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读书、国旗、慢节奏 | 睁眼看以色列(上)
1
坐在公车里,我发现有些以色列人会拿本书阅读,甚至拿起纸笔写个不停;
有些人会在等公交或者轻轨时捧着书;
公车里大部分人不看手机,选择欣赏移动的风景,或者是和熟人聊天;
8:30不到,街边咖啡馆里满座宾客,喝杯咖啡,吃个早餐似乎是以色列人的常态,看书或者翻翻报纸,很是惬意;
在从特拉维夫去海法的火车上,我的对面是一位穿衬衣的中年男性,他动作轻缓地翻看着书,用蓝色标签纸做标记。

在世界众多民族中,以色列人是爱读书的典范。有数据显示,平均以色列人每年要买10到15本新书。犹太人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他们也靠书本里的知识活着。以色列诞生那么多震惊世界的著作,如《未来简史》《创业的国度》,这些背后承载的是知识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在当下这个科技革命时代,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我想以色列人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武器。
2
以色列城市交通总体很方便。公交系统发达,公车频次高,车厢空间很长很大,非上下班高峰基本都有位子坐。司机也开得挺平稳的,窗外风景唰唰唰地晃过,还来不及体会上一秒的美景,就已经投入下一秒的新奇。以色列的公交卡是通用的,不仅可以用于乘坐公车,还可以用于大巴、火车,一卡多用,方便!
以色列国土小,城市来回不需要很久。我们从海法到耶路撒冷,坐大巴只需要两小时。
共享单车在中国发展很快,我们在以色列也看到了共享单车的踪影。样子都长得差不多,色彩没有国内的丰富,款式也没有那么时尚,不过他们的单车多了个后座,方便带小孩的大人使用。这点挺好的,在国内因为安全和收费问题一直没出现过。
以色列的私家车不少,偶尔会短暂地塞车。以色列人开车很讲规则,遇到斑马线一定让行人先走,无论红绿灯,无论行人是否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我们一开始很不习惯,看见车子主动停下,我们楞了一下,才赶紧加快步伐,生怕耽误对方。有时候看见车来,我们习惯性地让路于车,车主缓缓停下,暗示我们先走,倒是搞得我们有些不好意思了。停车让路,几乎是全民意识。人人严格执行,对规章制度的敬畏和自律意识可见一斑。
3
来以色列之前,我们都说要做好被晒黑的准备,都事先准备防晒霜和帽子。
然而,老实说,我真喜欢以色列的天气。在以色列的7天里,每天都是阳光明媚,除了一两天特别晒以外,其他日子里都觉得很温暖很舒服。我原本是一个很爱出汗的人,但在以色列,我穿衬衫背着大大的书包在大太阳底下行走,却不出一滴汗。不同于广东,以色列的热是干爽而非潮湿的,衣服不会黏糊糊贴在身上,很舒服。
以色列日落挺晚的,我们在以色列一周的时间里,基本都是七点半左右天才黑。可能因为光照足,以色列的花朵特别大,蒲公英比一个拳头小不了多少。

以色列日夜温差大,往往相差十七八度。傍晚太阳落山后,在街上走着,凉风一吹,再累也觉得瞬间得到放松。估计也是因为温差大,这里的水果特别甜,也多汁,番茄很酸,一咬就喷汁,很是爽快。
4
在前往耶路撒冷的大巴上,我们一路上看见道路两旁很多绿油油的大片农地。农作物大部分都养在温室里,细心呵护着。以色列的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一年中只下30天雨,然而伟大的以色列人凭借智慧,将大片沙漠改做绿洲,利用滴灌技术养活了国民,还能出口许多优质蔬果,真是令人佩服不已。
以色列水资源匮乏,为了发展农业,他们发明了滴灌技术,并大力推广。走在以色列的各个地方,无论是市中心还是郊区,我几乎都能看到花草树木间铺设了滴灌水管网络,管上是一个个针孔大小的洞,每个洞相距大约50cm。这些管每日为周围的植株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我估计水量和洞眼直径都是经过精细计算和设计的吧。

我在海法以色列理工学院偶遇一个中国留学生,他和我说这里的马桶都是设有两个冲水开关,一大一小,用于不同情况。虽然国内也有,但是他觉得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实现了这样的设计,而以色列无论是饭馆、酒店,还是学校等地方,都会选择这种类型的马桶,大部分人也自觉遵守规范。
5
7号晚上到达特拉维夫。在去旅店的路上看到街边很多以色列国旗。第二天早上乘坐公车时看得更清楚了:店铺挂、家里阳台挂,路灯杆上挂,就连公车后视镜和汽车顶上也挂!
“哇!以色列人是有多么热爱他们的国家啊!”我心里想着,难道他们是把国旗当做信仰物一般?

后来我们从公车上的一位乘客了解到“真相”,不禁觉得好笑。那位乘客告诉我们,因为今年5月2日是以色列独立日,每家每户才因此挂出国旗,平时是没有的。而独立日后还没取下来,其实是因为他们too lazy了!
6
以色列的整体生活节奏比较慢。
早晨八点后陆陆续续有人到咖啡馆里吃早餐,两三个人作伴。城市在刀叉叮叮当当的碰撞声中忙碌起来。路上可以看到父母推着婴儿车、单臂抱着小孩,或者牵孩子上学。
他们正常是早上九点上班,下午四点下班,中午休息两小时,再来杯咖啡提提神,一天也就这么结束了。下午学校放学后,孩子们会在草地上踢足球,到处跑,荡秋千,或者是穿梭在儿童游乐园里。
要是在海边,即使是两点左右,你都能看见密密麻麻的人影,在沙滩椅上看书,听歌或者享受日光浴,和家人亲密交流,陪孩子玩泥沙。


想想国内北上广大都市的生活节奏,再看看这里,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
7
以色列物价很高。一瓶中等塑料瓶的可乐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是18元;在学校食堂一份pita(是当地最受欢迎的主食,大多为圆形面饼,有点类似于中国北方的夹馍)大概是35到50元人民币;搭乘公车一般需要12元……我们能省则省,住的地方有厨房就自己买食材做饭。我们出门前都会自带水,能不买水就不买。

正因为此,我们在耶路撒冷花88谢克尔买了4个很甜很甜的小糕点时后悔得不行,在超市里不小心丢了7谢克尔硬币时心疼不已。
以色列物价高,工资自然也不会太低。根据以色列中央数据局统计数据,2015年末以色列人均工资为9591谢克尔,约合18460元人民币。
还没离开以色列,我已经开始怀念中国丰富多样的食物了,原本觉得贵的东西似乎都变便宜了。一路随行想喝可乐但不敢买的同学说:“我回国一定要买上十几瓶可乐喝!”
8
以色列的母语是希伯来语。自从1948年这个国家宣布独立以来,希伯来语宣传普及到现在还不足一个世纪。这里的公车广播,路上标识,大学里的指示牌,超市里的货品绝大部分是是希伯来语,甚至在大学图书馆里,绝大部分书籍也是用希伯来文写的,没有外文翻译版本。作为外来游客,我感到很不方便,因为看不懂他们的文字,所以很多时候都要靠问来解决问题,也没办法理解一些广告语或者景点解释。
带队的张明老师认为这是以色列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像阿拉伯人等其他不懂希伯来语的外来人就进入不了犹太人的文化核心。我可以理解这种说法,不仅仅是文化保护,也可以说是智慧保护,当外来人无法通过语言和文字汲取书本里的知识,怎么能学到这个创新国度的核心技术呢?
就如一位在希伯来大学读神经学科的博士后学生所说,他感兴趣的实用课程是用希伯来语教授的,听不懂,所以也只好放弃。
9
即使和中国相距3000多千米,时间上相差5个小时,然而在以色列我们仍旧可以捕捉到中国的影子。
我们在本古里安机场下飞机后乘车到旅店,漆黑的夜里意外地看见路旁亮着的华为手机广告牌。我后来特意留意了一下,所看范围内的人的手机品牌有苹果、联想、三星和华为,使用三星的人挺多的。

我们参观了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和希伯来大学,一路上遇见不少中国留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后,他们体验以色列的文化,接受这里先进独特的教育。

超市、街道、酒店……一路上很多人会主动和我们打招呼,问我们来自哪个国家。他们第一反应猜想我们是日本人,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长得都差不多。
我们在以色列短短几天里遇见不少中国来的旅游团。可能因为到以色列旅游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加上国家影响力变广,不少人学会了“你好”这句话。我们到达海法的第一个晚上,夜逛城市时突然有辆车冲下坡大声喊着“你好!”;在耶路撒冷老城里,很多店铺店主对我们说“你好”,希望引我们进店看看;在耶路撒冷国会,门卫人员听说我们是中国来的,也和我们打招呼“你好”……
我们在商店里购买纪念品,老板在购买后告诉我们,这些小玩意是“made in China”;在特拉维夫创新大会上,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国企业人员和学校老师;我们还在学校食堂里遇到来自潮州的一个阿伯,负责打饭,说着流利的希伯来语,给我们打足了饭菜;在汽车总站遇到一个工作人员,他说他看过张艺谋导演拍摄的《长城》,很好看,很想亲自到中国看看……
在异国他乡听到乡音倍感亲切,我也体会到中国的辐射力和影响范围。今年是中国和以色列建交25周年,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往来愈来愈紧密,这对于中国来说是极有价值的。以色列虽小,虽年轻,但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成绩早已领先世界,我们泱泱大国还需虚心向这个创新国度学习才是。
-
_巫巫欣 转发了这篇日记
回来一周,生活节奏被打乱了,变慢了不少,不想写正经稿件,就想写这种体会文字。杂七杂八,还会继续写。慢慢回忆,在回忆中重新上路。哎呀,那个电力满格的我快回来啊!
2017-05-22 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