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
前段时间基本都在看日本文学经典,有惊喜也有失望,双重情感的交织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选购了日本文学泰斗夏目漱石的经典之作《我是猫》拜读一番。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可读性不强甚至是毫无吸附能力。
“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夏目漱石将一只普通的猫人格化,自己对日本社会、大和民族的洞察与思考借猫之口道出,产生一种身居其中超然物外的感觉。这只寄居于人类社会的猫,它的思维抽离于人类世界,发乎猫却止乎人。小说以猫的视角为坐标,忽左忽右,并没有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谈不上情节进展的逻辑。作者写得随心所欲没有一个确切的主题,每一章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故事。这种写作手法类似于散文,行文风格又相像于杂文。猫借助于主人苦沙泥周围的人文环境社会生态这根管窥见了整体日本社会乃至人类社会的劣根性。
猫(夏目漱石)对于日本社会的洞察如同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洞察,他们的语言都是非常犀利独到。本国国民的劣根性都报之以辛辣的讽刺,热烈的嘲讽。当然猫先生还是比较克制不像鲁迅先生那样过犹不及,猫先生不仅专注于本国国民而且着眼于人类整体。“人,不论变得狡猾、卑鄙,还是披上表里不一的伪装,无不是精明的结果。精明,又是年高的罪过。所谓‘老奸巨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点对人类的自作聪明、老奸巨猾讽刺十分透骨。猫先生更以身份错置的独特视角抨击人类社会排离边缘人群,缺乏人情味。“说不定其中有些人略辨是非、通情达理,反而成为障碍,才创建了疯人院,把那些人关了进去,不叫他们再见天日。如此顺来,被幽禁在疯人院里的人才是正常人,而留在疯人院外的倒是些疯子了。说不定疯人孤立时,到处都把他们看成疯子;但是,当他们成为一个群体,有了力量之后,便成为健全的人了。”
猫先生如果是人的话那一定是人中龙凤,在猫界估计也是猫中翘楚。猫先生也算上是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关于人类社会看法阐述更是旁征博引,猫先生引证了毕达哥拉斯、笛卡尔、巴尔扎克、莎士比亚、孔子、老子等中外名人,以及《诗经》、《淮南子》、《左传》、《史记》等等数不清的中外名人名言。猫先生(夏目漱石)也正是有了如此丰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对日本社会乃至人类社会做到望闻问切,针砭时弊道出了一串串永远耐人寻味的警句名言。“据说银行家整天存别人的钱,渐渐地就把别人的钱看成了自己的。官吏本是人民的公仆、代理人,为了办事方便,人民才给了他们一定的权利。但是他们却摇身一变,认为那权力是自身固有而不容人民置喙。”猫先生虽然能够诊出社会病症病灶,但是他毕竟不是医生无法给出治愈药方。与其利用药物外部治疗,何不自身修复自愈。
夏目漱石所处时期的日本以及钱钟书所处时期的中国,都是处于风云变幻的时期,整个国家都进行着重大的社会转型,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对本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现代化过程中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对立与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整个社会状态民众心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业社会迈入金权社会。夏目漱石对日本社会的讽刺与钱钟书对中国社会的讽刺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比于后来的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岛由纪夫更加注重于个体的伤痛与困境字里行间带有日本式的哀伤。夏目漱石更加着眼于整体的丑态与不幸,他的文字没有日式物哀,让人感到比较轻松诙谐,读完之后没有郁结于心的压抑与苦闷。当然,跟其他三位比起来夏目漱石在他的作品里也没有体现太多的生命意识,没有关于生命形而上的追问,更没有关于个体生命的探讨。在我所读过的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是最不日本的日本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