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
查看话题 >人间太吵,我要中断自己
在朋友圈瞥见不少网红作家出了书。小甜甜的书名,花红柳绿的封面。
成色劣质的情感鸡汤被这么一包装,放台面上吆喝几句,再来一票圈内人士互捧臭脚,似乎也真能卖出个好价钱。
是嘛,总有不谙世事的少女需要被治愈。
想起陈丹青在《荒废集》里写过,这可能是一个书籍不断增多,而书籍的影响力日渐萎缩的年代。
人间太过吵闹。公众号、微博、新闻客户端并驾齐驱,合力谋杀了大半碎片时间。那么,为什么还要深度阅读?
对我而言,它是必不可少的抽离。工作、学业、社交,像无数条僵绳,被勒紧了才证明你是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人。
但有时候,我厌倦这种紧致有序。我迫切地想要滚蛋。
于是钻进书里去,暂时中断和世界的联系,也逃脱了一切评价体系。
我开启上帝视角,尽兴游弋在千姿百态的灵魂分泌物中,臣服于文字的精妙组合,然后邂逅一个返璞归真的自我。
是啊,我他妈并不关心精致的女人有多性感,也懒得了解上升通道几时关闭。
大多快餐文看过就忘,但一部力透纸背的文艺作品,却可以倾倒你非黑即白的世界观,由此窥见生命更宽广的维度。
它们告诉我,年光有限,尽可能往深了去活。
常常觉得,世间所有道理几乎都被自媒体人说尽。热点来了,跟踪突击,反转倒戈,像一场场暴乱。受众们也乐见其成,反正被承包三观也不是一两天的事。
很多人愿意尝试深度阅读,但稍不留神就被畅销蒙骗,或是被尤利西斯之流吓倒在门槛边。
所以今天推荐些可读性强,阅读障碍不高的好书,希望你们从中找到精神共振。
01 《 英 儿》

作者: 顾城、雷米
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
豆瓣评分: 7.8
平常人是一个钟,哑了,灵魂荡起来的时候,生命就响了,都是回声,传到很远的地方去。
读《英儿》是在一个失眠的夜晚,窗外下着大雨。梦呓般的语句凉丝丝的,渗入皮肤。
这是一本情爱忏悔录,也是顾城最后的作品。由他本人口述,妻子谢烨记载。主要回忆了顾城与情人李英的情爱纠葛,灵与欲的双重撕扯。
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近来见过最美的文字。不只是视觉愉悦,尝试朗读你会发现,它简直像音符一样,在空气里撞出深深浅浅的波纹。
什么叫文字天赋,这便是了。怎么看都不像习得性技巧,倒像是自然孕育的笔触。
性爱在他笔下,成了孩童般新奇天真的探索,如诗如梦。你甚至感受不到动物性的原始冲动。比如最经典的这段:
“在茫茫晨光中我抢掠她的秘密,分开她的缝隙,那缝隙陷陷的,那么饱满,合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分开时,我就看见了那酒色的唇瓣,和细小的一点茎蕊。它由于羞辱,微微膨胀起来,我有点好奇地看着,像剥开一个珍美的小桔子似的,看她的小蕊微微鼓起,变得甜润,当触及它的时候就触及了那遥远的叫喊。 ”
灵魂如果有质地,顾城的一定极其纤薄。这造就了他的胆怯懦弱,也使得他能异常细腻地捕捉女性身体的美好。
我实在不想揣摩这段三角关系有多畸形混乱。真的,点到为止是种美德。也千万不要对艺术家的品行寄予厚望,他们生而残缺。残缺招致失控,失控固然可恨,但却会从冰封的冻土里催生出异乎寻常的美丽。
你能谴责什么呢?文学艺术本来就是超越道德规范的存在。
诗人已死,他在激流岛悉心构筑的自由王国也不复存在。那就这样吧。
02 《 嗨,好久不见 》

作者: 顾前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豆瓣评分: 8.6
索尔·贝娄说,一个人的一生可以用几个笑话来概括;但我以为我的一生用几个错误来概括倒是比较恰当。
千万别被书名蒙骗。这不是青春文学,也不是心灵鸡汤。
这是一群落魄男女鸡零狗碎的生活写照。
顾前是中国作家里的异类。都市隐客般地混着,喝酒,晃荡,打牌。写作倒像是副业,因此作品极少。
这点他也在小说里自嘲过,不是没有当一流作家的野心,无奈意志薄弱,奋斗的欲望始终拧不成一股绳。那干脆得过且过,及时行乐吧。
就是这样一个胸无大志的作家,写出来的小说却出乎意料的耐读。文笔洗练,透着聪明劲儿的诙谐。人生的潦倒困顿被描摹得举重若轻,书中角色也常常坦荡到幽默达观。
他的小说没有精心编排的剧情,就像剪了一段生活,静静流淌着。全书除了《打牌》,其他故事结尾都仿佛小孩变脸,写得乏了便就此打住,也不管你看没看够。
难得有这种诚实到犯傻的作者,几乎不加虚构地将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每篇的主角形象都与他本人高度吻合,四十来岁,无业,感情不顺,日子紧巴。时而抓耳挠骚,时而故作洒脱。
文字这东西,被他用得随性自如,技巧什么的也都踏雪无痕般地隐去了。
读这本书可以不带任何负担,它太过轻巧虚无了。你顶多掩卷叹息,人生有什么盼头呢?
放心,这点怅然若失撸顿烧烤就能解决。
生活嘛,总归是无聊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寻些小乐子进行补偿。
03《小 说 课》

作者: 毕飞宇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豆瓣评分: 8.6
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
托我爸的福,小学就听说了毕飞宇这个作家。
那时读不懂,现在却中了他的毒。
这本书是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的讲座合集,语言通俗流畅,还连缀着不失时机的幽默。
选取的作品像促织、水浒红楼、项链、杀手、故乡,我们大多在中学期间就耳熟能详。只可惜当时它们被塞进应试教育的搅拌机里,生硬解读为一条条标准答案,流失了诸多精华。
毕飞宇在做文本细读时融入了作家的独特感知以及多年的实战经验,牵引读者从台前走向幕后,瞧见了角色构筑下的匠心独运。
每章开口细小,但极其透彻。毕竟文学不是玩平面几何,而是一个极其庞杂的系统。它既要求精细微妙的控制,又需要蓬勃生命力的滋养。生命力何来?与作家的个人气质血脉相连。
庖丁解牛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打破了外行凑热闹的局面。当他分析促织的“法自然”时,我豁然;当他从王熙凤探望秦可卿讲到红楼梦的飞白时,我叹服;当他以《故乡》为由,按基础体温分类作家时,我倍感新奇。
全书读完,只剩五体投地。
如果你抱着纯粹鉴赏的心态,这本书可以读得欢畅自如。如果怀揣学习进阶的目标,你绝对会时常有捡到金币的感觉。
04《月亮和六便士》

作者: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豆瓣评分: 9.2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与现实的对照。毛姆以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创造了一个更加怪异疯狂的角色。
思特里克兰德,人到中年,有牢靠的职业、美满的家庭。是外人眼中平庸乏味的社会成员。有一天,他突然离家出走,魔怔般跑去异国追求绘画理想,饱受贫穷和饥饿煎熬。遍寻灵感而不得,最后索性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
与其说他疯了,不如说他终于觉醒了。一个被梦想击中的人,哪里也无法收容。
他粗暴地甩开所有标签和身份,赤身裸体地接受内心召唤的神谕。然后大家都看到了,一个炽热的灵魂正在追逐某种远非血肉之躯所能想象的伟大。
说实话,两年前读这本书的体验并不好。那时我比较假道学,常常被主角的极端行径激怒。他的冷漠和自私太过锋利,把人情世故杀得片甲不留。
即使现在,我也不敢说理解他,但的确是敬畏的。甚至有点羡慕。
如果创作欲能凌驾于一切冲动之上,多好。
如果可以屏蔽所有杂音,不受任何人际关系牵连。只身奔赴宿命的漩涡,从中挖掘艺术的奥秘。多壮烈。
另外,我很喜欢毛姆那句:“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相信这一点,便可以更加释然地看待其他文艺作品。
05《局 外 人》

作者:阿尔贝·加缪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豆瓣评分: 9.0
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异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男神加缪的代表作。短短五六万字,却为后世提供了万千种解读的可能性。
全书像放慢拉长的镜头,以小人物莫尔索的视角完整还原了一个荒诞虚伪的世界。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惊世骇俗的开头亮出了主人公的特质。疏离、冷漠、徘徊于生活之外。
不论身处哪个时代,一旦背离社会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都难免遭到文明的抵触。
于是在下半部,我们就看到了一场堪称闹剧的全民审判。莫尔索意外卷入命案,他在母亲下葬那天无动于衷的表现成为被起诉的重要依据。
无法表露自由意志的人们,被时代裹挟着伪装成和谐有爱的社会人,然后渐渐迷恋站在道德高地审判异己的感觉。
至于局外人。如何活着,如何死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一切都与他自己无关。一旦站上审判台,所能做的不过是站在原地,等待大众揭露你灵魂的纰漏。
经典作品的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思想的永存性。它穿过漫长的时间隧道,唤醒你尚未自觉的意识,却不干涉你的选择权。媚俗,游离,反叛,都好。
06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作者: 王朔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豆瓣评分: 8.2
我自认是个超脱的人,在长期危险动荡的生活中,在与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人物交往中,养成了见怪不怪、处变不惊的沉着性格,因而屡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王朔曾经是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符号 ,虽然这几年没啥像样的作品,还被徐静蕾害得晚节不保。
这本书也算他早年代表作之一。鲜活的痞子文风,故事并不稀奇,甚至带点直男的意淫色彩。
主要讲述以敲诈勒索为生的浪子张明和两个单纯女孩的情感牵扯。
难得在什么地方呢?一个容易流于烂俗的故事被写出了震荡感。它很真诚,毫不油滑。也不乏强劲的表达,例如描写吴迪割腕,
“手腕上的口子翻得跟小孩嘴唇一样。瞧那一地血,黏稠的、殷红的血,像龙头里汩汩流出来的血......”
王朔笔下的男主通常以混不吝的姿态示人,多一分远见,就少一分刺激。
而女孩们也热衷于投身到一段危险关系里,哪怕末日相爱的崩塌感如影随形。拥抱,亲吻,做爱,抵足取暖,这些平和的幸福倒像是侥幸,是伤筋动骨也不愿舍弃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