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雨,「孤悲」的声音
古时候,“恋”在日文中写作“孤悲”:孤独而悲伤,孤独的悲伤。对万叶时期的古人而言,“恋”就是这样一种愁肠百转的情绪。而“恋爱”一词是近代由西方传入的概念,从前并没有这种形容。
文:风满蜃气楼
日本的夏季多雨,季语(注:俳谐中的季节用语)中便有许多对雨水的形容。例如,濡湿绿叶的雨称为“绿雨”,这雨若下在梅雨时期,则称为“青梅雨”。小麦成熟时的雨水称为“麦雨”,空中无云时降下的雨称为“天泣”。“夕立”指夏日午后至傍晚之间突然下起的倾盆大雨,此时往往伴有雷鸣;“白雨”则是晴朗天空中降下的骤雨,因雨滴撞击地面溅起白色飞沫,故得其名。太阳高悬空中时下的雨叫“日照雨”,又叫“狐狸嫁女”(狐の嫁入り)——狐狸们会趁这种天气嫁娶,若被人类看到则会发生不详之事。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电影《梦》里,便有一段如梦似幻的故事以此为背景展开。入伏前暑气最盛之时,在持续的晴天之后降下的雨则称为“喜雨”或“慈雨”。若是家中有客来访,客人即将告辞离去时雨水突降,则称之为“留客雨”(遣らず雨)。

岁时记(注: 岁时记,将俳谐中的季节用语收集、分类整理的书籍。)中有“五月雨”的说法,指农历五月连绵不断的雨,也就是阳历六月上中旬开始进入黄梅季后的漫长雨期。
“五月雨”是假借汉字,最初只有读音“さみだれ”而没有汉字对应。“さ”是水稻种植中的插秧,“みだれ”是雨,“さみだれ”则是农田之神(さがみ)为水稻生长降下的雨水(したたる)。“五月”又称“皐月”,训读为“さつき”,因而“五月雨”还有一个读音是“さつきあめ”。古人生产生活多以农业为依托,农田收成至关重要,随时留意天气与作物长势也就必不可少。传统日本人相信“万物有灵”,草木山川皆有神灵栖息,农田当然也不例外。
关于“五月雨”的俳句不少,芭蕉的“梅雨收集遍,奔流最上川”(五月雨集めて早し最上川),芜村的“梅雨不停下,大河对面两户人家”(さみだれや大河を前に家二軒),子规的“梅雨时节,看厌上野山色”(五月雨や上野の山も見あきたり)都广为人知。(注:以上三首皆为林林译)
梅雨时节总会想起一首歌:秦基博的《Rain》。几年前在新海诚的《言叶之庭》里听到很喜欢,往后就成了我每年此时的应季曲目。自从《你的名字》(君の名は)在日本火爆上映并被中国影院引进以来,新海诚在中国的知名度瞬间提高到几乎与宫崎骏齐平;二者的作品属性、创作初衷与展现的世界都不同,相互比较倒也大可不必。《你的名字》的确是新海诚创作至今最成熟的一部商业动画,但在它之前,更打动我的是那部46分钟的雨季小品:《言叶之庭》(言の葉の庭)。
言葉,古意为「言の葉」。纪贯之曾在《古今和歌集》的假名序开头中写道:「やまと歌は人の心を種としてよろづの言の葉とぞなれりける」,纪淑望在真名序中也说:“夫和歌者,托其根于心地,发其花于词林者也”。所谓言の葉,即是古人由衷之感汇聚成的语言,也就是和歌。(注:《古今和歌集》是奉醍醐天皇之命收集编纂的和歌集,成书于905年。真名序作者为纪淑望,假名序作者为纪贯之。真名,即汉字,假名,即日文平假名。此假名序被看做日本最古老的歌论。)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成书于奈良末~平安初期。其中的“万叶”(万葉),常用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指「万の言の葉」(许许多多的语言之叶),另一种则是「万世」(万世万代、世世代代);结合两种理解来看,《万叶集》便是将世代传递下来的无数言语情感汇集而成的和歌集。用类似的方法拆析「言葉」本身,或许也可以理解为纷繁情感堆积覆盖,最终形成了语言。

第一次看《言叶之庭》是在四年前,跟现在差不多的季节。五月底六月初,上海下起一场特大暴雨,雷鸣响彻天际,倾盆大雨淹没马路,我撑伞出门到学校附近的派出所办理毕业前的手续,淌着水走路,牛仔裤从脚跟沉甸甸地湿到大腿,心情却异常轻松。
与当初的期待不同,新海诚的《言叶之庭》并非着意表现言语的复杂奇妙,而是用两首和歌为佐餐,描绘了一幅清淡小品。第一次看并没有特别戳心的感觉,想着标题「言の葉の庭」,不如改为「言葉の要らない庭」(不需要语言的庭园)来得切题——主角们在小亭子里并没有说太多话,无间断流曳的钢琴音符时而急促时而和缓,气氛倒是营造得很不错;或者叫「雨の庭」——因为自始至终是以雨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总之和「言葉」关系不大。除了女主角的设定是古典文学的老师,两人相识过程中以两首和歌为情感线索以外,跟古典也没有太多关联。排除这些因素,倒是被女主角那句「どうせ人間なんてみんなどっかちょっとずつおかしいんだから」(任何人都总有点奇怪的地方)戳中内心。
转机大概也是因为这句话,那时百无聊赖,没有特别想听的歌,心里某个地方又隐隐被这部片勾着,于是将它作为BGM走路做事时塞在耳机里听,两遍之后,很多用眼看时没注意的细节缓缓构筑出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
清脆的鸟鸣、水流声、新干线在铁轨上奔跑的轰隆声、地铁站里的广播、独自走路时细碎的脚步声、闹钟的滴嘟声、打开水龙头时的啪嗒声;接着又有微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渐渐逼近的雷鸣。回到家后电视机里天气预报员的解说、切菜时菜刀在案板上的咚咚声、炖锅里的食物翻滚着冒泡的咕噜咕噜、用刀子在吐司上抹黄油的黏腻声、兄弟俩聊起与年轻情人交往的母亲时清淡的玩笑话。 场景切换—— 粉笔在黑板上鞋子的撞击声、手机收到新信息的提示声、相互致意的问候;两人在安静的亭子里做各自的事情时,男生手中铅笔在纸面窸窣的摩擦声、女老师临走时轻吟的和歌。 又一次相遇的问候、拉动拉链的刺啦声、分食便当时互开的玩笑、讲述梦想时欲言又止的犹豫;雨水从檐下瓢泼而落、天气预报中出梅的消息、女老师失望的心声、室外炎天中持续低吟的蝉鸣。
情节忽转—— 炸开的雷鸣、小雨转大渐成暴雨的过程、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飞速奔跑的踩水声;回到家后赤脚走在地板上的声音、熨烫衣服时熨斗接触衣料的刺啦声、咖啡倒进水杯时的咕咚咕咚、鸡蛋磕在烧杯上、勺子碰触到碗壁时发出的轻声撞击.....以及分散在全片各处的独白,贯穿独白时急时缓的钢琴独奏。

即使抹去画面,入耳的各种声音也足够让我喜欢;或者不如说,正是因为剧情如生活平淡,当其中某段被捕捉放大后呈现到你眼前耳边,才更让人有所感。于是鬼使神差点开影片的官网,看到新海诚那篇关于影片出发点的小文章。
文章大致是说,这个世界在文字诞生以前只存在口头语言;直到万叶时代汉字传入日本,古人便用汉字一一对应大和语言的发音(例如“春”写作“波流”、“菫”写作“須美礼”),以这样的形式渐渐将日文中汉字的使用固定下来。而在早期,“恋”在日文中写作“孤悲”:孤独而悲伤,孤独的悲伤,对万叶时期的古人而言,“恋”就是这样一种愁肠百转的情绪。而“恋爱”一词是近代由西方传入的概念,从前在日本并没有这种形容。其中有这样一段:
“舞台虽然设定在现代,想描述的却是这样一种恋意——在升华为爱意之前只能孤独向他人企盼的情感物语。并未和谁共拥一份爱,没有羁绊和约定,只能呆立于“爱”遥远的附近,我想呈现这样的个体。”(笔者译)
知道了这些,再联系新宿御苑里那无数个下雨的早晨,水汽笼罩下的微湿情绪,不就是二人心底萌芽的恋意吗。如果把「言の葉」理解为和歌中萦绕的物哀之感,「言の葉の庭」便是两份「孤悲」在凉亭中的交汇——向前一步,“孤悲”转化为“恋”。
如今再看,画面中那些熟悉的场景像磁铁般吸附出记忆里的生活碎片。
立夏之后气温攀升,行人衣衫渐薄,水果店的应季果物也从樱桃草莓换成枇杷油桃。回国后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能买到种类齐全且便宜的水果。阴历五月尚未来临,期间也下过几场雨,雨势不大,时间多在夜里。住在离地几十米的高楼里,上不着天下不接地,望向窗外总是不自觉想象巨浪填满整座城市的场景。窗外是虚无的空气,高空没有草木花鸟,室内也听不清自然的声音。白天的城市浸泡在各种嘈杂之中,汽车尖锐的喇叭与摩托急促的呼啸直到深夜才逐渐平息,敞着窗睡觉,枕畔只有车轮突突由远及近又远去。早上醒来天色阴沉,出门却已没有雨,派不上用处的伞,擦肩而过恋人的足迹。 闲暇时翻阅旧照片,去年此时,今年此时,紫阳花开始染色,绵绵长雨即将来临。六月的午后,撑伞走过水汽笼罩的林荫道,穿过放有滑梯秋千的小公园,踏过天桥,拍下路旁不知名的花草,耳畔偶尔传来几声愉快的鸟叫。记忆里隐约有雷声响起,叫人惊觉,梅雨时节从此只在梦里。
「鳴る神の少し響みてさし曇り 雨も降らぬか 君を留めむ」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留君在此地)

几年前写过一则关于“言の葉”的小文章,也算是我学习日语的初心,一并放在这儿。
https://www.douban.com/note/350700599
【东瀛文艺通信】
微信订阅号:dywytx
前沿的日本文艺资讯,深度的日本文化解读。
观察・阅读・领略东瀛文艺万象,从这里开始。

-
吐宝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6-12 14:17:35
-
墨湍风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0 00:28:01
-
pricessbridge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6-05 08:56:59
-
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6-01 15:37:46
-
你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5-31 14:20:41
-
烏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5-30 20:03:06
-
凛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5-25 12:26:47
-
夏安妮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5-25 11:55:29
-
Célè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5-25 10:52:53
-
咸蛋黄代言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5-24 16:01:32
-
西柳墨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5-23 08:26:56
-
sunshi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5-23 08:26:43
-
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5-21 20: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