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物95:羊:“诗三百”之诞生有羊肉背书
师部大院西墙外是公路,公路对面有座矮山包,剩半壁,另一半被水泥厂炸去加工了。 我常常翻墙上山,坐在半壁悬崖顶上看天看地,尽享孤独的乐趣。 有天傍晚,我俯瞰公路上走着群羊,后面跟随一位老农,手举竹竿,竿头栓条绳子,偶尔在羊群上悠一下。我就被震撼了。原因是他(它)们被夕阳映照,红彤彤的,在那里行走,安安静静地壮观着。 太阳也是这么安静地壮观的。 真正的壮观是很安静的,比如高清照片里的大草原,一群白羊在无边的绿色中蔓延……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诗经•国风•小雅•无羊》) 那时的王公贵族们,一群羊就有三百头左右,这得对应多大的牧场啊?十群呢?所以,祖先们的一部分作为游牧者,和羊是很亲的。因为他们不得不跟着羊屁股,悠远地流浪。站在今天来看,简直《诗》意洋溢。

羊之大为“美”。鱼加羊为“鲜”。羊自古就是好东西。“吉祥”在那时代的青铜器上,通常写成“吉羊”。历代诗歌中关于羊的美词艳句很多,多到我懒得引用的地步。不如继续回忆亲眼见过的羊…… 有一年夏天,我和姐姐去河对岸看鹭鸶,误闯树林后的小村庄。我很警惕,因为那个偏僻村庄一定有散养的狗。我四处瞄。很安静。冷不防,林子里冲出一条黑乎乎的家伙!“叫狗不咬,咬狗不叫”啊!定睛一看,却是个黑山羊,气得我想踢它!

之后我和姐姐走到大河埂上,发现草丛中好多圆溜溜黑油油的“豆子”——都是羊拉的。姐姐说膻臭。我就点燃一支香烟…… 这个情景与《诗经》有关。我觉得里面很多首来自时空深处的歌,都有姐姐的味道。而祖先如此重视羊、赞美羊,并不仅仅在于口腹的现实主义,还有深刻的浪漫主义—— 尉佗之时,有五色羊,以为瑞。 ——《汉书•南越志》的记载,就是广州号称“羊城”的由来。“五色羊”一说,我能确定的是黑、白以及被夕阳映照的“红羊”,另二色只能想象。而想象可以直达天堂。西方古典名画中羊的形象很多,就与《圣经》、天堂有关。它们表现的温柔,近乎人类追捧的慈祥。羊在想象中被赋予强烈而超越的道德情感,直至神圣的地步。这种浪漫情怀,很可能源自现实的悲伤……

另有一种浪漫,层次不够,但趣味很足。晋武帝喜欢坐羊车,去找自己的嫔妃。羊停在哪个妃子门前,他就下车进去玩耍。为争宠,妃子们想方设法在自己门前放羊爱吃的食品……当然,这个故事后面肯定有一条默默的小溪,充满胭脂泪。 羊的用途极多,从上古的食品、祭品到后来的“宫廷车夫”,表现了它涉足人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文化层面,羊的精彩绝伦一如国宝“四羊方尊”。
这个青铜器被发现,颇有戏剧色彩,是湖南宁乡姜姓三兄弟在山腰开荒栽红薯时,用锄子锄出来的。那是1938年4月呢!鬼子已经肆虐中国。一般百姓能够糊口已经万幸,谁还想知道它是不是国宝呢?所以四羊方尊最初以400大洋卖掉了,乐坏一家穷苦人。之后国宝一路辗转,进入走私渠道,长沙县当局开始警惕,没收此物,交给当时的省主席张治中。而这位将军却没太将它当回事,只是当个笔筒用。

这不仅是对国宝的羞辱,也是对羊的轻视。来自商朝晚期的一件重量级礼器,当年很可能是王的专属用品,被摆在祭祀场所的显耀位置——就这样沦落风尘,卖身做了笔筒……彼时的四羊方尊,还比不上后来吐鲁番出土的织物“三羊开泰”——一种珍贵的南北朝生活用品。而“三羊开泰”根植《易经》的“三阳开泰”说,是冬去春至阴消阳长的大吉祥。

先民在北方牧羊的时候,时光静好,就是操劳了点。我们有理由认为,“诗三百”的诞生,有羊肉的营养背书。它的膻气和圆溜溜黑油油的粪便,被《诗经》——这本来自大地深处的书——吸收、消化为另一种营养品,让中国人反反复复咀嚼了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