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伽蓝
我很喜欢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事情,就像猫儿喜欢玩线团一样。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纷乱的线团儿,可以玩味很久,看很久也不腻味。这几百年里,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纷争都十分的激烈,天灾人祸,而我却安全地坐着、躺着,去看这个时代考验出来的人性。两晋南北朝有独特的风骨,独特的民情,还有本土的和外来的宗教,这些激烈碰撞的因素让这个时代消化不良,要花上四百年才能消化成功。而这个大时代里第一个引发我兴趣的,正是这个时代的寺庙。
南北朝寺庙多,大家都知道。杜牧诗歌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恐怕整个统计下来,真实的数目未必就会少于五百座。梁武帝信佛佞佛,有事没事就翘班去寺庙里做义工,害得一群大臣总得破财,花钱让方丈把皇帝劝出来上班。梁武帝不单单是个武人,文学修养也好得很。他这么倾心佛教,想必对佛法的研究也不会太差。据传中国的和尚不吃荤的戒律,就是源于梁武帝下的一道圣旨。中国历史上不务正业的皇帝很多,而且多半也没什么好下场。让一个艺术家、文学家去做管理,就容易这样。后来梁武帝遭了难,在侯景之乱里被饿死了。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因果关系。然而,后世的皇帝们也并不会因为晚生了几百年就吸取了教训,至少像宋徽宗这样的艺术家是不懂的。
北朝寺庙也多,多得数不过来,而且有一本书专门记录它们。于是过了一千五百多年之后,我们还有机会了解这样一个佛国一般的城市。古人对于城市的著述真是不多!能有几本真是幸福。大学时候机缘巧合读到骑桶人的一篇《春之芽》,于是借着这个幽魅又粗犷的故事,穿越到了永宁寺,这个十分传奇的伽蓝,即使被大火焚尽,也有人在海市蜃楼上看到它瑰丽的幻影。《洛阳伽蓝记》将它列为第一篇,它也的确是个时代的传奇。
本篇便算是读书心得的记录。因为被好友布置了作业的缘故,就认真地记录一些阅读的感受。《洛阳伽蓝记校释》这本书已经在我的书架上停留了两年多,一直被视为一块硬骨头。如今终于可以耐着性子,去读完它。我选的版本是周祖谟先生校释的版本。当然另外还有杨勇先生和范祥雍先生校注的版本。

1.城内
城内列出条目的共有九处寺庙,永宁寺列为第一,其次有建中寺,长秋寺,瑶光寺,景乐寺,昭仪尼寺,胡统寺,修梵寺,景林寺。
永宁寺,灵太后胡氏所立,寺塔计塔顶宝刹总高一百丈,时为天下第一。
建中寺,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所立,系为尔朱荣追福而立。
长秋寺,宦官大长秋刘腾所立。
瑶光寺,宣武皇帝元恪所立,尼寺也,掖庭美人,名族处女,多在此学道。
景乐寺,太傅清河文献王元怿所立,尼寺也。
昭仪尼寺,宦官所立,尼寺也。
胡统寺,太后从姑所立,尼寺也。
修梵寺,立者不明。附近另有嵩明寺。
景林寺,立者不明。
******
杨衒之是一个回忆者,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在洛阳破败多年之后重新回来,看着当年的繁华已经变成了一片瓦砾,心中不由得生出一阵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他心里对这些帝室贵胄们耗费国帑民力修造寺庙的作为,其实是很不以为然的,然而他却不忍心人们忘记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代。城内,就是这段历史最集中展现的舞台。永宁寺,就是他心目中一切的开端。
其实人类历史总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人们要咒骂批评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不恤民情,然而矛盾的是,这种穷奢极欲却为后世造就了很多精美的艺术品、宏伟的建筑以及令人惊叹的工艺,正如人人深恶痛绝的罪恶的战争,却反而成了推动科技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你想到宏伟富丽的历代皇城,想到皇帝们的陪葬珍宝无数的帝陵,想到金字塔,想到空中花园,例子俯拾皆是。岂不怪哉!
天下第一的寺庙里,发生过天下第一等的大事——胡太后的权利欲和尔朱荣的野心发生了强烈的碰撞,激荡的时代里发生了“河阴之变”这种死亡两千多人的大屠杀,继而枭雄尔朱荣、被枭雄拥立的孝庄帝也相继死在政治斗争之中;永宁寺里曾经集结过尔朱氏的兵马;建中寺里曾经囚禁过胡太后;瑶光寺的女尼们在尔朱氏破城为尔朱荣报仇时,曾经被尔朱的乱兵们玷辱……讲故事的人语气平静,描述之中不透出任何自己的情绪,然而在回忆故事之时,引述各种人物的言语及民歌童谣之类,已经蕴含了褒贬。眼下东魏和西魏仍处在战争之中,连叙述者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此时回忆往昔从繁华中逐渐走向崩溃的故国,其中的沧桑之感不言而喻。
阅读之时有些琐碎的问题也不断地涌现出来。譬如,城中九所寺庙,尼寺所占比例之高,已近一半,是否可以说明,当时女性出家也十分普遍?城中名寺宝像,地广物奢,却不闻有高僧驻留,文中所提菩提达摩,也仅仅是在洛阳游历,最终去了嵩山。这也是个值得玩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