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小渝之悉尼歌剧院
写给小渝之悉尼歌剧院
原创 2017-05-24 青戈 久酒茶寮
致闺蜜:
亲爱的小渝,我回想起来你我简单的愿望,什么时候可以一起去旅行。这个时候的我正在悉尼,坐着像是地铁的火车,穿出城区,去拜访一位老朋友。我从来分不清轻轨、地铁或者火车,不过对于它们的便捷,却是毋庸置疑的。悉尼的火车比公交汽车方便很多,有一次我甚至在路边迎着风等待了一个小时,最后放弃了,还是步行至火车站坐火车。不知道是人实在少还是节奏慢,因为堵车的情况虽然有,却并没有国内那么频繁。当我看到一个问路的老太太和停站的公交司机问路到画图到互相问候“再见”,我也有那么一点明白了。
话说远了,主要是我难得在火车上有一段另自己可以思绪放飞的时间,想的东西一下子塞满了脑袋。我想和你一起去旅行。我几乎都不记得上一段和闺蜜单独旅行的日子是什么时候了。从周密的计划,到每一处的攻略,再去寻觅各种美食,邂逅不同的人或者萌宠……想想都让人觉得有种自由的味道。恍然间,你我各自到了中青年期,需要照顾一家老小的各种突发情况,能自由出去旅行几乎要变成一个梦想。那么,让我们各自带着甜蜜的负担出游吧,特别要分享的东西,就用笔尖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回来可以一边喝着葡萄酒,一边翻页欣赏,何尝不是乐事一桩?
说到悉尼。这个城市我都来了三四次了吧。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旅游,走马观花还真是要不得,只能有“别人天天住的地方原来长这个样子”的感慨。实际上,悉尼作为澳大利亚之不得不来的城市,尽管没有特别深厚的历史底蕴,但也质朴得分外可亲。来到悉尼,肯定第一要去的地方就是悉尼歌剧院和环形码头了。去到悉尼歌剧院的方式有很多种,出租车、公交车或者火车。公共交通往往不一定非要用“Opera House”作为站名,一般用的都是“Circular Quay”这个站名。用了不少时间来纠正自己不大标准的发音。比如“Opera”里我总在“r”上发出重音,又总会在“Quay”里发不出“k”的音,很是迷惑了众多被我拉住问路的人一阵。澳洲人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热情,有点儿让我想起北京。就是见到人都会友好说“Hi~ ”的城市。(当然,很多久居澳洲的人会觉得,悉尼的人太忙有点冷漠,反而其他城市的人们更为友好。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热情已经很是足够,毕竟我们是一个相对矜持含蓄的民族。当然也不乏冷漠不耐的情况,但是无论身在哪里,我们总要看到更为乐观的一面。)时常我一稍加停顿或者饶头,就会有人停下来问问是否需要帮助。这里面还有不少热情的华人。有次带着老小找不到酒店,箱子又大的离谱,这个时候就有个来自福建的帅哥自告奋勇地把我们送到目的地。似乎又说远了,呵呵。
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市贝尼郎岬角,像是三组巨大的白色贝壳错落而立。远看,就像是海面上的白色风帆的帆船。它与海水、海岸、码头以及海港大桥相映成趣,完全没有任何违和之处。这座建筑的建造历史也是非常曲折而且戏剧化的。1955年悉尼政府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时,悉尼歌剧剧院的设计者约恩·伍重(Jorn Utzon)(丹麦),当时只有三十五岁。他的设计草图第一次筛选的时候就被淘汰,后来评选团专家之一,芬兰籍美国建筑师埃洛·沙里宁来悉尼后,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从废纸堆中重新翻出。埃洛·沙里宁看到这个方案后,立刻相中了约恩的设计,并在评委间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游说工作,力排众议,最终确立了这个方案。然而,确立了方案仅仅是一个开始。之后的建筑工作又因为草图没有考虑到建筑学的一些承重问题,施工中又遇到了众多的设计重现问题而重建。最终,在经历了建筑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施工停工又复工、资金链断了又续上的各种波折之后,终于落成了眼前这个能与童话相媲美的建筑,该歌剧院已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1]这还真应了中国人常说的“好事多磨”。果然,悉尼歌剧院从落成的那一天开始,便吸引了全球众多来一睹芳容的游客。每次来悉尼,必来歌剧院;每次来了歌剧院,必然看到各种肤色的人们驻足于此,摆摆姿势,喂喂海鸥,看看人来人往,就满足了。时常,还能看到时尚杂志的模特儿们穿着各种设计前卫的衣服,被一堆长枪短炮的摄影师围着,忘我地工作。遗憾的是,虽然悉尼的冬天都会有灯光秀来吸引游客,我因为路途遥远还没有机会观赏过。相信灯光下面的歌剧院会更加梦幻迷人。
悉尼歌剧院下面,是一水儿临海的餐厅。环形码头有多大,餐厅就延伸到哪里,到处都是餐饮黄金地段。这个环形码头北面临海,西面是有名的悉尼岩石区[2],南面是海德公园,东面是皇家植物园。所以这个位置怎么看都是悉尼最为黄金的地段,起码作为旅游的起点是最为值当的了。说起这边的餐厅,西餐中餐快餐俱有,虽然在世界著名的景点内,相比较市区也不算太贵,尽管从来不缺食客,但也一直颇具水准,唯一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的就是,算好就餐时间提前半个小时入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匹配西餐那种慢腾腾的、或说是休闲或说是不差钱儿翻台的节奏,待到食客们饥肠辘辘时,再呈上桌来,配着阳光和海风,再大的怨气也被美食的香气冲的烟消云散了。悉尼歌剧院下面的餐酒吧,我最喜欢吃的是一种土豆脆片蘸奶油酱,再来上一杯特调鸡尾酒,即使消磨上一整个下午,都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悉尼歌剧院边上的码头,常供邮轮、轮渡或者水中出租船等各种水上交通工具停靠。因此,从这里上船去远航或者去对岸的人们也络绎不绝,这里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实际上,悉尼码头、海滩众多,皆是因为这里就是一个凹进大陆的海湾,海面平静,风景宜人,实在是上天对澳洲的恩赐。也许,也是对这块大洋洲的中心大陆过于干燥少雨的一点补偿吧。至于悉尼这座城,雨水并不算特别多,早晚温差大,而且四季降水平均,据说四季也不甚分明。悉尼主要受亚热带高气压及东南信风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且即使下雨也不算绵长,但据说今年悉尼的夏天雨水特别多。前几天来这里,还有幸遇到一次下雨。雨中的歌剧院被雨帘弄得影影绰绰,颇有一番不一样的风情。这样的情景很让人想小酌一杯。这个时候特别想念你。
今天一股脑儿地写到这里吧,下一封信应该会换一个景点写写画画了。我希望你收到信,会在脑中勾勒出一个独特气质的悉尼歌剧院。
祝
安好!
青戈
[1]以下来自网络介绍: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2]以后会介绍到,岩石区是澳洲移民开垦澳洲最先开拓的居民区,具有浓郁的殖民色彩和老澳洲的味道,也成为了去澳洲必须游览一番的地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原创 2017-05-24 青戈 久酒茶寮
致闺蜜:
亲爱的小渝,我回想起来你我简单的愿望,什么时候可以一起去旅行。这个时候的我正在悉尼,坐着像是地铁的火车,穿出城区,去拜访一位老朋友。我从来分不清轻轨、地铁或者火车,不过对于它们的便捷,却是毋庸置疑的。悉尼的火车比公交汽车方便很多,有一次我甚至在路边迎着风等待了一个小时,最后放弃了,还是步行至火车站坐火车。不知道是人实在少还是节奏慢,因为堵车的情况虽然有,却并没有国内那么频繁。当我看到一个问路的老太太和停站的公交司机问路到画图到互相问候“再见”,我也有那么一点明白了。
话说远了,主要是我难得在火车上有一段另自己可以思绪放飞的时间,想的东西一下子塞满了脑袋。我想和你一起去旅行。我几乎都不记得上一段和闺蜜单独旅行的日子是什么时候了。从周密的计划,到每一处的攻略,再去寻觅各种美食,邂逅不同的人或者萌宠……想想都让人觉得有种自由的味道。恍然间,你我各自到了中青年期,需要照顾一家老小的各种突发情况,能自由出去旅行几乎要变成一个梦想。那么,让我们各自带着甜蜜的负担出游吧,特别要分享的东西,就用笔尖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回来可以一边喝着葡萄酒,一边翻页欣赏,何尝不是乐事一桩?
说到悉尼。这个城市我都来了三四次了吧。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旅游,走马观花还真是要不得,只能有“别人天天住的地方原来长这个样子”的感慨。实际上,悉尼作为澳大利亚之不得不来的城市,尽管没有特别深厚的历史底蕴,但也质朴得分外可亲。来到悉尼,肯定第一要去的地方就是悉尼歌剧院和环形码头了。去到悉尼歌剧院的方式有很多种,出租车、公交车或者火车。公共交通往往不一定非要用“Opera House”作为站名,一般用的都是“Circular Quay”这个站名。用了不少时间来纠正自己不大标准的发音。比如“Opera”里我总在“r”上发出重音,又总会在“Quay”里发不出“k”的音,很是迷惑了众多被我拉住问路的人一阵。澳洲人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热情,有点儿让我想起北京。就是见到人都会友好说“Hi~ ”的城市。(当然,很多久居澳洲的人会觉得,悉尼的人太忙有点冷漠,反而其他城市的人们更为友好。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热情已经很是足够,毕竟我们是一个相对矜持含蓄的民族。当然也不乏冷漠不耐的情况,但是无论身在哪里,我们总要看到更为乐观的一面。)时常我一稍加停顿或者饶头,就会有人停下来问问是否需要帮助。这里面还有不少热情的华人。有次带着老小找不到酒店,箱子又大的离谱,这个时候就有个来自福建的帅哥自告奋勇地把我们送到目的地。似乎又说远了,呵呵。
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市贝尼郎岬角,像是三组巨大的白色贝壳错落而立。远看,就像是海面上的白色风帆的帆船。它与海水、海岸、码头以及海港大桥相映成趣,完全没有任何违和之处。这座建筑的建造历史也是非常曲折而且戏剧化的。1955年悉尼政府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时,悉尼歌剧剧院的设计者约恩·伍重(Jorn Utzon)(丹麦),当时只有三十五岁。他的设计草图第一次筛选的时候就被淘汰,后来评选团专家之一,芬兰籍美国建筑师埃洛·沙里宁来悉尼后,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从废纸堆中重新翻出。埃洛·沙里宁看到这个方案后,立刻相中了约恩的设计,并在评委间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游说工作,力排众议,最终确立了这个方案。然而,确立了方案仅仅是一个开始。之后的建筑工作又因为草图没有考虑到建筑学的一些承重问题,施工中又遇到了众多的设计重现问题而重建。最终,在经历了建筑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施工停工又复工、资金链断了又续上的各种波折之后,终于落成了眼前这个能与童话相媲美的建筑,该歌剧院已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1]这还真应了中国人常说的“好事多磨”。果然,悉尼歌剧院从落成的那一天开始,便吸引了全球众多来一睹芳容的游客。每次来悉尼,必来歌剧院;每次来了歌剧院,必然看到各种肤色的人们驻足于此,摆摆姿势,喂喂海鸥,看看人来人往,就满足了。时常,还能看到时尚杂志的模特儿们穿着各种设计前卫的衣服,被一堆长枪短炮的摄影师围着,忘我地工作。遗憾的是,虽然悉尼的冬天都会有灯光秀来吸引游客,我因为路途遥远还没有机会观赏过。相信灯光下面的歌剧院会更加梦幻迷人。
悉尼歌剧院下面,是一水儿临海的餐厅。环形码头有多大,餐厅就延伸到哪里,到处都是餐饮黄金地段。这个环形码头北面临海,西面是有名的悉尼岩石区[2],南面是海德公园,东面是皇家植物园。所以这个位置怎么看都是悉尼最为黄金的地段,起码作为旅游的起点是最为值当的了。说起这边的餐厅,西餐中餐快餐俱有,虽然在世界著名的景点内,相比较市区也不算太贵,尽管从来不缺食客,但也一直颇具水准,唯一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的就是,算好就餐时间提前半个小时入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匹配西餐那种慢腾腾的、或说是休闲或说是不差钱儿翻台的节奏,待到食客们饥肠辘辘时,再呈上桌来,配着阳光和海风,再大的怨气也被美食的香气冲的烟消云散了。悉尼歌剧院下面的餐酒吧,我最喜欢吃的是一种土豆脆片蘸奶油酱,再来上一杯特调鸡尾酒,即使消磨上一整个下午,都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悉尼歌剧院边上的码头,常供邮轮、轮渡或者水中出租船等各种水上交通工具停靠。因此,从这里上船去远航或者去对岸的人们也络绎不绝,这里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实际上,悉尼码头、海滩众多,皆是因为这里就是一个凹进大陆的海湾,海面平静,风景宜人,实在是上天对澳洲的恩赐。也许,也是对这块大洋洲的中心大陆过于干燥少雨的一点补偿吧。至于悉尼这座城,雨水并不算特别多,早晚温差大,而且四季降水平均,据说四季也不甚分明。悉尼主要受亚热带高气压及东南信风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且即使下雨也不算绵长,但据说今年悉尼的夏天雨水特别多。前几天来这里,还有幸遇到一次下雨。雨中的歌剧院被雨帘弄得影影绰绰,颇有一番不一样的风情。这样的情景很让人想小酌一杯。这个时候特别想念你。
今天一股脑儿地写到这里吧,下一封信应该会换一个景点写写画画了。我希望你收到信,会在脑中勾勒出一个独特气质的悉尼歌剧院。
祝
安好!
青戈
[1]以下来自网络介绍: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2]以后会介绍到,岩石区是澳洲移民开垦澳洲最先开拓的居民区,具有浓郁的殖民色彩和老澳洲的味道,也成为了去澳洲必须游览一番的地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