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孤独•交流的可能性——评夏笳系列科幻小说《中国百科全书》
语言•孤独•交流的可能性
——评夏笳系列科幻小说《中国百科全书》
郭伟
夏笳的《中国百科全书》是一系列相互关联又独立成篇的作品。每篇小说都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同一位女性叙事者使得各个故事产生了似有若无的联系。当然,真正将此系列故事贯穿起来的,是一个共通的主题:智慧生命个体间的交流。每个故事都从不同的侧面探查了这个主题,勾画出语言的障碍,生命的孤独,以及对交流的无奈和渴望。正如作者在第一篇小说的后记中也提到的,刘慈欣的“黑暗森林”描绘的是一幅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缺失的图景。而《中国百科全书》探查的则是智慧生命个体之间交流的可能性。
第一个故事中,作为语言学家的叙事者“我”在深夜被紧急唤起,处理一桩离奇的事件。封闭的货箱中一群小海豹,正用奇异的“语言”吵吵闹闹。这群小海豹其实是人工智能玩具,具有自主语言学习的能力。由于不期然的意外,它们在封闭的环境中自行发展出了一套用以互相交流的“语言”。对人类而言,这套“语言”是不可理解和不可理喻的,而发明使用这套“语言”的人工智能海豹亦“非我族类”,因此黑暗的集装箱中充满了未知,弥漫着恐怖。“来自陌生人的言语,总是让我们既期待又恐惧。”[1]9面对这个黑漆漆的货箱,官方应急部门和语言学家们似乎有些不知所措。然而,种种理论上的假设和猜测并不能驱散迷雾、缓解焦虑。真正的了解,还需要实际的交流。最终“我”推开门,直面“他者”。虽然轻声低语,但毕竟发出了交流的信息:“让我们说说话,好不好?”[1]13
对于作为异类的人工智能,人们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迈出沟通的脚步;那么对于同类,甚或对于曾经深爱的恋人,交流却也可能是困难重重的。“我”在手机中删去了与恋人“有关的一切,藏起他的电话号码,设下自己也无法解开的一道道门锁。是我把自己关在密不透风的黑屋中。”[1]12曾经亲密无间的恋人如今变成了触不到的“他者”。对再次开启交流的恐惧,令“我”选择沉默,作茧自缚,终成遗憾。
这个故事里充满了黑屋的意象:化装晚会上装扮黑石的厚纸板壳子、手机中被设置了重重障碍的小黑屋、弥漫着异类语言的漆黑货箱。不论黑屋中有多少因未知而生的恐怖,不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沟壑有多么难以逾越,若想挣脱孤独的牢笼,毕竟要跨出这一步,哪怕面对的是一步踏错粉身碎骨的风险。否则,也许就会像第二个故事中所讲述的,“我”终于发现,与他一别,竟成了生死永隔。曾经的恋人已深埋地下,唯余一方小小的黑色石碑,正如初见之时“我”的黑石装扮,只是彼时尚可叩开心扉,而此时已永无重启交流的可能。
第二个故事通过数位网友对“iMemorial”技术的交流,引出了交流的本质。交流,并非单纯的信息交换,而是感同身受,是对对方生命的体认。否则交流的双方无异于“腹语师用左右手分别操纵[的]两个布袋玩偶”。[2]63同时,“我”在网上所发起的交流,也把重启交流的勇气传递给了后面的网友。虽“江之永矣,不可方思”[2]65(语出《诗经·汉广》),而吾心归往,不畏山高水长。只要愿意打开心扉,距离的阻隔并不是问题。
可往往,打开心扉并不容易,对于抑郁症患者尤其如此。第三个故事便讲述了作为抑郁症患者的“我”以及天才艾伦·图灵,与人工智能的交流。图灵这位孤独的天才,在人世间难以得到真正认同,却强烈渴望心灵的交流。他说:“如果一个人愿意相信,他可以把机器当作人一样无话不谈”。[3]16他宁愿相信克里斯托弗是与人一样的存在,也有着意识、情感、灵魂和渴望交流的心。不论克里斯托弗是否真的通过了图灵测试,图灵都是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智慧生命来看待的。同理,小西将“我”曾经向它倾诉的话,重述给我听,这样的交流绝非同义反复,而是有效的和必要的。毋宁说,“我”的小西和图灵的克里斯托弗,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渴望交流的孤独心灵。至于镜子那边的机器是否真有智能,权且另当别论。其实镜子另一面完全可以是另一个同样孤独、同样恐惧而又渴望交流的生命,比方说,以蓝色河马面貌示人的抑郁症患者,抑或一位同样困惑而无助的心理咨询师。交流,既是和“他者”的沟通,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心的探问。
第四个故事讲述了罹患“巴别综合征”的小蛮和“我”的交流。从儿时起“我们”便是最要好的朋友,如今小蛮失去了语言的能力,被隔离在“百鸟之家”。然而,对于真正心灵相通的两个个体,“我们”之间的交流,并不一定要经由语言。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张图画、一枚小物件,都可以作为彼此沟通的媒介。是否竭尽全力去表达和理解,才是问题的关键。说到底,在“我”的心目中,真正的交流,是心灵的沟通和灵魂的交融。“重要的不是说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彼此懂得”,就算“语音变乱,让我们分散在地上,但我们依然想要在一起。”[4]55
第三个故事和第四个故事其实都涉及到了疾病。在人类的文化中,笼罩在疾病之上的隐喻太厚太重了,人们需要做的是拨开迷雾,直面疾病本身。[5]5疾病并非罪恶,正如“我”所体悟到的:“我明白自己错在哪儿了。我把小蛮当作一个病人,我认为她的语言是有缺陷的,需要被治愈……但小蛮并不觉得自己是病人。她只是说话的方式与我不同,仅此而已。”[4]55不论抑郁者还是失语者,都不应被视作异类,他们需要的是鼓励,而非孤立。惟有平等的交流,才是对生命的终极尊重。
纵观几篇小说,其语言充满了诗的韵味。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行文中织入了诗歌片断,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作者对语言本身的敏感和掌控能力。例如,作者对dong这个拟声词似乎青睐有加。“我”和闺蜜小蛮的暗号是“咚咚,咚”;曾经的恋人与“我”初见时的“搭讪”是叩击黑石的“咚咚咚”;人工智能海豹的名字叫做“冬冬”;超短篇科幻小说的结尾是敲门声“咚咚咚”……这声dong,乃是交流之始。不论面对失去了语言能力的挚友,面对黑纸板壳内的陌生人,面对作为异类的人工智能,还是面对门外那完全未知的存在,这声dong都是叩开“他者”心扉的第一声敲击。内心深处或许惶恐不安,但倘若不去迈出这第一步,生命将永远无法挣脱孤独,甚或“黑暗森林”的束缚。另外,提到行文中织入诗歌片断,还要多说一句,文中时时可见不同语体乃至不同语种的切换,乍看上去颇显陌生突兀,而细细品味之下却又觉得自然而然,毫无生硬违和之感。这使得作品在获得陌生化效果的同时,也契合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文本本就是互文的;交流也必然在异质的主体间生成无法完全交融的色块,而这正是多姿多彩的智慧生命所共同绘出的壮丽图案。
夏笳的文风无疑是轻灵的。在《中国百科全书》这个系列,她细腻的笔触之下,又不时会透出浓厚的书卷气息。作品中引述了博尔赫斯、维特根斯坦、本雅明、帕斯卡尔、圣经中巴别塔的典故,等等。零光片羽中暗含了作者对逻辑、语言、主体间性的深刻思考。这些颇具学术味道的字句,一方面固然对主题的展现大有助益,而另一方面,则令人惊喜地促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轻灵之中的厚重。另外还有诸多似不经意的细微之处,同样使得故事产生了奇妙的互文效果。例如,第一个故事中的“So high, so low, so many things to know”语出弗诺·文奇的《天渊》;第二个故事中“我”的网络签名“四月是最残酷的一个月”语出T·S·艾略特的《荒原》;还有源自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源自鲁迅的“肩住黑暗的闸门”,等等。仅举几例,毋庸赘述。
相比《关妖精的瓶子》[6]时的夏笳,她在《中国百科全书》中的笔法愈发纯熟,叙事手段相当灵活。第一篇小说中,在作为序章的倒叙之后,海豹的子故事嵌套着恋人的子故事。第二篇小说完全采用网络论坛的文体,其形式本身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第三篇小说采用了双线交替并进的结构。“我”与小西的故事、图灵与克里斯托弗的故事,二者穿插层叠,互参互证,形成了复调式的对话关系。第四篇小说将非语言交流和括号中的语言内容相互比照(有意地并非完全对应),展现了无语交流的可能性。凡此种种,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料想夏笳的这个《中国百科全书》系列应该还会继续下去,最终像雷·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7]或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宇宙奇趣全集》[8]那样结集成书。那么,就让我们期待这个系列中的更多作品,带给我们淡淡的忧伤与感动,带给我们轻灵之中的沉思,带给我们别具风格的阅读体验吧。
参考文献:
[1] 夏笳. 中国百科全书(1):黑屋[J]. 科幻世界,2015(4).
[2] 夏笳. 中国百科全书(2):涉江[J]. 科幻世界,2015(5).
[3] 夏笳. 中国百科全书(3):晚安,忧郁[J]. 科幻世界,2015(6).
[4] 夏笳. 中国百科全书(4):巴别乱[J]. 科幻世界,2015(8).
[5] [美] 苏珊•桑塔格. 疾病的隐喻[M]. 程巍,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 夏笳. 关妖精的瓶子[J]. 科幻世界,2004(4).
[7] Ray Bradbury. The Martian Chronicles[M].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1958.
[8] Italo Calvino. The Complete Cosmicomics[M]. London, New York: Penguin Classics, 2009.
【载《山东文学》2016(9),形式稍有不同】
——评夏笳系列科幻小说《中国百科全书》
郭伟
夏笳的《中国百科全书》是一系列相互关联又独立成篇的作品。每篇小说都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同一位女性叙事者使得各个故事产生了似有若无的联系。当然,真正将此系列故事贯穿起来的,是一个共通的主题:智慧生命个体间的交流。每个故事都从不同的侧面探查了这个主题,勾画出语言的障碍,生命的孤独,以及对交流的无奈和渴望。正如作者在第一篇小说的后记中也提到的,刘慈欣的“黑暗森林”描绘的是一幅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缺失的图景。而《中国百科全书》探查的则是智慧生命个体之间交流的可能性。
第一个故事中,作为语言学家的叙事者“我”在深夜被紧急唤起,处理一桩离奇的事件。封闭的货箱中一群小海豹,正用奇异的“语言”吵吵闹闹。这群小海豹其实是人工智能玩具,具有自主语言学习的能力。由于不期然的意外,它们在封闭的环境中自行发展出了一套用以互相交流的“语言”。对人类而言,这套“语言”是不可理解和不可理喻的,而发明使用这套“语言”的人工智能海豹亦“非我族类”,因此黑暗的集装箱中充满了未知,弥漫着恐怖。“来自陌生人的言语,总是让我们既期待又恐惧。”[1]9面对这个黑漆漆的货箱,官方应急部门和语言学家们似乎有些不知所措。然而,种种理论上的假设和猜测并不能驱散迷雾、缓解焦虑。真正的了解,还需要实际的交流。最终“我”推开门,直面“他者”。虽然轻声低语,但毕竟发出了交流的信息:“让我们说说话,好不好?”[1]13
对于作为异类的人工智能,人们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迈出沟通的脚步;那么对于同类,甚或对于曾经深爱的恋人,交流却也可能是困难重重的。“我”在手机中删去了与恋人“有关的一切,藏起他的电话号码,设下自己也无法解开的一道道门锁。是我把自己关在密不透风的黑屋中。”[1]12曾经亲密无间的恋人如今变成了触不到的“他者”。对再次开启交流的恐惧,令“我”选择沉默,作茧自缚,终成遗憾。
这个故事里充满了黑屋的意象:化装晚会上装扮黑石的厚纸板壳子、手机中被设置了重重障碍的小黑屋、弥漫着异类语言的漆黑货箱。不论黑屋中有多少因未知而生的恐怖,不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沟壑有多么难以逾越,若想挣脱孤独的牢笼,毕竟要跨出这一步,哪怕面对的是一步踏错粉身碎骨的风险。否则,也许就会像第二个故事中所讲述的,“我”终于发现,与他一别,竟成了生死永隔。曾经的恋人已深埋地下,唯余一方小小的黑色石碑,正如初见之时“我”的黑石装扮,只是彼时尚可叩开心扉,而此时已永无重启交流的可能。
第二个故事通过数位网友对“iMemorial”技术的交流,引出了交流的本质。交流,并非单纯的信息交换,而是感同身受,是对对方生命的体认。否则交流的双方无异于“腹语师用左右手分别操纵[的]两个布袋玩偶”。[2]63同时,“我”在网上所发起的交流,也把重启交流的勇气传递给了后面的网友。虽“江之永矣,不可方思”[2]65(语出《诗经·汉广》),而吾心归往,不畏山高水长。只要愿意打开心扉,距离的阻隔并不是问题。
可往往,打开心扉并不容易,对于抑郁症患者尤其如此。第三个故事便讲述了作为抑郁症患者的“我”以及天才艾伦·图灵,与人工智能的交流。图灵这位孤独的天才,在人世间难以得到真正认同,却强烈渴望心灵的交流。他说:“如果一个人愿意相信,他可以把机器当作人一样无话不谈”。[3]16他宁愿相信克里斯托弗是与人一样的存在,也有着意识、情感、灵魂和渴望交流的心。不论克里斯托弗是否真的通过了图灵测试,图灵都是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智慧生命来看待的。同理,小西将“我”曾经向它倾诉的话,重述给我听,这样的交流绝非同义反复,而是有效的和必要的。毋宁说,“我”的小西和图灵的克里斯托弗,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渴望交流的孤独心灵。至于镜子那边的机器是否真有智能,权且另当别论。其实镜子另一面完全可以是另一个同样孤独、同样恐惧而又渴望交流的生命,比方说,以蓝色河马面貌示人的抑郁症患者,抑或一位同样困惑而无助的心理咨询师。交流,既是和“他者”的沟通,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心的探问。
第四个故事讲述了罹患“巴别综合征”的小蛮和“我”的交流。从儿时起“我们”便是最要好的朋友,如今小蛮失去了语言的能力,被隔离在“百鸟之家”。然而,对于真正心灵相通的两个个体,“我们”之间的交流,并不一定要经由语言。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张图画、一枚小物件,都可以作为彼此沟通的媒介。是否竭尽全力去表达和理解,才是问题的关键。说到底,在“我”的心目中,真正的交流,是心灵的沟通和灵魂的交融。“重要的不是说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彼此懂得”,就算“语音变乱,让我们分散在地上,但我们依然想要在一起。”[4]55
第三个故事和第四个故事其实都涉及到了疾病。在人类的文化中,笼罩在疾病之上的隐喻太厚太重了,人们需要做的是拨开迷雾,直面疾病本身。[5]5疾病并非罪恶,正如“我”所体悟到的:“我明白自己错在哪儿了。我把小蛮当作一个病人,我认为她的语言是有缺陷的,需要被治愈……但小蛮并不觉得自己是病人。她只是说话的方式与我不同,仅此而已。”[4]55不论抑郁者还是失语者,都不应被视作异类,他们需要的是鼓励,而非孤立。惟有平等的交流,才是对生命的终极尊重。
纵观几篇小说,其语言充满了诗的韵味。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行文中织入了诗歌片断,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作者对语言本身的敏感和掌控能力。例如,作者对dong这个拟声词似乎青睐有加。“我”和闺蜜小蛮的暗号是“咚咚,咚”;曾经的恋人与“我”初见时的“搭讪”是叩击黑石的“咚咚咚”;人工智能海豹的名字叫做“冬冬”;超短篇科幻小说的结尾是敲门声“咚咚咚”……这声dong,乃是交流之始。不论面对失去了语言能力的挚友,面对黑纸板壳内的陌生人,面对作为异类的人工智能,还是面对门外那完全未知的存在,这声dong都是叩开“他者”心扉的第一声敲击。内心深处或许惶恐不安,但倘若不去迈出这第一步,生命将永远无法挣脱孤独,甚或“黑暗森林”的束缚。另外,提到行文中织入诗歌片断,还要多说一句,文中时时可见不同语体乃至不同语种的切换,乍看上去颇显陌生突兀,而细细品味之下却又觉得自然而然,毫无生硬违和之感。这使得作品在获得陌生化效果的同时,也契合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文本本就是互文的;交流也必然在异质的主体间生成无法完全交融的色块,而这正是多姿多彩的智慧生命所共同绘出的壮丽图案。
夏笳的文风无疑是轻灵的。在《中国百科全书》这个系列,她细腻的笔触之下,又不时会透出浓厚的书卷气息。作品中引述了博尔赫斯、维特根斯坦、本雅明、帕斯卡尔、圣经中巴别塔的典故,等等。零光片羽中暗含了作者对逻辑、语言、主体间性的深刻思考。这些颇具学术味道的字句,一方面固然对主题的展现大有助益,而另一方面,则令人惊喜地促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轻灵之中的厚重。另外还有诸多似不经意的细微之处,同样使得故事产生了奇妙的互文效果。例如,第一个故事中的“So high, so low, so many things to know”语出弗诺·文奇的《天渊》;第二个故事中“我”的网络签名“四月是最残酷的一个月”语出T·S·艾略特的《荒原》;还有源自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源自鲁迅的“肩住黑暗的闸门”,等等。仅举几例,毋庸赘述。
相比《关妖精的瓶子》[6]时的夏笳,她在《中国百科全书》中的笔法愈发纯熟,叙事手段相当灵活。第一篇小说中,在作为序章的倒叙之后,海豹的子故事嵌套着恋人的子故事。第二篇小说完全采用网络论坛的文体,其形式本身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第三篇小说采用了双线交替并进的结构。“我”与小西的故事、图灵与克里斯托弗的故事,二者穿插层叠,互参互证,形成了复调式的对话关系。第四篇小说将非语言交流和括号中的语言内容相互比照(有意地并非完全对应),展现了无语交流的可能性。凡此种种,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料想夏笳的这个《中国百科全书》系列应该还会继续下去,最终像雷·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7]或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宇宙奇趣全集》[8]那样结集成书。那么,就让我们期待这个系列中的更多作品,带给我们淡淡的忧伤与感动,带给我们轻灵之中的沉思,带给我们别具风格的阅读体验吧。
参考文献:
[1] 夏笳. 中国百科全书(1):黑屋[J]. 科幻世界,2015(4).
[2] 夏笳. 中国百科全书(2):涉江[J]. 科幻世界,2015(5).
[3] 夏笳. 中国百科全书(3):晚安,忧郁[J]. 科幻世界,2015(6).
[4] 夏笳. 中国百科全书(4):巴别乱[J]. 科幻世界,2015(8).
[5] [美] 苏珊•桑塔格. 疾病的隐喻[M]. 程巍,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 夏笳. 关妖精的瓶子[J]. 科幻世界,2004(4).
[7] Ray Bradbury. The Martian Chronicles[M].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1958.
[8] Italo Calvino. The Complete Cosmicomics[M]. London, New York: Penguin Classics, 2009.
【载《山东文学》2016(9),形式稍有不同】
© 本文版权归 Bread&Butterfl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