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习法国新浪潮式的碎片写作!
在我眼里,艺术家需要的不是系统训练,而是在敏感体质上的系统训练。每一种理论流派,都是随性发挥后被归纳的产物。
开始接触独立电影是在大学本科时看完《颐和园》后,这部电影大量的旁白和柏林拍摄部分,对我后来的艺术偏好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至于看完贝托鲁奇那部《戏梦巴黎》,为了感受两部电影在某些镜头表现和隐喻的重合,我特意带着好朋友去体验了一把卢浮宫内狂奔的感受,只可惜,卢浮宫永远是那么的拥挤和闷热。
对于第六代导演们的作品,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也会开始怀疑起他们创作的动机,谁是艺术家,谁是披着艺术家外衣的商人,谁又是柏林电影节的投机分子。
关于独立电影中的纪录片,大概是诸多豆瓣er们的最爱。社会性议题的纪录片在国内生存的空间实在太有限。今年柏林电影节在豆友的帮助下成功现场目睹了《囚》的风采,几个小时的昏暗色调后,人们开始在QA环节迸发出关于political situation, human development, art, perfomace,psychopath等各种角度的问题(独立电影的魅力大概也多来源于此)。
而我一直很想拍摄一部关于中国女同生存状况的纪录片,她们如何抗争、规避或妥协于这个社会对于女性婚姻的压迫。来到柏林以后我每天都能在街上看到牵手而行的她们或者他们。我有了一位关系十分要好的Les朋友。不久前她在电话里对我哭诉着不愿意回国成家又无勇气出柜的痛苦,在国外逃离家庭逼迫以获得一丝自主的空间,生存经济的压力,升学的困难。我开始进一步怀疑起价值观本身,传统与反传统在意识层面的差异,究竟是自然认知的不同,还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其实,当一种价值观被搬上荧幕的时候,人们对它的接受便已经开始了。
德国终于入了夏,下午四五点时,阳光洒进亚非学院大楼,新古典主义建筑迸发出的沧桑感注射着这座大楼里来来往往的左派分子们。直到今天,我也能想起几年后再看《颐和园》的那个凌晨,寝室楼突然发大水,所有的人都被宿管大爷叫了起来,那是2013年的冬天,我正在准备着留学申请,镜头播放到周伟和波兰女孩在冬日阴天里的对话,她问“那么我们现在在哪,是柏林吗?”
只是我真的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郭晓冬在电影里的德语对白,我全部都听懂了。
开始接触独立电影是在大学本科时看完《颐和园》后,这部电影大量的旁白和柏林拍摄部分,对我后来的艺术偏好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至于看完贝托鲁奇那部《戏梦巴黎》,为了感受两部电影在某些镜头表现和隐喻的重合,我特意带着好朋友去体验了一把卢浮宫内狂奔的感受,只可惜,卢浮宫永远是那么的拥挤和闷热。
对于第六代导演们的作品,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也会开始怀疑起他们创作的动机,谁是艺术家,谁是披着艺术家外衣的商人,谁又是柏林电影节的投机分子。
关于独立电影中的纪录片,大概是诸多豆瓣er们的最爱。社会性议题的纪录片在国内生存的空间实在太有限。今年柏林电影节在豆友的帮助下成功现场目睹了《囚》的风采,几个小时的昏暗色调后,人们开始在QA环节迸发出关于political situation, human development, art, perfomace,psychopath等各种角度的问题(独立电影的魅力大概也多来源于此)。
而我一直很想拍摄一部关于中国女同生存状况的纪录片,她们如何抗争、规避或妥协于这个社会对于女性婚姻的压迫。来到柏林以后我每天都能在街上看到牵手而行的她们或者他们。我有了一位关系十分要好的Les朋友。不久前她在电话里对我哭诉着不愿意回国成家又无勇气出柜的痛苦,在国外逃离家庭逼迫以获得一丝自主的空间,生存经济的压力,升学的困难。我开始进一步怀疑起价值观本身,传统与反传统在意识层面的差异,究竟是自然认知的不同,还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其实,当一种价值观被搬上荧幕的时候,人们对它的接受便已经开始了。
德国终于入了夏,下午四五点时,阳光洒进亚非学院大楼,新古典主义建筑迸发出的沧桑感注射着这座大楼里来来往往的左派分子们。直到今天,我也能想起几年后再看《颐和园》的那个凌晨,寝室楼突然发大水,所有的人都被宿管大爷叫了起来,那是2013年的冬天,我正在准备着留学申请,镜头播放到周伟和波兰女孩在冬日阴天里的对话,她问“那么我们现在在哪,是柏林吗?”
只是我真的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郭晓冬在电影里的德语对白,我全部都听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