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鱼
张充和出身于近代合肥四大家族龚张李段的张家。曾祖张树声为淮军将领因剿灭太平军有功,官至总督,其家族也因此而成望族。她是家中的第四个女儿,出生时张家依然是大户之家。她的外家是扬州的盐商,母亲出嫁时带来的嫁妆全城轰动,不仅家具首饰不计其数,就连扫帚簸箕都成套带来,还在每把扫帚上都挂了银链条。婚后母亲一口气生了四个女儿,将这个长房长孙媳所有的富奢和美貌都碾成碎末,所以充和出生八个月后就被叔祖母,李鸿章的侄女,收养。叔祖母给了她完全中式古典的教育,还不会认字的时候就教会她念经,自小就常常在大宅和庙宇之间穿梭,据说数到相应的罗汉就是自己将来的样子,所以她专心地数着罗汉““我将来会像他吗?一定不会的。”一直数下去,总找不到一尊我喜欢的。”私塾里学生寥寥,老师却多是名师,甚至有吴昌硕的高足,教她经,史,诗,文,书画,培养了她良好的古典文化素养,也使深宅大院的生活不全是寂寞。
十六岁的时候叔祖母病故,张充和回到苏州父亲的家里。母亲在她七岁的时候已经过世,兄弟姐妹和继母都相处地不太愉快,除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她。从来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张充和进入父亲的乐益女中读六年级然后转入上海华光实验学校,这时候姐姐们都已经忙着嫁人了,二姐夫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三姐夫则是大名鼎鼎的沈从文。1934年她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被时任北大校长胡适破格录取。上学期间她常常戴着小红帽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穿行还养小狗,做派非常之洋气与叔祖母抚养长大的深阁闺秀已经越走越远,但也仅此而已,张充和并没有在北大停留太久。两年之后她因肺病回到苏州休养,从此深与昆曲结缘。其实张家的子女多爱昆曲,家里有专门教昆曲的老师,因战事去上海逃难,老师也是带着去的。即使前线战事正酣,充和也会尽量登台表演,战后更是活跃在曲坛“旧日歌声竞绕梁,旧时笙管逞新腔”。另一件令她魂牵梦绕的宝贝便是书法。战时她写了大量的小楷,连警报拉起跑炸弹之前都要练几笔,她的小楷以韵写拙且拙中见雅,老师沈尹默以“明人学晋人书”评之。
战时张充和的父亲去世,此时的她已是职业女性,先后在教育部礼乐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和北大任职,并在北大遇到了德国人傅汉思,1948年时年35岁的张充和嫁给了相识不到一年的傅汉思。35岁没有出阁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已是人言可畏,而张充和还不乏能与之唱和的追求者,这样的选择很是特立独行,到底傅汉思是懂她的人:“我的妻子体现着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1949年解放军入城前夕,夫妇俩去了美国,本打算带着照顾张充和多年的保姆一起去的,因为战事没能成行。自此张充和开始了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她在加州州立大学的图书馆工作“除了家事外,漆匠,木匠,花儿匠,自来水匠也都会一点”,后来收养了俩个孩子遂辞职在家带孩子,家用就需积蓄贴补,在给弟弟的信中写到“我要能在家中做一点零工得到外快就好了”。一直到傅汉思受聘于耶鲁大学,生活才开始稳定,但依旧精打细算,出门旅行从来不住酒店而住在车里;她替一家人理发;买菜的时候大多是鸡因为最便宜。这是多意想不到的生活,当叔祖母金枝玉叶一样教养她长大时,何曾教过她应付这些生活中的苟且?然而她做的很好,好的就像尘埃中开出来的花,去旅行的时候在矿里捡了大理石,自己做砚台,不仅给自己做,还要给丈夫儿子做;去好莱坞的制片厂吹笛子配乐;自己做昆曲登台要用的各种道具甚至乐器;两个孩子都是收养的白人小孩,却喜滋滋地和人讨论谁长得像自己多点;丈夫体贴她在家做主妇无聊,给她一些自由的时间,她全部用来画画写字,用的是自己到报馆捡的印剩下的白报纸。每日的琐琐碎碎并没有就把生命消磨了,她总想在书法和昆曲上“创作一点东西留下来使自己满意”,于是在当了多年家庭主妇之后,张充和又在耶鲁艺术系教书法。这是世人对她的肯定,而张充和晚年依旧每日花大量时间临帖,还常常唱曲,穷其一生,都在创作自己能满意的作品,如童年时在罗汉堂中找自己一样,“却更有一股傻劲在这个世界寻找自己”。
二0一五年张充和去世时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六十多年,晚年她和西方人一样独自生活,但她一生都着中国衣,写中国字,唱中国曲,沉浸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还教了很多的学生。她自己从未将作品成集出版,也没有写过传记之类的文字。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张充和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死生契阔,能抚慰平生的只是少年时就长在她生命里的那些极致的美好。她也如钟爱的桃花鱼一样,从未间断过对自己热爱的追求,即便以桃花为生,花落即无,也“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 |
十六岁的时候叔祖母病故,张充和回到苏州父亲的家里。母亲在她七岁的时候已经过世,兄弟姐妹和继母都相处地不太愉快,除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她。从来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张充和进入父亲的乐益女中读六年级然后转入上海华光实验学校,这时候姐姐们都已经忙着嫁人了,二姐夫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三姐夫则是大名鼎鼎的沈从文。1934年她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被时任北大校长胡适破格录取。上学期间她常常戴着小红帽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穿行还养小狗,做派非常之洋气与叔祖母抚养长大的深阁闺秀已经越走越远,但也仅此而已,张充和并没有在北大停留太久。两年之后她因肺病回到苏州休养,从此深与昆曲结缘。其实张家的子女多爱昆曲,家里有专门教昆曲的老师,因战事去上海逃难,老师也是带着去的。即使前线战事正酣,充和也会尽量登台表演,战后更是活跃在曲坛“旧日歌声竞绕梁,旧时笙管逞新腔”。另一件令她魂牵梦绕的宝贝便是书法。战时她写了大量的小楷,连警报拉起跑炸弹之前都要练几笔,她的小楷以韵写拙且拙中见雅,老师沈尹默以“明人学晋人书”评之。
![]() |
战时张充和的父亲去世,此时的她已是职业女性,先后在教育部礼乐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和北大任职,并在北大遇到了德国人傅汉思,1948年时年35岁的张充和嫁给了相识不到一年的傅汉思。35岁没有出阁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已是人言可畏,而张充和还不乏能与之唱和的追求者,这样的选择很是特立独行,到底傅汉思是懂她的人:“我的妻子体现着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 |
1949年解放军入城前夕,夫妇俩去了美国,本打算带着照顾张充和多年的保姆一起去的,因为战事没能成行。自此张充和开始了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她在加州州立大学的图书馆工作“除了家事外,漆匠,木匠,花儿匠,自来水匠也都会一点”,后来收养了俩个孩子遂辞职在家带孩子,家用就需积蓄贴补,在给弟弟的信中写到“我要能在家中做一点零工得到外快就好了”。一直到傅汉思受聘于耶鲁大学,生活才开始稳定,但依旧精打细算,出门旅行从来不住酒店而住在车里;她替一家人理发;买菜的时候大多是鸡因为最便宜。这是多意想不到的生活,当叔祖母金枝玉叶一样教养她长大时,何曾教过她应付这些生活中的苟且?然而她做的很好,好的就像尘埃中开出来的花,去旅行的时候在矿里捡了大理石,自己做砚台,不仅给自己做,还要给丈夫儿子做;去好莱坞的制片厂吹笛子配乐;自己做昆曲登台要用的各种道具甚至乐器;两个孩子都是收养的白人小孩,却喜滋滋地和人讨论谁长得像自己多点;丈夫体贴她在家做主妇无聊,给她一些自由的时间,她全部用来画画写字,用的是自己到报馆捡的印剩下的白报纸。每日的琐琐碎碎并没有就把生命消磨了,她总想在书法和昆曲上“创作一点东西留下来使自己满意”,于是在当了多年家庭主妇之后,张充和又在耶鲁艺术系教书法。这是世人对她的肯定,而张充和晚年依旧每日花大量时间临帖,还常常唱曲,穷其一生,都在创作自己能满意的作品,如童年时在罗汉堂中找自己一样,“却更有一股傻劲在这个世界寻找自己”。
![]() |
二0一五年张充和去世时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六十多年,晚年她和西方人一样独自生活,但她一生都着中国衣,写中国字,唱中国曲,沉浸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还教了很多的学生。她自己从未将作品成集出版,也没有写过传记之类的文字。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张充和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死生契阔,能抚慰平生的只是少年时就长在她生命里的那些极致的美好。她也如钟爱的桃花鱼一样,从未间断过对自己热爱的追求,即便以桃花为生,花落即无,也“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