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和女》
子和女
1
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巍峨俊秀的祁连山地貌奇丽壮观,它的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雪线。一般而言,冰天雪地,万物绝迹。然而,祁连山的雪线之上,常常会出现逆反的生物奇观。在浅雪的山层之中,有名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状蚕缀,还有珍贵的药材——高山雪莲,以及一种生长在风蚀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莲、蚕缀、雪山草又合称为祁连山雪线上的“岁寒三友”,它们也可称之为巍巍祁连山所孕育的特殊子和女吧。随着时光的不断沉淀,它们越来越显得珍贵难觅。遇到天空晴朗的日子,在金灿灿的阳光照射下,山下的人们都能看到,在祁连山中西段的山凹,还有一处终年积雪形成的椭圆形冰川,宛若一朵盛开的硕大雪莲花,浮在五彩祥云之下。
这朵镶嵌在雪山之顶的雪莲花还有一个俗名,被祁连山下的人们称为天涝池。
夏季来临之后,也即大山里野花争妍开放的时刻,随着气温地渐渐升高,天涝池冰川下颗颗晶莹透亮的水珠就会结成一串又一串,嘀嗒 嘀嗒跳跃着聚集到一起,在山涧沟壑汩汩流淌。沿着这条水脉线,逐渐汇聚形成溪流的祁连雪水滔滔而下,终于冲刷洗凿出了一条河道,居住在祁连山下的人们把这条河道叫摆浪河。一朝又一代,一代又一朝,摆浪河两岸的庄户人家,就依靠摆浪河上游来的河水,生生不息地繁衍、劳作。
说起祁连山下的摆浪河,其实,它只是一条徒有虚名的季节河。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里,无一丝水浪可摆,河床里只有大大小小的沙石子当家。因为到了夏季,天涝池淌下的水流,从摆浪河上游就被两岸居住的人们引入弯弯曲曲的龙渠,浇灌了庄稼。如果遇到夏秋多雨的季节,祁连山里才会降下滂沱大雨,摆浪河犹如一匹奔腾的野马,放荡不羁地嘶鸣一阵子。要是碰到干旱少雨的年份,它只有静静地卧着。
摆浪河西岸边有个村子,叫祁连村,村里有一姜姓的大户家族,追溯到上上世纪,这个家族依然兴旺,户族里一位名叫姜志彬的读书人,有幸取得了国子监读书的资格,后来又参加了省里举办的乡试,因为成绩合格,被授予举人的称号,但不曾入朝为官。姜志彬结婚后,生育了三子一女,姜尚明是姜志彬夫妇生育的第二个儿子,民国30年代,姜尚明当过祁连村3年多的保长,但他对老姜家却没有多大建树。随着当时民国政府的日渐衰败,姜府这个大家庭也逐渐衰落下来。
民国38年,也就是解放前夕,姜尚明与他的几个老弟兄的家庭生活大都过得比较艰难。
解放初期,土地改革之后,姜尚明一家被定为富裕中农。要说定这个成份,已经和姜尚明家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还都因为历史的原因。由于其家道早已衰败,家里但凡值钱的东西,姜尚明早已拿出变卖。这些无奈之举,也是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什么富裕不富裕的,就再不能说了。
姜尚明夫妇的长子叫姜广泰,读过两年的旧学堂,解放后,又在当地政府办的文化夜校里学习了一段时间。他虽识字不多,心算和记忆却特别好,种庄稼更是一把好手。姜广泰与李兰芝反右派斗争前一年结的婚,姜广泰那年20岁,李兰芝也就18岁的年龄。大炼钢铁生产结束后,又过了3年,姜广泰、李兰芝夫妇才生下了他们的儿子德权。
期盼了这么多年,姜尚明老两口终于抱上了迟到的孙子,这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与希望。爷爷姜尚明和奶奶姜陈氏对宝贝孙子倍加呵护,反正德权的吃喝拉撒,嬉闹啼哭,根本不用当妈妈的李兰芝操心。
那时节,山区农家的日子过得大都比较艰难,社员吃的口粮,生产队每月分配一次,有小麦还有谷子等杂粮,人均26斤。小麦所占比例虽多,也才15斤左右。洋芋蛋蛋因生产队不好保管,秋收后一次性分到各家,这算好的年份。德权的家里也是如此,就那么点粮食,除去爷爷奶奶喝茶磨炒面用的小麦(把麦子炒熟,再用石盘磨磨细就叫炒面),剩下的麦子磨成面粉还不够家里人吃20天,幸亏还有小米汤救饥。
每年春天闹饥荒,国家会供应豆饼(就是用大豆榨油后的豆渣),红薯片,家家能分个几十斤。乡亲们都说这些副食品不好吃,但谁家的也没剩下。村里的小孩子都面黄肌瘦的,尤其一个个的小脑袋,就像扎在圆规顶上的洋芋蛋。德权因为有爷爷奶奶惯着,每天能喝上小半碗炒面茶,比起同龄的孩子,身体发育要好一些。
德权的大爷爷姜尚国夫妇就不那么幸运了,解放后,姜尚国被戴上地主分子的帽子。两个女儿出嫁得早,家庭也都地主成分。姜尚国的长子姜广喜解放前读过私塾,后来又上了官办的学堂,村里人叫他姜先生。1958年大炼钢铁过后,姜尚国夫妇相继去世,地主分子的帽子又戴到姜广喜的头上。从此,祁连村再没人称呼姜广喜为姜先生了。
姜广喜与妻子万秀花生有3个儿子,可谓人丁兴旺,唯缺一个女子。在儿女双全的理念下,万秀花多少有些不甘心,想再生一个吧,怕又是个带把的,夫妻俩最终再没作为。3个儿子当中,长子姜德林可算是家庭的宠儿,在干净历练的万秀花精心服侍下,德林穿戴整齐,清秀的国字型脸上一双黑黑的大眼睛,充满了对知识渴求的目光。
在姜广喜夫妇的眼中,德林就是家庭的希望。已经17岁的他仍在公社所在地的中学初中三年级读书。老二德强长得粗壮结实,性格倔强,因为哥哥上学,他小学还没读完就与父母一样,参加生产劳动了,三子德庆刚满6岁。
姜尚才本来老三,只因前面有一个姐姐,家里人都习惯称他老四。姜尚才不善言语,为人也实在。夫妇俩生有一男一女,家庭生活不如两个哥哥,多亏性格好强的妻子李冬菊操持,才使一双子女得以健康成长。女儿姜桂莲长得像妈妈,圆圆的小脸蛋红润润的,弯弯的眉毛下一双亮丽的大眼睛,总是闪动着招人喜爱的目光。因为遗传了母亲李冬菊性格的缘故,小小年纪的姜桂莲就表现出一种不甘示弱的秉性。儿子姜广元比姐姐姜桂莲小3岁,刚刚读小学一年级。
祁连村的姜姓家族,就这么一个由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亲属团体。老弟兄们的家庭若合在一起,人口众多,在当地真算得上一个不小的家族。
老姜家祖孙好几代人,那么多男男女女的名字,一时也记不下来。在过去的峥嵘岁月里,这个家族的一代又一代子和女之间,曾发生了许多恩恩怨怨之事,并随着社会一直延续下来。为了大家能看个明白,先从姜老四的女儿姜桂莲离家出走的原因说起吧。
1
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巍峨俊秀的祁连山地貌奇丽壮观,它的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雪线。一般而言,冰天雪地,万物绝迹。然而,祁连山的雪线之上,常常会出现逆反的生物奇观。在浅雪的山层之中,有名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状蚕缀,还有珍贵的药材——高山雪莲,以及一种生长在风蚀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莲、蚕缀、雪山草又合称为祁连山雪线上的“岁寒三友”,它们也可称之为巍巍祁连山所孕育的特殊子和女吧。随着时光的不断沉淀,它们越来越显得珍贵难觅。遇到天空晴朗的日子,在金灿灿的阳光照射下,山下的人们都能看到,在祁连山中西段的山凹,还有一处终年积雪形成的椭圆形冰川,宛若一朵盛开的硕大雪莲花,浮在五彩祥云之下。
这朵镶嵌在雪山之顶的雪莲花还有一个俗名,被祁连山下的人们称为天涝池。
夏季来临之后,也即大山里野花争妍开放的时刻,随着气温地渐渐升高,天涝池冰川下颗颗晶莹透亮的水珠就会结成一串又一串,嘀嗒 嘀嗒跳跃着聚集到一起,在山涧沟壑汩汩流淌。沿着这条水脉线,逐渐汇聚形成溪流的祁连雪水滔滔而下,终于冲刷洗凿出了一条河道,居住在祁连山下的人们把这条河道叫摆浪河。一朝又一代,一代又一朝,摆浪河两岸的庄户人家,就依靠摆浪河上游来的河水,生生不息地繁衍、劳作。
说起祁连山下的摆浪河,其实,它只是一条徒有虚名的季节河。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里,无一丝水浪可摆,河床里只有大大小小的沙石子当家。因为到了夏季,天涝池淌下的水流,从摆浪河上游就被两岸居住的人们引入弯弯曲曲的龙渠,浇灌了庄稼。如果遇到夏秋多雨的季节,祁连山里才会降下滂沱大雨,摆浪河犹如一匹奔腾的野马,放荡不羁地嘶鸣一阵子。要是碰到干旱少雨的年份,它只有静静地卧着。
摆浪河西岸边有个村子,叫祁连村,村里有一姜姓的大户家族,追溯到上上世纪,这个家族依然兴旺,户族里一位名叫姜志彬的读书人,有幸取得了国子监读书的资格,后来又参加了省里举办的乡试,因为成绩合格,被授予举人的称号,但不曾入朝为官。姜志彬结婚后,生育了三子一女,姜尚明是姜志彬夫妇生育的第二个儿子,民国30年代,姜尚明当过祁连村3年多的保长,但他对老姜家却没有多大建树。随着当时民国政府的日渐衰败,姜府这个大家庭也逐渐衰落下来。
民国38年,也就是解放前夕,姜尚明与他的几个老弟兄的家庭生活大都过得比较艰难。
解放初期,土地改革之后,姜尚明一家被定为富裕中农。要说定这个成份,已经和姜尚明家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还都因为历史的原因。由于其家道早已衰败,家里但凡值钱的东西,姜尚明早已拿出变卖。这些无奈之举,也是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什么富裕不富裕的,就再不能说了。
姜尚明夫妇的长子叫姜广泰,读过两年的旧学堂,解放后,又在当地政府办的文化夜校里学习了一段时间。他虽识字不多,心算和记忆却特别好,种庄稼更是一把好手。姜广泰与李兰芝反右派斗争前一年结的婚,姜广泰那年20岁,李兰芝也就18岁的年龄。大炼钢铁生产结束后,又过了3年,姜广泰、李兰芝夫妇才生下了他们的儿子德权。
期盼了这么多年,姜尚明老两口终于抱上了迟到的孙子,这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与希望。爷爷姜尚明和奶奶姜陈氏对宝贝孙子倍加呵护,反正德权的吃喝拉撒,嬉闹啼哭,根本不用当妈妈的李兰芝操心。
那时节,山区农家的日子过得大都比较艰难,社员吃的口粮,生产队每月分配一次,有小麦还有谷子等杂粮,人均26斤。小麦所占比例虽多,也才15斤左右。洋芋蛋蛋因生产队不好保管,秋收后一次性分到各家,这算好的年份。德权的家里也是如此,就那么点粮食,除去爷爷奶奶喝茶磨炒面用的小麦(把麦子炒熟,再用石盘磨磨细就叫炒面),剩下的麦子磨成面粉还不够家里人吃20天,幸亏还有小米汤救饥。
每年春天闹饥荒,国家会供应豆饼(就是用大豆榨油后的豆渣),红薯片,家家能分个几十斤。乡亲们都说这些副食品不好吃,但谁家的也没剩下。村里的小孩子都面黄肌瘦的,尤其一个个的小脑袋,就像扎在圆规顶上的洋芋蛋。德权因为有爷爷奶奶惯着,每天能喝上小半碗炒面茶,比起同龄的孩子,身体发育要好一些。
德权的大爷爷姜尚国夫妇就不那么幸运了,解放后,姜尚国被戴上地主分子的帽子。两个女儿出嫁得早,家庭也都地主成分。姜尚国的长子姜广喜解放前读过私塾,后来又上了官办的学堂,村里人叫他姜先生。1958年大炼钢铁过后,姜尚国夫妇相继去世,地主分子的帽子又戴到姜广喜的头上。从此,祁连村再没人称呼姜广喜为姜先生了。
姜广喜与妻子万秀花生有3个儿子,可谓人丁兴旺,唯缺一个女子。在儿女双全的理念下,万秀花多少有些不甘心,想再生一个吧,怕又是个带把的,夫妻俩最终再没作为。3个儿子当中,长子姜德林可算是家庭的宠儿,在干净历练的万秀花精心服侍下,德林穿戴整齐,清秀的国字型脸上一双黑黑的大眼睛,充满了对知识渴求的目光。
在姜广喜夫妇的眼中,德林就是家庭的希望。已经17岁的他仍在公社所在地的中学初中三年级读书。老二德强长得粗壮结实,性格倔强,因为哥哥上学,他小学还没读完就与父母一样,参加生产劳动了,三子德庆刚满6岁。
姜尚才本来老三,只因前面有一个姐姐,家里人都习惯称他老四。姜尚才不善言语,为人也实在。夫妇俩生有一男一女,家庭生活不如两个哥哥,多亏性格好强的妻子李冬菊操持,才使一双子女得以健康成长。女儿姜桂莲长得像妈妈,圆圆的小脸蛋红润润的,弯弯的眉毛下一双亮丽的大眼睛,总是闪动着招人喜爱的目光。因为遗传了母亲李冬菊性格的缘故,小小年纪的姜桂莲就表现出一种不甘示弱的秉性。儿子姜广元比姐姐姜桂莲小3岁,刚刚读小学一年级。
祁连村的姜姓家族,就这么一个由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亲属团体。老弟兄们的家庭若合在一起,人口众多,在当地真算得上一个不小的家族。
老姜家祖孙好几代人,那么多男男女女的名字,一时也记不下来。在过去的峥嵘岁月里,这个家族的一代又一代子和女之间,曾发生了许多恩恩怨怨之事,并随着社会一直延续下来。为了大家能看个明白,先从姜老四的女儿姜桂莲离家出走的原因说起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