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诸神与人》新书分享 | “为什么还要说起那些橡树与石头?”
“为什么还要说起那些橡树和石头?”
古诗人赫西俄德在两千八百年前提出的疑问,迄今仍是我们面对希腊神话时不能绕过的最严肃的问题。5月14日,《神谱》译者吴雅凌与文学评论者黄德海做客海上博雅讲坛,借着《神谱》第35行诗的启发,从当代希腊学大师韦尔南重拾口传传统的尝试《宇宙、诸神与人》出发,探讨亲近古神话的趣味,思考中西古今的历代作者们探究“太初事物”的起点问题。
讲述希腊神话的读本层出不穷,这一本有何不同之处?面对常读常新的神话,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去接近?神话代代相传、永葆繁茂的缘由究竟是什么?
重拾口传传统,另辟阅读空间
吴雅凌指出,作为法国古希腊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让-皮埃尔·韦尔南的神话解读一直是相关领域不可绕过的参考文献。他的学术著作中不少已有中文译本。有意思的是,在《宇宙、诸神与人》里,他尝试抛开学术痕迹,闭口不谈诸如赫西俄德、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以及阿波罗多洛斯等古代作者作品,而是尝试以自己的方式整理和重述这些古代作者的作品中的神话故事。他在前言里也提到了“说书人”的口传传统。“神话”一词最早只是“说话”的意思,并无真假区分,只是随着“历史”的出现转而指称未经证实的事。
黄德海回忆了收听评书《三侠五义》和阅读《三侠五义》的感受差异,对说书人“无中生有”的口述创作印象深刻。黄德海认为,很多神话故事,或许就是这样经过世人反复口传诵读,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此前的希腊神话洗净了原始宗教中野蛮与粗鲁的恐怖成分,赋予其文明的可接受的状态,而韦尔南则试图将神话故事重新置于血与火的过程,再度呈现出神话原始恐怖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韦尔南的这本书是一次略显冒险的尝试,打开了或一阅读空间,也携带着某些危险的因素。
亲近神话,反观生活
在“亲近神话”这个问题上,吴雅凌认为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尝试去做,那就是通过阅读原典去参考历史上的高明之士的意见。古希腊神话散见于诗歌(早期神话诗、悲剧)、哲学(如柏拉图对话)、“历史”记载(如希罗多德、普鲁塔克)等不同类型的古传经典中。稍后的拉丁时期还有诸如维吉尔、奥维德等作者的记叙。事实上,神话叙事或者说神话追问在整个西方文明史的不同时期不曾中断过,直到今日依然是人们不断思考探究的话题。
以英雄阿喀琉斯的选择为例,在两部荷马史诗中有不同的表现。神谕里称阿喀琉斯有两种人生的选择,要么安逸度日而碌碌无名,要么战死沙场而声名传世。《伊利亚特》讲到他参加特洛亚战争,最终选择短暂的生命和不朽的荣耀,《奥德赛》讲到奥德修斯在冥府中遇见阿喀琉斯的亡魂在伤心哭泣,对从前的选择显出无比悔恨。这样两种思考尺度的张力同时出现在荷马史诗中,显得意味深长,引人深思。韦尔南书中第四第五章也分别都谈到了这个话题。
黄德海认为,希腊神话蕴含诸多人最想知道的问题,因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讲述。正如屋子住得久了需要打扫才能恢复窗明几净,神话也需要被不断回顾和讲述;唯有如此,黯淡了的经典才能重新变得闪亮。
神话,神乎其神的人话
在黄德海看来,虽然《宇宙、诸神与人》前两章描绘了宇宙起源、诸神争战,但之后绝大部分的篇幅都围绕人间英雄的故事展开。在这一点上,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相似,更多的是神乎其神的人的话。不同之处在于,像这本书大篇幅写到的奥德修斯,诡计多端、状况不断,而中国神话里的神—人或人—神,很少有强调其计谋状况的,有好像也没能成为如奥德修斯这样的正向典型。
吴雅凌指出,提到奥德修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他说谎,这与他诡计多端直接相关。《奥德赛》里就不断地讲到奥德修斯在回乡路上以及回到故乡伊塔卡之后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似真非真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这些故事可以理解为奥德修斯的自我省思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故事反应了他在自我认知的路上所发生的变化。
现场问答
观众一:有关古希腊神话的著作、绘本已经非常多了,刚刚两位老师提到《宇宙、诸神与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大师写的小书。请问这种深入浅出究竟是怎样一种深入浅出?
黄德海:所有的好东西原则上都该是深入而浅出,或者说,这有深入才有可能浅出,故作艰深是书写上的一个坏品质。韦尔南这本书贯彻了他一直以来的神话研究思路,可以把它当作韦尔南写的小说来读,只不过这里的形象用的是古希腊诸神与人。
吴雅凌:阅读这本书的每个章节,我们能一一对应到《神谱》、《劳作与时日》、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酒神的伴侣》这样一些古传经典,与此同时还能观察作为学问家的韦尔南如何以及为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取舍和整理。从文字表述上看,他去除了引经据典的学术做法。这是一种有趣的尝试。
观众二:都说希腊神话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但也有人指出希腊神话曾经中断过,甚至希腊文化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希腊神话到底还可不可以看,可不可以相信,对我们到底有没有启迪意义?
吴雅凌:荷马研究史上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荷马问题”,讨论荷马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这和您提到的问题有点相似,因为荷马问题归根到底是在讨论荷马史诗究竟值不值得读,具不具备权威性,等等。这个问题提出来几个世纪了,似乎没有真正影响我们今天继续阅读这些作品并从中获得滋养。
黄德海:中国的《古文尚书》据说是伪造的,但这并不影响它参与了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建设意义;《列子》据说也是伪造的,也不妨碍它对我们的性格养成带来影响。
古诗人赫西俄德在两千八百年前提出的疑问,迄今仍是我们面对希腊神话时不能绕过的最严肃的问题。5月14日,《神谱》译者吴雅凌与文学评论者黄德海做客海上博雅讲坛,借着《神谱》第35行诗的启发,从当代希腊学大师韦尔南重拾口传传统的尝试《宇宙、诸神与人》出发,探讨亲近古神话的趣味,思考中西古今的历代作者们探究“太初事物”的起点问题。
讲述希腊神话的读本层出不穷,这一本有何不同之处?面对常读常新的神话,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去接近?神话代代相传、永葆繁茂的缘由究竟是什么?
![]() |
重拾口传传统,另辟阅读空间
吴雅凌指出,作为法国古希腊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让-皮埃尔·韦尔南的神话解读一直是相关领域不可绕过的参考文献。他的学术著作中不少已有中文译本。有意思的是,在《宇宙、诸神与人》里,他尝试抛开学术痕迹,闭口不谈诸如赫西俄德、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以及阿波罗多洛斯等古代作者作品,而是尝试以自己的方式整理和重述这些古代作者的作品中的神话故事。他在前言里也提到了“说书人”的口传传统。“神话”一词最早只是“说话”的意思,并无真假区分,只是随着“历史”的出现转而指称未经证实的事。
黄德海回忆了收听评书《三侠五义》和阅读《三侠五义》的感受差异,对说书人“无中生有”的口述创作印象深刻。黄德海认为,很多神话故事,或许就是这样经过世人反复口传诵读,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此前的希腊神话洗净了原始宗教中野蛮与粗鲁的恐怖成分,赋予其文明的可接受的状态,而韦尔南则试图将神话故事重新置于血与火的过程,再度呈现出神话原始恐怖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韦尔南的这本书是一次略显冒险的尝试,打开了或一阅读空间,也携带着某些危险的因素。
![]() |
亲近神话,反观生活
在“亲近神话”这个问题上,吴雅凌认为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尝试去做,那就是通过阅读原典去参考历史上的高明之士的意见。古希腊神话散见于诗歌(早期神话诗、悲剧)、哲学(如柏拉图对话)、“历史”记载(如希罗多德、普鲁塔克)等不同类型的古传经典中。稍后的拉丁时期还有诸如维吉尔、奥维德等作者的记叙。事实上,神话叙事或者说神话追问在整个西方文明史的不同时期不曾中断过,直到今日依然是人们不断思考探究的话题。
以英雄阿喀琉斯的选择为例,在两部荷马史诗中有不同的表现。神谕里称阿喀琉斯有两种人生的选择,要么安逸度日而碌碌无名,要么战死沙场而声名传世。《伊利亚特》讲到他参加特洛亚战争,最终选择短暂的生命和不朽的荣耀,《奥德赛》讲到奥德修斯在冥府中遇见阿喀琉斯的亡魂在伤心哭泣,对从前的选择显出无比悔恨。这样两种思考尺度的张力同时出现在荷马史诗中,显得意味深长,引人深思。韦尔南书中第四第五章也分别都谈到了这个话题。
黄德海认为,希腊神话蕴含诸多人最想知道的问题,因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讲述。正如屋子住得久了需要打扫才能恢复窗明几净,神话也需要被不断回顾和讲述;唯有如此,黯淡了的经典才能重新变得闪亮。
![]() |
神话,神乎其神的人话
在黄德海看来,虽然《宇宙、诸神与人》前两章描绘了宇宙起源、诸神争战,但之后绝大部分的篇幅都围绕人间英雄的故事展开。在这一点上,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相似,更多的是神乎其神的人的话。不同之处在于,像这本书大篇幅写到的奥德修斯,诡计多端、状况不断,而中国神话里的神—人或人—神,很少有强调其计谋状况的,有好像也没能成为如奥德修斯这样的正向典型。
吴雅凌指出,提到奥德修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他说谎,这与他诡计多端直接相关。《奥德赛》里就不断地讲到奥德修斯在回乡路上以及回到故乡伊塔卡之后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似真非真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这些故事可以理解为奥德修斯的自我省思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故事反应了他在自我认知的路上所发生的变化。
现场问答
观众一:有关古希腊神话的著作、绘本已经非常多了,刚刚两位老师提到《宇宙、诸神与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大师写的小书。请问这种深入浅出究竟是怎样一种深入浅出?
黄德海:所有的好东西原则上都该是深入而浅出,或者说,这有深入才有可能浅出,故作艰深是书写上的一个坏品质。韦尔南这本书贯彻了他一直以来的神话研究思路,可以把它当作韦尔南写的小说来读,只不过这里的形象用的是古希腊诸神与人。
吴雅凌:阅读这本书的每个章节,我们能一一对应到《神谱》、《劳作与时日》、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酒神的伴侣》这样一些古传经典,与此同时还能观察作为学问家的韦尔南如何以及为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取舍和整理。从文字表述上看,他去除了引经据典的学术做法。这是一种有趣的尝试。
观众二:都说希腊神话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但也有人指出希腊神话曾经中断过,甚至希腊文化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希腊神话到底还可不可以看,可不可以相信,对我们到底有没有启迪意义?
吴雅凌:荷马研究史上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荷马问题”,讨论荷马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这和您提到的问题有点相似,因为荷马问题归根到底是在讨论荷马史诗究竟值不值得读,具不具备权威性,等等。这个问题提出来几个世纪了,似乎没有真正影响我们今天继续阅读这些作品并从中获得滋养。
黄德海:中国的《古文尚书》据说是伪造的,但这并不影响它参与了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建设意义;《列子》据说也是伪造的,也不妨碍它对我们的性格养成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