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近热议的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
把这个节目看完了才来说说我的个人看法,我觉得这个训练营的成就有几点: 一是那六天的父母训练营,尽管效果极其有限,但也是播下了一颗可能成长起来的种子,让部分孩子家长意识到需要改变的不只是孩子,某种程度也让孩子看到父母还是做出了努力,至少在过去十几年中这些家长几乎是没有自省与学习的,这会带来不同的感觉。 二是把孩子从完全得不到理解与尊重的环境中拉了出来,在训练营的高强度高压力环境中,与另一群有着不同遭遇但内心痛苦的孩子紧密联系了起来,尽管过得不好,但至少有一群相对可以理解自己感受的同伴可以慰籍。 三是父母与孩子长时间的分离,可以起到一定缓解矛盾的作用,并且也给了双方重新思考彼此关系的空间与机会,怀揣着对方可能会有所改变的期待,对未来再次燃起希望。 但是,我能看到的优点也就这几点了,更重要的是,这里面可能蕴藏的伤害不少,甚至更可怕。 一、被强行带走的创伤它不会突然消失,孩子本来就是因为长期得不到尊重与关注,自我意识又开始形成,才变得不认同父母开始反抗。在带走的过程中,无论如何呼喊、反抗都没用,进一步印证了自己没有尊严,得不到支持与认可,增强了对于自身命运的无力感,尤其还是家人让自己被绝望与自卑笼罩,在今后的关系中很难不留疤。 二、尽管训练营里的工作人员在讲爱、理解、关怀,但军事化训练是不可能强调这些东西的。大家都明白军训是怎么一回事,强势的一方发布命令,弱势的一方被迫严格执行,否则就会有随之而来的惩罚。强势方还打着爱的旗号,掌握话语权且说得头头是道,这不正跟这些孩子的父母一样么。假如孩子认同了这一套,将来自己成为强势的一方会发生什么就不言而喻;假如孩子反对这一套,他们对给自己带来这一切的父母包括训练营又会怎么看? 三、当家长花了一万多,寄希望于改变孩子,或片中为了家长可以接受六天教育而牺牲自己去训练81天的孩子,发现对方并没有如自己所期望的变化,甚至离自己的期待还非常远的时候,他们还会考虑寻求其它的帮助么?训练营给了他们希望,可能还给了承诺,努力证明这个训练值得、有效果,不说这个训练其实取决于当事人,可能收效甚微,可能反复甚至完全无效的时候,当最大最后的希望破碎了,接下来很可能就是破罐子破摔。 四、真正需要改变、可以改变关系模式的一方,真正可能理解对方、包容对方的其实是家长。不管片中孩子怎么折腾,都是被动的一方,对亲子关系没有决定作用。而且很重要的是,孩子经历的事情少,没有做过家长很难理解家长的感受,更何况自身已经被痛苦包围找不到出口,如何理解父母。但家长做过孩子,是有理解孩子的基础在的。片中那个父亲要求孩子理解、包容母亲,情感上可以理解做家长的心情,但仔细想想觉得这个要求本身可能并不合理。很多家庭父母的角色是缺失的,尤其泽清身上,父母的长期不和睦,待家里时间少,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情绪化、不理智,最后造成的结果是,这个14岁的少年一方面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攻击冲动,在家里没有存在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冷静理智,甚至能够想到牺牲自己来获取教育父母的机会,承担起家里父母本应承担的责任。当父母觉得自己肯定没错,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条至多几条正确道路,而我是为你好,你必须按我说的做时。那么冲突势必产生,如果这个核心不改变,其它的方面再怎么变也是治标不治本。 一不留神又说了一大堆[捂脸][捂脸][捂脸]我始终觉得这类训练营弊远远大于利,作为助人者可以受能力限制没什么帮助,但不能造成伤害,这个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