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与乐章(三)
昨夜里似乎还下过雨,离开维也纳的早上,天空阴沉的像在对一些逝去已久的故人做悼念,Gabriel 还没有回来,我也无法再与他当面告别,收拾了背包之后便直奔维也纳汽车站。

即便是看到如此生动有趣的长颈鹿贴图,可远处天上的几缕黑云实在让人提不起情绪。于是维也纳留给我的印象就也如这天气一般,阴郁且高冷,古典却难以接近。

维也纳汽车站实在挺大,我兜兜转转,接连问了两个人,还是不确定到底在哪儿上车,眼看发车时间就要到了,我决定再捉一只路人问问。这时候一个左手拉着行李箱,右手托着一盘披萨的年轻小哥从地铁站下面冒了出来,我走上前的时候小哥满脸狐疑,大有怕我要打劫他右手披萨的戒备之心,好在运气不错,小哥也是搭同一班车去布拉迪斯拉发。于是,在车上我们理所应当的坐在了一起。小哥在广州留过两年学,汉语不差,还去长沙参加一次电视节目《汉语桥》,小哥眉飞色舞跟我参加中国的电视节目是多么有意思,现场有人会带着大家起立鼓掌欢呼,各国外国选手为了“过春节该不该放鞭炮”用蹩脚的汉语争得面红耳赤。他还认为比上电视更有意思的是春运坐火车,因为他有时发现会有一个人睡在他的屁股底下。小哥好像一个好奇猫,对种种在我们司空见惯甚至厌恶之至的中国现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大巴上的人昏昏沉沉,我和小哥聊得飞起,这是他去峨眉山的朋友圈。

即使这样,他仍然喜欢中国,他说中国人很多,有很多有意思的事,不像在欧洲,街上冷清的要命。我只想说,兄弟,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有句话话粗理不粗,说旅行就是从自己过腻的地方逃到别人过腻的地方。其实,如果我们也能像小哥一样用另一种好奇欣赏的眼光去玩味生活,是不是活的更加轻松些呢。
布拉迪斯拉发离维也纳只有60公里,所以很快就到了。
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语:Bratislava),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西斯洛伐克州的首府,也是斯洛伐克最大的城市。人口约46万。我对斯洛伐克的印象仅限于2010年南非世界杯小组赛3:2击败意大利而已,而这个在我作旅行计划之前从来没有听过的城市,无疑是神秘的,而我也并没打算详细了解其景点,充满未知的旅途更容易让人产生期待和惊喜。
出了汽车站,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湿漉漉的街道,老式建筑的旁边树立着高高的施工吊塔,水泥建筑正在施工,更远出还突兀着两栋高大的玻璃楼房,这让我有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错觉,我甚至怀疑此处乃俺老家县城客运站。然而正是这幅百废待兴的样子,反而让我感到有些亲切,至少比维也纳生机多了。虽然温度还有些低,但湛蓝的天空加上明媚的阳光,一扫维也纳的阴霾。
交错无序的电车缆线,悬挂在城市半空,凸显着这个城市的自由随性。

临近中午,行人寥寥的城市好像这只狐狸一样,还在熟睡。

5世纪左右,斯拉夫人来到这里定居,后来发展出斯洛伐克民族(slovak),同斯拉夫(Slav)、斯洛文尼亚(Slovene)等民族一样,都源于斯拉夫语的slava,意为“名望”,即“有名望的民族”。
根据斯拉夫人传统,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时,主人身穿民族服装,捧出面包和盐,客人撕一小片面包蘸盐吃。寓意主人即使清贫到只有面包和盐,对朋友依然热情欢迎、无私款待。听上去这里的人民风淳朴,让人动容。
路过一个小广场,中间是一个前苏联红军战士的雕塑,纪念着那段复杂沉浮的历史。我漫无目的的走在老城区,果然惊喜出现在一个又一个街口。
色彩柔和,外形圆润的巴洛克式建筑----三一教堂,米迦勒门。


布拉迪斯拉城堡,算是这个首都城内仅有的气势恢弘的建筑了。布拉迪斯拉发城堡屹立于多瑙河畔古城西边的小山上,在土耳其人占领布达佩斯期间这里是匈牙利王室的避居地。城堡曾经在1811年的火灾中被焚毁,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了重建。
而除了气势恢弘之外,好像也无太多特点,更多人戏称这是一张倒置的八仙桌。


这样一个首都,既无富丽堂皇的知名景点,也无引人入胜的童话传说,在很多人的中东欧的行程中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会被直接跳过。可在我看来,布拉迪斯拉发的存在从来不是为了招揽游客,它更像一个不在乎打扮但充满生活情趣的朴实女人。这里没有游人如织,却有安静祥和;这里建筑乏善可陈,但公共交通便利,各式各样电车悠然穿行在城区中;这里景点不多,但街上栩栩如生的雕塑总会不经意之间向你表达这个城市的友好;这里好似中部大开发,但这里的人的精神却并不贫瘠,公交站旁的广告栏里贴满了大量的电影、话剧宣传画,文艺气息十足。
工作中的人,这个从地下管道冒出来的工人,嘴角带着满足的笑容,或许是在透气解闷,或许是在偷瞄路人的裙底,而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他的脑袋被撞坏过五次,直到干脆在它旁边立个警示牌“man at work ”。笑死人了。

除此之外,还有迷了路的拿破仑士兵,托着照相机偷拍的记者。
夜幕降临,孩子和大人的溜冰场才刚刚热闹起来。

我想要去airbnb的房东家里,但我并不知道应该搭乘哪辆电车,车站站牌上也都是斯洛伐克文字,完全看不懂,索性放弃转而询问路人。这时候迎面走过来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大叔,他身穿迷彩棉袄,脚蹬长筒皮靴,蓄着黑胡子、干净利落的银色短发,胸前挎着一个斜挎包,看起来十分威猛,难以接近,但是他胳膊肘下面还夹着的一袋面包告诉我,他是个好煮夫。我硬着头皮把他拦了下来,请教如何坐车,可惜大叔并不说英语,我把手机地图上标记的点给他看,连说带比划告诉他我要去那里,大叔听明白之后指了指站台对面的自动售票机让我先买票,我走到售票机跟前在兜里掏硬币,这时候刚好电车来了,大叔连忙大声招呼我过去。啊,我票还没买好呢,让我逃票呀?只见大叔从兜里掏出两张车票,塞了一张在我手里,示意我跟他一起上车。
上车面对面坐下,我打算把车票钱补给他,大叔招了招手并没有收下的意思。我非常感动,在手机上翻译出斯洛伐克语中的谢谢模仿着上面的发音,“雅库印!ďakujem!”大叔还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我又翻译了“你也要去那里吗”,谷歌翻译可能并没有那么准确,大叔看过之后,竟像个孩子一样挠了挠后脑勺,流露出不知所云的表情,哈哈哈,然后他也试着用他的手机翻译中文给我看,我接过手机同样觉得词不达意,于是也学他挠挠后脑勺,然后我俩四目相接,哈哈哈笑了起来。
不一会儿,大叔招呼我下车,然后又把我带到附近的公交车站,用手比划说搭5路车坐两站,然后又准备掏钱帮我买车票,我连忙抢先付了钱。这时候我的心里暖融融的,因为我并不确定大叔是不是住在这附近,也许他是为了给我指路提前下了电车,或者他根本就不坐这班电车。虽然语言不通,但是真的能感受到斯洛伐克人民的朴实和热情,我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表达谢意,只好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学着说蹩脚的“雅酷印”,然后目送硬汉大叔潇洒离开。

在这之前还遇到一个开纪念品店的老大妈,大概有六十多岁了,打扮倒挺时尚,店里还放着摇滚乐,我打趣说,听这种音乐的人一点也不像是六十岁,倒像是十六岁,大妈哈哈大笑。她说她也想去中国看看但是去不了,我问为什么,大妈叹了口气说身体不允许了,以前年轻的时候,有政治原因的限制,现在体制放宽,身体却老了。
刹那间,我似乎有些庆幸自己的年轻,庆幸自己出国参加培训,庆幸有机会站在这里。理想往往被生活的种种原因羁绊,时间,金钱,房贷,工作,养老,养家,,我并不敢居高临下指责那些向生活妥协的人,我更认同每个人都有而且都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而我所能做的,在这些现实困住自己之前,尽量多走走,多和这个世界谈谈。有些东西,你没办法摆在托盘里去衡量它的价值,可它对于一个人自己来说是一笔巨大丰硕的财富,任何人都夺不走的,不论何时。丰富自己很重要。
最后附上布拉迪斯拉的超市食品价格,东欧物价真的让人大跌眼镜,相比之下,我一度觉得法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迫切需要得到社会主义的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