林先生神交,畅谈心曲。我仿佛闻到了一本沾有尼古丁香味的书,在这本书里,你不仅能窥见众生,更得以窥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