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物91:兕:落入人间,难免变坏
早期电视节目中好听的音乐不多,所以《动物世界》片头曲惊动了我的童年。日前在网络偶遇旧视频,熟悉的声音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曲子配上犀牛的奔跑与战斗,特别合适。那沉稳的鼓点犹如犀牛不屈的脚步。 是的,儿时第一次通过屏幕见识犀牛,就震惊了,就爱上了。它似乎与男孩子们天生的英雄崇拜情结直接相关。与犀牛相比,老虎稍显花哨,而狮子近乎慵懒。唯有犀牛高昂的独角和坚定的眼神,表现山一样的不可撼,不可辱,不可摧。

发彼小豝[bā],殪[yì]此大兕。 (《诗经•国风•小雅•吉日》) 其实兕不能等同于犀牛。但学者们历来又无法将它俩分得一清二楚。我个人觉得兕有神性,而犀很通俗,只是形象接近。因为今天我们找不到兕,只有犀牛,所以,不妨将它们“混为一谈”。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此诗来自《红楼梦》第五回中。虎、兕并列,均为凶兽。《论语•季氏》有道“虎兕出于柙”;汉代王逸《九思》中说“虎兕争兮于廷中”,都是把它们比喻成有权势的恶人。日本人渊在宽于1779年绘诗经名物时,却将兕画成牛头、鹿身,头顶一只短、细、直的角。不伦不类,无法与虎并列。还不如直接采用犀牛形象呢! 我只是在动物园见过真犀牛,它们明显没有《动物世界》中的气势。高大粗壮的身影里,缺少野劲,导致我觉得它们就是少了一只角的黑水牛。而上古人谈兕,是作为祥瑞物的,“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这价值就与麒麟有得一比。

难道很古老的时候,中原、河套一代生活过犀牛么?我记得古生物学家在那里挖到过大象骨头。而非洲犀牛和大象的确是共享同一片草原、林子的。也许很久以前,我祖先们面对的气候,非常适合各种生物繁衍吧? 孙悟空与兕怪结梁子的故事,一般中国人都知道。吴承恩形容那头兕时说—— 独角参差,双眸幌亮……毛皮青似靛,筋挛硬如钢。比犀难照水,像牯不耕荒……细看这等凶模样,不枉名称兕大王!
——这分明就是犀牛。但现了原形后,又成了青牛,是太上老君坐骑——老子在人间过函谷关时的交通工具。看来,落入人间,兕就变坏了;只有回归天堂,才是神奇宝贝。吴承恩是不是有点反社会人格呢?即便他说的是实话。 犀兕麋鹿满之。 ——《墨子•公输》的时代,犀与兕都是常见物,并且代表一方水土的富饶。《三辅黄图》记汉武帝时代,西安有个富翁叫袁广汉,建造私家园林,里面养了很多珍禽异兽,如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等。可见那时兕已属稀罕。也许,犀牛或兕是在短时间里迅速濒临灭绝,导致它们忽然成为传说,并因此被人们的想象力夸张、神话了吧?

有学者发现,《左传•宣公二年》提及“犀兕尚多”,之后的古书里就不能再以平常心看待犀、兕了。难道就是在那个时代,忽然改变了华夏大地上这种动物的命运? 出土文物中,有一种酒器叫“兕觥”,大大的身躯有点犀牛味道,盖子往往是带角的兽头。还有学者认为,兕是母犀牛,可惜难定论。因为《山海经•海内南经》说“兕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兕”好像又是个地标物。到了李商隐笔下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那“犀”又成了心灵感应的象征。这一切都很乱。

也许,我们无需追根问底。有些事物,保持它的神秘,才符合自然之道吧?就像小时候看屏幕里的犀牛,心生崇拜;而后来在动物园遇到它们,反倒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