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读书笔记
之前忘记写笔记了,读完后把前三章补上
Chapter 4 Religion as a Cultural System
这一章我读起来真的很费劲,估计之后还要重新读,一读印象最深的就是:
1.religion的定义:
a system of symbols which acts to/ establish powerful,pervasive, and long-lasting moods and motivations in men by/ formulating conceptions of a general order of existence and / clothing these conceptions with such an aura of factuality that/ the moods and motivations seem uniquely realistic.
Geertz将这个定义拆解具体分析了好多,其中他将religion和cultural pattern一起归为了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symbol systems,一边它是model of现实世界,另一边它是model for现实世界,既学习模仿又在同时shape现实世界。
2.人类无法承受混乱,因为混乱会让他们无法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一个现象摆在她面前如果分析不出来就崩溃,或者一种痛苦突然降临在他身上受不了了就崩溃,或者遇到一件事让他在道德上很纠结他也会崩溃。为了防止自己这种动不动就崩溃的模式,人类开始求助于宗教,绝望而又充满希望地认为通过宗教信仰中提供的一整套存在观可以解释自己在物理世界生存的经历、排解自己在物理世界中经历的痛苦。
3.religious beliefs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当一个信徒将自己融入了一项宗教仪式之中时,他可以说是已经(全身心?)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么他的religious beliefs其实就是对那个世界的一个具象地描绘;但是当他回到日常生活中时,religious beliefs则成为了那个他幻想中世界的记忆。很多人无法分清这两者的区别,每天想着的就是要bring God's kingdom to earth(引Betsy DeVos女士原话)。宗教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的确无法否认,但是religious beliefs该存在的地方就是religious events,把自己的整个人生(甚至试图把别人的人生)都过成一个religious event,然后时刻按照religious beliefs生活的人,其实只是一辈子活在自己幻想中的人,是疯子。
Chapter 5 Ethos, World View, and the Analysis of Sacred Symbols
这一章依旧是宗教相关,但是开始由宗教飞升到对于values的探讨上了,还是读起来很费劲,一读后主要的点:
1.两个重要概念:ethos和world view
world view就是一个群体心中整个世界存在、运转的方式,有关现实在他们心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ethos则指的是一群人认可的生活的方式、道德标准、美学标准。Religion就是将world view和ethos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因为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是需要“现实世界”的物质和事件来证实其合理性的,另一方面生活在任何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都需要一套价值体系来解释和规范自己的经验。所以一来二去,不管是哪一种context中的religion都会将那个context中人们的ethos和world view进行融合,然后给人制造出按照这样的价值观生活才是按照现实在生活的幻象。
"What all sacred symbols assert is that the good for man is to live realistically; where they differ is in the vision of reality they construct"(p.130).
2.作者最后又说其实由ethos和world views构成的这个framework只是一个prototheory,后续一个更全面的理论体系还需要继续深挖。至于深挖的方向,就是更看重symbolic materials在分析中的地位,而不是将一些symbols仅仅看做什么对其它思想的隐喻啊之类的东西。这个和作者之前一直说的symbolic approach是一致的,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一个群体的values,那么就需要将symbols或者symbol complex放到具体的context之中,看人们是如何通过这些symbols来figure out一个situation或者figure out 在这个situation里他们的 order of existence的。这个framework建立的目的并不是说哲学上对于ethics和values的研究不好,而是他们太abstract了,anthropology能给他们提供的东西就是将他们的观点在现实层面找到依据,让他们的观点变得更加relatable一点。
Chapter 6 Ritual and Social Change: A Javanese Example
第六章要比第4、5章好读不知道多少倍,因为主要的构成部分还是一个案例的分析(我就是很喜欢读案例)。读完了这个案例我真的是觉得Clifford Geertz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我需要时时刻刻提请自己“你的智商真的有限,请停止骄傲自满!”
这一章Geertz将小钢炮对准了functionalism,指出不管是Radcliffe-Brown社会学意义上的functionalism还是Malinowski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functionalism都有一个缺陷,就是无法将历史材料、社会变化放到framework中去进行分析。也就是说,functionalists看问题时需要这个问题是三维的,即便是考虑到了时间这个第四维度,functionalists也会尽量着重描写“传承”啊、“和谐”啊之类的方面,那些不和谐以及改变就被minoritized了。
Geertz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将functionalism中social structure和culture的关系矫正一下,二者并非“你强我弱”或者“你是我的反映”这样的关系,而是两个势均力敌的概念。他认为culture就是像前几章提到的一个model for/of,人们carry out的social action都是再根据这个model来运作;social structure则是social action的另一个方面,人们carry out social action的目的就是使整个system可以正常运行。除了culture和social structure以外,Geertz还借用Parsons的观点,表示其中还有第三种personality systems of the individual actors,这三种systems组合在一起构成的framework才能够更好地解读一个以change为characteristic的社会。
这样读起来很有趣是因为举了一个例子:50年代初一场被扰乱的在Java的一个城乡接合部举办的葬礼。整个故事讲得其实就是农村人口进入在urbanization的过程中social integration的方式已经变得多元化了,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并不再只是因为住得近或者是因为有亲戚关系,像ideology、ethnicity、economy、class等等都成了影响social integration的因素。但是与此同时cultural pattern就还是以residence为决定因素的农业社会的pattern,也就是你住在那里决定了你的cultural pattern,所以这个时候social structure和culture之间的不匹配使得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各种events(以及其中的symbols)的meaning产生了困惑。
正巧这时赶上了印尼nationalism的大潮,所有东西都被politics影响,在这种城乡结合部urban elites肯定不会把什么ideology之类的直接附加在这些农转城的人口头上,因为完全不relatable,于是politics就通过在农村渗透率很广的religion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于是所有religious symbols都不只具有religious的含义了,它们身上还增添了不少政治色彩,于是人们在举行religious events的时候都会很迷惑,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进行一场宗教仪式还是对自己政治观点的宣扬。从另一个方向上来讲,religion对于politics的反渗透也是存在的,人们开始把一个政党的输赢和人生的终极意义联系到了一起,其实这个就和美国的大选很想了,一旦republicans上台很多人就会说,哦就要禁止堕胎了,或者哦就要开始反对同性恋了,这其实就是一种宗教观念对政治的渗透。
Chapter 7 "Internal Conversion" in Contemporary Bali
这一章也相对来说好读一点,虽然不如第6章,但是真心是比第4、5章容易不知道哪里去了,因为主要讲的还是一个例子。
第七章主要讲的是一个religious modernization的问题,Geertz一上来就提出既然我们一直都在说经济政治的现代化,但为什么没什么人提宗教的现代化呢?这里Geertz用了Weber提出的traditional和rationalized两个概念:traditional的就是更分散,有点日本那种万物皆有灵的感觉,但是教义同时也比较没有order;rationalized就是教义相对脱离人民生活,但是都很明确清晰,而正是由于比较脱离日常生活,教义大多是命令式的,更多是让信徒可以根据教义来组织自己的生活。我感觉Geertz在这章里似乎将religious rationalization和religious modernization等同了(但具体应不应该等同我也不知道,还有待思考),他提出了religious rationalization的前提就是social order的大震荡,以及traditional religions和rationalized religions之间并不是严格的界限,而是一个continuum,一个宗教可以在二者之间摇摆。
这一章举出的例子就是Bali的本土宗教的一个modernization/rationalization的过程。Geertz刚到Bali时也是被震撼了一下,因为Bali一直都比较isolated,这里的宗教真的相对于Java的来讲太traditional了,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庙宇庆典超级多,一个village里每个人都会参加至少两三个庙多到一打庙宇的ceremonies,而且就只是参加就行了,对信中对教义的理解啊什么的基本没要求,但如果一个人不参加庙宇的ceremonies就会被排挤,会被看做un-Balinese;lower-caste的平民通过这些ceremonies来增强social bond,the nobility和priesthood则利用这些仪式来为社会不平等提供合理性解释,巩固自己的地位;之前在Java的宗教仪式里也出现过的女巫斗小怪兽的表演在Bali的宗教里也有,内容基本是一样的,在这边演的时候主要凸显了一种人生无法掌控的不确定感以及理智与非理智之间的轻易转换。
上述这种情况正在快速发生改变,作者在印尼期间,印尼正在经历独立后建立联合国家的过程,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政府形态、传媒都在现代化,Bali的很多地方和Java一样也在经历urbanization、人口增多这样的processes,social order的大变革似的Bali的原著宗教也开始rationalization的过程。一方面很多年轻的受过教育的男性开始探讨自己宗教的意义、自己宗教中各种大大小小仪式的意义等等,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年轻人开始在宗教仪式中投入大量情感,例如将接收圣水的过程看做一种净化灵魂的过程,这是走走过场的老一辈Balinese无法理解的。在这种personal level的rationalization的同时,the nobility中的一部分人(也是以受过教育的年轻男性为主)开始大量出版刊发、翻译Bali本土宗教教义的manuscript,让更多的人可以阅读讨论宗教教义,不再将解释权局限在贵族和priests之间。这些原本是靠着盛大的ceremonies来稳固自己地位的贵族已经意识到了这种ceremonies的能量会越来越弱,与其和这种仪式一起消亡,不如开始作religious rationalization时代的领导者。
在Bali之外,也就是印尼全国,Islam依旧是势力最大的宗教,就连Ministry of Religion也都是主要宣传Islam的内容。Bali的本土宗教因为相对比较traditional就被看做是没有教义的封建迷信,于是Bali当地自己弄了一个Ministry of Religion,reorganize了自己religious institution(这时出现了领工资的priests),然后开始一边rationalize自己的religion一边宣传,Geertz离开的时候这样的努力才刚刚开始,他还不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只是希望Bali的本土宗教可以rationalize/modernize成功,这样就可以保留住之前的magical beliefs和practices了。
读完这一章我就有两个问题咯:1. rationalization和modernization真的是一个东西吗?感觉rationalization只是一种状态,达到了rationalization状态的某些宗教其实并不能和modern社会相适应。2.modernized/rationalized的宗教其实很有可能本身就自动剔除了之前比较繁琐的magical beliefs and practices,ceremonies也从简了,那这样的变化也算是preservation吗?感觉这是一个paradox,要么preserve然后die out,要么modernization然后自己变形。
Chapter 8 Ideology as a Cultural System
这一章起方向开始偏向politics了,首先讲到的就是the study of ideology,在Geertz做研究的时期可能positivism之风在social sciences界依旧比较盛行,于是ideology这个本来很中性的词就被弄得在圈里很臭名昭著,因为它代表了bias,oversimplification,emotions,public prejudice等等。
最开始研究ideology的是Mannheim,他开始承认人们的sociopolitical thought其实是和ta生长生活的环境非常相关的,那么人们的sociopolitical thought还能不能被当成一个可观的matter来被客观地研究就成了一个问题。Mannheim开始想要弄一个nonevaluative conception of ideology,就是并不是说ideology本身不evaluative,而是在概念化ideology的时候不evaluative,可是最后Mannheim也没弄出个东西,于是这就成了一个Mannheim's Paradox.Geertz觉得Mannheim虽然毛线也没有弄出来,但是他这个路子还是对的,值得继续搞下去。
接下来Geertz就说了一下目前的conception of ideology真的是非常的evaluative,一提到ideology这个词很多学者就非常厌恶。像W.Stark以及E.Shils都对ideology持有很负面但又比较primitive的看法,Talcott Parsons则是认为一个受某种ideology影响的人会带有非常强烈的选择性,ta会选择研究哪些问题、使用哪种答案、提供哪些证据,另外他还认为ideology会使人们distort the reality,总之ideology在Parsons看来就是不好不好很不好,是一种deformed deviation。Geertz认为这个可能是和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各种ism轮番轰炸社会有关,什么nazism, bolshevism, communism, McCarthyism等等一个接一个,大家觉得用一个一个简易理论描述social world真的不行啊。这其实就像the Enlightment提出的secularization其实是要以对自然世界更丰富的认知来对抗中世纪毫无终止的宗教压迫,批判ideology的人们是在以对social world更丰富的认知来对抗oversimplified ideologies。然而,secularize了这么些年宗教依然没有消失,那么ideology估计应该也不会消失,很多国家(主要是走communism的国家)通过把宗教称为迷信来demonize religions,但是并没有成果,所以说与其demonize ideology,不如找到一种non-evaluative conception of ideology来对其进行妥善的分析。
Geertz在最后还提出了一直对ideology抱有偏见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错,只是这些人不应该站出来写关于ideology的研究,就像我是一个atheist,而且我觉得religions对人类有害,那我如果偏要写关于religions的研究就很没意思了,因为所有religions在我眼中都像邪教。除非我从一开始就抱定非常neutral没有judgemental的心态,但话说这一点谁又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