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有想法的乔治·桑
看完《魔沼》,想起了同样写过田园小说的法国作家都德。他的《磨坊书简》让我印象深刻。书里描写了远离尘世,静谧安详的普罗旺斯。那里有人情味,更有生活气息。灯塔,大海,松林,塞甘先生的羊群。还有生活其间的农民,水手,牧师,他们的日子像每天东升西落的太阳一般自然,也如磨坊一样安宁。而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更是让这份平静显得珍贵:害了思乡病的鼓手,一喝酒就说可爱胡话的牧师,还有骄傲孤苦却一直为爱包围的磨坊主……他们在都德的笔下个个都饶有趣味,那幅乡间生活的画卷、普罗旺斯再平凡不过的自然之趣便久久留在记忆里。
但看乔治桑的《魔沼》,却没有一个让人有印象的人物,她寄予深意的淳朴爱情也没有让人感动,在书中致读者一篇里,即便她表明了想写一本“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小说”,但起码的自然之趣也没有描写出来。
乔治桑之所以想写一本有益身心健康的书,是缘于她的文学理念。在她看来,文学除了暴露社会的黑暗,描绘现实外,更应该向前看,塑造“温柔可爱”的人物,表现“阳光中探索着和沐浴着的那部分人”。于是,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田园生活成了她创作寄情的背景,而淳朴的农民、人自然的本性成了她歌颂的对象。
在小说的开篇,她首先描绘了霍尔拜因的一幅版画,画中描绘了一个农夫在田间耕地,广阔的田野直伸向远方,能看见远处的一些破木屋,太阳在山冈后落下。农夫已年迈,身材粗矮,衣着褴褛。他驱赶着的四匹马骨瘦如柴,无精打采;犁深耕进高低不平、坚硬的地里。在这“辛劳与疲惫”的景象中,只有一个人是愉快的,步履轻健的。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一个手握鞭子的骷髅,它挨着受惊的马儿在犁沟中奔跑,用鞭子抽打它们,就这样给老农当犁夫。这骷髅是死神。
霍尔拜因曾富有寓意地把这幽灵引入题为“死亡幻影”的系列版画中,这些画的主题涉及哲学和宗教,乔治桑认为这画“既恐怖又可笑”。
因为她从小就在田园生活中长大,她印象中的田园生活是自然无拘束的,很少有深刻的苦难折磨,即便农民有忧愁,也并不如霍尔拜因的画那样与死神等深奥的主题有关联。所以,当她看到这样的画作时,她认为那与真实的田园不符,而她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丢勒、米开朗琪罗等产生质疑,她认为他们虽然对其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有力的讥讽,创造了不朽之作和具有价值的历史篇章,也完成了艺术家探查社会创伤、把创伤暴露在人们眼前使命。但她非常怀疑,艺术作品“除了描绘恐惧和威胁,难道就没有别的事可做了吗?”
乔治桑认为,在那个时期,一种无法排解的忧虑,一种可怕的宿命观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仿佛他们的作品都是对人类命运发出的一声悲叹的诅咒。
“文艺复兴时期半异教的苦行思想真的能减轻人的痛苦吗?笃信宗教的人确实能从中得到好处吗?”
她表明,文学不能像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那样举步不前。这也正是她的创作理念,她希望创作一种以“一种情感与爱为使命的艺术作品”,她认为,艺术家不仅要提出一些审慎、调和的措施来缓息他的作品带给人们的恐惧,同时还肩负一个更重大更有诗意的任务,即应唤起人们对他所关心的事物的热爱,如需要,艺术家可以稍许美化这些事物。
“我们不再与死亡打交道,而是与生命打交道。我们不再相信墓穴的虚无,也不再相信用强行的坚忍换取灵魂得救,我们希望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我们需要它繁衍生息。”
我赞成乔治桑的观点,因为人除了看描写恐惧真实的书外,也要看一些可爱充满生命力的作品,之所以想起《磨坊书简》,大概就是觉得田园小说给人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看过鲁本斯晚期的一些田园风景画,在他的画作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田园之趣,我想,那种静谧的安详也许就是我们喜爱田园的原因。
《魔沼》不是一部给予人以生命活力的作品,或许,可能是乔治桑的实力配不上她的艺术野心吧。
但看乔治桑的《魔沼》,却没有一个让人有印象的人物,她寄予深意的淳朴爱情也没有让人感动,在书中致读者一篇里,即便她表明了想写一本“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小说”,但起码的自然之趣也没有描写出来。
乔治桑之所以想写一本有益身心健康的书,是缘于她的文学理念。在她看来,文学除了暴露社会的黑暗,描绘现实外,更应该向前看,塑造“温柔可爱”的人物,表现“阳光中探索着和沐浴着的那部分人”。于是,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田园生活成了她创作寄情的背景,而淳朴的农民、人自然的本性成了她歌颂的对象。
在小说的开篇,她首先描绘了霍尔拜因的一幅版画,画中描绘了一个农夫在田间耕地,广阔的田野直伸向远方,能看见远处的一些破木屋,太阳在山冈后落下。农夫已年迈,身材粗矮,衣着褴褛。他驱赶着的四匹马骨瘦如柴,无精打采;犁深耕进高低不平、坚硬的地里。在这“辛劳与疲惫”的景象中,只有一个人是愉快的,步履轻健的。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一个手握鞭子的骷髅,它挨着受惊的马儿在犁沟中奔跑,用鞭子抽打它们,就这样给老农当犁夫。这骷髅是死神。
霍尔拜因曾富有寓意地把这幽灵引入题为“死亡幻影”的系列版画中,这些画的主题涉及哲学和宗教,乔治桑认为这画“既恐怖又可笑”。
因为她从小就在田园生活中长大,她印象中的田园生活是自然无拘束的,很少有深刻的苦难折磨,即便农民有忧愁,也并不如霍尔拜因的画那样与死神等深奥的主题有关联。所以,当她看到这样的画作时,她认为那与真实的田园不符,而她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丢勒、米开朗琪罗等产生质疑,她认为他们虽然对其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有力的讥讽,创造了不朽之作和具有价值的历史篇章,也完成了艺术家探查社会创伤、把创伤暴露在人们眼前使命。但她非常怀疑,艺术作品“除了描绘恐惧和威胁,难道就没有别的事可做了吗?”
乔治桑认为,在那个时期,一种无法排解的忧虑,一种可怕的宿命观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仿佛他们的作品都是对人类命运发出的一声悲叹的诅咒。
“文艺复兴时期半异教的苦行思想真的能减轻人的痛苦吗?笃信宗教的人确实能从中得到好处吗?”
她表明,文学不能像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那样举步不前。这也正是她的创作理念,她希望创作一种以“一种情感与爱为使命的艺术作品”,她认为,艺术家不仅要提出一些审慎、调和的措施来缓息他的作品带给人们的恐惧,同时还肩负一个更重大更有诗意的任务,即应唤起人们对他所关心的事物的热爱,如需要,艺术家可以稍许美化这些事物。
“我们不再与死亡打交道,而是与生命打交道。我们不再相信墓穴的虚无,也不再相信用强行的坚忍换取灵魂得救,我们希望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我们需要它繁衍生息。”
我赞成乔治桑的观点,因为人除了看描写恐惧真实的书外,也要看一些可爱充满生命力的作品,之所以想起《磨坊书简》,大概就是觉得田园小说给人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看过鲁本斯晚期的一些田园风景画,在他的画作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田园之趣,我想,那种静谧的安详也许就是我们喜爱田园的原因。
《魔沼》不是一部给予人以生命活力的作品,或许,可能是乔治桑的实力配不上她的艺术野心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