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2—20170528读书笔记
20170522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三章 数词和量词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
第一节数词
数词的分类:基数词(整数、分数、小数、倍数)、序数词
一、整数的称数法
整数的系数词: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两
整数的位数词: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汉语的称数法是四位一级,为了方便称数,可在阿拉伯字码数列上从个位开始,隔四位打一逗号
(一)“11-19”,十位数的数词为“一”,称数时略去不说
(二)一个数列中间有空位时,在一级之内不管空几位,都读一个“零”,但万级、亿级的“万”、“亿”仍要读出,不可空过
(三)如空位在后,不管空几位,空位后的部分都可略去不说,但“亿”“万”等位数仍要读出
二、分数、小数和倍数的称数法
(一)分数:“x分之x”
“分”“成”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二)小数:“x点x”
(三)倍数: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倍”
三、概数的表示法
(一)两个相邻的数词连用:十五六个、三四百斤(不连续的系数词也可以连用)
(二)数词后加上表示概数的词语,主要有“来”、“多”、“把”、“左右”、“前后”、“上下”等
1.来:表示接近前面数次所表示的数目,只用于整数
(1)如在量词后,限制整个数量词语
(2)用在名量词后,位置与名量词的种类有关
(3)当数字超过“十万”时,一般不在“万”“亿”后边用“来”
2.多:表示比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略多
3.把:与“来”意相同,但只能用在位数词“百”“千”“万”和某些量词之后,而且位数词或量词前不能用系数词,所表示的意思是“一”
4.左右:表示与实际数值相去不远,可略多,也可略少
5.前后:只用于表示时间的概数,意思是与“左右”基本相同,但只用于时点,不能用于时段
6.上下:多用于年龄
7.以上:用在数词和数量短语之后,表示大于该数值的概数
8.以下:表示小于某个数值的概数,习惯上“x以下”不包括“x”在内
9.成:只用于“百”以上的位数词前,表示达到一定的单位,包含有数量大的意思
10.上:只能位于“百”以上的位数前,表示数目够得上、达到,也表示数目大的意思
11.近:用于数量短语前,表示“虽没有达到但接近”,适用的量词很宽,一般用于说话者认为是较大的数目。
12.约:用在数量短语前,表示与后面的数量短语所表示的数目相距不远,与“左右”相似
(三)“几”“两”活用
1.几:疑问代词,有时表示概数,一般都在“十”以内;还可以在数列中代词系数词,表示“十”以上的概数
2.两:一般多用于肯定的情况
四、序数:表示次序的数词,基本表示法是在基数词前加“第”
五、几个特殊数词的用法
1.用在量词前:两公斤、两公里、二(两)亩
2.用在位数词前:“十”前只能用“二”
3.称数序数、分数、小数以及基数的个位数,都用“二”
4.在“半”前,用“两”,如“两半儿”
第二节量词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的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一、名量词:表示数量单位的词,分为两类
(一)专用量词:
1.个体量词:也叫类别词,用于个体事物
2.集合量词:用于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事物
3.度量词:度量衡的计算单位
4.不定量词:表示不定数量的量词(些、点儿)
(1)“些”的用法:可用在名词前,表示不定量
(2)“点儿”的用法:用在名词前表示事物的数量少
(3)“有(一)点儿”的用法:与形容词或状态动词连用,前面一定要加“有”
5.准量词:有些名词可以直接与数词连用,这时这些名词的语法功能基本与量词相同
6.复合量词:由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的,表示一个复合性单位的量词
(二)借用量词:有些可临时用作量词的名词,如“三杯水”“一身新衣服”
二、动量词:表示动作或变化次数的单位的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两类
(一)专用动量词:不仅表示动作或变化的量,还包含某种词汇意义
“次”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
“下”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一般用于短时间的动作
“回”表示动作的次数,也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比“次”的口语色彩更浓
“顿”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吃饭、斥责、打骂等动作
“阵”表示一段时间,一般用于骤发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的情况
“场”完整地进行一次为“一场”,多用于文艺表演及体育活动
“趟”一去一回
“遍”一个(套)动作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一遍
“番”多用于费时费力的行为
(二)借用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以及人体的四肢器官的名词,可以借用为动量词
第三节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用作谓语的数词除了表示年龄、日期以外,一般都是承前省略了名词
量词一般不单独充任句子成分,但有时量词可以作定语,因为省略了数词“一”
数词和量词一般是连在一起使用,构成数量短语
一、由名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一)此类数量短语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名词,充任定语
(二)作主语或宾语
(三)作谓语
(四)由序数词构成的数量短语可以作状语
二、由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一)作动量补语:他朝敌人狠狠踹了两脚。
(二)作状语:鲁智深三拳打倒镇关西。
(三)作定语:这场电影时间真长;我一次电影也没看过
三、数词、量词、数量短语重叠形式的语法功能
(一)数词“一”可以重叠,表示“逐一”的意思:代表们和大家一一握手。
(二)量词也可以重叠
1.名量词重叠表示“由个体组成的全体”,有“毫无例外”的意思,一般不用来分指全体中的每一个个体
2.动量词也可以折叠,也表示“毫不例外”的意思,多作主语:看电影,回回都少不了他。
(三)数量短语也可以重叠,作定语时后面要用“的”,数词限于“一”:桌子上摆着一盘一盘的水果
四、数量词的句法语用功能
(一)通指、单指、定指、不定指
通指:名词表示一类事物
单指:名词表示现实存在的一个单个的事物
定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确定的,特别是对听话人;名词多采用“指代词+名词”、代词、专有名词的形式
不定指:“数量词+名词”形式
(二)作主宾语的名词前用不用数量词的问题
1.表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名词与数量词的用法:“指代词+名词”、代词、专有名词
2.表示通指、单指的名词与数量词的用法
20170523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四章动词
第一节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部分动词还可以作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情态补语,有时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少数动词可充任状语
2.动词一般都可以用“不”来否定,多数动词还可以用“没”来否定
3.多数动词后可以用动态助词“了”“着”“过”
4.多数动词可以带宾语
第二节动词的分类
一、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能带受事宾语、对象宾语、结果宾语的动词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和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其后所能带的宾语主要分为三种:表示行为的处所、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表示存在出现消失的事物
二、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与能愿动词
(一)动作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在动词中占多数
语法特征:
1.一般可以重叠;
2.一般可以代动态助词“了”“着”“过”
3.可以用“不”和“没”来否定
4.可以带表示动量、时段的词语
5.可以构成命令句,如“来!”“走!”
6.可以用正反疑问句提问
7.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二)状态助词:主要表示人或动物的精神、心理和生理状态
语法特征:
1.大多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除“病”“醒”)
2.不能构成祈使句
3.表示心理状态的状态动词是及物的,表示生理状态的状态动词是不及物的
(三)关系动词:主要作用是联系主语和宾语,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因此关系动词后往往出现宾语,主要分为两种:“是”“叫”、“有”
语法特征:
1.多用“不”来否定,偶尔可以用“没”来否定
2.除了“像”以外,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不能省略宾语
3.一般不用重叠式,“成为”、“叫”、“等于”、“像”等根本不能重叠
4.后面一般很少用动态助词“了”“着”
5.不能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
6.不能构成祈使句
三、按所带的宾语分类
(一)体宾动词:只能带体词(名词、代词、数量词)宾语
(二)谓宾动词:只能带谓词(动词、形容词)宾语
(三)可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我希望你明天早一点来”
(四)双宾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张老师教我们中文”
四、持续性动作动词和非持续性动作动词
持续性动作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可以持续、反复进行的,往往可以重叠
非持续性动作动词:表示的动作是不能持续的,往往一发即逝,后面不能用“着”
五、自主动作动词和非自主动作动词
自主动作动词:表示动作者可以控制的动作的动词,一般是动作者有意进行的,可构成祈使句
非自主动作动词:表示动作者不能控制的动作的动词,不能构成祈使句
第三节关于动词成句的问题
动词单独进入句子,后面不带表示语法意义的助词或补语的情况:
一、叙述将要发生的(未完成)动作:明天我们学新课;走!
二、叙述一种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小王每天来;预防流感!
(1)关系动词、表达感情的动词或动词前有能愿动词时,动词或动词加上宾语,都可以成句
(2)动作动词在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在回答问题时,单独构成句子比较容易。但在陈述句中,则需要有表示时间的名词、副词等
三、说明或描写一种状态么不是叙述动作、事件、状态的发生、完成或实现,谓语多为状态动词或由四个字构成的固定短语,一般出现在书面语中:马志民一向热爱集体。
四、说话者表达的重点是说明事实、介绍情况,而不在于叙述动作的进行,这时表示动作事件的词语并不一定按时间顺序排列,多由几个分句组成
五、下列动词后一般不能用动态助词或补语:
1.关系动词“是”“作为”等
2.表示使动意义的“使”“叫”“让”等
3.能愿动词
4.“觉得”“显得”“以为”等动词不能用动态助词和补语;“知道”“认识”“明白”“承认”和“有”不能用补语,通常也不用动态助词,但表示“由不知道到知道”、“由无到有”这一改变时,可以用“了”
第四节动词的重叠
动词重叠:汉语的动词可以重叠起来使用,重叠的动词表示一定的意义,并具有特别的表达功能
一、动词重叠的方式
单音节动词: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即“A A”式,如动词是第三声,第一个音节一般变为第二声
双音节动词:以词为单位进行重叠,即“ABAB”式,表动词的两个音节,第一个音节重读,第三个音节次重,第二、四音节轻读
二、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基本语法意义: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即表示“少量”;如动词表示的是持续性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如动词表示非持续性的、但可以反复进行的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少
三、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
(一)用于动作尚未发生——未然时,动词重叠的主要作用是缓和语气,委婉表达主观意愿
(二)用于已然的动作时,重叠的动词之间往往加“了”,所表示的动作持续的时间一定很短,一般用于两种情况:
1.有一些人体动作可以表示大家公认的特定的意思,这些动作一般持续的时间都相当短,动词重叠形式是表达这种动作的最常见的方式
2.用于一个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的动作
(三)重叠动词可以表示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这样用时,句子往往有“轻松”“随便”的意味
四、可重叠动词的性质
(一)主要是动作动词,且主要是持续性动作动词和自主动作动词
(二)包含尝试意义时,有些非持续性、非自主动作动词也可以重叠
(三)有些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有动词重叠的用法,往往包含致使意义
(四)口语中常用的动词可以重叠的多,单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多,书面语动词与双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少
五、动词重叠的句法特点
(一)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的动词,不能重叠使用
(二)重叠的动词一般作句子的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和宾语
(三)重叠动词很少用否定形式,否定的用法多出现于下述两种情况
1.在疑问和反问句中
2.在下面这种表示假设、条件的紧缩句中
六、动词的其他叠用方式
(一)“V来V去”式:动词可以和某些趋向补语构成叠用形式,表示动作反复或交替进行
(二)“V1V1V2V2”式:形式和功能都很像形容词
第五节动词名词兼类问题
一、有些动词既可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又可以指称一种具体事物,词义关系密切,前一种用法是动词,后一种用法是名词
二、有些动词有时可以受数量词以及表示事物的性质、数量的形容词修饰,此时动词不再具备动词的语法特征,而成为名词,即兼属名词
第六节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从语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表示意愿和对情理、事理、主客观条件、价值的主观判断,一类表示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
一、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
(一)绝大多数能愿动词能单独作谓语,这主要出现在答话中
(二)能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方式表示疑问
(三)可以受某些副词的修饰(但不同的能愿动词能受修饰的情况不同)
(四)能愿动词的宾语只能是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不能是名词或代词(某些熟语除外)
(五)能愿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带“了”“着”“过”等动态助词
(六)能愿动词的主要功能是充任谓语(其后的成分是宾语),有时可以充任定语,如“应该的事多着呢,可不一定能实现”
二、包含能愿动词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一)只要意义上允许,能愿动词可以连用
(二)能愿动词的宾语可以是否定的结构
(三)能愿动词的宾语包括它后面的所有的词语(语气词除外)。有时能愿动词的宾语本身又是一个动宾结构
(四)关于状语
能源动词本身可以有修饰语,但一般限于副词;不能作“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谓语动词
三、能愿动词分述
(一)要
1.有做某事的意愿
2.事实上或情理上的需要,有“应该、需要”的意思,多用于未然的情况
3.表示“可能”“会”的意思,但语气比“可能”“会”更肯定
(二)想
1.表示“愿望”“打算”,程度较浅
(三)愿意:表示主观意愿,有“乐意”“喜欢”的意思
(四)肯
1.表示主观意愿,有时包含“做一定的努力”、“客服一定的困难”的意思
2.表示把有利的事情、条件尽量让给别人,在陈述句中多用否定形式,可以说“自己不肯”
3.表示同意别人的要求
(五)敢
1.表示有胆量、有勇气做某事
2.表示有把握做出某种判断
(六)应该、应当、应、该
1.表示事实上或情理上的需要,已然、未然的情况都可以用
2.表示估计或推测,也是建立在1的基础上
(七)得(dei三声)
1.表示情理上或事实上需要,比“应该”语气更肯定,而且更口语化
2.表示估计、推测,在语气上比“会”更肯定
(八)能、能够
1.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
2.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
3.表示情理上许可,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
4.表示“准许”,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
5.表示估计
6.表示善于做某事
(九)可以
1.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
2.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
3.表示情理上许可
4.表示“准许”
5.表示“值得”
(十)准、许:表示“准许”的意思,在陈述句中多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可以”
(十一)得(de二声)
表示许可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在陈述句中一般只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可以”
(十二)配:表示“有资格”的意思,前面常有“只、才、最、不”等副词,多用于口语
(十三)值得:表示“有价值”的意思,否定式可用“不值得”,也可用“不值”
(十四)可能:表示客观的可能性,一般只用于未发生的动作或虚拟的情况
(十五)会
1.表示经过学习而后具有的某种能力
2.表示可以实现,已然、未然的情况都可以用
20170524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五章形容词
第一节形容词的构成
1.单音节形容词:大 多 白 红
2.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伟大 美丽 干净 庄严 清楚
3.带词缀的形容词:有的形容词后面或前面可以加词缀
(1)由一个音节的重叠形式构成的后缀:红彤彤 绿油油 暖洋洋
(2)由两个不同的音节构成的后缀,在形容词和后缀之间还有“里”“了”“不”等嵌音,嵌音都读轻声
(3)前缀:滴溜圆 稀巴烂
4.由一个名词语素或动词语素与一个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复合形容词。名词或东词语素所表示事物和形容词语素的意义有一定的联系:雪白 漆黑 冰凉
第二节形容词的分类
一、一般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
(一)一般形容词:既能作谓语又能作定语的形容词,多数可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很红”“十分可爱”
(二)非谓形容词:只能修饰名词作定语,不能充任谓语、补语等成分,又称“区别词”
1.只能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谓语、状语、补语等
2.用“非”而不是用“不”来否定,如“非大型”“非主要”“非个别”等
3.多不能用“很”修饰,如不能说“很男”“很副”“很大型”
(三)还有少数形容词如“多”“少”“够”等,一般只用作谓语、补语,不能单独作定语修饰名词
二、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一)性质形容词:通常表示事物的性质,包括单音节形容词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
(二)状态形容词:指由3、4类方式构成的形容词,以及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功能上是描写性的
三、正向形容词和负向形容词
第三节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性质形容词一般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很红”“十分可爱”。构词的第3类(带词缀的)及第4类(由名词、动词语素+副词修饰)。如不能说“非常冰凉”
2.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3.构词的1、2、4类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容词所表示的意义与动词重叠形式不同。第2类形容词重叠的方式(AABB)也与动词不同
第四节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性质形容词:主要作定语、谓语、状语和补语
一、作定语
一些性质形容词的用法在长期语言实践中由于经常组合而形成的习惯性的凝结
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时,都要用“的”,只要语义能搭配,与名词的结合是自由的
在口语中,形容词更常作谓语,在书面语或正式的口语中,形容词常常作定语
二、作谓语:一般只能用于对照、比较的情况;在没有对照、比较意味的句子里,只用一个性质形容词作谓语,会使句子不完整。
三、作状语:
性质形容词中只有“多”“少”“早”“晚”“迟”“快”“慢”“难”“容易”等可以单独作状语
单音节词部分可单独作状语,但有搭配要求
双音节形容词在口语中很少单独作状语,多采用重叠形式
有少数双音节形容词可以单独作状语
状态形容词有些可以作状语,后面一般要用“地”
四、作补语
性质形容词可以单独作结果补语;作一般的描写性的情态补语时,前面要加程度副词等成分
构词的第4类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补语
五、形容词可以作主语、宾语
(一)某些系词,如“是”“像”
(二)“使”“让”“叫”一类表示致使意义的词
(三)能愿动词
(四)形容词
第五节形容词的重叠
一、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按AA式重叠;也可前后对举式重叠,表示程度深
二、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完全重叠(AABB),不完全重叠(A里AB)
三、构词的第4类形容词的重叠:ABAB式,表示程度深
第六节形容词与其他词类的兼类问题
一、形容词兼副词:意义有所改变,语法功能与副词相同,只用于口语
二、形容词兼动词:能带宾语或按动词的重叠方式进行重叠
(一)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并有形容词重叠式的:红、壮、端正、冷淡
(二)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试重叠,无形容词重叠式:习惯、充实、统一
(三)能带宾语,不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但有形容词重叠式:乱、黑、脏
(四)能带宾语,不能重叠的:聋、瞎、对、错
(五)不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并有形容词重叠式的:高兴、热闹、漂亮
三、形容词兼名词:能指称一个具体事物或具有名词的某些语法特征:横、竖、规矩、便宜
20170525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六章副词
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常用来说明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等所涉及的范围、时间、程度、情态以及肯定或否定的情况,有时也用来表示两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副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
一、充任状语: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
例:经过批评帮助,他不再那样了
一般不能修饰名词(短语)、数量词(短语),但当这些词语作谓语时,可以受表示时间、范围等方面的副词修饰
例:他们结婚已经三十年了。
少数表示范围、否定的副词,有时可以限制名词(短语)、代词或数量词
例:光你一个人去吗?
二、一般不受另一个词的修饰
三、不能单独成句,一般也难以单独回答问题
例:甲:给你的钱够不够?乙:差不多,差不多吧。嘿嘿。
四、有些副词可以充当补语,但只限于表示程度的“极”“很”“坏”“死”“透”等,前面的词语为形容词或表心理状态的动词
例:昨天的表演赛精彩极了。
五、有的副词在句中可以起关联作用,常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连接两个短语或分句
例:说干就干。【用单个副词关联】
那座新楼又高又大。【用两个相同的副词关联】
再困难也不怕。【用两个不同的副词关联】
不管多困难也得学会。【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连词或介词关联】
第二节副词的分类
一、表示时间的:刚、已经、曾经、早、正、将、立刻、马上、顿时
二、表示范围的:都、全、统统、一共、一同、只、仅仅、唯独、单
三、表示重复、频率的:又、再、还、也、屡次、再三、常常、时常
四、表示程度的:很、极、怪、太、非常、格外、十分、极其、比较
五、表示语气的:可、幸亏、多亏、难道、何尝、居然、究竟
六、表示肯定、否定的:不、没、一定、准、未必、必定、未、别
七、表示情态的:猛然、依然、仍然、逐步、逐渐、渐渐、亲自
第三节常用副词的用法
一、都
(一)主要表示范围,用来总括它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在句法结构中是状语,修饰其后的动词或形容词
例:咱们都不要客气。
有时“都”前面所提到的人或事物都是复数时,所包括的部分有三种可能
1.句子主语为复数事物,要突出“全部”的意思,谓语中常用“都”
2.句子里有“每”“各”“所有”“一切”“全部”“这些”“那些”以及“随时”“到处”“任何”等类词语时,谓语中一般要用“都”
3.句中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怎么”时,谓语中要用“都”或“也”与之呼应
4.句中有“无论”“不论”“不管”等连词时,谓语或第二个分句中要用“都”与之呼应,这也是因为“无论”等设计的不是一种单一的情况。常见的格式是“无论(不论、不管)……都/也”
5.由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哪+数量词”“哪+几+量词”构成的疑问句常用“都”,“都”轻读,回答时不能用都
(二)其他用法
1.常与介词“连”、副词“甚至”、数词“一(+量词+名词)”搭配使用,出现于句子的话题对比焦点后,常见的格式有“连……都……”“甚至……都……”“一……都……”,有时单用,意义相同;也可以用于话题对比焦点后
2.表示“已经”的意思,轻读,句尾用“了”
二、只
表示范围,基本作用是表示“限定”,在句法上修饰它后面的动词,在语义上,限定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其所涉及的事物的范围
(一)“只”限定动词的宾语,一般情况下,“只”总用在主语后,谓语动词前,在语义上可指向动词后面的宾语
(二)“只”限定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这种用法又分为三种情况
1.用在谓语动词前,后边通常有一个语义相关的否定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进行补充
例:我问她哭什么,她只哭,什么也不说。
2.句中有能愿动词,用在能愿动词前,限定能愿动词及其后面的词语
3.有时,前一分句用否定形式,后一分句的“只”限定一个范围,对前一分句进行补充
(三)与数量词连用时,表示数量少,仍然用在动词(短语)前,不能直接与数量词连用
1.限定宾语前数量定语:这本书只有二百页。
2.限定动词后的时量补语、动量补语或数量补语:我们只见过一次面。
3.前有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语,后又一般的数量词语,或时间词语在后,一般数量词语在前,这两种所表达的语义不同,“只”修饰谓语动词后的数量词语,表示数量少、时间短:他两个小时只写了四百字。
4.有时,“只”可以直接用在名词短语前:这个消息只张师傅和王师傅听说了
(四)用在双宾语句里,在句法上修饰动词,但语义指向比较复杂,需要靠上下文、语言环境和句子的逻辑重音来确定
(五)用在兼语句中,有两个可能的位置:用在第一个动词前或第二个动词前,位置不同,语义指向也不同
(六)用在连动句中,可放在两个位置上:在第一个动词或第二个东此前,一前时语义指向动词宾语,在二前时语义指向动词或宾语或宾语的数量宾语均可
三、最
表示程度,意思是“极端”“超过同类事物”,可以用在形容词、能愿动词、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前,所“比较”的事物有时并不出现;也可用于不与其他事物比较的情况,表示在性质、状态、时间、数量等方面的极点,常用于估计或提出某种限制
四、更
程度副词,用于事物自身发展各个阶段的比较或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表示比基准的程度或情况又进一层,多用于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前,作状语。比较的基准是“修改前”,后面可以接否定副词
五、比较
程度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的、不太高的程度。常不用于比较,而只表示具有一定的、不高的程度,后边一般不能用否定副词,如一般不说“这个电影比较不好”
六、稍微
程度副词,表示程度不高,可用在形容词(短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短语)前作状语。在形容词或动词后一定要用表示少量的数量短语或表示短时少量意义的动词折叠形式
七、曾经、已经、刚
表示时间的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表示在过去某时间里发生的动作行为或状态
(一)“曾经”和“曾”都表示过去发生过某动作行为或状态,并在说话之前已中止。
1.动词(短语)前用“曾经”时,后面常用表示经验的动态动词“过”,即“曾经+动词+过”
2.动词后可用动量补语或时量补语
3.表示否定时,一般用“没(没有)”来代替“曾经”
(二)“已”“已经”的功能相同,可以互换,前者主要用于书面语;“已经”可以用于将来的时间,但“曾经”不可以
(三)“刚”和“刚刚”的功能和用法相同,可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说话前或某一时刻前不久,前者更常用
*“刚”与“刚才”不同:
1.“刚才”表示时间,表示说话前不久的时间
2.用“刚才”的句子末尾可以用“了”,用“刚”的句子末尾不能
八、快(要)、就(要)、将(要)
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或即将发生。“快”“就”表示最近的将来
(一)经常与“要”连用,组成“快要”“就要”“将要”。“将”和“将要”更多用于书面语
(二)表示时间时,“就”有立刻的意思,单用时多数情况下不用“了”,一般不能用时间词语
九、在
表示动作的进行,可以和也表示动作进行的“呢”一起用,可以和表示动作持续的“着”一起用
十、还
(一)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继续进行或状况继续存在,含有“仍旧”“依然”的意思;还可以用于尚未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动作和状态,句中有“会”“要”“想”等能愿动词
(二)表示除了提出的情况外,另有增补
(三)表示在程度上或数量上更进一层,意思与“更”一样,比“更”更加口语化,常用于“比”字句
(四)表示“勉强”的意思,把事情往小、轻、低里说,后面多为褒义形容词
(五)表示“尚且”的意思,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提出一种让步的情况,后一分句表示进一步推论的结果
(六)表示时间久远
(七)表示感情
1.表示出乎意料,“居然”
2.用于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
3.表示名不副实,应该怎样而没有怎样,有责备、讥讽的意思
十一、又
(一)表示统一动作行为的重复发生或反复进行,多用于已然的情况
1.重复同一动词或动词短语
2.前后重复数量词语的组合
3.“又”的前后用“一+(动量词)”,在动词前作状语
4.“又”前后是“一+年/月/天”,用在动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
5.前后用“一+(名量词)”,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前作定语
6.在两个分句中,“又”用在交替使用的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两个动作或两种情况交替发生
(二)表示两种情况或性状同时存在
(三)表示相继发生的动作
(四)表示语气
1.加强转折
2.加强否定语气,用于否定句、反问句
3.强调程度之深
十二、再
(一)表示同一动作的重复或继续,用于未然的情况
(二)表示动作行为“后延”的意思,即表示某一动作现在还不想或不计划进行
(三)表示程度加深,范围扩大
1.用于形容词短语前
2.用在方位词前,如“再里头”、“再前边”等,也与“更”意思差不多
3.用在动词后,表示“添加”
(四)“再(也)不”和“不再”
前者的结构是“再+[不+(动词)]”,意思是不重复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含有“永远不……”的意思;后者的结构是“不+[再+(动词)”,意思是没有再一次发生该动作
十三、也
基本意义是“类同”,修饰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还可起关联作用,或表示语气
(一)表示“类同”,作状语
1.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同属一类,或发出相同或类似的动作行为,或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性状
2.表示同一个人或事物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发出两个动作、具有两种性状
(二)起关联作用,用在复句的第二个分句或紧缩句的第二个动词(短语)前
1.在包含“无论”“不论”“不管”“虽然”“尽管”“即使”等复句中,用于第二个分句
2.在“连”“一”以及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配合使用
(1)组成“连……也……”格式
(2)在“一……也……”格式中
(3)与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连用
3.“也”和“都”比较
“也”主要用于否定句,“都”既可用于肯定句,也可用于否定句
(三)用来缓和语气,一般轻读
十四、就、才
(一)表示时间
1.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前者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发生的早、快或用的时间少,后者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发生的晚、慢或用的时间多
2.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前者表示说话人认为时间晚,后者认为时间早
3.前者还表示“立刻”“马上”的意思,重读,后面可以用“要”
(二)修饰数量
1.把“就”放在数量词的前面,轻读,重音落在前面的名词或数量词语上,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多”
2.二者前面有数量词时,前者表示数量少,后者表示数量多,重音落在数量词上
(三)表示范围
1.限制主语,“就”用在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前
2.限制宾语,“就”用在谓语动词前
3.限制谓语
(四)起关联作用
十五、不、没(有)
(一)不:表示对主观愿望和性质状态的否定,多用于现在、将来,也可用于过去
1.表示对现在或将来的动作行为、心理状态、意愿爱好或可能性的否定
2.否定意愿、可能等,“不”的后边是能愿动词
3.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性质状态的否定
(二)没(有)
1.否定存在、领有
2.否定动作行为的发生或完成
3.用在形容词前否定状态的出现
(三)“不”和“没(有)”的区别
1.在意义上,“不”否定判断、意愿、事实、性质,而“没有”否定动作行为发生或状态时线
2.“没(有)”因为否定动作的发生,所以只用于过去和现在,不用于将来。而“不”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
3.由于动词和形容词本身的意义范畴不同,所以用“不”和“没”的情况也不同
(四)双重否定:在排除了那些相反的可能性以后的一种肯定
20170526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七章介词
介词:虚词的一种,大多由动词虚化而来,位于名词(短语)、代词前,与名词(短语)、代词构成介词短语,介绍出跟动作行为、性质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范围、对象等
第一节介词的分类和列举
(表略)
(一)表示空间:在 于 从 自 打 由 朝 向 往 沿着 到
(二)表示时间:从 自 自从 由 打 在 当 于
(三)表示对象:对 对于 关于 至于 和 跟 同 为 给 替 于 把 将 叫 被 比 朝 向
(四)表示依据:按 按照 依 依照 照 据 根据 以 凭 论
(五)表示缘由:由于 为 为了 为着
(六)表示其他方面:连 除了 趁
第二节介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功能
一、介词的语法特征
(一)是虚词,通常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二)不能重叠,也不能带动态助词
(三)后面必须跟一个名词性的成分,组成介宾短语。充当宾语的主要是名粗(短语)和代词,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和主谓短语有时候也可以。
二、介词短语的语法功能
(一)作状语:我的一个老同学从上海来了。
(二)作定语:人们对月球的研究还将继续下去。
(三)作补语: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四)作宾语:常用“为了……”“在……”,且多见于“是”字句
(五)作主语:村子从南到北有一条河。
第三节常用介词的用法
一、从
(一)表示起点
1.表示空间的起点,后面一般要跟表处所或方位的词语
例:他姐姐从英国回来了。
2.表示时间的起点,后面要跟表示时间的词语
例:他从昨天下午开始有点不舒服。
3.表示事物涉及的范围或发展变化的起点
例:小刚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大学生了。
(二)表示通过的处所或路线
例:我从这里路过,看到这个少年躺在地上动不了了。
(三)表示来源
例:山洞里的二氧化碳是从哪儿来的呢?
(四)表示依据:宾语多为表示抽象意思的词语,谓语动词常是表示“认知”意义的动词
例:从阅读文学名著中,我明白了一些运用语言的规则。
(五)由介词“从”组成的常用格式:“从……到……”“从……起”“从……以来”“从……往……”“从……来说”“从……来看”等
1.从……到……
作状语:那天,从天亮到清晨,全城的爆竹声不绝于耳。
作谓语:北京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作主语: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
作宾语(一般充当“是”字句的宾语):中国茶叶的发展经历了从药用到饮用,从野生到种植的漫长过程。
2.从……起
作状语:从今天起,我就要在中国学习生活了。
3.从……以来:从开学以来,我还没有请过假。
4.从……以后:从今以后,我决定不再工作。
5.从……来说:从养蚕的季节来说,有春夏秋之分。
二、由、自、打、自从
(一)由
1.表示处所、时间的起点,事物发展变化的起点或来源,与“从”的意思相同。一般来说,用“从”的地方都可以用“由”。但是“从”比“由”更加口语化
(1)表示处所的起点:狼也许由这条小路逃走了。
(2)表示时间的起点:由上午9:00到下午3:00,是他们对外办公的时间。
(3)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起点:凡事都有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表示来源:豆腐是由黄豆做的。
2.引出施事者,表示某事归某人去做:这事可以由你自己做主的事。
3.表示凭借:常用格式“由……组成”、“由……构成”
(二)自、打
都可以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起点,后者多见于北方口语,前者多用于书面语
1.二者与处所词或时间词结合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说明处所起点或时间起点
例:她自幼娇生惯养。
2.由“自”组成的介宾短语可以作补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信里他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
(三)自从:只表示时间的起点,而且只能用于过去
例:自从搬进小阁楼,玛丽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三、在
(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二)表示处所
(三)表示范围、界线
1.表示范围:在这几天之内,又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2.表示界线:这种飞机在海拔两万公尺以内可以飞行。
(四)“在”与方位词组合
1.在……上:可表示范围、方面或条件
2.在……中: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存在的环境、范围、时间、条件等
3.在……下:表示条件,中间多为名词短语或带有定语的双音节动词
(五)“在”有时用来指明全句的论段或看法所使用的对象
(六)“在……看来”是一种常用格式,用来引出持有某种看法的人,中间是指人的名词或代词,在句中作插说成分,多用于书面语
(七)介词短语“在……”可用在动词后作补语,表示事物通过动作行为所在的处所或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1.表示处所:她生气地把衣服扔在地上。
2.表示时间:他就死在我说话的第二天。
四、对于、对、关于
(一)对于:用于引进牵涉的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宾语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或主谓(短语)
1.宾语表示谓语动词的受事,语义上受句中的谓语动词的支配
2.引进与动作有关的事物,宾语在语义上不受动词的支配
3.对于……来说 引进某种判断或看法所针对的人或事物
(二)对
1.由动词“对”演变而来,保留“对待、对付、朝、向”的意思
2.引进与动作有关的事物或其宾语也是动词的受事
(三)关于
1.宾语表示动作行为关涉的事物或范围,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时,总是放在句首
2.“关于”和“对于”的异同
(1)意义不同,后者引进动作的对象,前者的宾语表示牵涉的范围
(2)前者总是位于句首,在主语的前边,后者对位置没有要求
(3)由“关于”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单独作标题,而“对于”不能
五、跟、和、与、同
(一)介词“跟”用于必须由两个方面参与的动作行为句子中,主导作用的方面作主语,位置不能互换
(二)“跟”也可以用于只由一方就可以完成的动作行为,其作用是引进参与者或共事者,或者动作的对象
(三)用于表示比较异同的句子
六、给、为、替
(一)给
1.引进动作行为的接受者或动作所涉及的物体接受者
2.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3.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与“被”的意思相同,也可以用“被”字替换
4.引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承受者
(二)为、为了、为着
1.表示服务的对象
2.表示原因
3.表示目的或目标
(三)替
1.引进替代对象
2.引进服务对象,有帮助或协助某人做某事的意思
3.引进牵涉对象
七、朝、向、往
(一)朝
1.表示动作行为所面对的方向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二)向
1.表示动作的方向和目标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三)往: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四)三者比较
1.都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向,但用法不同,前两者的宾语可以是方位处所词,也可以是表示人或物体的名词
2.前两者可以引进动作的对象,后者不能
八、除(除了……以外)
(一)排除式
(二)包容式
九、连
(一)“连”的宾语
1.可以是动作行为的施事
2.可以是动作行为的受事
(二)“连”后为动词重复式
(三)“连……也/都……”的句子格式还可以作定语
十、按照、按、照
“按照”的作用是引出要遵从的规定、条件或标准,由“按照”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三者互换意思不变,“照”最为口语化
20170527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八章连词
第一节连词列举
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大体上可分为联合关系和偏正关系两大类,前者叫并列连词,后者叫偏正连词
(表略)
第二节连词的语法特征
一、连词是虚词,具有虚词的一般特征
(一)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二)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三)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二、连词与副词、介词的区别
(一)连词与副词的区别:去掉连词句子仍然成立,去掉副词句子意义不清
(二)连词与介词的区别:
1.连词所连接的两个成分在结构上是介词兼连词
2.连词前不能插入其他修饰成分,而“跟”“和”“同”“与”作介词时,前面就可以插入其他修饰成分
3.“跟”“和”等作连词时,被连接的两项词语后面可以用“都”,包括前面的主语
第三节常用连词的用法
一、和:表示并列关系,只能连接单词、短语,不能连接分句
(一)“和”经常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及代词
例:他和我都是华侨。
(二)连接形容词或动词
1.并列的形容词或动词作主语或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
例:他的聪明和勤奋都足以使他的理想成为现实。
2.并列的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作定语
例:现在会说和能听懂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
3.“和”也可以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谓语动词,这时后面通常有共同的宾语、补语,或前面有共同的修饰语,使并列的动词和形容词成为一个句子成分。而不是并列的谓语或两个句子,而且所连接的动词和形容词必须是双音节的。
例:政府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二、及、以及:表示并列关系
(一)及:可以连接名词(短语)所连接的名词中间没有停顿,不能用逗号
例:这个时候的上海滩,画家及收藏家们正掀起一股石涛热。
(二)以及:多连接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也可以连接名词和分句,前可以停顿,有逗号
例:我们开会、作报告、写文章,以及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及”和“以及”可以同时用在一个句子里;一般放在最后两个词或短语之间;还有划分开层次的作用
三、或者(或):表示选择关系,可连接各种句子成分、各类词、短语,也可以连接分句或句子
(一)连接单词
例:在一定条件下,液体的东西也可以变成固体或气体。
(二)连接短语(或单词和短语)
例:这个门向里推或向外拉都可以。
(三)连接分句或句子
例:这样,为什么人的问题他们就还是没有解决,或者没有明确地解决。
有时句中的“或者”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比较“或者”与“还是”
1.后者构成选择疑问句,前者用于陈述句
2.有时后者所在的分句还具有疑问的性质,但整个句子是一个陈述句
四、与其、宁可:表示选择关系,二者可以配合使用,表示取舍选择的两面
(一)与其A,宁可B:与其屈膝投降,宁可粉身碎骨。【表达意愿】
(二)与其A,不如B:与其给敌人干事,不如让敌人杀死。【表示想法】
(三)宁可/宁愿/宁肯B,决不/也不/也别A:他宁愿受穷挨饿,也不和敌人微笑干杯。
(四)宁可/宁肯/宁愿A,也要……:我宁可倾家荡产,也要帮助你度过这个难关。
(五)在某些成语里通常只用“宁”,后面紧跟的词语是取的一面
五、而:用来连接单词、短语、分句和句子
(一)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两项之间意思是一致的
例:船上生活,是如何的清新而活泼。
(二)表示转折关系
例:这张画的色彩艳而不俗。
(三)表示承接关系,而且常有“进一步”的意思
例:青出于蓝胜于蓝。
(四)“而”把表示方式、目的、原因等的状语与后边的动词短语连接起来。
1.状语表示方式
例:小郭热泪滚滚而下。
2.状语表示目的或原因、来源。“而”表示原因或目的时,常与“为”“为了”“由于”“因为”等配合使用,最常见的格式是“为……而……”
例:我们要为了祖国国防的现代化而努力。
六、并、并且:表示递进关系,可以连接两个动词(短语)、分句、句子。
(一)连接两个动词,表示不止进行了一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而且第二个动作比第一个动作更进一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树的国家。
(二)连接两个动词短语
(三)连接分句
七、不但:表示递进关系,用于复句的前一个分句,后一个分句通常用连词“而且”、“并且”等与之呼应,可用于表示事物的深度或广度方面的递进关系
(一)表示事物深度方面的递进,即后一个分句比前一个分句的内容在程度上进一步
(二)表示事物在广度方面的递进
(三)表示逆向递进
八、况且、何况、再说:表示递进关系,用在复句后一分句的开头,其引出的分句总是对前一分局所表达的缘由或情况进行追补,常用于书面语。
九、因为、由于:表示因果关系,多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引出某情况发生或存在的原因
(一)因为
1.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因为”说明原因,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常用“所以”“就”“只好”来连接
2.用“因为”引出的偏句也可以放在正句的后边,仍说明原因
3.“因为”除了连接分句外,还可以连接句子
4.“因为”引出的话语可以在“是”字句里作宾语,说明原因
5.后面跟名词性词语时,可看作介词,后面的词语是宾语
6.常与“而”搭配使用组成一个短语,这时经常只用“因”
(二)由于:表示原因,后面跟名词性词语时,它是介词,后面的词语是宾语
(三)“由于”“因为”用法上的差异
1.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多用于口语
2.“由于”引出的偏句不能放在正句的后边,而“因为”可以
十、所以、因此、因而:表示因果关系,用于后一分句,表示结果
(一)“所以”“因此”“因而”三个连词都可以单独使用,也能构成因果复合句;可以相互替换,句子意义不变
(二)连词“所以”“因此”“因而”都可以连接句子
十一、既然、既:表示推断因果关系,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引出推论所依据的前提或理由
(一)在后一分句的主语前,多用关联副词“就”“便”“也”等,也可以用“那么”
(二)后一分句是问句或反问句
(三)其后也可以用代词“这样”“那样”“如此”等,指代上文说过的内容
(四)“既然”和“因为”、“如果”不停,在于“既然”所引出的分句观点双方都已知
(五)“既”和“既然”有相同的用法,多用于书面语
十二、虽然、尽管
(一)都是表示让步转折关系,用在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中,引出表示让步的分句,常用的格式有“虽然……但是(可是,然而)……”、“尽管……但是(可是,然而)……”等
(二)“虽然”“尽管”也常常与副词“却”“还是”“总是”“仍然”等搭配使用,“却”“还是”等要用在主语的后边
(三)在正句中,“但”“可”“然而”等与“却”“还”“仍”可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
(四)前一分句不用“虽然”、“尽管”等连词,后一分句用“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全句仍有让步转折关系
(五)“虽然”“尽管”也可以连接句子,后面多用指代词“这样”、“那样”“如此”等指代前一句的内容
“尽管”是连词,也是副词。用作副词时,表示无需考虑别的情况,不受拘束地去做某事
十三、即使:表示让步,用在让步复句的第一个分句,表示让步,第二个分句常用副词“也”“还”“总”“又”“仍然”等
(一)未然的让步条件也称作假设句,可分为两种:一种情况是说话时,这种让步条件还不存在,但是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只是一种极端情况的假设
(二)“即使”引出的是已然的情况,全句是真言句,不是假设句。指出就是在这样的极端不好的(或不利的)条件下,用“也”引出的结果仍然存在或出现
十四、只有、只要:表示条件,常用在条件复句中
(一)只有:常与副词“才”搭配,构成“只有A,才B”的格式
(二)只要:常与副词“就”搭配,构成:“只要A,就B”的格式
十五、无论、不论、不管:表示条件关系,表示无条件、无例外
(一)“无论”等后事正反疑问形式
(二)“无论”等后是选择问句形式
(三)“无论”等后是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
(四)“无论”“不管”“不论”可以多次出现在一个句子里
十六、除非
(一)“除非”是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有“只有……才……”的意思,作用是指出唯一的条件,用在前一分句时,后一分句常用“才”“否则”“不然”等与之呼应
(二)“除非”也可用在后一分句
(三)“除非”还有“不计算在内”的意思:这道题,除非他,没有人能做出来。
十七、以便、以免、免得、省得:表示目的的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开头
(一)以便:表示按照前一分句所说的意思去做,就可以使“以便”引出的后一分句所说的目的得以实现
(二)以免、免得、省得
1.以免:后多为动词短语
2.免得:后多为主谓短语或动词短语
3.省得:后常是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或主谓短语
20170528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九章助词
助词的特点:
1.绝大多数助词都粘附于实词、短语或句子,不能单独使用
2.只表示语法意义,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
3.由于处于附着地位,一般都读轻声
助词的分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第一节结构助词
作用:把词语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具有某种句法结构关系的短语
一、的:连接定语及其中心语,是定语的语法标志
(一)构成“的”字短语:穿红衣服的是我妹妹。
1.“的”字短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必须是已知信息
2.“的”字短语只能指代具体的人或事物,一般不能指代抽象的事物
3.因“的”字短语具有限制、指别作用,所以如果“形容词+的”不具有这种作用,而只有描写作用时,就不能构成“的”字短语
(二)在某些凝结得很紧的动宾短语中间,有时可以插入一个名词或代词和“的”,这是一种口语用法
(三)用在指人的名词、代词和表示职务、身份、角色等类名词前面,表示某人承担某职务、具有某种身份或扮演某种角色等
(四)用在两组同样的动词中间,表示“有的……,有的……”,只用于已成为事实的情况
(五)用在并列的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六)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表示一种状态或情况,该短语多位于句首,表示原因、条件
二、地(略)
三、得(略)
四、所
(一)可用于及物动词前构成“(名词+)所+动词”短语,这种短语可以作定语,后面一般用“的”
(二)“所+动词”短语后也可以不用“的”,充任主语、宾语。但其中的动词一般为单音节的,而且能这样用的动词有限,此处书面语色彩更浓
(三)“所”可以用在动词“有”之后,表示“一定的、不高的程度”,后面接动词宾语(多为双音节动词)
(四)“所”还可以与“为”构成“为……所”句式
五、给(略)
第二节动态助词
作用:表示动作时态的形态变化,表达动作进行的阶段
一、动态助词“了”
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和状态的出现,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
(一)语法意义
1.动作动词与动态助词“了”
2.状态动词与动态助词“了”
3.结束性动词与动态助词“了”
(二)与时间的关系
叙述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出现,不直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但用“了”的句子一般都有一个表示动作发生时间或状态出现时间的时间词语,如果没有,则表示的是说话时间
(三)包含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1.叙述句中一班有一个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确定时间的时间词语,这个时间词语有时在上文出现,有时就是说话的时间
2.一个独立的简单句中如果有了“了”,动词后有宾语时,宾语一定要有数量词等定语
*在下列情况下宾语前可以没有定语:
(1)有后续句,这时宾语出现在两(几)个连接得很紧的动词短语、分句或排比句中
(2)动词与宾语时比较固定的动宾短语,宾语不表示确定的事物,动词前一般还有状语
(3)句末有语气助词“了”或其他语气词
(4)宾语是专有名词,或表示在一定范围内是唯一的事物
3.位置
(1)谓语动词后有宾语时,“了”位于宾语(包括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前
(2)如果谓语动词后有结果补语,“了”位于结果补语后
(3)如果谓语动词后既有简单趋向补语又有宾语,宾语表示抽象事物或为存现宾语时,“了”位于补语与宾语之间
A.动词+来/去+“了”+宾语(一般事物名词)
B.动词+“了”+宾语(一般事物名词)+来/去
(4)谓语动词后有复合趋向补语又有宾语时,“了”有以下三种位置:
A.动词+“上”类字+“了”+宾语+来/去
B.动+复合趋势补语+“了”+宾语
C.动+“了”+宾语+复合趋向宾语(用的较少)
4.否定形式: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副词“没”
(四)使用问题
1.什么时候使用:
(1)当叙述一个动作行为或状态在某一时刻已经发生或出现时,就要在表示这个动作的动词或表示状态的动词、形容词后用动态助词“了”
(2)当叙述在一个动作发生或完成后出现了另一种动作或情况时,第一个动词表示的动作发生,成为第二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或条件,这时候第一个动词后一般要用“了”
2.什么时候省去:
(1)后续句中有动态助词“了”或语气词“了”时
(2)动词后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时,只要句子中有一个成分可以显示出动作状态已发生、已出现,句子中的“了”就可以省去
(3)主语为第三人称时,有时也可以省去动态助词“了”
3.什么时候不用:
(1)在直接引语前(或后)的动词后不能用“了”
(2)兼语句、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后一般不能用“了”
(3)宾语为动词、动词短语、主谓短语等谓语性词语时,谓语动词后不能用“了”
二、语气助词“了”
(一)语法意义和功能
1.表示动作状态的实现
2.表示肯定的语气,有成句、篇章的功能
*必须用“了”的句型:
(1)程度副词作补语的形容词谓语句:今天热死了!
(2)在某些形容词作谓语或结果补语的句子中,加上“了”以后形容词都表示不合某种标准
(二)包含“了”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1.语气助词“了”可以出现在其他语气助词以及正反疑问句的“没有”、“是不是”等之前
2.语气助词“了”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的末尾,这时主宾语一定是由谓词性成分充任的
3.在并列的两个分句(短语)中,只在句末用一个语气助词“了”,它管辖前面两个分句
(三)两个“了”的连用
1.句子中如果只用动态助词“了”时,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
2.如果动态助词后有时量补语,谓语动词为动作动词,后面又没有后续句时,时量补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全句一般表示动作已完成,不再继续进行了。
3.句中既有动态助词“了”又用语气助词“了”时,数量补语和时量补语表示已完成的数量或持续的时间,如果没有后续句,隐含的意思是动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四)用“了”的句子辨析
三、动态助词“着”
(一)语法意义
1.表示动作的持续
2.表示动作的持续,而持续的动作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状态
3.表示对某物体进行动作后,该物处于某种状态
4.某些非动作动词加“着”后所表示的也是一种持续的状态
5.某些形容词后可加“着”表示状态的持续
(二)“着”的用法
1.用于连动句的第一动词后,表示动作者进行第二个动作(主要的动作)时的状态或方式,即表示一种伴随的动作
2.连动句的第一动词(或形容词)后用“着”,也表示方式或状态,后面的第二个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原因或目的
3.用于存在句中的“着”
*“着”表示动作的持续时:
1.用于祈使句,表示要求保持某种状态
2.叙述动作在持续地进行
3.两个动词连用,第一个动词后加“着”,表示在第一个动作持续的同时,发生了第二个动作
4.连用两次带“着”的同一动词,后面接用其他动词,表示一个动作正在持续时,另一个动作发生了,原来的动作也因此而停止
四、动态助词“过”
(一)语法意义:表示曾经发生某一动作,存在某一状态,但现在该动作已经不再进行,该状态不再存在
(二)表达功能:
(三)包含“过”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1.可以和动态助词“过”结合的动词:
*以下是在肯定句不能结合的情况:
(1)如果一个动词表示在人或事物存在期间只有一次,不可能有第二次
(2)认知意义动词
2.可以与“过”一起使用的时间词语:“以前”“过去”“从前”等
(四)动态助词“过”与结果补语“过”以及动态助词“了”比较:
1.从意义上看:结果补语“过”表示完结;“了”表示发生出现;动态助词“过”表示动作曾经发生或状态曾经存在,但现在动作已不再进行或状态不再存在
2.从发音上看:“过”作动态助词时只能轻读
3.从结构上看:
(1)动态助词“过”后不能用其他助词,而结果补语“过”后可以用动态助词“了”
(2)动态助词“过”可以结合的动词面最广,动态助词“了”次之,结果补语“过”可结合的动词面最窄
*结果补语“过”不能与……结合:
A.非动作动词
B.表示的不是一个具体动作的动词
C.非自主动作动词
D.书面语色彩浓的动词
4.从表达功能上看:在于说明、解释,而不在于叙述
5.从用法上看:
(1)结果补语“过”对语境、上文有特殊的要求
(2)动词用动态助词“过”后,后面一般不能再用“了”;如果“了”前有“过”,则不是动态助词
(3)动态助词“过”总是在宾语前,“过”与动词之间可以插入结果补语、趋向补语
(4)否定动态助词“过”时动词前面用“没(有)”,后面仍保留“过”
五、动态助词“来着”
表示不久前发生了某种事情或某种情况,只出现于口语
(一)用于陈述句末,表示不久前发生了某件事情
(二)用于疑问句,用来询问不久前发生的事情
第三节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可以单独或与语调以及其他词类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与某些语言相比,语气助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类词。特点如下:
1.语气助词一般谓语句末(包括分句末)。两个语气助词如果连用,还会合成一个音节。
2.语气助词一般都读轻声,句子语调的高低升降变化主要体现在语气助词前的音节上,语气助词本身的音高也会受一些影响。
3.一般来说,一个语气助词在同一类句子中总是表达同样的语气,在不同类的句子中,同一个语气词在表达语气的功能上也总是有内在的一致性。注意不要把句中其他语言现象在表达语气方面的功能加到句中的语气助词上。
主要汉语语气助词分析
一、啊
可用于各种各样的句子,其功能是缓和语气。
(一)用于问句
1.用于是非问句。非问句表示说话者对某一试试有些怀疑,甚至有些出乎意料,因而要求对方证实。
2.用于特指疑问句,句末语调较高扬,这样用的“啊”也是句子的语气变得缓和些。这样的“啊”可以用于反问句。
3.用于选择疑问句,语调较高扬,“啊”的作用也是缓和语气。
(二)用于祈使句
“啊”用于祈使句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使命令变为嘱咐、提醒,语调下降或降低。有时包含催促的意味。句末语调略高或上升。
(三)用于感叹句
感叹句表示说话者的夸奖、赞扬、叹惜等,常用语气助词“啊”,作用是使语气舒缓,不那么突兀。句末语调高降。
(四)用于陈述句
“啊”可以用在带有解释、提醒的意味的陈述句末,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这时一般要重度“啊”前的谓语,句末语调低降。“啊”还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相同的动词后连用。这类用法表示动作连续进行,包含动作时间长的意味。
(五)用于句中停顿
作用也是缓和语气。
1.提醒对方注意,或者说话人在犹豫时用。
2.用于打招呼,语调较低,语气缓和、亲切。
3.用于假设、条件分句。
4.用于列举。语气助词“啊”,受前一个音节影响,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语音形式。“啊”的读音有时不完全随语音环境变化。
二、吗
用于陈述句的末尾(可“吗”也可“么”),可以构成是非问句,语调一般是高扬的。这种是非问句可以是肯定形式也可以使否定形式。用否定形式问,问话者原多以为答案是肯定的。
“吗”可以用于反问句。这种反问句有时包含有质问、责备的意味,有时有分辨的意味。
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比较
1.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意向不同。用“吗”的问句发问,问话人常常有预想的答案,而用正反问句一般没有预想的答案。
(1)用“吗”的是非问句,在意向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a.问话人对答案有倾向,即实现对答案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有自己的预想。
b.问话人已知答案,发问不过是想证实。
c.问话人预想没有倾向性的答案。
(2)用正反问句,问话人一般事先对答案没有预想,希望从对方得到答案。因此如果问话人对答案有倾向,就应该用是非问句,否则用正反问句。
2.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语气不同。用“吗”的是非问句比正反问句语气要缓和。
3.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结构不同。用“吗”的是非问句结构上受的限制小,动词与“不/没”构成的正反问句限制最大,动词加“没有”受的限制也较大。谓语动词前有副词、代词、描写性状语时,一般只能用是非问句。
三、呢
(一)语气助词“呢”的主要作用是缓和语气
1.用于疑问句
(1)“呢”用于特指疑问句还有表示疑问的代词。这种疑问句的句末语调多为高扬的,但是也可以是降低的,以内疑问功能不是由语调来承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不用疑问代词,只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加“呢”,这种疑问句一般是问人或物“在哪里”。
(2)用于选择疑问句后,句末语调一般是低而缓。“呢”的作用也是缓和语气。常常用于商量、征询。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可省略谓语,只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后加“呢”,问情况。
无论在哪种疑问句中用“呢”,都要求有一定的上文,即“呢”不能出现在毫无背景、前提的问句中。
疑问句中表动作进行与单纯表示语气的“呢”的区别:
表示动作进行的“呢”,用于疑问句时不需有什么前提背景上文;而表示语气的“呢”需要。
另外,句重音有时不同。
2.用于陈述句,“呢”可以用在形容词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后,谓语前常有“可”,说话人用这种句子时,想告诉对方什么新的情况或提醒对方,含有夸张疑问,句末语调高扬。
3.用于停顿后
(1)“呢”可以用在主语后,常用于对举、列举,有“至于说到某一点”的意思,有缓和语气的作用。语调较高扬。
(2)用于表示假设的句子,有让对方或自己思考的意思,语调较高扬。
(3)用于表示说话者的看法,或说明、解释原因的句子,“呢”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二)“呢”表示动作进行,也可以表示动作进行的“在”和“正”一起用。一般来说,只有动作动词后可以用表示动作进行的“呢”。
四、吧:缓和语气
(一)用于疑问句
1.减弱了句子的疑问程度
2.在特指疑问句或选择疑问句的末尾可以用“吧”
(二)用于祈使句
1.表示请求
2.用于命令,带有劝告的意味
(三)用于陈述句
表示统一某种意见、要求,句末语调低降;有时有无可奈何的意味
(四)用于停顿后
1.用于举例
2.用于交替假设句,有时有“左右为难”的意味
3.用于一个分句末,这种句子有时表示“满不在乎”
五、的:用于陈述句末,可以增强肯定语气
六、了:表达语气;随意列举
七、罢了、而已:有把事往小里说的意味(由于谦虚、轻视或安慰人)
八、嘛:用于陈述句尾,表示说话者认为“理应如此”或者“显而易见”的语气,句末语调低降
九、呗:用于陈述句末,常表示“道理简单”“无需多说”的语气,不够客气、礼貌,句末语调较高
第三章 数词和量词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
第一节数词
数词的分类:基数词(整数、分数、小数、倍数)、序数词
一、整数的称数法
整数的系数词: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两
整数的位数词: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汉语的称数法是四位一级,为了方便称数,可在阿拉伯字码数列上从个位开始,隔四位打一逗号
(一)“11-19”,十位数的数词为“一”,称数时略去不说
(二)一个数列中间有空位时,在一级之内不管空几位,都读一个“零”,但万级、亿级的“万”、“亿”仍要读出,不可空过
(三)如空位在后,不管空几位,空位后的部分都可略去不说,但“亿”“万”等位数仍要读出
二、分数、小数和倍数的称数法
(一)分数:“x分之x”
“分”“成”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二)小数:“x点x”
(三)倍数: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倍”
三、概数的表示法
(一)两个相邻的数词连用:十五六个、三四百斤(不连续的系数词也可以连用)
(二)数词后加上表示概数的词语,主要有“来”、“多”、“把”、“左右”、“前后”、“上下”等
1.来:表示接近前面数次所表示的数目,只用于整数
(1)如在量词后,限制整个数量词语
(2)用在名量词后,位置与名量词的种类有关
(3)当数字超过“十万”时,一般不在“万”“亿”后边用“来”
2.多:表示比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略多
3.把:与“来”意相同,但只能用在位数词“百”“千”“万”和某些量词之后,而且位数词或量词前不能用系数词,所表示的意思是“一”
4.左右:表示与实际数值相去不远,可略多,也可略少
5.前后:只用于表示时间的概数,意思是与“左右”基本相同,但只用于时点,不能用于时段
6.上下:多用于年龄
7.以上:用在数词和数量短语之后,表示大于该数值的概数
8.以下:表示小于某个数值的概数,习惯上“x以下”不包括“x”在内
9.成:只用于“百”以上的位数词前,表示达到一定的单位,包含有数量大的意思
10.上:只能位于“百”以上的位数前,表示数目够得上、达到,也表示数目大的意思
11.近:用于数量短语前,表示“虽没有达到但接近”,适用的量词很宽,一般用于说话者认为是较大的数目。
12.约:用在数量短语前,表示与后面的数量短语所表示的数目相距不远,与“左右”相似
(三)“几”“两”活用
1.几:疑问代词,有时表示概数,一般都在“十”以内;还可以在数列中代词系数词,表示“十”以上的概数
2.两:一般多用于肯定的情况
四、序数:表示次序的数词,基本表示法是在基数词前加“第”
五、几个特殊数词的用法
1.用在量词前:两公斤、两公里、二(两)亩
2.用在位数词前:“十”前只能用“二”
3.称数序数、分数、小数以及基数的个位数,都用“二”
4.在“半”前,用“两”,如“两半儿”
第二节量词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的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一、名量词:表示数量单位的词,分为两类
(一)专用量词:
1.个体量词:也叫类别词,用于个体事物
2.集合量词:用于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事物
3.度量词:度量衡的计算单位
4.不定量词:表示不定数量的量词(些、点儿)
(1)“些”的用法:可用在名词前,表示不定量
(2)“点儿”的用法:用在名词前表示事物的数量少
(3)“有(一)点儿”的用法:与形容词或状态动词连用,前面一定要加“有”
5.准量词:有些名词可以直接与数词连用,这时这些名词的语法功能基本与量词相同
6.复合量词:由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的,表示一个复合性单位的量词
(二)借用量词:有些可临时用作量词的名词,如“三杯水”“一身新衣服”
二、动量词:表示动作或变化次数的单位的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两类
(一)专用动量词:不仅表示动作或变化的量,还包含某种词汇意义
“次”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
“下”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一般用于短时间的动作
“回”表示动作的次数,也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比“次”的口语色彩更浓
“顿”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吃饭、斥责、打骂等动作
“阵”表示一段时间,一般用于骤发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的情况
“场”完整地进行一次为“一场”,多用于文艺表演及体育活动
“趟”一去一回
“遍”一个(套)动作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一遍
“番”多用于费时费力的行为
(二)借用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以及人体的四肢器官的名词,可以借用为动量词
第三节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用作谓语的数词除了表示年龄、日期以外,一般都是承前省略了名词
量词一般不单独充任句子成分,但有时量词可以作定语,因为省略了数词“一”
数词和量词一般是连在一起使用,构成数量短语
一、由名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一)此类数量短语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名词,充任定语
(二)作主语或宾语
(三)作谓语
(四)由序数词构成的数量短语可以作状语
二、由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一)作动量补语:他朝敌人狠狠踹了两脚。
(二)作状语:鲁智深三拳打倒镇关西。
(三)作定语:这场电影时间真长;我一次电影也没看过
三、数词、量词、数量短语重叠形式的语法功能
(一)数词“一”可以重叠,表示“逐一”的意思:代表们和大家一一握手。
(二)量词也可以重叠
1.名量词重叠表示“由个体组成的全体”,有“毫无例外”的意思,一般不用来分指全体中的每一个个体
2.动量词也可以折叠,也表示“毫不例外”的意思,多作主语:看电影,回回都少不了他。
(三)数量短语也可以重叠,作定语时后面要用“的”,数词限于“一”:桌子上摆着一盘一盘的水果
四、数量词的句法语用功能
(一)通指、单指、定指、不定指
通指:名词表示一类事物
单指:名词表示现实存在的一个单个的事物
定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确定的,特别是对听话人;名词多采用“指代词+名词”、代词、专有名词的形式
不定指:“数量词+名词”形式
(二)作主宾语的名词前用不用数量词的问题
1.表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名词与数量词的用法:“指代词+名词”、代词、专有名词
2.表示通指、单指的名词与数量词的用法
20170523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四章动词
第一节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部分动词还可以作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情态补语,有时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少数动词可充任状语
2.动词一般都可以用“不”来否定,多数动词还可以用“没”来否定
3.多数动词后可以用动态助词“了”“着”“过”
4.多数动词可以带宾语
第二节动词的分类
一、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能带受事宾语、对象宾语、结果宾语的动词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和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其后所能带的宾语主要分为三种:表示行为的处所、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表示存在出现消失的事物
二、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与能愿动词
(一)动作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在动词中占多数
语法特征:
1.一般可以重叠;
2.一般可以代动态助词“了”“着”“过”
3.可以用“不”和“没”来否定
4.可以带表示动量、时段的词语
5.可以构成命令句,如“来!”“走!”
6.可以用正反疑问句提问
7.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二)状态助词:主要表示人或动物的精神、心理和生理状态
语法特征:
1.大多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除“病”“醒”)
2.不能构成祈使句
3.表示心理状态的状态动词是及物的,表示生理状态的状态动词是不及物的
(三)关系动词:主要作用是联系主语和宾语,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因此关系动词后往往出现宾语,主要分为两种:“是”“叫”、“有”
语法特征:
1.多用“不”来否定,偶尔可以用“没”来否定
2.除了“像”以外,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不能省略宾语
3.一般不用重叠式,“成为”、“叫”、“等于”、“像”等根本不能重叠
4.后面一般很少用动态助词“了”“着”
5.不能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
6.不能构成祈使句
三、按所带的宾语分类
(一)体宾动词:只能带体词(名词、代词、数量词)宾语
(二)谓宾动词:只能带谓词(动词、形容词)宾语
(三)可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我希望你明天早一点来”
(四)双宾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张老师教我们中文”
四、持续性动作动词和非持续性动作动词
持续性动作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可以持续、反复进行的,往往可以重叠
非持续性动作动词:表示的动作是不能持续的,往往一发即逝,后面不能用“着”
五、自主动作动词和非自主动作动词
自主动作动词:表示动作者可以控制的动作的动词,一般是动作者有意进行的,可构成祈使句
非自主动作动词:表示动作者不能控制的动作的动词,不能构成祈使句
第三节关于动词成句的问题
动词单独进入句子,后面不带表示语法意义的助词或补语的情况:
一、叙述将要发生的(未完成)动作:明天我们学新课;走!
二、叙述一种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小王每天来;预防流感!
(1)关系动词、表达感情的动词或动词前有能愿动词时,动词或动词加上宾语,都可以成句
(2)动作动词在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在回答问题时,单独构成句子比较容易。但在陈述句中,则需要有表示时间的名词、副词等
三、说明或描写一种状态么不是叙述动作、事件、状态的发生、完成或实现,谓语多为状态动词或由四个字构成的固定短语,一般出现在书面语中:马志民一向热爱集体。
四、说话者表达的重点是说明事实、介绍情况,而不在于叙述动作的进行,这时表示动作事件的词语并不一定按时间顺序排列,多由几个分句组成
五、下列动词后一般不能用动态助词或补语:
1.关系动词“是”“作为”等
2.表示使动意义的“使”“叫”“让”等
3.能愿动词
4.“觉得”“显得”“以为”等动词不能用动态助词和补语;“知道”“认识”“明白”“承认”和“有”不能用补语,通常也不用动态助词,但表示“由不知道到知道”、“由无到有”这一改变时,可以用“了”
第四节动词的重叠
动词重叠:汉语的动词可以重叠起来使用,重叠的动词表示一定的意义,并具有特别的表达功能
一、动词重叠的方式
单音节动词: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即“A A”式,如动词是第三声,第一个音节一般变为第二声
双音节动词:以词为单位进行重叠,即“ABAB”式,表动词的两个音节,第一个音节重读,第三个音节次重,第二、四音节轻读
二、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基本语法意义: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即表示“少量”;如动词表示的是持续性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如动词表示非持续性的、但可以反复进行的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少
三、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
(一)用于动作尚未发生——未然时,动词重叠的主要作用是缓和语气,委婉表达主观意愿
(二)用于已然的动作时,重叠的动词之间往往加“了”,所表示的动作持续的时间一定很短,一般用于两种情况:
1.有一些人体动作可以表示大家公认的特定的意思,这些动作一般持续的时间都相当短,动词重叠形式是表达这种动作的最常见的方式
2.用于一个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的动作
(三)重叠动词可以表示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这样用时,句子往往有“轻松”“随便”的意味
四、可重叠动词的性质
(一)主要是动作动词,且主要是持续性动作动词和自主动作动词
(二)包含尝试意义时,有些非持续性、非自主动作动词也可以重叠
(三)有些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有动词重叠的用法,往往包含致使意义
(四)口语中常用的动词可以重叠的多,单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多,书面语动词与双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少
五、动词重叠的句法特点
(一)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的动词,不能重叠使用
(二)重叠的动词一般作句子的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和宾语
(三)重叠动词很少用否定形式,否定的用法多出现于下述两种情况
1.在疑问和反问句中
2.在下面这种表示假设、条件的紧缩句中
六、动词的其他叠用方式
(一)“V来V去”式:动词可以和某些趋向补语构成叠用形式,表示动作反复或交替进行
(二)“V1V1V2V2”式:形式和功能都很像形容词
第五节动词名词兼类问题
一、有些动词既可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又可以指称一种具体事物,词义关系密切,前一种用法是动词,后一种用法是名词
二、有些动词有时可以受数量词以及表示事物的性质、数量的形容词修饰,此时动词不再具备动词的语法特征,而成为名词,即兼属名词
第六节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从语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表示意愿和对情理、事理、主客观条件、价值的主观判断,一类表示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
一、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
(一)绝大多数能愿动词能单独作谓语,这主要出现在答话中
(二)能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方式表示疑问
(三)可以受某些副词的修饰(但不同的能愿动词能受修饰的情况不同)
(四)能愿动词的宾语只能是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不能是名词或代词(某些熟语除外)
(五)能愿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带“了”“着”“过”等动态助词
(六)能愿动词的主要功能是充任谓语(其后的成分是宾语),有时可以充任定语,如“应该的事多着呢,可不一定能实现”
二、包含能愿动词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一)只要意义上允许,能愿动词可以连用
(二)能愿动词的宾语可以是否定的结构
(三)能愿动词的宾语包括它后面的所有的词语(语气词除外)。有时能愿动词的宾语本身又是一个动宾结构
(四)关于状语
能源动词本身可以有修饰语,但一般限于副词;不能作“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谓语动词
三、能愿动词分述
(一)要
1.有做某事的意愿
2.事实上或情理上的需要,有“应该、需要”的意思,多用于未然的情况
3.表示“可能”“会”的意思,但语气比“可能”“会”更肯定
(二)想
1.表示“愿望”“打算”,程度较浅
(三)愿意:表示主观意愿,有“乐意”“喜欢”的意思
(四)肯
1.表示主观意愿,有时包含“做一定的努力”、“客服一定的困难”的意思
2.表示把有利的事情、条件尽量让给别人,在陈述句中多用否定形式,可以说“自己不肯”
3.表示同意别人的要求
(五)敢
1.表示有胆量、有勇气做某事
2.表示有把握做出某种判断
(六)应该、应当、应、该
1.表示事实上或情理上的需要,已然、未然的情况都可以用
2.表示估计或推测,也是建立在1的基础上
(七)得(dei三声)
1.表示情理上或事实上需要,比“应该”语气更肯定,而且更口语化
2.表示估计、推测,在语气上比“会”更肯定
(八)能、能够
1.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
2.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
3.表示情理上许可,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
4.表示“准许”,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
5.表示估计
6.表示善于做某事
(九)可以
1.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
2.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
3.表示情理上许可
4.表示“准许”
5.表示“值得”
(十)准、许:表示“准许”的意思,在陈述句中多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可以”
(十一)得(de二声)
表示许可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在陈述句中一般只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可以”
(十二)配:表示“有资格”的意思,前面常有“只、才、最、不”等副词,多用于口语
(十三)值得:表示“有价值”的意思,否定式可用“不值得”,也可用“不值”
(十四)可能:表示客观的可能性,一般只用于未发生的动作或虚拟的情况
(十五)会
1.表示经过学习而后具有的某种能力
2.表示可以实现,已然、未然的情况都可以用
20170524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五章形容词
第一节形容词的构成
1.单音节形容词:大 多 白 红
2.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伟大 美丽 干净 庄严 清楚
3.带词缀的形容词:有的形容词后面或前面可以加词缀
(1)由一个音节的重叠形式构成的后缀:红彤彤 绿油油 暖洋洋
(2)由两个不同的音节构成的后缀,在形容词和后缀之间还有“里”“了”“不”等嵌音,嵌音都读轻声
(3)前缀:滴溜圆 稀巴烂
4.由一个名词语素或动词语素与一个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复合形容词。名词或东词语素所表示事物和形容词语素的意义有一定的联系:雪白 漆黑 冰凉
第二节形容词的分类
一、一般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
(一)一般形容词:既能作谓语又能作定语的形容词,多数可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很红”“十分可爱”
(二)非谓形容词:只能修饰名词作定语,不能充任谓语、补语等成分,又称“区别词”
1.只能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谓语、状语、补语等
2.用“非”而不是用“不”来否定,如“非大型”“非主要”“非个别”等
3.多不能用“很”修饰,如不能说“很男”“很副”“很大型”
(三)还有少数形容词如“多”“少”“够”等,一般只用作谓语、补语,不能单独作定语修饰名词
二、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一)性质形容词:通常表示事物的性质,包括单音节形容词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
(二)状态形容词:指由3、4类方式构成的形容词,以及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功能上是描写性的
三、正向形容词和负向形容词
第三节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性质形容词一般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很红”“十分可爱”。构词的第3类(带词缀的)及第4类(由名词、动词语素+副词修饰)。如不能说“非常冰凉”
2.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3.构词的1、2、4类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容词所表示的意义与动词重叠形式不同。第2类形容词重叠的方式(AABB)也与动词不同
第四节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性质形容词:主要作定语、谓语、状语和补语
一、作定语
一些性质形容词的用法在长期语言实践中由于经常组合而形成的习惯性的凝结
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时,都要用“的”,只要语义能搭配,与名词的结合是自由的
在口语中,形容词更常作谓语,在书面语或正式的口语中,形容词常常作定语
二、作谓语:一般只能用于对照、比较的情况;在没有对照、比较意味的句子里,只用一个性质形容词作谓语,会使句子不完整。
三、作状语:
性质形容词中只有“多”“少”“早”“晚”“迟”“快”“慢”“难”“容易”等可以单独作状语
单音节词部分可单独作状语,但有搭配要求
双音节形容词在口语中很少单独作状语,多采用重叠形式
有少数双音节形容词可以单独作状语
状态形容词有些可以作状语,后面一般要用“地”
四、作补语
性质形容词可以单独作结果补语;作一般的描写性的情态补语时,前面要加程度副词等成分
构词的第4类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补语
五、形容词可以作主语、宾语
(一)某些系词,如“是”“像”
(二)“使”“让”“叫”一类表示致使意义的词
(三)能愿动词
(四)形容词
第五节形容词的重叠
一、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按AA式重叠;也可前后对举式重叠,表示程度深
二、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完全重叠(AABB),不完全重叠(A里AB)
三、构词的第4类形容词的重叠:ABAB式,表示程度深
第六节形容词与其他词类的兼类问题
一、形容词兼副词:意义有所改变,语法功能与副词相同,只用于口语
二、形容词兼动词:能带宾语或按动词的重叠方式进行重叠
(一)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并有形容词重叠式的:红、壮、端正、冷淡
(二)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试重叠,无形容词重叠式:习惯、充实、统一
(三)能带宾语,不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但有形容词重叠式:乱、黑、脏
(四)能带宾语,不能重叠的:聋、瞎、对、错
(五)不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并有形容词重叠式的:高兴、热闹、漂亮
三、形容词兼名词:能指称一个具体事物或具有名词的某些语法特征:横、竖、规矩、便宜
20170525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六章副词
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常用来说明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等所涉及的范围、时间、程度、情态以及肯定或否定的情况,有时也用来表示两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副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
一、充任状语: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
例:经过批评帮助,他不再那样了
一般不能修饰名词(短语)、数量词(短语),但当这些词语作谓语时,可以受表示时间、范围等方面的副词修饰
例:他们结婚已经三十年了。
少数表示范围、否定的副词,有时可以限制名词(短语)、代词或数量词
例:光你一个人去吗?
二、一般不受另一个词的修饰
三、不能单独成句,一般也难以单独回答问题
例:甲:给你的钱够不够?乙:差不多,差不多吧。嘿嘿。
四、有些副词可以充当补语,但只限于表示程度的“极”“很”“坏”“死”“透”等,前面的词语为形容词或表心理状态的动词
例:昨天的表演赛精彩极了。
五、有的副词在句中可以起关联作用,常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连接两个短语或分句
例:说干就干。【用单个副词关联】
那座新楼又高又大。【用两个相同的副词关联】
再困难也不怕。【用两个不同的副词关联】
不管多困难也得学会。【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连词或介词关联】
第二节副词的分类
一、表示时间的:刚、已经、曾经、早、正、将、立刻、马上、顿时
二、表示范围的:都、全、统统、一共、一同、只、仅仅、唯独、单
三、表示重复、频率的:又、再、还、也、屡次、再三、常常、时常
四、表示程度的:很、极、怪、太、非常、格外、十分、极其、比较
五、表示语气的:可、幸亏、多亏、难道、何尝、居然、究竟
六、表示肯定、否定的:不、没、一定、准、未必、必定、未、别
七、表示情态的:猛然、依然、仍然、逐步、逐渐、渐渐、亲自
第三节常用副词的用法
一、都
(一)主要表示范围,用来总括它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在句法结构中是状语,修饰其后的动词或形容词
例:咱们都不要客气。
有时“都”前面所提到的人或事物都是复数时,所包括的部分有三种可能
1.句子主语为复数事物,要突出“全部”的意思,谓语中常用“都”
2.句子里有“每”“各”“所有”“一切”“全部”“这些”“那些”以及“随时”“到处”“任何”等类词语时,谓语中一般要用“都”
3.句中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怎么”时,谓语中要用“都”或“也”与之呼应
4.句中有“无论”“不论”“不管”等连词时,谓语或第二个分句中要用“都”与之呼应,这也是因为“无论”等设计的不是一种单一的情况。常见的格式是“无论(不论、不管)……都/也”
5.由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哪+数量词”“哪+几+量词”构成的疑问句常用“都”,“都”轻读,回答时不能用都
(二)其他用法
1.常与介词“连”、副词“甚至”、数词“一(+量词+名词)”搭配使用,出现于句子的话题对比焦点后,常见的格式有“连……都……”“甚至……都……”“一……都……”,有时单用,意义相同;也可以用于话题对比焦点后
2.表示“已经”的意思,轻读,句尾用“了”
二、只
表示范围,基本作用是表示“限定”,在句法上修饰它后面的动词,在语义上,限定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其所涉及的事物的范围
(一)“只”限定动词的宾语,一般情况下,“只”总用在主语后,谓语动词前,在语义上可指向动词后面的宾语
(二)“只”限定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这种用法又分为三种情况
1.用在谓语动词前,后边通常有一个语义相关的否定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进行补充
例:我问她哭什么,她只哭,什么也不说。
2.句中有能愿动词,用在能愿动词前,限定能愿动词及其后面的词语
3.有时,前一分句用否定形式,后一分句的“只”限定一个范围,对前一分句进行补充
(三)与数量词连用时,表示数量少,仍然用在动词(短语)前,不能直接与数量词连用
1.限定宾语前数量定语:这本书只有二百页。
2.限定动词后的时量补语、动量补语或数量补语:我们只见过一次面。
3.前有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语,后又一般的数量词语,或时间词语在后,一般数量词语在前,这两种所表达的语义不同,“只”修饰谓语动词后的数量词语,表示数量少、时间短:他两个小时只写了四百字。
4.有时,“只”可以直接用在名词短语前:这个消息只张师傅和王师傅听说了
(四)用在双宾语句里,在句法上修饰动词,但语义指向比较复杂,需要靠上下文、语言环境和句子的逻辑重音来确定
(五)用在兼语句中,有两个可能的位置:用在第一个动词前或第二个动词前,位置不同,语义指向也不同
(六)用在连动句中,可放在两个位置上:在第一个动词或第二个东此前,一前时语义指向动词宾语,在二前时语义指向动词或宾语或宾语的数量宾语均可
三、最
表示程度,意思是“极端”“超过同类事物”,可以用在形容词、能愿动词、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前,所“比较”的事物有时并不出现;也可用于不与其他事物比较的情况,表示在性质、状态、时间、数量等方面的极点,常用于估计或提出某种限制
四、更
程度副词,用于事物自身发展各个阶段的比较或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表示比基准的程度或情况又进一层,多用于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前,作状语。比较的基准是“修改前”,后面可以接否定副词
五、比较
程度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的、不太高的程度。常不用于比较,而只表示具有一定的、不高的程度,后边一般不能用否定副词,如一般不说“这个电影比较不好”
六、稍微
程度副词,表示程度不高,可用在形容词(短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短语)前作状语。在形容词或动词后一定要用表示少量的数量短语或表示短时少量意义的动词折叠形式
七、曾经、已经、刚
表示时间的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表示在过去某时间里发生的动作行为或状态
(一)“曾经”和“曾”都表示过去发生过某动作行为或状态,并在说话之前已中止。
1.动词(短语)前用“曾经”时,后面常用表示经验的动态动词“过”,即“曾经+动词+过”
2.动词后可用动量补语或时量补语
3.表示否定时,一般用“没(没有)”来代替“曾经”
(二)“已”“已经”的功能相同,可以互换,前者主要用于书面语;“已经”可以用于将来的时间,但“曾经”不可以
(三)“刚”和“刚刚”的功能和用法相同,可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说话前或某一时刻前不久,前者更常用
*“刚”与“刚才”不同:
1.“刚才”表示时间,表示说话前不久的时间
2.用“刚才”的句子末尾可以用“了”,用“刚”的句子末尾不能
八、快(要)、就(要)、将(要)
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或即将发生。“快”“就”表示最近的将来
(一)经常与“要”连用,组成“快要”“就要”“将要”。“将”和“将要”更多用于书面语
(二)表示时间时,“就”有立刻的意思,单用时多数情况下不用“了”,一般不能用时间词语
九、在
表示动作的进行,可以和也表示动作进行的“呢”一起用,可以和表示动作持续的“着”一起用
十、还
(一)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继续进行或状况继续存在,含有“仍旧”“依然”的意思;还可以用于尚未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动作和状态,句中有“会”“要”“想”等能愿动词
(二)表示除了提出的情况外,另有增补
(三)表示在程度上或数量上更进一层,意思与“更”一样,比“更”更加口语化,常用于“比”字句
(四)表示“勉强”的意思,把事情往小、轻、低里说,后面多为褒义形容词
(五)表示“尚且”的意思,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提出一种让步的情况,后一分句表示进一步推论的结果
(六)表示时间久远
(七)表示感情
1.表示出乎意料,“居然”
2.用于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
3.表示名不副实,应该怎样而没有怎样,有责备、讥讽的意思
十一、又
(一)表示统一动作行为的重复发生或反复进行,多用于已然的情况
1.重复同一动词或动词短语
2.前后重复数量词语的组合
3.“又”的前后用“一+(动量词)”,在动词前作状语
4.“又”前后是“一+年/月/天”,用在动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
5.前后用“一+(名量词)”,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前作定语
6.在两个分句中,“又”用在交替使用的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两个动作或两种情况交替发生
(二)表示两种情况或性状同时存在
(三)表示相继发生的动作
(四)表示语气
1.加强转折
2.加强否定语气,用于否定句、反问句
3.强调程度之深
十二、再
(一)表示同一动作的重复或继续,用于未然的情况
(二)表示动作行为“后延”的意思,即表示某一动作现在还不想或不计划进行
(三)表示程度加深,范围扩大
1.用于形容词短语前
2.用在方位词前,如“再里头”、“再前边”等,也与“更”意思差不多
3.用在动词后,表示“添加”
(四)“再(也)不”和“不再”
前者的结构是“再+[不+(动词)]”,意思是不重复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含有“永远不……”的意思;后者的结构是“不+[再+(动词)”,意思是没有再一次发生该动作
十三、也
基本意义是“类同”,修饰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还可起关联作用,或表示语气
(一)表示“类同”,作状语
1.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同属一类,或发出相同或类似的动作行为,或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性状
2.表示同一个人或事物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发出两个动作、具有两种性状
(二)起关联作用,用在复句的第二个分句或紧缩句的第二个动词(短语)前
1.在包含“无论”“不论”“不管”“虽然”“尽管”“即使”等复句中,用于第二个分句
2.在“连”“一”以及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配合使用
(1)组成“连……也……”格式
(2)在“一……也……”格式中
(3)与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连用
3.“也”和“都”比较
“也”主要用于否定句,“都”既可用于肯定句,也可用于否定句
(三)用来缓和语气,一般轻读
十四、就、才
(一)表示时间
1.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前者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发生的早、快或用的时间少,后者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发生的晚、慢或用的时间多
2.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前者表示说话人认为时间晚,后者认为时间早
3.前者还表示“立刻”“马上”的意思,重读,后面可以用“要”
(二)修饰数量
1.把“就”放在数量词的前面,轻读,重音落在前面的名词或数量词语上,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多”
2.二者前面有数量词时,前者表示数量少,后者表示数量多,重音落在数量词上
(三)表示范围
1.限制主语,“就”用在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前
2.限制宾语,“就”用在谓语动词前
3.限制谓语
(四)起关联作用
十五、不、没(有)
(一)不:表示对主观愿望和性质状态的否定,多用于现在、将来,也可用于过去
1.表示对现在或将来的动作行为、心理状态、意愿爱好或可能性的否定
2.否定意愿、可能等,“不”的后边是能愿动词
3.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性质状态的否定
(二)没(有)
1.否定存在、领有
2.否定动作行为的发生或完成
3.用在形容词前否定状态的出现
(三)“不”和“没(有)”的区别
1.在意义上,“不”否定判断、意愿、事实、性质,而“没有”否定动作行为发生或状态时线
2.“没(有)”因为否定动作的发生,所以只用于过去和现在,不用于将来。而“不”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
3.由于动词和形容词本身的意义范畴不同,所以用“不”和“没”的情况也不同
(四)双重否定:在排除了那些相反的可能性以后的一种肯定
20170526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七章介词
介词:虚词的一种,大多由动词虚化而来,位于名词(短语)、代词前,与名词(短语)、代词构成介词短语,介绍出跟动作行为、性质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范围、对象等
第一节介词的分类和列举
(表略)
(一)表示空间:在 于 从 自 打 由 朝 向 往 沿着 到
(二)表示时间:从 自 自从 由 打 在 当 于
(三)表示对象:对 对于 关于 至于 和 跟 同 为 给 替 于 把 将 叫 被 比 朝 向
(四)表示依据:按 按照 依 依照 照 据 根据 以 凭 论
(五)表示缘由:由于 为 为了 为着
(六)表示其他方面:连 除了 趁
第二节介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功能
一、介词的语法特征
(一)是虚词,通常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二)不能重叠,也不能带动态助词
(三)后面必须跟一个名词性的成分,组成介宾短语。充当宾语的主要是名粗(短语)和代词,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和主谓短语有时候也可以。
二、介词短语的语法功能
(一)作状语:我的一个老同学从上海来了。
(二)作定语:人们对月球的研究还将继续下去。
(三)作补语: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四)作宾语:常用“为了……”“在……”,且多见于“是”字句
(五)作主语:村子从南到北有一条河。
第三节常用介词的用法
一、从
(一)表示起点
1.表示空间的起点,后面一般要跟表处所或方位的词语
例:他姐姐从英国回来了。
2.表示时间的起点,后面要跟表示时间的词语
例:他从昨天下午开始有点不舒服。
3.表示事物涉及的范围或发展变化的起点
例:小刚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大学生了。
(二)表示通过的处所或路线
例:我从这里路过,看到这个少年躺在地上动不了了。
(三)表示来源
例:山洞里的二氧化碳是从哪儿来的呢?
(四)表示依据:宾语多为表示抽象意思的词语,谓语动词常是表示“认知”意义的动词
例:从阅读文学名著中,我明白了一些运用语言的规则。
(五)由介词“从”组成的常用格式:“从……到……”“从……起”“从……以来”“从……往……”“从……来说”“从……来看”等
1.从……到……
作状语:那天,从天亮到清晨,全城的爆竹声不绝于耳。
作谓语:北京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作主语: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
作宾语(一般充当“是”字句的宾语):中国茶叶的发展经历了从药用到饮用,从野生到种植的漫长过程。
2.从……起
作状语:从今天起,我就要在中国学习生活了。
3.从……以来:从开学以来,我还没有请过假。
4.从……以后:从今以后,我决定不再工作。
5.从……来说:从养蚕的季节来说,有春夏秋之分。
二、由、自、打、自从
(一)由
1.表示处所、时间的起点,事物发展变化的起点或来源,与“从”的意思相同。一般来说,用“从”的地方都可以用“由”。但是“从”比“由”更加口语化
(1)表示处所的起点:狼也许由这条小路逃走了。
(2)表示时间的起点:由上午9:00到下午3:00,是他们对外办公的时间。
(3)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起点:凡事都有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表示来源:豆腐是由黄豆做的。
2.引出施事者,表示某事归某人去做:这事可以由你自己做主的事。
3.表示凭借:常用格式“由……组成”、“由……构成”
(二)自、打
都可以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起点,后者多见于北方口语,前者多用于书面语
1.二者与处所词或时间词结合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说明处所起点或时间起点
例:她自幼娇生惯养。
2.由“自”组成的介宾短语可以作补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信里他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
(三)自从:只表示时间的起点,而且只能用于过去
例:自从搬进小阁楼,玛丽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三、在
(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二)表示处所
(三)表示范围、界线
1.表示范围:在这几天之内,又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2.表示界线:这种飞机在海拔两万公尺以内可以飞行。
(四)“在”与方位词组合
1.在……上:可表示范围、方面或条件
2.在……中: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存在的环境、范围、时间、条件等
3.在……下:表示条件,中间多为名词短语或带有定语的双音节动词
(五)“在”有时用来指明全句的论段或看法所使用的对象
(六)“在……看来”是一种常用格式,用来引出持有某种看法的人,中间是指人的名词或代词,在句中作插说成分,多用于书面语
(七)介词短语“在……”可用在动词后作补语,表示事物通过动作行为所在的处所或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1.表示处所:她生气地把衣服扔在地上。
2.表示时间:他就死在我说话的第二天。
四、对于、对、关于
(一)对于:用于引进牵涉的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宾语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或主谓(短语)
1.宾语表示谓语动词的受事,语义上受句中的谓语动词的支配
2.引进与动作有关的事物,宾语在语义上不受动词的支配
3.对于……来说 引进某种判断或看法所针对的人或事物
(二)对
1.由动词“对”演变而来,保留“对待、对付、朝、向”的意思
2.引进与动作有关的事物或其宾语也是动词的受事
(三)关于
1.宾语表示动作行为关涉的事物或范围,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时,总是放在句首
2.“关于”和“对于”的异同
(1)意义不同,后者引进动作的对象,前者的宾语表示牵涉的范围
(2)前者总是位于句首,在主语的前边,后者对位置没有要求
(3)由“关于”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单独作标题,而“对于”不能
五、跟、和、与、同
(一)介词“跟”用于必须由两个方面参与的动作行为句子中,主导作用的方面作主语,位置不能互换
(二)“跟”也可以用于只由一方就可以完成的动作行为,其作用是引进参与者或共事者,或者动作的对象
(三)用于表示比较异同的句子
六、给、为、替
(一)给
1.引进动作行为的接受者或动作所涉及的物体接受者
2.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3.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与“被”的意思相同,也可以用“被”字替换
4.引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承受者
(二)为、为了、为着
1.表示服务的对象
2.表示原因
3.表示目的或目标
(三)替
1.引进替代对象
2.引进服务对象,有帮助或协助某人做某事的意思
3.引进牵涉对象
七、朝、向、往
(一)朝
1.表示动作行为所面对的方向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二)向
1.表示动作的方向和目标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三)往: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四)三者比较
1.都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向,但用法不同,前两者的宾语可以是方位处所词,也可以是表示人或物体的名词
2.前两者可以引进动作的对象,后者不能
八、除(除了……以外)
(一)排除式
(二)包容式
九、连
(一)“连”的宾语
1.可以是动作行为的施事
2.可以是动作行为的受事
(二)“连”后为动词重复式
(三)“连……也/都……”的句子格式还可以作定语
十、按照、按、照
“按照”的作用是引出要遵从的规定、条件或标准,由“按照”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三者互换意思不变,“照”最为口语化
20170527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八章连词
第一节连词列举
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大体上可分为联合关系和偏正关系两大类,前者叫并列连词,后者叫偏正连词
(表略)
第二节连词的语法特征
一、连词是虚词,具有虚词的一般特征
(一)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二)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三)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二、连词与副词、介词的区别
(一)连词与副词的区别:去掉连词句子仍然成立,去掉副词句子意义不清
(二)连词与介词的区别:
1.连词所连接的两个成分在结构上是介词兼连词
2.连词前不能插入其他修饰成分,而“跟”“和”“同”“与”作介词时,前面就可以插入其他修饰成分
3.“跟”“和”等作连词时,被连接的两项词语后面可以用“都”,包括前面的主语
第三节常用连词的用法
一、和:表示并列关系,只能连接单词、短语,不能连接分句
(一)“和”经常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及代词
例:他和我都是华侨。
(二)连接形容词或动词
1.并列的形容词或动词作主语或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
例:他的聪明和勤奋都足以使他的理想成为现实。
2.并列的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作定语
例:现在会说和能听懂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
3.“和”也可以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谓语动词,这时后面通常有共同的宾语、补语,或前面有共同的修饰语,使并列的动词和形容词成为一个句子成分。而不是并列的谓语或两个句子,而且所连接的动词和形容词必须是双音节的。
例:政府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二、及、以及:表示并列关系
(一)及:可以连接名词(短语)所连接的名词中间没有停顿,不能用逗号
例:这个时候的上海滩,画家及收藏家们正掀起一股石涛热。
(二)以及:多连接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也可以连接名词和分句,前可以停顿,有逗号
例:我们开会、作报告、写文章,以及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及”和“以及”可以同时用在一个句子里;一般放在最后两个词或短语之间;还有划分开层次的作用
三、或者(或):表示选择关系,可连接各种句子成分、各类词、短语,也可以连接分句或句子
(一)连接单词
例:在一定条件下,液体的东西也可以变成固体或气体。
(二)连接短语(或单词和短语)
例:这个门向里推或向外拉都可以。
(三)连接分句或句子
例:这样,为什么人的问题他们就还是没有解决,或者没有明确地解决。
有时句中的“或者”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比较“或者”与“还是”
1.后者构成选择疑问句,前者用于陈述句
2.有时后者所在的分句还具有疑问的性质,但整个句子是一个陈述句
四、与其、宁可:表示选择关系,二者可以配合使用,表示取舍选择的两面
(一)与其A,宁可B:与其屈膝投降,宁可粉身碎骨。【表达意愿】
(二)与其A,不如B:与其给敌人干事,不如让敌人杀死。【表示想法】
(三)宁可/宁愿/宁肯B,决不/也不/也别A:他宁愿受穷挨饿,也不和敌人微笑干杯。
(四)宁可/宁肯/宁愿A,也要……:我宁可倾家荡产,也要帮助你度过这个难关。
(五)在某些成语里通常只用“宁”,后面紧跟的词语是取的一面
五、而:用来连接单词、短语、分句和句子
(一)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两项之间意思是一致的
例:船上生活,是如何的清新而活泼。
(二)表示转折关系
例:这张画的色彩艳而不俗。
(三)表示承接关系,而且常有“进一步”的意思
例:青出于蓝胜于蓝。
(四)“而”把表示方式、目的、原因等的状语与后边的动词短语连接起来。
1.状语表示方式
例:小郭热泪滚滚而下。
2.状语表示目的或原因、来源。“而”表示原因或目的时,常与“为”“为了”“由于”“因为”等配合使用,最常见的格式是“为……而……”
例:我们要为了祖国国防的现代化而努力。
六、并、并且:表示递进关系,可以连接两个动词(短语)、分句、句子。
(一)连接两个动词,表示不止进行了一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而且第二个动作比第一个动作更进一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树的国家。
(二)连接两个动词短语
(三)连接分句
七、不但:表示递进关系,用于复句的前一个分句,后一个分句通常用连词“而且”、“并且”等与之呼应,可用于表示事物的深度或广度方面的递进关系
(一)表示事物深度方面的递进,即后一个分句比前一个分句的内容在程度上进一步
(二)表示事物在广度方面的递进
(三)表示逆向递进
八、况且、何况、再说:表示递进关系,用在复句后一分句的开头,其引出的分句总是对前一分局所表达的缘由或情况进行追补,常用于书面语。
九、因为、由于:表示因果关系,多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引出某情况发生或存在的原因
(一)因为
1.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因为”说明原因,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常用“所以”“就”“只好”来连接
2.用“因为”引出的偏句也可以放在正句的后边,仍说明原因
3.“因为”除了连接分句外,还可以连接句子
4.“因为”引出的话语可以在“是”字句里作宾语,说明原因
5.后面跟名词性词语时,可看作介词,后面的词语是宾语
6.常与“而”搭配使用组成一个短语,这时经常只用“因”
(二)由于:表示原因,后面跟名词性词语时,它是介词,后面的词语是宾语
(三)“由于”“因为”用法上的差异
1.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多用于口语
2.“由于”引出的偏句不能放在正句的后边,而“因为”可以
十、所以、因此、因而:表示因果关系,用于后一分句,表示结果
(一)“所以”“因此”“因而”三个连词都可以单独使用,也能构成因果复合句;可以相互替换,句子意义不变
(二)连词“所以”“因此”“因而”都可以连接句子
十一、既然、既:表示推断因果关系,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引出推论所依据的前提或理由
(一)在后一分句的主语前,多用关联副词“就”“便”“也”等,也可以用“那么”
(二)后一分句是问句或反问句
(三)其后也可以用代词“这样”“那样”“如此”等,指代上文说过的内容
(四)“既然”和“因为”、“如果”不停,在于“既然”所引出的分句观点双方都已知
(五)“既”和“既然”有相同的用法,多用于书面语
十二、虽然、尽管
(一)都是表示让步转折关系,用在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中,引出表示让步的分句,常用的格式有“虽然……但是(可是,然而)……”、“尽管……但是(可是,然而)……”等
(二)“虽然”“尽管”也常常与副词“却”“还是”“总是”“仍然”等搭配使用,“却”“还是”等要用在主语的后边
(三)在正句中,“但”“可”“然而”等与“却”“还”“仍”可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
(四)前一分句不用“虽然”、“尽管”等连词,后一分句用“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全句仍有让步转折关系
(五)“虽然”“尽管”也可以连接句子,后面多用指代词“这样”、“那样”“如此”等指代前一句的内容
“尽管”是连词,也是副词。用作副词时,表示无需考虑别的情况,不受拘束地去做某事
十三、即使:表示让步,用在让步复句的第一个分句,表示让步,第二个分句常用副词“也”“还”“总”“又”“仍然”等
(一)未然的让步条件也称作假设句,可分为两种:一种情况是说话时,这种让步条件还不存在,但是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只是一种极端情况的假设
(二)“即使”引出的是已然的情况,全句是真言句,不是假设句。指出就是在这样的极端不好的(或不利的)条件下,用“也”引出的结果仍然存在或出现
十四、只有、只要:表示条件,常用在条件复句中
(一)只有:常与副词“才”搭配,构成“只有A,才B”的格式
(二)只要:常与副词“就”搭配,构成:“只要A,就B”的格式
十五、无论、不论、不管:表示条件关系,表示无条件、无例外
(一)“无论”等后事正反疑问形式
(二)“无论”等后是选择问句形式
(三)“无论”等后是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
(四)“无论”“不管”“不论”可以多次出现在一个句子里
十六、除非
(一)“除非”是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有“只有……才……”的意思,作用是指出唯一的条件,用在前一分句时,后一分句常用“才”“否则”“不然”等与之呼应
(二)“除非”也可用在后一分句
(三)“除非”还有“不计算在内”的意思:这道题,除非他,没有人能做出来。
十七、以便、以免、免得、省得:表示目的的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开头
(一)以便:表示按照前一分句所说的意思去做,就可以使“以便”引出的后一分句所说的目的得以实现
(二)以免、免得、省得
1.以免:后多为动词短语
2.免得:后多为主谓短语或动词短语
3.省得:后常是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或主谓短语
20170528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九章助词
助词的特点:
1.绝大多数助词都粘附于实词、短语或句子,不能单独使用
2.只表示语法意义,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
3.由于处于附着地位,一般都读轻声
助词的分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第一节结构助词
作用:把词语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具有某种句法结构关系的短语
一、的:连接定语及其中心语,是定语的语法标志
(一)构成“的”字短语:穿红衣服的是我妹妹。
1.“的”字短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必须是已知信息
2.“的”字短语只能指代具体的人或事物,一般不能指代抽象的事物
3.因“的”字短语具有限制、指别作用,所以如果“形容词+的”不具有这种作用,而只有描写作用时,就不能构成“的”字短语
(二)在某些凝结得很紧的动宾短语中间,有时可以插入一个名词或代词和“的”,这是一种口语用法
(三)用在指人的名词、代词和表示职务、身份、角色等类名词前面,表示某人承担某职务、具有某种身份或扮演某种角色等
(四)用在两组同样的动词中间,表示“有的……,有的……”,只用于已成为事实的情况
(五)用在并列的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六)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表示一种状态或情况,该短语多位于句首,表示原因、条件
二、地(略)
三、得(略)
四、所
(一)可用于及物动词前构成“(名词+)所+动词”短语,这种短语可以作定语,后面一般用“的”
(二)“所+动词”短语后也可以不用“的”,充任主语、宾语。但其中的动词一般为单音节的,而且能这样用的动词有限,此处书面语色彩更浓
(三)“所”可以用在动词“有”之后,表示“一定的、不高的程度”,后面接动词宾语(多为双音节动词)
(四)“所”还可以与“为”构成“为……所”句式
五、给(略)
第二节动态助词
作用:表示动作时态的形态变化,表达动作进行的阶段
一、动态助词“了”
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和状态的出现,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
(一)语法意义
1.动作动词与动态助词“了”
2.状态动词与动态助词“了”
3.结束性动词与动态助词“了”
(二)与时间的关系
叙述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出现,不直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但用“了”的句子一般都有一个表示动作发生时间或状态出现时间的时间词语,如果没有,则表示的是说话时间
(三)包含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1.叙述句中一班有一个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确定时间的时间词语,这个时间词语有时在上文出现,有时就是说话的时间
2.一个独立的简单句中如果有了“了”,动词后有宾语时,宾语一定要有数量词等定语
*在下列情况下宾语前可以没有定语:
(1)有后续句,这时宾语出现在两(几)个连接得很紧的动词短语、分句或排比句中
(2)动词与宾语时比较固定的动宾短语,宾语不表示确定的事物,动词前一般还有状语
(3)句末有语气助词“了”或其他语气词
(4)宾语是专有名词,或表示在一定范围内是唯一的事物
3.位置
(1)谓语动词后有宾语时,“了”位于宾语(包括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前
(2)如果谓语动词后有结果补语,“了”位于结果补语后
(3)如果谓语动词后既有简单趋向补语又有宾语,宾语表示抽象事物或为存现宾语时,“了”位于补语与宾语之间
A.动词+来/去+“了”+宾语(一般事物名词)
B.动词+“了”+宾语(一般事物名词)+来/去
(4)谓语动词后有复合趋向补语又有宾语时,“了”有以下三种位置:
A.动词+“上”类字+“了”+宾语+来/去
B.动+复合趋势补语+“了”+宾语
C.动+“了”+宾语+复合趋向宾语(用的较少)
4.否定形式: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副词“没”
(四)使用问题
1.什么时候使用:
(1)当叙述一个动作行为或状态在某一时刻已经发生或出现时,就要在表示这个动作的动词或表示状态的动词、形容词后用动态助词“了”
(2)当叙述在一个动作发生或完成后出现了另一种动作或情况时,第一个动词表示的动作发生,成为第二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或条件,这时候第一个动词后一般要用“了”
2.什么时候省去:
(1)后续句中有动态助词“了”或语气词“了”时
(2)动词后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时,只要句子中有一个成分可以显示出动作状态已发生、已出现,句子中的“了”就可以省去
(3)主语为第三人称时,有时也可以省去动态助词“了”
3.什么时候不用:
(1)在直接引语前(或后)的动词后不能用“了”
(2)兼语句、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后一般不能用“了”
(3)宾语为动词、动词短语、主谓短语等谓语性词语时,谓语动词后不能用“了”
二、语气助词“了”
(一)语法意义和功能
1.表示动作状态的实现
2.表示肯定的语气,有成句、篇章的功能
*必须用“了”的句型:
(1)程度副词作补语的形容词谓语句:今天热死了!
(2)在某些形容词作谓语或结果补语的句子中,加上“了”以后形容词都表示不合某种标准
(二)包含“了”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1.语气助词“了”可以出现在其他语气助词以及正反疑问句的“没有”、“是不是”等之前
2.语气助词“了”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的末尾,这时主宾语一定是由谓词性成分充任的
3.在并列的两个分句(短语)中,只在句末用一个语气助词“了”,它管辖前面两个分句
(三)两个“了”的连用
1.句子中如果只用动态助词“了”时,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
2.如果动态助词后有时量补语,谓语动词为动作动词,后面又没有后续句时,时量补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全句一般表示动作已完成,不再继续进行了。
3.句中既有动态助词“了”又用语气助词“了”时,数量补语和时量补语表示已完成的数量或持续的时间,如果没有后续句,隐含的意思是动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四)用“了”的句子辨析
三、动态助词“着”
(一)语法意义
1.表示动作的持续
2.表示动作的持续,而持续的动作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状态
3.表示对某物体进行动作后,该物处于某种状态
4.某些非动作动词加“着”后所表示的也是一种持续的状态
5.某些形容词后可加“着”表示状态的持续
(二)“着”的用法
1.用于连动句的第一动词后,表示动作者进行第二个动作(主要的动作)时的状态或方式,即表示一种伴随的动作
2.连动句的第一动词(或形容词)后用“着”,也表示方式或状态,后面的第二个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原因或目的
3.用于存在句中的“着”
*“着”表示动作的持续时:
1.用于祈使句,表示要求保持某种状态
2.叙述动作在持续地进行
3.两个动词连用,第一个动词后加“着”,表示在第一个动作持续的同时,发生了第二个动作
4.连用两次带“着”的同一动词,后面接用其他动词,表示一个动作正在持续时,另一个动作发生了,原来的动作也因此而停止
四、动态助词“过”
(一)语法意义:表示曾经发生某一动作,存在某一状态,但现在该动作已经不再进行,该状态不再存在
(二)表达功能:
(三)包含“过”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1.可以和动态助词“过”结合的动词:
*以下是在肯定句不能结合的情况:
(1)如果一个动词表示在人或事物存在期间只有一次,不可能有第二次
(2)认知意义动词
2.可以与“过”一起使用的时间词语:“以前”“过去”“从前”等
(四)动态助词“过”与结果补语“过”以及动态助词“了”比较:
1.从意义上看:结果补语“过”表示完结;“了”表示发生出现;动态助词“过”表示动作曾经发生或状态曾经存在,但现在动作已不再进行或状态不再存在
2.从发音上看:“过”作动态助词时只能轻读
3.从结构上看:
(1)动态助词“过”后不能用其他助词,而结果补语“过”后可以用动态助词“了”
(2)动态助词“过”可以结合的动词面最广,动态助词“了”次之,结果补语“过”可结合的动词面最窄
*结果补语“过”不能与……结合:
A.非动作动词
B.表示的不是一个具体动作的动词
C.非自主动作动词
D.书面语色彩浓的动词
4.从表达功能上看:在于说明、解释,而不在于叙述
5.从用法上看:
(1)结果补语“过”对语境、上文有特殊的要求
(2)动词用动态助词“过”后,后面一般不能再用“了”;如果“了”前有“过”,则不是动态助词
(3)动态助词“过”总是在宾语前,“过”与动词之间可以插入结果补语、趋向补语
(4)否定动态助词“过”时动词前面用“没(有)”,后面仍保留“过”
五、动态助词“来着”
表示不久前发生了某种事情或某种情况,只出现于口语
(一)用于陈述句末,表示不久前发生了某件事情
(二)用于疑问句,用来询问不久前发生的事情
第三节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可以单独或与语调以及其他词类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与某些语言相比,语气助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类词。特点如下:
1.语气助词一般谓语句末(包括分句末)。两个语气助词如果连用,还会合成一个音节。
2.语气助词一般都读轻声,句子语调的高低升降变化主要体现在语气助词前的音节上,语气助词本身的音高也会受一些影响。
3.一般来说,一个语气助词在同一类句子中总是表达同样的语气,在不同类的句子中,同一个语气词在表达语气的功能上也总是有内在的一致性。注意不要把句中其他语言现象在表达语气方面的功能加到句中的语气助词上。
主要汉语语气助词分析
一、啊
可用于各种各样的句子,其功能是缓和语气。
(一)用于问句
1.用于是非问句。非问句表示说话者对某一试试有些怀疑,甚至有些出乎意料,因而要求对方证实。
2.用于特指疑问句,句末语调较高扬,这样用的“啊”也是句子的语气变得缓和些。这样的“啊”可以用于反问句。
3.用于选择疑问句,语调较高扬,“啊”的作用也是缓和语气。
(二)用于祈使句
“啊”用于祈使句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使命令变为嘱咐、提醒,语调下降或降低。有时包含催促的意味。句末语调略高或上升。
(三)用于感叹句
感叹句表示说话者的夸奖、赞扬、叹惜等,常用语气助词“啊”,作用是使语气舒缓,不那么突兀。句末语调高降。
(四)用于陈述句
“啊”可以用在带有解释、提醒的意味的陈述句末,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这时一般要重度“啊”前的谓语,句末语调低降。“啊”还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相同的动词后连用。这类用法表示动作连续进行,包含动作时间长的意味。
(五)用于句中停顿
作用也是缓和语气。
1.提醒对方注意,或者说话人在犹豫时用。
2.用于打招呼,语调较低,语气缓和、亲切。
3.用于假设、条件分句。
4.用于列举。语气助词“啊”,受前一个音节影响,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语音形式。“啊”的读音有时不完全随语音环境变化。
二、吗
用于陈述句的末尾(可“吗”也可“么”),可以构成是非问句,语调一般是高扬的。这种是非问句可以是肯定形式也可以使否定形式。用否定形式问,问话者原多以为答案是肯定的。
“吗”可以用于反问句。这种反问句有时包含有质问、责备的意味,有时有分辨的意味。
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比较
1.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意向不同。用“吗”的问句发问,问话人常常有预想的答案,而用正反问句一般没有预想的答案。
(1)用“吗”的是非问句,在意向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a.问话人对答案有倾向,即实现对答案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有自己的预想。
b.问话人已知答案,发问不过是想证实。
c.问话人预想没有倾向性的答案。
(2)用正反问句,问话人一般事先对答案没有预想,希望从对方得到答案。因此如果问话人对答案有倾向,就应该用是非问句,否则用正反问句。
2.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语气不同。用“吗”的是非问句比正反问句语气要缓和。
3.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结构不同。用“吗”的是非问句结构上受的限制小,动词与“不/没”构成的正反问句限制最大,动词加“没有”受的限制也较大。谓语动词前有副词、代词、描写性状语时,一般只能用是非问句。
三、呢
(一)语气助词“呢”的主要作用是缓和语气
1.用于疑问句
(1)“呢”用于特指疑问句还有表示疑问的代词。这种疑问句的句末语调多为高扬的,但是也可以是降低的,以内疑问功能不是由语调来承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不用疑问代词,只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加“呢”,这种疑问句一般是问人或物“在哪里”。
(2)用于选择疑问句后,句末语调一般是低而缓。“呢”的作用也是缓和语气。常常用于商量、征询。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可省略谓语,只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后加“呢”,问情况。
无论在哪种疑问句中用“呢”,都要求有一定的上文,即“呢”不能出现在毫无背景、前提的问句中。
疑问句中表动作进行与单纯表示语气的“呢”的区别:
表示动作进行的“呢”,用于疑问句时不需有什么前提背景上文;而表示语气的“呢”需要。
另外,句重音有时不同。
2.用于陈述句,“呢”可以用在形容词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后,谓语前常有“可”,说话人用这种句子时,想告诉对方什么新的情况或提醒对方,含有夸张疑问,句末语调高扬。
3.用于停顿后
(1)“呢”可以用在主语后,常用于对举、列举,有“至于说到某一点”的意思,有缓和语气的作用。语调较高扬。
(2)用于表示假设的句子,有让对方或自己思考的意思,语调较高扬。
(3)用于表示说话者的看法,或说明、解释原因的句子,“呢”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二)“呢”表示动作进行,也可以表示动作进行的“在”和“正”一起用。一般来说,只有动作动词后可以用表示动作进行的“呢”。
四、吧:缓和语气
(一)用于疑问句
1.减弱了句子的疑问程度
2.在特指疑问句或选择疑问句的末尾可以用“吧”
(二)用于祈使句
1.表示请求
2.用于命令,带有劝告的意味
(三)用于陈述句
表示统一某种意见、要求,句末语调低降;有时有无可奈何的意味
(四)用于停顿后
1.用于举例
2.用于交替假设句,有时有“左右为难”的意味
3.用于一个分句末,这种句子有时表示“满不在乎”
五、的:用于陈述句末,可以增强肯定语气
六、了:表达语气;随意列举
七、罢了、而已:有把事往小里说的意味(由于谦虚、轻视或安慰人)
八、嘛:用于陈述句尾,表示说话者认为“理应如此”或者“显而易见”的语气,句末语调低降
九、呗:用于陈述句末,常表示“道理简单”“无需多说”的语气,不够客气、礼貌,句末语调较高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