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你的孩子语法差?那就对了
语法(Grammar)不是冷冰冰的条条框框,语法手册上的条条目目,而应该是融入我们日常“英语思维”的帮手。在日常丰富的情感,或者平淡的生活中有英语文法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是文法生长的逻辑基础,体现了语法跟深层次的“为什么”问题。
Grammar是起源于希腊语Grammatike, 表示人们去研究语言的表达,即“说”和“写”的学术范畴。
如今,我们关于语法教学方式的改革,其实并不是新的趋势。早在上世纪60年代英、美两大母语国家就在语言教学方面进行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最后是语法教学从课程大纲中去除(withdraw)。 这一决定作出并逐渐实施之后的20年,教育界的学者发现:这一做法非但没有获得教学效果的改善,反倒是带来了巨多的负面效果。于是又开始考虑将语法内容还原到课堂。
我们中国的学习者(ESL,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其实有天然的缺陷。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English as a First Language),他们是成长在母语环境中的,对这些well-educated natives 他们还觉得语法在语言能力培养中不可替代。那么我们这些ESL却开始削弱它的地位。
如果你想切身体会一下作为一线英语教师的感受,那么就来帮我批改学生的作文和翻译作业吧。相信我,当你批改之时,无论你是喝着“喜茶” 、“丧茶”还是铁观音都压抑不住你内心的波动。“哪些平时一开口就觉得自己口语’很好’的学生,怎么一落笔就体现在细节上的满篇错误?”你一定会想。
语法不宜淡化。事实证明:“从语法入手学习外语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通过对外语和母语的类比,学生会更快更清楚地了解目标语言的语法知识和句子结构* (复旦附中耿鋆)。
语法不宜淡化,并不是我要抱着传统教学思路的大腿不放手。现在市面上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新理念可谓是精彩纷呈:“直接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林格风”、“情景交际教学”、“螺旋式教学” 等等。作为老师,我们关注不应该是这些林林总总的概念,应该是打破常见的“不会说、不会写、听不懂、不敢开口、高分低能”的瓶颈。使用的教材内容也应该是注重实用性、文化性、互动性、练习形式多样性。上海市高考英语改革从多年前的传统语法多项选择题的数量减少,到转变题型为“语法新题型”语篇填空,再到近年的讲语法阅读填空2篇减为一篇,增加阅读的比重,增加高考口语考察环节。这些“指挥棒”式的改变,都在指引一线教师的教学方向与重点去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和理解能力。不容忽视的是,这些能力的培养,基础语法知识是“必要条件”。
如果我们不假思索的将“淡化语法”的理念推进,那么就会出现学生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满嘴荒唐等无文化的表现。更有家长或学生认为:“外国人说话不遵守语法规则”的大滑稽。多年前,Julia Alexander 来我校考察时说过:English is all about word order. 的看法,我很赞同。
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语法教学内容体系,并使之艺术化、技巧化、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运用、掌握、巩固,不可本末倒置地在语法题海中学习。我们应该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进行语言实践。语法不是能力,但是语言能力是决绝离不开语法基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