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
这周看了大大小小三个展。写点文记录一下,也算是和大家分享。
周二去的李自健美术馆。其震撼力尤为体现在强大的视觉冲击。视觉冲击来源于与真实图像的几近无异,而非强烈的色彩对比。反之,其画色彩是极为柔和的配色,倒是让我觉得和法国莫奈的作品在风格与色调上有相似之处。其后期画作较之早年画作,上升了几个层次。早期作品观之构图,大多也为风景人像。以风景为辅,人物为主。人像大抵都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五分之三到四分之三这样一个范围。给人感觉就是:人像与风景相疏离,人像有跳脱画面的感觉。而且由于人像占据画面比例过大,给人以狭隘拘束之感。但后期作品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人物比例大大缩化,强调人类的渺小,达到了把人物融入画面的意图。我觉得最带有其个人后期作品特色的是几近每幅作品中都融入了动物这一元素,人与其他生灵的交融得以体现,画面更具和谐感。
其前后画作的层次的提升给了我一丝触动:
作品的层次,与画家本人的阅历是同幅度提升的。走过的地方更多,其人及其作品也就更具包容性,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就更为明朗透彻。
李自健先生作品为布面油画,取材地大多为农村,人物大多为老人,农妇,孩童,素材也大多为乡村生活随处可见的一些物件。人物的眼神刻画极为到位,用不客观的描述可以说是让人有“醉倒温柔乡”的感觉,光影感也处理地很细致。对这种写实类的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美术馆还收录了另一位女画家的布面油画,偏向于抽象派。画面取材大多来源于生活场景,其个人特色在于放大人物身体局部,来突显局部身体特征。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其对色彩的把控,叠色处理地很到位,叠色很多却未使整个画面显得脏乱,反而有一种清透的感觉。
周日又和牛奶去看了两个展。分别是谭国斌与当代艺术收藏展和前行美术馆。
艺术收藏展的主题为“内在的远方,地平线之外”。此次艺术展收录的作品从画的类型上可谓是各有千秋,但从整体风格或是传达理念上倒是有相似性,也反映了谭国斌先生其自有的审美特性。前厅的石墨画是本次画展的重头戏。雪山,潮汐,海浪等天然景象构成了画的主体,石墨其独有的物理特征――高硬度,一方面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显得黑涩,画面纵伸感更强;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绘画的重叠属性,使得其绘画作品回归纯粹的本质。随后的侧面女像是我很喜欢的一副作品,画面色调偏灰却不致昏沉,倒是有一种朦胧通透的艺术美感。裸女油画通过拉长腿部线条达到了拉长整个画面的效果,灰色的背景与光影所投射的人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度,最巧妙的是加在裸女脚踝旁的黄色不明物体,提亮了整个画面,使得整幅画作不至显得过于漂浮,没有重心。内厅的大部分作品则是早期的海报风格,但是真的仍可以作为当今做海报或是广告设计的朋友值得借鉴的素材。鲜明的色彩对比,巧借某些物象,精简关键词来突出重点都是很棒的创意。毕竟极致的华丽来源于极致的朴素。
此艺术展不同于上个展的地方在于:并非通过宏观的布局给人的肉眼以强大震撼,而是以某些极为细微的特致引人步步深入,每一副作品都是可以让人长久驻足于前,细细琢磨认真把玩的。一眼望去是这般景象,再一转眼回头来看可能又是另一番风情了。
前行美术馆的画不同于通俗意义下的画作。其体现了拼贴艺术下的材料美学。大多由细碎的小照片,玻璃灯泡,注射器,药水,发丝等生活中随意可见的各种物件拼凑而成。是很有意思的创意,但夹杂着室内播放的略显庄严的音乐,让人不免觉察到些许冷意。想必设计者头脑里充斥着各种怪诞的想法吧。艺术具有其包容性,但实话说来,艺术的挑剔性也注定了它必定是有其特定的用户群体的。夏虫不可语冰。馆里楼上还有许多小众的店,旧CD与打字机增添了不少复古的气息,让我想起高中趴在课桌上曾幻想过的――想去香港的旧音像店店淘唱片的小小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