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印度!
由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于今年5月5日在中国上演,非常火爆,远超过以前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目前其票房稳居榜首,超过8亿人民币。据说其前期在排档上还遭到怀疑或者打压,但由于影片口碑实在过硬,后来居上。
阿米尔·汗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部都针对印度现实,跳出印度传统框架,作出了既诙谐又深刻的反思。《摔跤吧,爸爸》当然也不例外。
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曾经的印度摔跤冠军辛格,在世人的冷嘲热讽下,艰辛地培养两个女儿成为世界摔跤冠军的励志故事。这个故事咋听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但如果把其放在传统的印度社会背景里,却显得别具一格。
辛格住在北印度哈里安纳邦的一个小村庄,据我的见闻,那里正是印度最传统且最不尊重女姓的地方之一,随便挑几个谷歌搜索到的新闻吧:
轮奸(Gang-rape):一个星期前,有一个女孩在哈里安纳邦被几个男人轮奸并谋杀。女孩遭到轮奸后,脸部被砖头敲打到血肉模糊,被用汽车压过身体,以便别人认不出来。
嫁状(Dowry):两年前,一位哈里安纳邦的妇女向法院告状,称其丈夫一家嫌其嫁状少,一直虐待她,婆婆电击她,丈夫兄弟强奸她!
荣誉处决(Honor Killing):四年前,在哈里安纳邦一个村里,一对将要自行结婚的大学同学被女方的父母和兄弟给杀害了,原因是男女属于不同种姓,不能通婚。全村人都赞同这个处决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荣誉处决。有时候,荣誉处决是由村里的长老决定执行的。
轮奸、嫁状、媒婚童婚、荣誉处决……这些在今日中国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印度的村庄里,每天都在上演着。
当然,我在这里谈的不是像孟买和新德里这样的印度大城市,而是电影里主人公所在的小村庄。女孩在那里的命运,就是等着长大被“甩掉”,还要搭上大笔嫁妆,然后成为别人家里专门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家庭主妇。
好吧,总而言之,那种您想象不到的落后、愚昧、传统、封建、男权,等等,都有!而且,要多严重有多严重!这就是落后印度的一面。但是,除了满足我们的优越感之外,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那为什么印度还能拍出这样优秀的电影呢?而且还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抛弃上面那些干巴巴的标签,来体验一下另一个“有血有肉”的印度。
首先,让我折服的是,影片中接连不断的那些恰到好处的诙谐与轻松。在中国,如果情节是来自一个小村庄的电影,脑海中所能想象到的,要么是像电影《那山,那人,那狗》那样的平静,要么就像电影《活着》那样的深沉。
但是,《摔跤吧,爸爸》里面的印度小村庄,看到的却是生动和欢乐的色彩:村民对一位摔跤冠军的真实的态度,主角辛格的侄子那种典型的印度普通人形象,还有卖鸡肉者轻松的心态(100卢比的鸡肉,没钱的辛格出价20卢比,最后以25卢比成交),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
当然,影片中也毫不例外地充满着印度戏剧一向的跌宕起伏且最后以乐观结局收尾的情节。比如,辛格生不到男孩,绝望之余又发现两个大女儿有摔跤的天分,梦想马上出现转机;比如,当辛格需要一块摔跤毯,而腐败的体育官员无法提供时,其兄弟提起床垫,又立刻出现转机;又比如,辛格秘密训练女儿后被发现,险些让女儿失去参赛机会,然后又出现转机,利用录相和手机远程指导……所有这一切,跌宕起伏,总在最糟糕且接近绝望时,又总能找到替代方案人可以以为这只是电影,但一切却。作为一个在印度生活了六年的外国人,印度人的这种生活情节其实是非常常见,在我们印度公司,经常上演。这正是印度的可爱之处。
其次,本部影片不禁让人回想起10-20年前的中国。那个时候时候,风靡全国的爱国主义励志片是类似《精武门》这样的连续剧和电影。那时也正是中国经济开始高速起飞,世界地位提升的时代。看一下《摔跤吧,爸爸》,感觉印度现在恰是中国的10-20年前。印度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正在像过去的中国一样崛起,印度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自然在上升。
辛格在女儿吉塔参加英联邦运动会时称,她的比赛已经不是为自己的比赛,而是为所有对她有所期待、受到鼓舞的印度人的比赛。如果她能够获取金牌,她将成为印度人的榜样,并激励着其他印度人为国家的荣誉而努力。看一下那位卖鸡肉者带着自己两位女儿来看比赛就知道了。这样的精神,和中国过去的爱国主义励志电影有很多相同之处。
最后,我想说的是,与《精武门》以历史和日本人作为靶向的简单叙述相比,《摔跤吧,爸爸》更多的是面向印度的内部现实。除了一种爱国主义教育之外,辛格更加希望的是女儿能够摆脱掉印度那种传统的男权桎梏,找到自己独立和富有生命价值的方向。这或许也是印度在奔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比中国更加复杂的原因之一。
不过,有一点触动我的是,这样一个世界性的故事,却是取材于一个我们从媒体上感知到的那种“万恶的”印度村庄,而且还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不得不让人对印度这个国家的精神沉淀刮目相看。摔跤吧,印度!
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印度阿Sam的公众号:yindusam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添加个人微信:samwuhindu,并注明联系事宜。
阿米尔·汗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部都针对印度现实,跳出印度传统框架,作出了既诙谐又深刻的反思。《摔跤吧,爸爸》当然也不例外。
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曾经的印度摔跤冠军辛格,在世人的冷嘲热讽下,艰辛地培养两个女儿成为世界摔跤冠军的励志故事。这个故事咋听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但如果把其放在传统的印度社会背景里,却显得别具一格。
辛格住在北印度哈里安纳邦的一个小村庄,据我的见闻,那里正是印度最传统且最不尊重女姓的地方之一,随便挑几个谷歌搜索到的新闻吧:
轮奸(Gang-rape):一个星期前,有一个女孩在哈里安纳邦被几个男人轮奸并谋杀。女孩遭到轮奸后,脸部被砖头敲打到血肉模糊,被用汽车压过身体,以便别人认不出来。
嫁状(Dowry):两年前,一位哈里安纳邦的妇女向法院告状,称其丈夫一家嫌其嫁状少,一直虐待她,婆婆电击她,丈夫兄弟强奸她!
荣誉处决(Honor Killing):四年前,在哈里安纳邦一个村里,一对将要自行结婚的大学同学被女方的父母和兄弟给杀害了,原因是男女属于不同种姓,不能通婚。全村人都赞同这个处决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荣誉处决。有时候,荣誉处决是由村里的长老决定执行的。
轮奸、嫁状、媒婚童婚、荣誉处决……这些在今日中国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印度的村庄里,每天都在上演着。
当然,我在这里谈的不是像孟买和新德里这样的印度大城市,而是电影里主人公所在的小村庄。女孩在那里的命运,就是等着长大被“甩掉”,还要搭上大笔嫁妆,然后成为别人家里专门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家庭主妇。
好吧,总而言之,那种您想象不到的落后、愚昧、传统、封建、男权,等等,都有!而且,要多严重有多严重!这就是落后印度的一面。但是,除了满足我们的优越感之外,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那为什么印度还能拍出这样优秀的电影呢?而且还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抛弃上面那些干巴巴的标签,来体验一下另一个“有血有肉”的印度。
首先,让我折服的是,影片中接连不断的那些恰到好处的诙谐与轻松。在中国,如果情节是来自一个小村庄的电影,脑海中所能想象到的,要么是像电影《那山,那人,那狗》那样的平静,要么就像电影《活着》那样的深沉。
但是,《摔跤吧,爸爸》里面的印度小村庄,看到的却是生动和欢乐的色彩:村民对一位摔跤冠军的真实的态度,主角辛格的侄子那种典型的印度普通人形象,还有卖鸡肉者轻松的心态(100卢比的鸡肉,没钱的辛格出价20卢比,最后以25卢比成交),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
当然,影片中也毫不例外地充满着印度戏剧一向的跌宕起伏且最后以乐观结局收尾的情节。比如,辛格生不到男孩,绝望之余又发现两个大女儿有摔跤的天分,梦想马上出现转机;比如,当辛格需要一块摔跤毯,而腐败的体育官员无法提供时,其兄弟提起床垫,又立刻出现转机;又比如,辛格秘密训练女儿后被发现,险些让女儿失去参赛机会,然后又出现转机,利用录相和手机远程指导……所有这一切,跌宕起伏,总在最糟糕且接近绝望时,又总能找到替代方案人可以以为这只是电影,但一切却。作为一个在印度生活了六年的外国人,印度人的这种生活情节其实是非常常见,在我们印度公司,经常上演。这正是印度的可爱之处。
其次,本部影片不禁让人回想起10-20年前的中国。那个时候时候,风靡全国的爱国主义励志片是类似《精武门》这样的连续剧和电影。那时也正是中国经济开始高速起飞,世界地位提升的时代。看一下《摔跤吧,爸爸》,感觉印度现在恰是中国的10-20年前。印度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正在像过去的中国一样崛起,印度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自然在上升。
辛格在女儿吉塔参加英联邦运动会时称,她的比赛已经不是为自己的比赛,而是为所有对她有所期待、受到鼓舞的印度人的比赛。如果她能够获取金牌,她将成为印度人的榜样,并激励着其他印度人为国家的荣誉而努力。看一下那位卖鸡肉者带着自己两位女儿来看比赛就知道了。这样的精神,和中国过去的爱国主义励志电影有很多相同之处。
最后,我想说的是,与《精武门》以历史和日本人作为靶向的简单叙述相比,《摔跤吧,爸爸》更多的是面向印度的内部现实。除了一种爱国主义教育之外,辛格更加希望的是女儿能够摆脱掉印度那种传统的男权桎梏,找到自己独立和富有生命价值的方向。这或许也是印度在奔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比中国更加复杂的原因之一。
不过,有一点触动我的是,这样一个世界性的故事,却是取材于一个我们从媒体上感知到的那种“万恶的”印度村庄,而且还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不得不让人对印度这个国家的精神沉淀刮目相看。摔跤吧,印度!
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印度阿Sam的公众号:yindusam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添加个人微信:samwuhindu,并注明联系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