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临》非线性时间,是科幻更是哲学
这部片子在硬盘里藏了很长时间,也决定要认真看,但看之前也说不上有非常高的期望,所以心情还算平静。“非线性时间”这个设定表达很巧妙。我没看过原著,不知道文字是怎么表达这一点的,也不知道电影对原著的改动有多大,但我相信电影使用的手法是很恰当的。刚开始的几分钟让我想到《飞屋环游记》,提到一部动画片不是对这部电影的嘲讽,相反,《飞屋》的前几分钟对我来说比整部电影中其他任何一部分都精彩,极其简练、高效、有节制。而在这部电影中,这几分钟还起到了“误导”观众的作用,最后和结尾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循环。
外星人这条线索有点像《第五类接触》。和开头一样,这部片子最大的优点之一对我来说就是它的节制,没有刻意渲染宏大的场景,也没有感情的爆发。只不过整部电影能够成立的理论基础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这个观点已经受到了广泛的挑战和质疑,并不能让所有人认同。当然,“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之所以受到怀疑,也是因为其前提是研究对象都是地球上的人类,而语言对人类思维框架的影响并没有得到确证。但外星人有没有一种思维格式塔当然不得而知,语言对他们的意义和对人类是否一样也不好说,他们的“语言”在本质上和我们所说的交流工具是不是一回事也不清楚。去年在各公众号都频繁地看到相关推荐,尤其提到这部片子是文科生在科幻界的逆袭。不过可能恰恰是因为有关的概念是我感兴趣的,所以并不新鲜了。
有些人看完后质疑女主角在获得“预知未来”的能力之后选择“认命”的做法,指出这个选择既没有充分的理由,对于不知情的丈夫、女儿也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拥有同样能力的外星人在“预知”了三千年后的劫难后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到地球“送礼”,换取未来自己种族的存续,这一个消极、一个积极的反应让主播怀疑。但从因果的角度去看这部影片实际上不符合非线性时间这个概念的定义,非线性时间并不是“预知未来”的超能力,而是过去、未来都被统一到现在。写到这我突然觉得外星人来到地球的原因其实不能成立。非线性的思维框架使得他们知道未来发生着什么,但整个种族并不共享意识,也就是说每个个体应该还不能超越自身的感知能力,所以虽然自己一生的故事都展现在眼前,应该是不能看到整个星球的未来命运的。不过要解释的话也可以说得通,就像我们有从祖先那里代代流传下来的上古神话,他们也可以又从后代那里反向传承的未来叙述。七肢筒是一种四维生物,而因果只属于三维思维,我认为原著作者不是借用一个非线性时间的概念表达他对道德、抉择等等现实元素的观点,而是想介绍非线性时间概念本身。也就是说他试图超越人类的三观,因此也就不存在道德、公平的问题了,或者说这些问题是可以弱化的。
之所以说这个概念不新鲜,是因为前一段看的几本书恰好都和这部电影的内容有点关系。首先是史蒂芬·平克的《思维本质》花了很大篇幅批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缺漏;其次是古罗马著作《哲学的慰藉》中哲学女神用来安慰和启发波爱休斯的终极“药剂”——神性,正是代表这样一种非线性的世界观。可见这在注重命运、时间的西方哲学中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而哲学本来也没有所谓对错,它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可以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一以贯之、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使这种信念的持有者做好准备,面对生命中可能发生的一切而至少在精神上不至于措手不及。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庄子、王阳明也有类似的思考,尤其是王阳明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知道自己命运后希望避免厄运的人,第二种企图控制和改变,第三种则是接受并享受。这第三种人如果用“人类”的思维框架来描述是乐知天命、随遇而安,但要是用跳出这种思维框架,就不存在苦乐、安危,一切都只是按照该有的样子发生着罢了。所以我不同意女主角“屈服于”命运,因为根本不存在“命运”这样一种强大的、不可违逆的力量,可能“宇宙规律”更能准确描述一切平静、自然运行的状态。我也不同意一些网友说的:女主角在知道女儿会的绝症离世时仍然选择生下女儿、面对注定的悲剧是因为和女儿在一起的十几年幸福是值得拥有的。且不说这种说法让女主角的做法非常自私而且不合逻辑——完全没有考虑丈夫和女儿的感受,对自己来说丧女之痛也不是容易承受的。更重要的是我还是觉得任何有关“选择”的讨论在非线性时间的框架下都没有意义。
电影对原著很重要的一个改动就是加入了政治元素,这既是为了让材料更有电影感,据说也是导演的个人情结。电影铺垫紧张氛围、制造悬念的手法,也用到的一些类型片的套路。不同的媒介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这个意识在改编作品时非常重要,这也是作者对艺术形式本身的驾驭能力的体现和尊重。
外星人这条线索有点像《第五类接触》。和开头一样,这部片子最大的优点之一对我来说就是它的节制,没有刻意渲染宏大的场景,也没有感情的爆发。只不过整部电影能够成立的理论基础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这个观点已经受到了广泛的挑战和质疑,并不能让所有人认同。当然,“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之所以受到怀疑,也是因为其前提是研究对象都是地球上的人类,而语言对人类思维框架的影响并没有得到确证。但外星人有没有一种思维格式塔当然不得而知,语言对他们的意义和对人类是否一样也不好说,他们的“语言”在本质上和我们所说的交流工具是不是一回事也不清楚。去年在各公众号都频繁地看到相关推荐,尤其提到这部片子是文科生在科幻界的逆袭。不过可能恰恰是因为有关的概念是我感兴趣的,所以并不新鲜了。
有些人看完后质疑女主角在获得“预知未来”的能力之后选择“认命”的做法,指出这个选择既没有充分的理由,对于不知情的丈夫、女儿也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拥有同样能力的外星人在“预知”了三千年后的劫难后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到地球“送礼”,换取未来自己种族的存续,这一个消极、一个积极的反应让主播怀疑。但从因果的角度去看这部影片实际上不符合非线性时间这个概念的定义,非线性时间并不是“预知未来”的超能力,而是过去、未来都被统一到现在。写到这我突然觉得外星人来到地球的原因其实不能成立。非线性的思维框架使得他们知道未来发生着什么,但整个种族并不共享意识,也就是说每个个体应该还不能超越自身的感知能力,所以虽然自己一生的故事都展现在眼前,应该是不能看到整个星球的未来命运的。不过要解释的话也可以说得通,就像我们有从祖先那里代代流传下来的上古神话,他们也可以又从后代那里反向传承的未来叙述。七肢筒是一种四维生物,而因果只属于三维思维,我认为原著作者不是借用一个非线性时间的概念表达他对道德、抉择等等现实元素的观点,而是想介绍非线性时间概念本身。也就是说他试图超越人类的三观,因此也就不存在道德、公平的问题了,或者说这些问题是可以弱化的。
之所以说这个概念不新鲜,是因为前一段看的几本书恰好都和这部电影的内容有点关系。首先是史蒂芬·平克的《思维本质》花了很大篇幅批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缺漏;其次是古罗马著作《哲学的慰藉》中哲学女神用来安慰和启发波爱休斯的终极“药剂”——神性,正是代表这样一种非线性的世界观。可见这在注重命运、时间的西方哲学中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而哲学本来也没有所谓对错,它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可以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一以贯之、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使这种信念的持有者做好准备,面对生命中可能发生的一切而至少在精神上不至于措手不及。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庄子、王阳明也有类似的思考,尤其是王阳明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知道自己命运后希望避免厄运的人,第二种企图控制和改变,第三种则是接受并享受。这第三种人如果用“人类”的思维框架来描述是乐知天命、随遇而安,但要是用跳出这种思维框架,就不存在苦乐、安危,一切都只是按照该有的样子发生着罢了。所以我不同意女主角“屈服于”命运,因为根本不存在“命运”这样一种强大的、不可违逆的力量,可能“宇宙规律”更能准确描述一切平静、自然运行的状态。我也不同意一些网友说的:女主角在知道女儿会的绝症离世时仍然选择生下女儿、面对注定的悲剧是因为和女儿在一起的十几年幸福是值得拥有的。且不说这种说法让女主角的做法非常自私而且不合逻辑——完全没有考虑丈夫和女儿的感受,对自己来说丧女之痛也不是容易承受的。更重要的是我还是觉得任何有关“选择”的讨论在非线性时间的框架下都没有意义。
电影对原著很重要的一个改动就是加入了政治元素,这既是为了让材料更有电影感,据说也是导演的个人情结。电影铺垫紧张氛围、制造悬念的手法,也用到的一些类型片的套路。不同的媒介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这个意识在改编作品时非常重要,这也是作者对艺术形式本身的驾驭能力的体现和尊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