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笔记
墨子既以诸种制裁,使人交相爱而不交相别,故非命。上帝鬼神及国家之赏罚,乃人之行为所自招,非命定也。若以此为命定,则诸种赏罚,皆失其效力矣。
墨子注重宗教的制裁,以为有上帝在上,赏兼爱者而罚交别者
墨子注重宗教的制裁,
墨子注重宗教的制裁,以为有
墨子注重宗教的制裁,以为有上帝在上,赏兼爱者而罚交别者。
墨子虽以为兼爱之道乃惟一救世之法,而却未以为人本能相爱。
墨子之非攻,因其不利。孟子之反对战争,则因其不义。
[笔记]墨子反对战争是因为战争会造成极大的损失,破坏而反对战争,从功利角度而言,此为不利。
天下之大利,在于人之兼爱;天下之大害,在于人之互争;故吾人应非攻。
此纯就功利方面证兼爱之必要。此墨家兼爱之说所以与儒家之主张仁不同也。
[笔记]出于功利目的而爱人,兼即没有区别地爱人。
喜,怒,乐,悲,爱,恶,皆属于情感方面,墨子以为“六辟”,皆须去之。必使吾人“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吾人一举一动,皆在理智用事之状态中。此墨子排除情感之明文也。
[笔记]可见墨子主张偏理性主义,不重视人的情感体验。
儒家不执有鬼神,而又注重祭祀,盖亦为求情感之满足也。
由墨子极端功利主义之观点观之,人之许多情感,皆为无用,且亦无意义;须压抑之,勿使为吾人行为之障碍。
[笔记]重用不重情。
凡事物必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方有价值。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之“富”与“庶”。凡能使人民富庶之事物,皆为有用,否者皆为无益或有害;一切价值,皆依此估定。
“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乃墨子估定一切价值之标准。凡事物必有所用,言论必可以行,然后为有价值。
“功”“利”乃墨家哲学之根本意思。
[笔记]行事目的性强
行事目的性强,看中事情结果与影响。
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墨家则专注重“利”,专注重“功”。
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墨家则
尚俭节用,及兼爱非攻,虽为其时人原有之主张,但墨子则不但实行之,且予之以理论的根据,使成为一贯的系统。此墨子对于哲学之贡献也。
据此可知墨者之团体内,纪律极严。巨子对于犯墨者之法者,且有生杀之权矣。
墨者之第一任“巨子”当为墨子。
之尸,冀得为其后世。”(《庄子》卷十页九)墨
墨者之首领,名曰“巨子”
耕柱子于楚。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耕柱子处楚无益矣。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毋几何而遗十金于子墨子曰:“后生不敢死,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子墨子曰:“果未可知也。”(《墨子》卷十一页十八) 《鲁问篇》云: 子墨子使胜绰事项子牛,项子牛三侵鲁地,而胜绰三从。子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墨子》卷十三页十) 据此则墨子弟子之出处行动,皆须受墨子之指挥。弟子出仕后如所事之主,不能行墨家之言,则须自行辞职,如高石子之例是也。如弟子出仕之后。曲学阿世,则墨子可“请”于其所事之主“而退之”,如胜绰之例是也。弟子出仕后之收入,须分以供墨者之用,如荆耕柱子之例是也。《淮南子》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泰族训》,《淮南子》卷二十页十四)可见墨子弟子对于其师之绝对服从矣。 墨
据此则墨子弟子之出处行动,皆须受墨子之指挥。弟子出仕后如所事之主,不能行墨家之言,则须自行辞职,如高石子之例是也。如弟子出仕之后。曲学阿世,则墨子可“请”于其所事之主“而退之”,如胜绰之例是也。弟子出仕后之收入,须分以供墨者之用,如荆耕柱子之例是也。
[笔记]墨者是一个组织性极强的组织。
据此则墨子弟子之出处行动,皆须受墨子之指挥。弟子出仕后如所事之主,不能行墨家之言,则须自行辞职,如高石子之例是也。如弟子出仕之后。曲学阿世,则墨子可“请”于其所事之主“而退之”,如胜绰之例是也。
因儒家以法周相号召,故墨子自以其学说为法夏以抵制之
宋人以愚著称。诸子中言及愚人,常以宋人为代表。
据此则墨学起源于鲁,与儒学同
又可知孔子之哲学,极注重人之心理方面。故后来儒家皆注重心理学。
孟子所说王政,亦注重人民生活之经济方面,故儒家非不言利。不知儒家不言利,乃谓各事只问其当否,不必问其结果,非不言有利于民生日用之事。此乃儒家之非功利主义,与墨家之功利主义相反对。
人之性情之真的流露,只须其合礼,即是至好。至其发于行为,果得有利的结果与否,不必问也。
吾人行为之标准,至少一部分是在内的而非在外的,是活的而非死的,是可变的而非固定的。故吾人之行为,可因时因地,随吾人性情之所之,而有相当的不同。
是仁可包信等也。
是仁可包礼也。
是仁可包智也。
“殷有三仁”,(《微子》,《论语》卷九页十一)是仁可包忠也。
是仁可包忠也。
是仁可包孝也。
故“直”尚有行不通处,而仁则无行不通处。故仁为孔子“一贯”之道,中心之学说。故《论语》中亦常以仁为人之全德之代名词。
“为仁之方”在于“能近取譬”,即谓为仁之方法在于推己以及人也。“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所谓忠也。[1]“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所谓恕也。实行忠恕即实行仁。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所谓忠也。
“为仁之方”在于“能近取譬”,即谓为仁之方法在于推己以及人也。
故克伐怨欲不行,苦心洁身之士,孔子所不取。不如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洁矩取譬不难,而仁已至矣。绝己之欲则不能通天下之志,非所以为仁
[笔记]克制自己的欲望无法做到真正的仁,而从自己的欲望出发推知别人的欲望,则能做到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理心。
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人,非性情之真的流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故“近仁”也。
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
[笔记]仁,爱人之心,同情心,同理心。
上文谓不仁之人无真性情。
[笔记]不仁者不直。
不合中行,要皆真性情之流露,故亦可取。
“文质彬彬”,即中行也。
不合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论语》卷三页十六)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笔记]文质彬彬,指人的直与礼达到和谐,则为君主是也。
文质彬彬,指人的直与礼达到和谐亦称之为中行,则为君子是也。
惟孔子同时又注重“礼之本”,故又言直。言直则注重个人性情之自由,言礼则注重社会规范对于个人之制裁。
孔子理想中之“君子”,为能以真性情行礼者,
惟孔子同时又注重“礼之本”,故又言直。
[笔记]礼之本,直也。
古时所谓礼之义极广,除现在礼字所有之意义外,古时所谓礼,兼指一切风俗习惯,政治社会制度。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曰:“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论语》卷七页九) 夫至乡人皆恶之,是必不近人情之人也。然至乡人皆好之,此难免专务人人而悦之,为乡愿之徒,亦虚伪无可取矣。
[笔记]人人都讨厌的人势必不近人情而遭人厌恶,人人都喜欢的人也不免是投人所好善于钻营的虚伪之人。只有那些品行好的人喜欢而恶人讨厌的人才相对较好。
直为质,礼为形式。
直者内忖诸己者也,曲者外揣于人者也。家自无醯,则谢之可矣。今惟恐人之不乐我之谢,而必欲给其求,是不能内忖诸己,而己不免揣人意向为转移,究其极将为巧言令色,故不得为直也。
[笔记]为了符合对方心意,委屈自己,甚至折损自身利益满足对方是为不直。
孔子注重人之有真性情,恶虚伪,尚质直;故《论语》中屡言直。
[笔记]直,乃人之真性情也。
盖人必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礼,犹美女之必先有巧笑美目,然后可施脂粉也。否则礼为虚伪形式,非惟不足贵,且亦甚可贱矣。
[笔记]礼不能完全抛弃人的本性,否则礼并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变得低贱虚伪。
盖人必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礼,犹美女之必先有巧笑美目,然后可施脂粉也。否
五 【直、仁、忠、恕】
礼》,而乃有《礼记》为根据的《仪礼》。不过所谓今文家及以孔子为至圣先师者,应知其所谓
不过所谓今文家及以孔子为至圣先师者,应知其所谓孔子,已非历史的孔子,而乃是理想的孔子,儒家之理想的代表。
因为若使《周易》离开《系辞》、《文言》等,不过是卜筮之书;《春秋》离开《公羊传》等,不过是“断烂朝报”;《仪礼》离开《礼记》,不过是一礼单;此等书即不能有其在二千年间所已有之影响。
[笔记]孔子述而为作的历史意义。
可见孔子讲《易》,已注重于引申卦爻辞之意义,不只注重于筮占矣。此非只“述而不作”,实乃以述为作也。
[笔记]并非毫无创见,而是把自己的创见融入叙述当中。
可见孔子讲《易》,已注重于引申卦爻辞之意义,不只注重于筮占矣。
可见孔子讲礼乐,已注重“礼之本”及乐之原理,不只讲其形式节奏矣。
此以“齐家”为“治国”之本,可见孔子讲《书》,已注重于引申其中之道德的教训,不只记其中之言语事迹矣。
可见孔子讲《诗》,注重于其中之道德的意义,不是只练习应对
名二字,此实即将《春秋》加以理论化也。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于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于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于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述而不作”
[笔记]解释经典而不做创见。
不过按之事实,似乎不是孔子因主张正名而作《春秋》,如传说所说;似乎是孔子取《春秋》等书之义而主张正名,孟子所说其义则丘“窃取”者是也。
[笔记]春秋实则是孔子正名主义的论据
可见《春秋》早已成教人之一种课本。但此皆在孔子成年以前,所以皆与孔子无干。
据此则至少春秋时晋齐二国太史之史笔,皆能使“乱臣贼子惧”,不独《春秋》为然。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笔记]孔子认为为政者是关键。
孔子以为当时名之不正皆自上始,故“反正”亦须自上始。
[笔记]主张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
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物之要素或概念也。
[笔记]在其位谋其职,名符其实。
处此情形之下,孔子以为苟欲“拨乱世而反之正”,则莫如使天子仍为天子,诸侯仍为诸侯,大夫仍为大夫,陪臣仍为陪臣,庶人仍为庶人。
[笔记]维持阶级稳定,确保统治稳固。
【正名主义】
[笔记]即所谓名正言顺
孔子自以为所负神圣的使命,即天所命。
[笔记]自认身承天命者。
可知孔子之所谓天,乃一有意志之上帝,乃一“主宰之天”也。
孔子对于周礼,知之深而爱之切,见当时周礼之崩坏,即不禁太息痛恨。
[笔记]维护周礼,继承周公事业,实乃孔子一生的理想。
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
[笔记]荀子对孔子评价甚高
惟其“从周”,故孔子一生以能继文王、周公之业为职志,其畏于匡,
可知在文物方面,鲁本为宗周之缩影。
[笔记]鲁国在保存周文化方面最为突出,也是孔子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
然文王、周公,为创造周代文化之主要人物,似可认为事实。
即孔子为中国苏格拉底之一端,即已占甚高之地位。况孔子又为使学术普遍化之第一人,为士之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系其发扬光大者;其建树之大,盖又超过苏格拉底矣。
博习辩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则国何得焉?修孝寡欲如曾史;曾史不战攻,则国何利焉?(《八说》,《韩非子》卷十八,《四部丛刊》本,页五)
[笔记]可见韩非子是实用主义者
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 此种阶级,为后来法家所痛恶。
[笔记]创立了士一阶级,也留下了读书的功利目的,轻视劳动者。
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惟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
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
[笔记]轻视劳动,与下层人民实有距离。
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
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
有教无类
[笔记]突破教育阶级化壁垒
(三)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之影响,与苏格拉底之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之影响,相仿佛。
但在中国历史中,孔子仍占一极高地位。吾人以为: (一)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他开战国讲学游说之风;他创立,至少亦发扬光大,中国之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之阶级。 (二)孔子的行为,与希腊之“智者”相仿佛。
儒本为有知识材艺者之通称,故可有君子小人之别。
,因所谓六艺本来是当时人之共同知识。自各家专讲其自己之新学说后,而六艺乃似为儒家之专有品,其实原本是大家共有之物也。
《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
不过孔子却是以六艺教一般人之第一人。
[笔记]平民教育的开创者。
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
今谓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
[笔记]这对中国人日后并不笃信某个宗教有决定性作用。
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笔记]对食物要求未免过高,于统治者可行,于底层百姓则要求太过。
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
此以臣弑其君为可,在当时实一种革命的言论也。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各种制度,既皆受人本主义的解释,则所谓君者,亦失其圣神不可侵犯之尊严。
[笔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此以报恩之义为祭祀之根据。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笔记]果蔬等产出为稷,九土为社,是为社稷。
“肃肃济济,如或临之”,是不必有临之者也。知不必有神临之,而犹祭祀者,盖欲藉此机会,使乡党亲族,得一聚会,并训练其虔敬之心。故祭祀之用,在“民所以摄固者也”。以此观点观之,则祭祀即荀子所谓君子以为“人道”而百姓以为“鬼事”也。
[笔记]祭祀的功用,表面为行侍奉鬼神之事,实为人道“具有社会社会作用”
此言礼乐刑罚之功用,在于使民不昏乱;而其来源,则由于人之能摹仿天地。
此说人君所以用礼乐,乃欲以使“百官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卷二十四页一)
[笔记]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
中所谓之天,除指物质之天外,似皆指主宰之天。
大约上帝为至高无上之权威,亦设官任职。诸神地位权力,次于上帝,而服从之。此正中国一般平民之宗教的信仰,盖在古而已然者也。
“众占非一,而梦为大。”
此六种术数中,蓍龟杂占之见称述于《左传》者甚多。
五杂占,
四蓍龟,
三五行,《艺文志》曰:
,
二历谱,《艺文志》曰:
二历谱,《艺文志》曰:
六种者,一天文,《艺文志》曰:
六种者,一天文,《艺文志》曰:
六种者,一天文,
宇宙间事物,古人多认为多与人事互相影响。故古人有所谓术数之法,以种种法术,观察宇宙间可令人注意之现象,以预测人之祸福。
[笔记]用宇宙自然现象解释人生祸福。
盖孔子对于鬼神之存在,已持怀疑之态度,姑存而不论;墨子则太息痛恨于人之不信鬼神,以致天下大乱,故竭力于“明鬼”。
[笔记]儒墨在鬼神之事上持截然相反的态度。
篇,如《尚同》、《兼爱》、《齐物论》、《逍遥游》等。汉人于整理先秦典籍之时乃取同一学派之各篇,聚而编为一书,题曰某子,意谓此某学派之著作耳。
如《墨子》、《庄子》等书,如现在所传者,本先秦所无有。先秦所有者仅为不相连属之各篇,如《尚同》、《兼爱》、《齐物论》、《逍遥游》等。汉人于整理先秦典籍之时乃取同一学派之各篇,聚而编为一书,题曰某子,意谓此某学派之著作耳。
先秦所有者仅为不相连属之各篇,如《尚同》、《兼爱》、《齐物论》、《逍遥游》等。汉人于整理先秦典籍之时乃取同一学派之各篇,聚而编为一书,题曰某子,意谓此某学派之著作耳。
古代哲学,大部即在旧所谓诸子之学之内。故在中国哲学史中,上古时代可谓为子学时代。
故现在所有多数题为战国以前某某子之书,当视为某某子一派之书,不当视为某某子一人之书。
[笔记]习惯于将古代思想理想化,历史观与著作观有矛盾,因而习惯将自己的著作归于前人一身。因此标题为某某子之书不能视为某某子的著作,应该看成某某子为代表的派别的著作。
汉虽行重农抑商政策,然对于此等社会的经济的秩序,亦并未有根本的变动也。
汉武董仲舒统一思想之政策,即秦皇李斯之政策也。
[笔记]董仲舒和李斯的目的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思想控制,然而成败不同。
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
[笔记]董仲舒的哲学影响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笔记]董仲舒所为
故儒家哲学,亦在汉初始完备也。
可见汉文帝时之博士,中亦有各家学者也。
故在汉初,诸家之学仍盛。
秦时如一野蛮时代,以前学说,至此悉灭。其实秦始皇“第烧民间之书,不烧官府之书;第禁私相授受,可诣博士受业”
其实秦始皇“第烧民间之书,不烧官府之书;第禁私相授受,可诣博士受业”
世禄井田之制破,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此上古经济制度之一大变动也。
之与当时政治外交发生直接关系者。总之,世
降而为民者也。如是阶级制度,遂渐消灭,至汉高遂以匹夫而为天子,此政治制度及社会组
[笔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时势所造,但凡社会稳定发展到一定时期阶级就会产生固化现象。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有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笔记]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关系
不能参与政权。《左传·昭七年》谓:“天有
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二 【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在
五) 依上所述,一哲学家之哲学与其人格有关系。故
(五) 依上所述,一哲学家之哲学与其人格有关系。故凡对于一哲学家之叙说,能表现其人格者,亦可为哲学史史料。
(四) 依上所说,哲学家之哲学,须以理智的辩论出之,则凡片语只句,如《诗》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之言,不可为哲学史之原始的史料;
三) 依上所说,一哲学必有其中心观念(即哲学家之见)。
(二) 依以上所说,哲学家必有其自己之“见”,以树立其自己之系统。故必有新“见”之著述,方可为哲学史史料。如只述陈言者,不可为哲学史史料
(一) 上所说哲学之内容已确定哲学之范围,并已指明哲学中所有之问题。古人著述之有关于此诸问题者,其所讨论在上述范围之内者,方可为哲学史史料。
古人著述之可为哲学史史料者:
即就哲学史说,伪书虽不能代表其所假冒之时代之思想,而乃是其产生之时代之思想,正其产生之时代之哲学史之史料也。
[笔记]真书伪书在在哲学价值上而言都具有自身的价值,不以所谓真伪判定其哲学价值。
由潜能到现实便是进步。
[笔记]肯定中国哲学的实质性发展,认为后人因在研究古人之学时注意力集中于前人的成就,因而认为精髓皆在前代。
肯定中国哲学的实质性发展,认为后人因在研究古人之学时注意力集中于前人的成就,因而认为精髓皆在前代。事实上当时当代的哲学进步也是不容忽视的。
发挥引申即是进步。
社会组织,由简趋繁;学术由不明晰至于明晰。
用此方式,哲学史家文学史家选录各哲学家各文学家之原来著作;于选录之际,选录者之主观的见解,自然亦须搀入,然读者得直接与原来史料相接触,对于其研究之哲学史或文学史,易得较明确的知识。
中国人所写此类之书几皆为选录式的;
写的哲学史约有两种体裁:一为叙述式的;一为选录式的。西洋人所写之哲学史,多为叙述式的。用此方式,哲学史家可尽量叙述其所见之哲学史。但其弊则读者若仅读此书,即不能与原来史料相接触,易为哲学史家之见解所蔽;
写的哲学史约有两种体裁:一为叙述式的;一为选录式的。
所谓“人死无对证”。此其困难三也。
[笔记]时间空间局限,取证困难。
历史家分析史料之后,必继之以综合工作,取此片段的史料,运以想像之力,使连为一串。然既运用想像,即搀入主观分子,其所叙述,即难尽合于客观的历史。此其困难二也。
[笔记]治史者无法摆脱自身的主观局限。
吾人研究古史,固不全靠书籍,然即金石文字,亦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研究历史,惟凭古人之糟粕,而此糟粕亦非吾人所能完全了解。此其困难一也。
[笔记]极言语言文字的局限。
写的历史永不能与实际的历史相合。
各哲学之系统,皆有其特别精神,特殊面目;一时代一民族亦各有其哲学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时代精神;一时代之哲学即其时代精神之结晶也。研究一哲学家之哲学,固须“知其人,论其世”;然研究一时代或一民族之历史,亦须知其哲学。
一时代之情势及其各方面之思想状况,能有影响于一哲学家之哲学。然一哲学家之哲学,亦能有影响于其时代及其各方面之思想。
一时代之情势及其各方面之思想状况,能有影响于一哲学家之哲学。然一哲学家之哲学,亦能有影响于其时代及其各方面之思想。换言之,即历史能影响哲学;哲学亦能影响历史。
一时代之情势及其各方面之思想状况,能有影响于一哲学家之哲学。
一时代之情势及其各方面之思想状况,能有影响于一哲学家之哲学。然一哲学家之哲学
历史之又
[笔记]即真正的历史和人们了解到的历史。
历史之又有一义,乃是指事情之纪述;
[笔记]即真正的历史和人们了解到的历史。
历史之又有一义,乃是指事情之纪述;
[笔记]即真正的历史和人们了解到的历史。
历史有二义:一是指事情之自
历史有二义:一是指事情之自身;
有时哲学中一问题之发生,或正以其研究者之人格,为先决条件。有些思想,只能在某种心理状况中发生。其次则研究者所引以为解决问题之根据,于其解决问题,亦有关系。
[笔记]强调哲学的主观性和特殊性。
威廉·詹姆士谓:依哲学家之性情气质,可将其分为二类:一为软心的哲学家;其心既软,不忍将宇宙间有价值的事物归纳于无价值者,故其哲学是惟心论的,宗教的,自由意志论的,一元论的。一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心既硬,不惜下一狠手,将宇宙间有价值的事物概归纳于无价值者,故其哲学是惟物论的,非宗教的,定命论的,多元论的。
中国哲学家之哲学之形式上的系统,虽不如西洋哲学家;但实质上的系统,则同有也
威廉·詹姆士谓:若宇宙之一方面,引起一哲学家之特别注意,彼即执此一端,以概其全。
[笔记]哲学家多有自己主张而无法真正做到面面俱到。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智,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解蔽篇》,《荀子》卷十五页五)威廉·詹姆士谓:若宇宙之一方面,引起一哲学家之特别注意,彼即执此一端,以概其全。
[笔记]哲学家多有自己主张而无法真正做到面面俱到。
哲学。荀子以为哲学家皆有所见;故曰:“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同伸)。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故上列哲学中之各部分,西洋哲学于每部皆有极发达之学说;而中国哲学,则未能每部皆然也
[笔记]中国哲学发展有其专注部分,西方哲学则在宇宙、人生、知识(方法论)都有所论述。这是中西方哲学在哲学内容构成上的差别。
故知识论之第二部,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
西洋近代史中,一最重要的事,即是“我”之自觉。
[笔记]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是什么”而不重“有什么”,故不重知识。中国仅有科学萌芽,而无正式的科学,其理由一部分亦在于此。
[笔记]重品行而不够重视知识,注重经验而不够重视其中的内在原由,导致中国科学发展长时间停留在萌芽阶段。
中国仅有科学萌芽,而无正式的科学,其理由一部分亦在于此。
[笔记]重品行而不够重视知识,注重经验而不够重视其中的内在原由,导致中国科学发展长时间停留在萌芽阶段。
总之,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如人是圣人,即毫无知识亦是圣人;如人是恶人,即有无限之知识,亦是恶人。
[笔记]即中国人更重视个人品德,知识才能排在品德之后。
其最高理想,即实有圣人之德,实举帝王之业,成所谓圣王,即柏拉图所谓哲学王者。
[笔记]注重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在思想上成为圣人就等同于帝王霸业,成为哲学上的王。
不但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也,即直接能为人增进幸福之知识,中国哲学家亦只愿实行之以增进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讨论之,所谓“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笔记]重视实践,而不抛开实践单独讨论哲学。
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此点亦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所谓“乃折枝之类,非携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笔记]中国哲学缺乏说明论证非中国哲学家不能,是其不为也。
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所谓中国哲学者,即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也。所谓中国哲学家者,即中国某种学者,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家名之者也。
[笔记]哲学与哲学家的定义。
《论语》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公冶长》
[笔记]中国古代哲学有提到宇宙论和人生论,但是没有提到知识论也就是方法论的内容,提到的“为学之方”说的却不是知识论而是修身养性的方法。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荀子所谓“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非十二子篇》,《荀子》卷三,《四部丛刊》本,页十二)是也
普通人只知持其所持之见解,而不能以理论说明何以须持之。专门哲学家则不然,彼不但持一见解,而对于所以持此见解之理由,必有说明。彼
[笔记]普通人与哲学家在看待问题的立场角度差别。
普通人只知持其所持之见解,而不能以理论说明何以须持之。专门哲学家则不然,彼不但持一见解,而对于所以持此见解之理由,必有说明。
[笔记]普通人与哲学家在看待问题的立场角度差别。
自逻辑之观点言之,一哲学包有二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以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此断案之前提。
换言之,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换言之,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其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说出之道理,方是所谓佛家哲学也。
无论科学、哲学,皆系写出或说出之道理,皆必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表出之。凡著书立说之人,无不如此。
一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其宇宙论。
人生论亦有两部: 一、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此即心理学所考究; 一、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此即伦理学(狭义的)、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
[笔记]即人在生理和伦理两部分的定义。
一、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此是所谓“宇宙论”(Cosmology)(狭义的)。
宇宙论可有两部: 一、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此是所谓“本体论”(Ontology),
以现在之术语说之,哲学包涵三大部: 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A Theory of World), 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A Theory of Life), 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
墨子注重宗教的制裁,以为有上帝在上,赏兼爱者而罚交别者
墨子注重宗教的制裁,
墨子注重宗教的制裁,以为有
墨子注重宗教的制裁,以为有上帝在上,赏兼爱者而罚交别者。
墨子虽以为兼爱之道乃惟一救世之法,而却未以为人本能相爱。
墨子之非攻,因其不利。孟子之反对战争,则因其不义。
[笔记]墨子反对战争是因为战争会造成极大的损失,破坏而反对战争,从功利角度而言,此为不利。
天下之大利,在于人之兼爱;天下之大害,在于人之互争;故吾人应非攻。
此纯就功利方面证兼爱之必要。此墨家兼爱之说所以与儒家之主张仁不同也。
[笔记]出于功利目的而爱人,兼即没有区别地爱人。
喜,怒,乐,悲,爱,恶,皆属于情感方面,墨子以为“六辟”,皆须去之。必使吾人“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吾人一举一动,皆在理智用事之状态中。此墨子排除情感之明文也。
[笔记]可见墨子主张偏理性主义,不重视人的情感体验。
儒家不执有鬼神,而又注重祭祀,盖亦为求情感之满足也。
由墨子极端功利主义之观点观之,人之许多情感,皆为无用,且亦无意义;须压抑之,勿使为吾人行为之障碍。
[笔记]重用不重情。
凡事物必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方有价值。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之“富”与“庶”。凡能使人民富庶之事物,皆为有用,否者皆为无益或有害;一切价值,皆依此估定。
“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乃墨子估定一切价值之标准。凡事物必有所用,言论必可以行,然后为有价值。
“功”“利”乃墨家哲学之根本意思。
[笔记]行事目的性强
行事目的性强,看中事情结果与影响。
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墨家则专注重“利”,专注重“功”。
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墨家则
尚俭节用,及兼爱非攻,虽为其时人原有之主张,但墨子则不但实行之,且予之以理论的根据,使成为一贯的系统。此墨子对于哲学之贡献也。
据此可知墨者之团体内,纪律极严。巨子对于犯墨者之法者,且有生杀之权矣。
墨者之第一任“巨子”当为墨子。
之尸,冀得为其后世。”(《庄子》卷十页九)墨
墨者之首领,名曰“巨子”
耕柱子于楚。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耕柱子处楚无益矣。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毋几何而遗十金于子墨子曰:“后生不敢死,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子墨子曰:“果未可知也。”(《墨子》卷十一页十八) 《鲁问篇》云: 子墨子使胜绰事项子牛,项子牛三侵鲁地,而胜绰三从。子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墨子》卷十三页十) 据此则墨子弟子之出处行动,皆须受墨子之指挥。弟子出仕后如所事之主,不能行墨家之言,则须自行辞职,如高石子之例是也。如弟子出仕之后。曲学阿世,则墨子可“请”于其所事之主“而退之”,如胜绰之例是也。弟子出仕后之收入,须分以供墨者之用,如荆耕柱子之例是也。《淮南子》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泰族训》,《淮南子》卷二十页十四)可见墨子弟子对于其师之绝对服从矣。 墨
据此则墨子弟子之出处行动,皆须受墨子之指挥。弟子出仕后如所事之主,不能行墨家之言,则须自行辞职,如高石子之例是也。如弟子出仕之后。曲学阿世,则墨子可“请”于其所事之主“而退之”,如胜绰之例是也。弟子出仕后之收入,须分以供墨者之用,如荆耕柱子之例是也。
[笔记]墨者是一个组织性极强的组织。
据此则墨子弟子之出处行动,皆须受墨子之指挥。弟子出仕后如所事之主,不能行墨家之言,则须自行辞职,如高石子之例是也。如弟子出仕之后。曲学阿世,则墨子可“请”于其所事之主“而退之”,如胜绰之例是也。
因儒家以法周相号召,故墨子自以其学说为法夏以抵制之
宋人以愚著称。诸子中言及愚人,常以宋人为代表。
据此则墨学起源于鲁,与儒学同
又可知孔子之哲学,极注重人之心理方面。故后来儒家皆注重心理学。
孟子所说王政,亦注重人民生活之经济方面,故儒家非不言利。不知儒家不言利,乃谓各事只问其当否,不必问其结果,非不言有利于民生日用之事。此乃儒家之非功利主义,与墨家之功利主义相反对。
人之性情之真的流露,只须其合礼,即是至好。至其发于行为,果得有利的结果与否,不必问也。
吾人行为之标准,至少一部分是在内的而非在外的,是活的而非死的,是可变的而非固定的。故吾人之行为,可因时因地,随吾人性情之所之,而有相当的不同。
是仁可包信等也。
是仁可包礼也。
是仁可包智也。
“殷有三仁”,(《微子》,《论语》卷九页十一)是仁可包忠也。
是仁可包忠也。
是仁可包孝也。
故“直”尚有行不通处,而仁则无行不通处。故仁为孔子“一贯”之道,中心之学说。故《论语》中亦常以仁为人之全德之代名词。
“为仁之方”在于“能近取譬”,即谓为仁之方法在于推己以及人也。“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所谓忠也。[1]“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所谓恕也。实行忠恕即实行仁。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所谓忠也。
“为仁之方”在于“能近取譬”,即谓为仁之方法在于推己以及人也。
故克伐怨欲不行,苦心洁身之士,孔子所不取。不如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洁矩取譬不难,而仁已至矣。绝己之欲则不能通天下之志,非所以为仁
[笔记]克制自己的欲望无法做到真正的仁,而从自己的欲望出发推知别人的欲望,则能做到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理心。
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人,非性情之真的流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故“近仁”也。
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
[笔记]仁,爱人之心,同情心,同理心。
上文谓不仁之人无真性情。
[笔记]不仁者不直。
不合中行,要皆真性情之流露,故亦可取。
“文质彬彬”,即中行也。
不合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论语》卷三页十六)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笔记]文质彬彬,指人的直与礼达到和谐,则为君主是也。
文质彬彬,指人的直与礼达到和谐亦称之为中行,则为君子是也。
惟孔子同时又注重“礼之本”,故又言直。言直则注重个人性情之自由,言礼则注重社会规范对于个人之制裁。
孔子理想中之“君子”,为能以真性情行礼者,
惟孔子同时又注重“礼之本”,故又言直。
[笔记]礼之本,直也。
古时所谓礼之义极广,除现在礼字所有之意义外,古时所谓礼,兼指一切风俗习惯,政治社会制度。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曰:“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论语》卷七页九) 夫至乡人皆恶之,是必不近人情之人也。然至乡人皆好之,此难免专务人人而悦之,为乡愿之徒,亦虚伪无可取矣。
[笔记]人人都讨厌的人势必不近人情而遭人厌恶,人人都喜欢的人也不免是投人所好善于钻营的虚伪之人。只有那些品行好的人喜欢而恶人讨厌的人才相对较好。
直为质,礼为形式。
直者内忖诸己者也,曲者外揣于人者也。家自无醯,则谢之可矣。今惟恐人之不乐我之谢,而必欲给其求,是不能内忖诸己,而己不免揣人意向为转移,究其极将为巧言令色,故不得为直也。
[笔记]为了符合对方心意,委屈自己,甚至折损自身利益满足对方是为不直。
孔子注重人之有真性情,恶虚伪,尚质直;故《论语》中屡言直。
[笔记]直,乃人之真性情也。
盖人必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礼,犹美女之必先有巧笑美目,然后可施脂粉也。否则礼为虚伪形式,非惟不足贵,且亦甚可贱矣。
[笔记]礼不能完全抛弃人的本性,否则礼并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变得低贱虚伪。
盖人必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礼,犹美女之必先有巧笑美目,然后可施脂粉也。否
五 【直、仁、忠、恕】
礼》,而乃有《礼记》为根据的《仪礼》。不过所谓今文家及以孔子为至圣先师者,应知其所谓
不过所谓今文家及以孔子为至圣先师者,应知其所谓孔子,已非历史的孔子,而乃是理想的孔子,儒家之理想的代表。
因为若使《周易》离开《系辞》、《文言》等,不过是卜筮之书;《春秋》离开《公羊传》等,不过是“断烂朝报”;《仪礼》离开《礼记》,不过是一礼单;此等书即不能有其在二千年间所已有之影响。
[笔记]孔子述而为作的历史意义。
可见孔子讲《易》,已注重于引申卦爻辞之意义,不只注重于筮占矣。此非只“述而不作”,实乃以述为作也。
[笔记]并非毫无创见,而是把自己的创见融入叙述当中。
可见孔子讲《易》,已注重于引申卦爻辞之意义,不只注重于筮占矣。
可见孔子讲礼乐,已注重“礼之本”及乐之原理,不只讲其形式节奏矣。
此以“齐家”为“治国”之本,可见孔子讲《书》,已注重于引申其中之道德的教训,不只记其中之言语事迹矣。
可见孔子讲《诗》,注重于其中之道德的意义,不是只练习应对
名二字,此实即将《春秋》加以理论化也。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于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于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于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述而不作”
[笔记]解释经典而不做创见。
不过按之事实,似乎不是孔子因主张正名而作《春秋》,如传说所说;似乎是孔子取《春秋》等书之义而主张正名,孟子所说其义则丘“窃取”者是也。
[笔记]春秋实则是孔子正名主义的论据
可见《春秋》早已成教人之一种课本。但此皆在孔子成年以前,所以皆与孔子无干。
据此则至少春秋时晋齐二国太史之史笔,皆能使“乱臣贼子惧”,不独《春秋》为然。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笔记]孔子认为为政者是关键。
孔子以为当时名之不正皆自上始,故“反正”亦须自上始。
[笔记]主张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
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物之要素或概念也。
[笔记]在其位谋其职,名符其实。
处此情形之下,孔子以为苟欲“拨乱世而反之正”,则莫如使天子仍为天子,诸侯仍为诸侯,大夫仍为大夫,陪臣仍为陪臣,庶人仍为庶人。
[笔记]维持阶级稳定,确保统治稳固。
【正名主义】
[笔记]即所谓名正言顺
孔子自以为所负神圣的使命,即天所命。
[笔记]自认身承天命者。
可知孔子之所谓天,乃一有意志之上帝,乃一“主宰之天”也。
孔子对于周礼,知之深而爱之切,见当时周礼之崩坏,即不禁太息痛恨。
[笔记]维护周礼,继承周公事业,实乃孔子一生的理想。
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
[笔记]荀子对孔子评价甚高
惟其“从周”,故孔子一生以能继文王、周公之业为职志,其畏于匡,
可知在文物方面,鲁本为宗周之缩影。
[笔记]鲁国在保存周文化方面最为突出,也是孔子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
然文王、周公,为创造周代文化之主要人物,似可认为事实。
即孔子为中国苏格拉底之一端,即已占甚高之地位。况孔子又为使学术普遍化之第一人,为士之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系其发扬光大者;其建树之大,盖又超过苏格拉底矣。
博习辩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则国何得焉?修孝寡欲如曾史;曾史不战攻,则国何利焉?(《八说》,《韩非子》卷十八,《四部丛刊》本,页五)
[笔记]可见韩非子是实用主义者
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 此种阶级,为后来法家所痛恶。
[笔记]创立了士一阶级,也留下了读书的功利目的,轻视劳动者。
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惟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
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
[笔记]轻视劳动,与下层人民实有距离。
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
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
有教无类
[笔记]突破教育阶级化壁垒
(三)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之影响,与苏格拉底之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之影响,相仿佛。
但在中国历史中,孔子仍占一极高地位。吾人以为: (一)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他开战国讲学游说之风;他创立,至少亦发扬光大,中国之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之阶级。 (二)孔子的行为,与希腊之“智者”相仿佛。
儒本为有知识材艺者之通称,故可有君子小人之别。
,因所谓六艺本来是当时人之共同知识。自各家专讲其自己之新学说后,而六艺乃似为儒家之专有品,其实原本是大家共有之物也。
《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
不过孔子却是以六艺教一般人之第一人。
[笔记]平民教育的开创者。
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
今谓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
[笔记]这对中国人日后并不笃信某个宗教有决定性作用。
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笔记]对食物要求未免过高,于统治者可行,于底层百姓则要求太过。
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
此以臣弑其君为可,在当时实一种革命的言论也。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各种制度,既皆受人本主义的解释,则所谓君者,亦失其圣神不可侵犯之尊严。
[笔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此以报恩之义为祭祀之根据。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笔记]果蔬等产出为稷,九土为社,是为社稷。
“肃肃济济,如或临之”,是不必有临之者也。知不必有神临之,而犹祭祀者,盖欲藉此机会,使乡党亲族,得一聚会,并训练其虔敬之心。故祭祀之用,在“民所以摄固者也”。以此观点观之,则祭祀即荀子所谓君子以为“人道”而百姓以为“鬼事”也。
[笔记]祭祀的功用,表面为行侍奉鬼神之事,实为人道“具有社会社会作用”
此言礼乐刑罚之功用,在于使民不昏乱;而其来源,则由于人之能摹仿天地。
此说人君所以用礼乐,乃欲以使“百官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卷二十四页一)
[笔记]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
中所谓之天,除指物质之天外,似皆指主宰之天。
大约上帝为至高无上之权威,亦设官任职。诸神地位权力,次于上帝,而服从之。此正中国一般平民之宗教的信仰,盖在古而已然者也。
“众占非一,而梦为大。”
此六种术数中,蓍龟杂占之见称述于《左传》者甚多。
五杂占,
四蓍龟,
三五行,《艺文志》曰:
,
二历谱,《艺文志》曰:
二历谱,《艺文志》曰:
六种者,一天文,《艺文志》曰:
六种者,一天文,《艺文志》曰:
六种者,一天文,
宇宙间事物,古人多认为多与人事互相影响。故古人有所谓术数之法,以种种法术,观察宇宙间可令人注意之现象,以预测人之祸福。
[笔记]用宇宙自然现象解释人生祸福。
盖孔子对于鬼神之存在,已持怀疑之态度,姑存而不论;墨子则太息痛恨于人之不信鬼神,以致天下大乱,故竭力于“明鬼”。
[笔记]儒墨在鬼神之事上持截然相反的态度。
篇,如《尚同》、《兼爱》、《齐物论》、《逍遥游》等。汉人于整理先秦典籍之时乃取同一学派之各篇,聚而编为一书,题曰某子,意谓此某学派之著作耳。
如《墨子》、《庄子》等书,如现在所传者,本先秦所无有。先秦所有者仅为不相连属之各篇,如《尚同》、《兼爱》、《齐物论》、《逍遥游》等。汉人于整理先秦典籍之时乃取同一学派之各篇,聚而编为一书,题曰某子,意谓此某学派之著作耳。
先秦所有者仅为不相连属之各篇,如《尚同》、《兼爱》、《齐物论》、《逍遥游》等。汉人于整理先秦典籍之时乃取同一学派之各篇,聚而编为一书,题曰某子,意谓此某学派之著作耳。
古代哲学,大部即在旧所谓诸子之学之内。故在中国哲学史中,上古时代可谓为子学时代。
故现在所有多数题为战国以前某某子之书,当视为某某子一派之书,不当视为某某子一人之书。
[笔记]习惯于将古代思想理想化,历史观与著作观有矛盾,因而习惯将自己的著作归于前人一身。因此标题为某某子之书不能视为某某子的著作,应该看成某某子为代表的派别的著作。
汉虽行重农抑商政策,然对于此等社会的经济的秩序,亦并未有根本的变动也。
汉武董仲舒统一思想之政策,即秦皇李斯之政策也。
[笔记]董仲舒和李斯的目的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思想控制,然而成败不同。
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
[笔记]董仲舒的哲学影响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笔记]董仲舒所为
故儒家哲学,亦在汉初始完备也。
可见汉文帝时之博士,中亦有各家学者也。
故在汉初,诸家之学仍盛。
秦时如一野蛮时代,以前学说,至此悉灭。其实秦始皇“第烧民间之书,不烧官府之书;第禁私相授受,可诣博士受业”
其实秦始皇“第烧民间之书,不烧官府之书;第禁私相授受,可诣博士受业”
世禄井田之制破,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此上古经济制度之一大变动也。
之与当时政治外交发生直接关系者。总之,世
降而为民者也。如是阶级制度,遂渐消灭,至汉高遂以匹夫而为天子,此政治制度及社会组
[笔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时势所造,但凡社会稳定发展到一定时期阶级就会产生固化现象。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有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笔记]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关系
不能参与政权。《左传·昭七年》谓:“天有
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二 【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在
五) 依上所述,一哲学家之哲学与其人格有关系。故
(五) 依上所述,一哲学家之哲学与其人格有关系。故凡对于一哲学家之叙说,能表现其人格者,亦可为哲学史史料。
(四) 依上所说,哲学家之哲学,须以理智的辩论出之,则凡片语只句,如《诗》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之言,不可为哲学史之原始的史料;
三) 依上所说,一哲学必有其中心观念(即哲学家之见)。
(二) 依以上所说,哲学家必有其自己之“见”,以树立其自己之系统。故必有新“见”之著述,方可为哲学史史料。如只述陈言者,不可为哲学史史料
(一) 上所说哲学之内容已确定哲学之范围,并已指明哲学中所有之问题。古人著述之有关于此诸问题者,其所讨论在上述范围之内者,方可为哲学史史料。
古人著述之可为哲学史史料者:
即就哲学史说,伪书虽不能代表其所假冒之时代之思想,而乃是其产生之时代之思想,正其产生之时代之哲学史之史料也。
[笔记]真书伪书在在哲学价值上而言都具有自身的价值,不以所谓真伪判定其哲学价值。
由潜能到现实便是进步。
[笔记]肯定中国哲学的实质性发展,认为后人因在研究古人之学时注意力集中于前人的成就,因而认为精髓皆在前代。
肯定中国哲学的实质性发展,认为后人因在研究古人之学时注意力集中于前人的成就,因而认为精髓皆在前代。事实上当时当代的哲学进步也是不容忽视的。
发挥引申即是进步。
社会组织,由简趋繁;学术由不明晰至于明晰。
用此方式,哲学史家文学史家选录各哲学家各文学家之原来著作;于选录之际,选录者之主观的见解,自然亦须搀入,然读者得直接与原来史料相接触,对于其研究之哲学史或文学史,易得较明确的知识。
中国人所写此类之书几皆为选录式的;
写的哲学史约有两种体裁:一为叙述式的;一为选录式的。西洋人所写之哲学史,多为叙述式的。用此方式,哲学史家可尽量叙述其所见之哲学史。但其弊则读者若仅读此书,即不能与原来史料相接触,易为哲学史家之见解所蔽;
写的哲学史约有两种体裁:一为叙述式的;一为选录式的。
所谓“人死无对证”。此其困难三也。
[笔记]时间空间局限,取证困难。
历史家分析史料之后,必继之以综合工作,取此片段的史料,运以想像之力,使连为一串。然既运用想像,即搀入主观分子,其所叙述,即难尽合于客观的历史。此其困难二也。
[笔记]治史者无法摆脱自身的主观局限。
吾人研究古史,固不全靠书籍,然即金石文字,亦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研究历史,惟凭古人之糟粕,而此糟粕亦非吾人所能完全了解。此其困难一也。
[笔记]极言语言文字的局限。
写的历史永不能与实际的历史相合。
各哲学之系统,皆有其特别精神,特殊面目;一时代一民族亦各有其哲学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时代精神;一时代之哲学即其时代精神之结晶也。研究一哲学家之哲学,固须“知其人,论其世”;然研究一时代或一民族之历史,亦须知其哲学。
一时代之情势及其各方面之思想状况,能有影响于一哲学家之哲学。然一哲学家之哲学,亦能有影响于其时代及其各方面之思想。
一时代之情势及其各方面之思想状况,能有影响于一哲学家之哲学。然一哲学家之哲学,亦能有影响于其时代及其各方面之思想。换言之,即历史能影响哲学;哲学亦能影响历史。
一时代之情势及其各方面之思想状况,能有影响于一哲学家之哲学。
一时代之情势及其各方面之思想状况,能有影响于一哲学家之哲学。然一哲学家之哲学
历史之又
[笔记]即真正的历史和人们了解到的历史。
历史之又有一义,乃是指事情之纪述;
[笔记]即真正的历史和人们了解到的历史。
历史之又有一义,乃是指事情之纪述;
[笔记]即真正的历史和人们了解到的历史。
历史有二义:一是指事情之自
历史有二义:一是指事情之自身;
有时哲学中一问题之发生,或正以其研究者之人格,为先决条件。有些思想,只能在某种心理状况中发生。其次则研究者所引以为解决问题之根据,于其解决问题,亦有关系。
[笔记]强调哲学的主观性和特殊性。
威廉·詹姆士谓:依哲学家之性情气质,可将其分为二类:一为软心的哲学家;其心既软,不忍将宇宙间有价值的事物归纳于无价值者,故其哲学是惟心论的,宗教的,自由意志论的,一元论的。一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心既硬,不惜下一狠手,将宇宙间有价值的事物概归纳于无价值者,故其哲学是惟物论的,非宗教的,定命论的,多元论的。
中国哲学家之哲学之形式上的系统,虽不如西洋哲学家;但实质上的系统,则同有也
威廉·詹姆士谓:若宇宙之一方面,引起一哲学家之特别注意,彼即执此一端,以概其全。
[笔记]哲学家多有自己主张而无法真正做到面面俱到。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智,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解蔽篇》,《荀子》卷十五页五)威廉·詹姆士谓:若宇宙之一方面,引起一哲学家之特别注意,彼即执此一端,以概其全。
[笔记]哲学家多有自己主张而无法真正做到面面俱到。
哲学。荀子以为哲学家皆有所见;故曰:“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同伸)。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故上列哲学中之各部分,西洋哲学于每部皆有极发达之学说;而中国哲学,则未能每部皆然也
[笔记]中国哲学发展有其专注部分,西方哲学则在宇宙、人生、知识(方法论)都有所论述。这是中西方哲学在哲学内容构成上的差别。
故知识论之第二部,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
西洋近代史中,一最重要的事,即是“我”之自觉。
[笔记]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是什么”而不重“有什么”,故不重知识。中国仅有科学萌芽,而无正式的科学,其理由一部分亦在于此。
[笔记]重品行而不够重视知识,注重经验而不够重视其中的内在原由,导致中国科学发展长时间停留在萌芽阶段。
中国仅有科学萌芽,而无正式的科学,其理由一部分亦在于此。
[笔记]重品行而不够重视知识,注重经验而不够重视其中的内在原由,导致中国科学发展长时间停留在萌芽阶段。
总之,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如人是圣人,即毫无知识亦是圣人;如人是恶人,即有无限之知识,亦是恶人。
[笔记]即中国人更重视个人品德,知识才能排在品德之后。
其最高理想,即实有圣人之德,实举帝王之业,成所谓圣王,即柏拉图所谓哲学王者。
[笔记]注重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在思想上成为圣人就等同于帝王霸业,成为哲学上的王。
不但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也,即直接能为人增进幸福之知识,中国哲学家亦只愿实行之以增进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讨论之,所谓“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笔记]重视实践,而不抛开实践单独讨论哲学。
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此点亦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所谓“乃折枝之类,非携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笔记]中国哲学缺乏说明论证非中国哲学家不能,是其不为也。
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所谓中国哲学者,即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也。所谓中国哲学家者,即中国某种学者,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家名之者也。
[笔记]哲学与哲学家的定义。
《论语》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公冶长》
[笔记]中国古代哲学有提到宇宙论和人生论,但是没有提到知识论也就是方法论的内容,提到的“为学之方”说的却不是知识论而是修身养性的方法。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荀子所谓“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非十二子篇》,《荀子》卷三,《四部丛刊》本,页十二)是也
普通人只知持其所持之见解,而不能以理论说明何以须持之。专门哲学家则不然,彼不但持一见解,而对于所以持此见解之理由,必有说明。彼
[笔记]普通人与哲学家在看待问题的立场角度差别。
普通人只知持其所持之见解,而不能以理论说明何以须持之。专门哲学家则不然,彼不但持一见解,而对于所以持此见解之理由,必有说明。
[笔记]普通人与哲学家在看待问题的立场角度差别。
自逻辑之观点言之,一哲学包有二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以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此断案之前提。
换言之,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换言之,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其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说出之道理,方是所谓佛家哲学也。
无论科学、哲学,皆系写出或说出之道理,皆必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表出之。凡著书立说之人,无不如此。
一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其宇宙论。
人生论亦有两部: 一、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此即心理学所考究; 一、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此即伦理学(狭义的)、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
[笔记]即人在生理和伦理两部分的定义。
一、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此是所谓“宇宙论”(Cosmology)(狭义的)。
宇宙论可有两部: 一、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此是所谓“本体论”(Ontology),
以现在之术语说之,哲学包涵三大部: 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A Theory of World), 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A Theory of Life), 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