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
查看话题 >未曾经历答辩,我就毕业了
作为一名正经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没有经历过答辩,现在想起来觉得挺遗憾的。
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不只注定了不可能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上演反客为主驳倒导师、笑傲教授的神话;也注定了论文答辩完全是一个过场,不会有通不过的人。然而我却连一个走过场的机会都没有,以至于此后每当我回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涯,总有种不完整的感觉,想不起毕业究竟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
2013年3月,原本计划实习两个月后回学校,但是还没满一个月我就收到班上通知,4月就要交毕业论文了。算了一下,当时还剩不到两周时间,于是我提前结束实习回武汉去了。既是回去准备论文,也希望和同学们能再多待一段时间。
多年前从未接触过论文的我,心里总对“论文”二字怀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感。等上了大学在图书馆、知网上见了汗牛充栋的论文;到处听说花钱买版面发论文为评优评先评职称加分;再看到时时浮现的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的新闻报道。“论文”二字的在我心中的光环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它常常成了“学术垃圾”的代名词,某些Paper其价值可能还真不如A piece of paper。
虽然离交论文的时间不远了,但是班上同学(主要是男生)真的是挺心宽的,该玩玩,该喝喝,就是不见他们动手去写论文。之前院里有通知,想要申报优秀毕业论文的,论文的要求会比较高。于是大家都很自觉地将自己的论文定位为良好和及格,班上16个男生当中只有一个人坚持追求学术之路,那个人一定不是我。
简而言之,我的毕业论文写得挺轻松的。之前早已确定了题目而且还预写了论文,我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充改编一下就成。我的论文主题是关于中国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的,已经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老掉牙题目,在知网上随便一搜就有大堆的相关论文,带个U盘去图书馆把看中的论文下载后带回宿舍加工。经过两三天的间断努力——主要包括复制粘贴,调整顺序,变换词语,再穿插上一些自己的想法,便俨然真成了自己写的论文了。最后在淘宝上花5毛钱测了下重,竟然低至5%,远远低于学校和学术界对重复率的最低要求,这水平连我自己都感到很意外。
当我轻松地环顾四周时,发现还有不少人竟然完全无动于衷,我佩服他们的淡定。当然后来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一个真理: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只是这生产力都用来生产垃圾了,即使冠以“学术”之名。我清楚记得交稿前一天,阿岩坐在那里淡定地将一篇硕士论文其中一个章节节选出来,就成了他自己的论文了——简直丧心病狂。然而第二天他的指导老师看了后没说有啥大问题,无关痛痒的话当然提几句,然后就可以正式定稿了。反而是在调整论文格式排版上花费了大家最多的精力。
论文交上去后就没有回音了,我们都没有收到去答辩的通知,这超出了我对大学毕业过程的预设。同学们再一起聚了一段时间,陆陆续续地又散了。后来我接到公司通知要提前去广州上班准备迎接新员工的事情,于是我也走了。6月中旬,听说要发毕业证等资料,同时学校还有一个毕业典礼。这些都不是必须去的,不过我请了假又回去了一趟。拿了毕业证,参加了毕业典礼,听到校长一番讲话——我觉得挺烂的。校长只是选取某些人进行学位授予和拨穗的仪式,我们被安排在遥远的看台上远远地看着这一切,直到散场。接下来的几天是段伤感的日子,每天都有人拖着行李彻底告别了学校,谁也不知明天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下一次再聚又是如何。现在我已经忘了自己当时是怎么离开的,不知道怀着什么心情,也许伤感惆怅,或许并没有。
几年过去了。前段时间阿岩在群里发了一个我们毕业论文的得分表,不知道他从哪里搞来的。大家分数都差不多, 80多分居多,原来大家都这么优秀,难怪毕业答辩都省了。对于这点,至今我仍耿耿于怀,总觉得学校欠了我一点东西,永远都还不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