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孟良崮”:积谷山岛之战
“部队开拔前的一夜,楼下那个小战士呜呜咽咽地哭了一夜……”这是五十年后,外婆在向我讲述解放积谷山的一段旧事时,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
1953年,我家曾驻过一队解放军士兵,时间不长,只有三四个月吧。听外婆说,后来这些解放军去打积谷山,很多人没有回来。
当时,打积谷山的命令是突然下来的,夜里准备,一早部队就要开拔。那个小战士他住在我家楼下,是山东来的,只有十六七岁。平时口嘴很乖,非常讨人喜欢,外婆还给他织过一件毛线衫。当听到要去打仗的消息时,他哭了,一直到第二天部队出发,眼泪都没有止住。
他就是这样上了战场,和他的部队一起去攻打那个与松门隔海相望的险峻小岛。
我曾无数次地问过外婆,那个小战士后来回来了吗?但每次得到的都不是外婆肯定的回答。
海上“孟良崮”

1953年6月,浙江东南海面战云密布。国共双方正围绕着积谷山这个只有0.5平方公里的小岛,酝酿一场攻防战。
积谷山位于松门东北12公里处,最高点海拔230.9米。山形上方下广,状如积谷之囤,远望若孤屏屹立海中。积谷山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据有此岛不仅能用炮火阻断浙江沿海的南北航线,还能从南面拱卫上下大陈,是大陈岛名副其实的南大门。(大陈岛的北大门是一江山岛)
当时积谷山由国民党第2军官战斗团3营7连及1个高炮区队共120余人驻守(据台湾方面资料说是87人),火炮9门。国军的军官战斗团,成员大多是降级使用的军官,连长军衔为上校,士兵也多为尉官。这些军官经过抗战和内战的大浪淘沙,无论从战斗意志还是从战术修养上,都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对于这支部队,大陆方面对它的评价是“凶残,顽强”,它的成分是“逃亡地主,兵痞惯匪,土豪恶霸”。
而对面的解放军,是60师179团,原属志愿军9兵团20军的序列。60师是志愿军第一次战役胜利后开赴朝鲜的,由于临时转车到东北,更换的棉衣未能领到,仍旧穿的华东地区的单衣仓促入朝。在朝鲜的长津湖之战中,虽因冻饿减员严重,但仍英勇作战给美军以很大杀伤。整个抗美援朝期间,60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师先后共伤亡一万余人。
1952年10月,60师随军主力回国,部队在山东短暂整编补充后,又马不停蹄南下移驻浙江台州。
翻开60师的军史,抗美援朝已让这支部队换了一遍血,回国后补充的可能都是些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就像前面那个来自山东的小战士,入伍只有半年多,没打过仗,可能连敌人都没见过,所以他因害怕而整夜哭泣并不稀奇。
对于拿下积谷山,解放军方面下的决心非常大。当时60师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王姓指挥员表示:“我们决心以一个营的兵力登岛,准备牺牲600人,也要把积谷山岛拿下来。”
对岸国民党军负责大陈周边岛屿防御的最高指挥官是“江浙反共救国军”总司令秦东昌(胡宗南的化名)。胡宗南毕业于黄埔一期,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是蒋介石最宠爱、最信任的军事将领。胡是国军中典型的志大才疏之辈,时人评价:“受任最重,统军最多,莅事最久,贻误军国最巨”。
在攻打积谷山岛之前,解放军已接连拿下了大小鹿岛、羊屿岛和鸡冠山岛,积谷山能否成功占领,将决定着国共双方四岛战役的最终胜败。
也许是老蒋对胡宗南的能力不放心,在三岛失守之后,特地派第二舰队司令齐鸿章,率领4艘军舰驰援大陈岛。此时大陈海面国军的舰艇已经达到了13艘,这对只有一些小炮艇的中共海军,形成了很大的优势。
平心而论,解放军登陆积谷山岛作战,难度会十分巨大。不仅因为积谷山本身地形险恶,形如钉子,山上只有一条窄得都无法转身的羊肠小道可以上山,而且岛上设防也十分坚固,遍岛都是钢筋水泥工事,山脚山腰布满一道道铁丝网,上下左右挖通了壕沟。但对积谷山国军防御不利的是,它距离海岸太近,已经在解放军的岸炮射程之内,而且山上多岩体,守军容易在炮击下因碎石飞溅而形成二次伤害。
因此,从积谷山的山形地势上很容易让人想起国共内战中的一个著名战役——孟良崮之战。孟良崮是一个死地,积谷山也是一个死地。在孟良崮,国民党的整编74师企图以固守待援、中心开花,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结果因友邻部队救援不力而被全歼。积谷山的守军也一样,当战斗打响后希望大陈岛的国军能过来救援,结果胡宗南一再延误战机,没有向十海里外的积谷山增援一兵一卒,终没能逆转战局。

血战之岛
1953年6月24日下午16时,解放军岸炮开始对积谷山试射,179团三营和5个炮兵连组成的登陆部队于九洞门上船。与此同时,解放军“临沂”、“遵义”号两艘炮舰进至大陈东北7-8海里海域,向大陈炮击,以钳制大陈国军增援。
16时45分,解放军岸炮开始向积谷山急速射击,17时转为破坏射击。
17时20分,在4艘护卫艇的掩护下,由20余艘机帆船组成的登陆船队起航。
17时50分,解放军的三艘炮艇分别抵近积谷山岛西北、西南角,炮击国军滩头阵地。由于国军的岛炮大多数安装在积谷山顶,所以护卫艇队迅速接近山脚,在岛炮的死角进行火力掩护。
18时,国军积谷山上的工事及电话线路在解放军猛烈的海陆炮火轰击下几近全毁。
18时至18时30分,解放军第一梯队2个连开始登陆积谷山岛。但登岛后遭到国民党军官战斗团发起的近似疯狂的反登陆突击,这给登陆部队造成了极大的伤亡。营长、教导员,营参谋长相继阵亡,使得解放军不得不投入预备队。
但国民党军官战斗团毕竟人数有限,强行反击只会消耗掉他们的有生力量,这无疑于饮鸩止渴。
入夜后,解放军护卫艇队开始向山顶延伸射击,掩护后续登陆部队向主峰进攻。激战至次日凌晨1时战斗方基本结束。
25日拂晓,解放军登陆成功。
此战全歼国民党守军110人,其中毙伤尉官以下32名,俘虏校官3名、尉官42名、士官23名,11名下落不明。解放军牺牲47名、伤167名,失踪3名。(此伤亡数字来自大陆方面的战报,台湾方面的战报缺)
坐失良机

60多年之后,当我回望这场惨烈的登陆战,努力寻找留存资料中的每一个细节,却一直解不开一个疑问。在积谷山之战打响之时,为什么近在咫尺的大陈岛国民党军队没有向积谷山增援?
据国民党方面在战后的记录中描述:共军于18时抢滩登陆,守军虽奋勇抵抗,仍无力击退来犯共军,胡宗南虽令陆战队驰援,但因行动迟缓,积谷山遂告失守。
而在《胡宗南大传》中的记叙是:这天晚6时,解放军在该岛强行登陆。胡宗南派出一队海军陆战队支援该岛守军,因海风大作,无法登陆。这天夜里,积谷山岛被解放军占领。
支援行动没能成功的原因,一个说是行动迟缓,一个干脆归于海风大作。其实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晚上6点解放军登陆之后,胡宗南才作出了增援的决定!这晚了!这时解放军差不多半个营的人上岛了,还有天黑之后也不利于国民党大型舰只的行动,解放军的炮艇更适于夜间出击,在之前的大小鹿岛、羊屿岛和鸡冠山岛反登陆作战中,国民党的军舰是吃过这样的亏的。(夜战中被解放军击沉击伤舰船10余艘)
首鼠两端,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在解放军发起炮战至登陆的两个小时内,天还是没有暗的,如果此时国军海陆救援得力,积谷山可能还有一战。等到了天黑,胡宗南再想作增援,那就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坐视积谷山被攻陷。
胡宗南的才能素有“盛名之下,其实难负”的说法,在这场积谷山之战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
解放军攻下了积谷山岛,不仅扫除了近海航道的障碍,而且大陈海面亦被解放军的岛炮控制,大陈岛的南大门已被打开。支持国民党军在浙东沿海作战的美国“西方公司”认为国民党军已经无从守住大陈,全部撤离。而蒋介石更是用特急电报训斥胡宗南,电报上只有16个字:“连丢四岛,实为耻辱,切实追查,立即报我。”几个月后“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胡宗南被撤换。
最后的伤亡数字

为了解放积谷山,解放军付出了许多干部、战士的生命。早些年,松门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说解放军有一个连队驻扎在南沙庙(以前松南小学),第二天早上集结号一响,全部开拔攻积谷山,只留炊事员老班长留守。战斗结束后整连官兵牺牲,无一生还,老班长守着一担子热腾腾肉包子饭菜痛哭欲绝。
我认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可疑。因为解放军的伤亡并没有这么大,并没有到整连全部牺牲的地步,但此战的伤亡情况确实是超出了预先的估计。
据官方史料记载:解放军在松门的毕家和耶稣堂设立战地医院,夜10时30分开始,战地医疗救护站收容了第一批伤员,接着送来的伤员越来越多,有时一批送来40多名,28日早晨达到高潮,上午以前送来的大多是重伤员,以后送来的大多是一般伤员,到下午收容伤员110多名。
还有,1953年解放军发起解放积谷岛战役后,随着牺牲人员的增多,急需棺材盛殓。因松门只有三间棺材店,现成棺材只有五六口,于是部队就发动本地深明大义的群众捐献“寿山”(棺材)。
按照“战地医疗救护站”的记叙,再结合官方战报,解放军负伤人数167名,应该是可信的。如果再套用二战时期,战场伤亡比3:1的正常值计算,很有可能牺牲人数在50~60名之间。温岭烈士陵园共安葬有解放积谷山牺牲的62名烈士,62人,这数字应该是准确的,战报中所说的牺牲47名,应该是前期的统计。
结语
今晚,当我写到这里时,文章里只剩下了几个冰冷的伤亡数字。
此刻,我仿佛听见了大战前夜那个解放军小战士呜呜咽咽的哭泣声……这哭声触动了我人性里最柔弱的一层防备……
1953年,国共两党在积谷山的血战,是中国人之间的骨肉相残,是信仰不同的相残。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都让人感到无限的伤感。
时有风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1945年中共浙南游击队下海筹饷始末
- 大陈岛流亡者,乱世夹缝中的生存困局(1949-1955) (1人喜欢)
- 陈光裕的1949: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2人喜欢)
- 海匪招安 (4人喜欢)
- 探访雁荡八老爷墓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