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万一用得上”的东西:因为看不见,所以不在乎 | 生活提案
很多人有囤物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喜爱,而是不愿放弃,以防未来的某一天需要它们,Just in case 嘛。但事实上这些东西正在占据我们宝贵的空间,妨碍清爽简约的生活秩序——更可怕的是,它们根本就不是我们需要的。

Everything I’ve ever let go of has claw marks on it. —David Foster Wallace
每当我们购买一件闪闪发光的新物件时,总觉得它能够赋予生活全新的价值。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价值也在逐渐消失,当新鲜度彻底为零的时候,我们对这个物件也就失去了兴趣。 这个过程有的很长,有的仅能维持几个小时。
当它在我们心中不再享有一定位置的时候,该怎么办?捐掉它还是卖掉它?
不尽然。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它收纳进储藏间、壁橱、床底或者抽屉里,让灰尘慢慢裹住它。
因为看不见,所以不在乎。

然后呢?
回收缺失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寻找另一个闪闪发光的、令人兴奋的新东西。这个循环往复的下降螺旋也是一个消费的旋涡,我们不断搜索下一个激动人心的新物件、下一个“幸福”、下一个出现在收银台和购物车里让我们“嗨翻”却依然无法持续快感的东西。
最近我正在读一本名为《Essential: Essays by The Minimalists》的书,quick read,短小精悍,适合放在 Kindle 里随时拿出来翻一翻。

书中有几篇提到了能够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方法:
一,我们需要质疑自己某些购买决策。物质生活本身并无错,错的是认为物质会带来持久喜悦和满足的想法。所以我们要问的是:
- 这个东西会给我的生活增添价值吗?
- 3 个月后,这个东西仍然在为我的生活增添价值吗?
二,我们必须学会放手。从每一个角落里积灰的物件开始,慢慢过渡到那些看起来难以割舍的东西。
在第二点上,我颇为认同。不论我们渴望多么简约的生活,丢东西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看看堆得到处都是的生活用品,到底该从哪儿开始整理呢?这个东西很喜欢,那个东西可能以后用得到,怎么舍得?真是一个头两个大。
这样的烦恼身边的朋友也有不少,有的开始研习《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和《断舍离》,有的求助于专业的整理师,更多的则选择在乱糟糟的环境里继续“丧”下去。
区别于一些相对系统、复杂的整理术,我在这本书里发现了一个超简单的法则,能开启整洁夏天的第一步。
这个法则名叫「90/90 整理法则」。它易于记忆并适合长期执行,只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① 过去的 90 天内我有没有用过这个东西? ② 如果没有,在未来的 90 天内我会不会用它?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 NO,那么毫无疑问,这东西该被“断舍离”啦!
不过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90/90 整理法则的确能够帮你无情地清除一些不必要的物品,但这个法则的真正价值并不止于此,就像 Joshua 和 Ryan 所言,它最终是为了让我们想明白,放下一些身外之物不再是件办不到的事了。 其次,虽然规则摆在那里,但它依然是有弹性的。有些东西可能不太适合 90 天这个周期,比如季节性的衣服和配饰等等。那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时间,只要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为“囤无用之物”而找借口,90 天、120 天、6 个月都是可以的。
Question something today. Question something tomorrow. Discover a meaningful life. Lather, rinse, repeat. Share&Cheer, good day!

-
四喜喜丸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26 09: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