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真相
中国人大多信“命”,《增广贤文》里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也有人不信“命”,祁同伟说他要“胜天半子”。
很小的时候大家就喜欢三五成堆地围在一起,装模作样看手相。这个是事业线,那个是爱情线,这个这个是生命线。
现在有一种很强大的社交技能,叫做“我来帮你看看面相”。鼻子、眼睛、耳朵、嘴角、额头……处处是学问。顺势夸一夸,是不是瞬间增进好感?
我们都希望,冥冥之中,有一种“好运气”。
1、
我妈在我出生后不久就找本地算命先生给我算命。根据她的描述,在她给算命先生报了我的生辰八字等必填信息之后,算命先生大眼一瞪,十分激动,连说好几遍“这孩子命好!罕见的命好!”还给出了一系列的分析来佐证,把我妈给高兴坏了。
于是,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我妈总是时不时提及那次算命。小到大学时候临时回家,平时每天都加班的爸爸妈妈突然因为某个不可控因素而放假,有时间陪我了,我妈说:“你命好!”,或是我特别想要一样东西我妈正打算拒绝我的时候,家里来了一笔“意外之财”,我妈就会半埋怨半开心地说:“你命好!”,大事儿上,考大学、找工作,每每不顺心不如意之时,我妈就会搬出那段陈词滥调,给她自己也给我吃一颗定心丸——命好,一定会有好结果的。
我呢,通常笑一笑,让人充满信心和乐观的迷信,信一信也无妨。
2、
《奇葩说》近期一个辩题是“如果让自己的孩子一键拥有完美的人生,按不按?”
大家围绕“完美”、“教育”、“亲子关系”讨论了很多,印象最深的是马东尝试给“完美”下的一个定义。
“
完美就是中国人说的“命好”。
生在一个无饥馑之忧之家;
小时候即便遇到危险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读书的时候,虽然不是天资最聪慧的,但在中游之上;
及长,ta谈恋爱了,ta爱ta所爱,也能追到ta爱的那个人,但却未必跟ta走进婚姻;
即便结婚了,但一日情尽,两个人可以各奔东西,却依然是好朋友;
ta工作中不是没有困难,但往往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能体会挫折,但不至于受很多苦,没有大跟头。
”
3、
我们通常严谨地遵循完美的定义,完美就是绝对的好,找不出任何毛病的好。
一边,我们对完美孜孜以求。
上学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学习,答出100分的卷子,完美√
工作了,要注意每个细节,保证呈现的结果让人挑不出毛病,完美√
找对象,我们希望那个人最好是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长相要好,性格要好,工作要好,家庭要好,完美√
另一边,我们对完美保持着高度警惕。
100分的试卷?我不信就没有一处错别字、一处计算错误!
你觉得这个presentation足够抓人、足够有吸引力吗?
这个人目前似乎完美得挑不出毛病,那肯定哪里有一个特别大的毛病!
作为中国人,我们甚至极少极少说出“完美”这个词,骨子里的中庸思想让我们在表达欣赏和赞许的时候常常会用“挺好的”“不错”“还可以”来替代外国人的“perfect””excellent””brilliant”。
我们就这样期待着完美,渴望抵达完美,又那么害怕完美。
4、
讲一讲爱情吧。什么是完美的爱情呢?
鉴于对这个问题体验不足,我选择从朋友圈秀恩爱这个角度来看。
第一种,一到情人节(一年大概有365个情人节)就喜欢晒红包、转账记录,我就不懂了,给个钱有什么好晒的?晒一次就算了,还反反复复晒,感觉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是红包来往了……
第二种,爱情热烈到给人强烈的不真实感。一般是男方极尽心思,制造各种浪漫,照顾到各种细节,所有玛丽苏情节一一上演。大概是所有女生都期待的完美爱情。可羡慕着的同时也不禁疑问——这样的感情真的可以细水长流吗?这符合人性吗?
第三种,是那种细碎的温柔的揉到生活中每个角落和细节的爱情。它没有让人又惊又喜粉红色少女心怦怦跳的桥段,也没有落入苍白无力只闻得到钱味儿的寡淡,它就是坦坦荡荡、发自内心的爱。
爱你,就会想在你做饭的时候悄悄从背后抱一下你;
爱你,就是只抢到一张周杰伦演唱会门票的时候,让对方去看,自己在外面傻傻等着,数数星星和路灯,无聊了给看得正high的ta发微信,尽管知道ta肯定没空看;
爱你,就是牵着你的手,觉得可以一直一直这么走;
爱你,就是想跟着你去你读书、生活过的地方看一看,那些我缺席的日子,你都经历过些什么呢……当然,不总是那么爱你,我们都有不那么可爱的时候。
电视剧里的男主比你帅好多,感觉没那么爱你了;喂,说好觉得我最美的呢,刚才眼睛看哪里了?;能不能不要整天玩游戏!!……
完美的爱情不是每天都恩爱甜蜜得像偶像剧,而是不管闹了什么别扭,出现了什么龃龉,都没办法让两个人分开——
还是想要和你度过余生啊。
5、
想来,人生的苦闷很多时候都来源于把完美预设成常态,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失落沮丧甚至怀疑人生。
所以,不用完美来苛求自己,也不用完美来期待他人。
生命本残缺,幸运的你我躲过了那么多疾病和灾难,没有遭遇过真正的背叛,不知道什么叫毁灭性打击。抬头看看,前方有路,也有光。
此刻,还不够庆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