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
农历“三月三”前后的岭南,开得最灿烂的要数木棉花了。桃花儿、李花儿早在春节前后喧闹过了,这会儿已经“绿叶成荫子满枝”。其他花嘛,时候还不到---荷花是盛夏尤物,桂花、菊花是赏月、品蟹的良伴。当然这时节也有许多应时应景的野花、菜花,但奈何花期短,虽姹紫嫣红开遍,却只是刹那芳华。
要说这木棉花,长得也够呆头呆脑的:若论个头儿,它直愣愣长了两三层楼高 ---想要赏花,非得远观不可。若站在树下,把脖子仰酸了也还看不清;论起模样颜色,它花开五瓣,饭碗大,红艳艳的,喜庆是喜庆,就是土里土气的---你们见过历代仕女图中有簪戴木棉花的吗?论风姿,它三五朵一簇,聚攒在光秃秃的枝头,像乡下戏台下的小妞们,穿着大红大紫的的衣裳,几个要好的姐妹聚在一起,互相咬耳朵,掩着嘴吃吃吃地笑---一副小家碧玉的做派;论性情涵养,它一点都不温驯可爱,树皮上一层刺儿瘤呢---想要摘回家用瓶子供养,办不到。待到花事将了时,风过花落,别的花都是悠悠然别了枝头,在风中楚楚盘旋,惹人怜爱。它呢,因花萼、花瓣肥厚,份量不轻,直愣愣地从高处摔下来,“吧嗒”一声,看见的人都替它觉得生疼。大概是感其“花开凌霄,花落豪气”,所以被人们被喻为“英雄花”,可我从来不觉得它英雄,只觉得它呆头傻脑的。
我小时候的家在矿山,宿舍区是一排排极简陋的平房,我家就在山脚下那排的最后一间---我爸爸脾性不喜热闹。我家门口的斜对面,就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每天放学回家,远远地就看到那棵木棉树,春天一树傲然的火红,夏天摇曳着生风的绿荫,秋天的呼啦啦地抖落一身黄叶,冬天里光秃秃的枝头端自沉默不语。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反正树下有我的家---此刻,我爸爸定会在门口的公用水龙头边上切菜呢,我妈妈在木棉树下的菜园里浇菜。花开时节,花朵儿不时“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落,小孩子们抢着捡了来喂自家的猪。因我家占了地利之便,每天清晨我可以捡上半簸箕。上学前,我就挑上几朵完好无损的带去学校给同学玩,这会让一向笨拙木讷的我在一段时间里特别受同学欢迎。
木棉花很禁得起小孩子们把玩:它的花萼像只桃形的小勺子,可以盛一点点水;花蕊直杵杵的,像火柴,可以插在和好的泥巴上充当生日蜡烛;花瓣掰碎放在瓦片上,撒点儿泥土,这是在学大人炒菜呢。我喜欢把花瓣揉得绵软了,撕去边缘部分,两只手指轻轻一搓,花瓣就滑开成两层,手指就沾满了粘液,不知什么时候,这些汁液又粘到脸上、衣服上。妈妈常常为此数落我---华姐,你看你,脏得像只猴子,哪个女孩子像你这样的!可我还是孜孜不倦地揉搓木棉花瓣,不为别的,就是爱这样玩。妈妈也只好边孜孜不倦地搓洗着我的脏衣服边孜孜不倦地数落我。我偷偷地跟爸爸说:“木棉花是花中‘孙二娘’,像我妈妈!”爸爸听了哈哈大笑。
当孟庭苇的《木棉道》唱响大街小巷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了:这样一种我从小就熟悉的寻常花儿竟然能够承载人世间的柔情蜜意?只是这时候,我们的家已经不在木棉花树下了,我的爸爸故去了,我的妈妈头发斑白,不复当年的孙二娘风采,我也已经长成了一个木棉花般憨直呆傻的姑娘,早已不再玩木棉花。木棉树下的良辰美景原来都只不过都是刹那芳华,除了木棉花---还是年年咧嘴傻笑对春风。
今年早春的一天,我发现一个学生在堆满书本和练习册的书桌上放了一朵木棉花。我眼前一亮:“呀,木棉花开了?”。学生们叽叽喳喳道:“是呀,老师,江边那两棵木棉花开得好极了!”远处青山隐隐,眼前绿水茵茵倒映着红花殷殷,最美不过红绿配,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调色师。学生们捡来许多木棉花,在绿草坪在拼出个爱心,几个要好的同学摆出各种姿势在里面照相,笑靥映着红花,也是呆憨得可爱---可谁的青春不犯傻呢?
我带着儿子菠萝蜜到江边去看木棉花,他兴奋地跑来跑去,捡了许多花朵儿,掰开花瓣,用石子把花里的粘液刮到花萼里,“我要拿回家去做泡泡水!”他说。“快扔了,脏!”我厉声喝止。话音刚落,我就愣住了。许多年前的风儿呼啸而过,还是我熟悉的儿时的味道。什么时候,我也成了“花中孙二娘”?
《红楼梦》的第六十三回,一群小姐丫鬟玩占花名,探春占到的是“日边红杏倚云栽”,我就想不通了,倚云而栽的哪里是红杏?明明是木棉嘛!更让我气不过的是---宝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黛玉是“莫远东风当自嗟”的荷花,袭人是桃花,麝月是荼蘼……一大家子的小姐丫鬟,就没有一个比作木棉花的---是木棉花配不上贵族家的小姐和丫鬟?还是曹雪芹没见过木棉花?可要是用木棉花来占花名的话,《红楼梦》里谁来应这个名呢---长相粗笨,又没有香气---大概就只有粗使丫头傻大姐适合了。
苏轼是到过岭南的,所以他有“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开刺桐落”之句。上巳日,就是农历“三月三”,岭南人民祭扫祖坟的日子,木棉花开在这个时节,惹得苏老先生见花思乡了。虽说要祭祀祖先,岭南人也不会作“欲断魂”悲戚之状。他们上午兴高采烈地带着各色供品上山祭拜祖先,下午兴高采烈地带着彩蛋和绣球去参加“歌坡”---唱山歌只是表面,本质是相亲。谁说这天就非得凄凄惨惨戚戚?祖先看着能安生(不,应该是安息)吗?南蛮之地,少了教条,反而得了真谛。世间万花能怡人,只有云端上的木棉花才能看清这一切,它陪着一辈又一辈的岭南人生息不已,笑对世事变幻。傻是傻了点,能笑,就好。
世人多以花儿比喻女人,张爱玲就将红玫瑰和白玫瑰比喻成男子一生遇到过的两类女子。过去,大家给女孩子取名,也多叫这花那花的---枣花、槐花、兰花……,大有人在。对了,那个上酸菜的东北女子,名叫“翠花”。还有叫“玫瑰”的---亦舒笔下的那个“玫瑰”,举手投足间活色生香,仿佛她生下来的使命就是来颠倒众生的;泰坦尼克号上的“rose”,有“杰克”为她jump,还有“海洋之心”。大家总觉得女孩子都应该像这些花儿一般纤巧乖觉。60、70后中,也有人叫“红棉”的,取其红心向党之意,倒是没听说哪个女子叫作“木棉”的。好吧,我若有幸二胎得女,我必给她取名为“木棉”,不望其凌霄绝尘,不求其壮丽美艳,只愿她如木棉花一样呆憨呆憨的,慰我老怀。
要说这木棉花,长得也够呆头呆脑的:若论个头儿,它直愣愣长了两三层楼高 ---想要赏花,非得远观不可。若站在树下,把脖子仰酸了也还看不清;论起模样颜色,它花开五瓣,饭碗大,红艳艳的,喜庆是喜庆,就是土里土气的---你们见过历代仕女图中有簪戴木棉花的吗?论风姿,它三五朵一簇,聚攒在光秃秃的枝头,像乡下戏台下的小妞们,穿着大红大紫的的衣裳,几个要好的姐妹聚在一起,互相咬耳朵,掩着嘴吃吃吃地笑---一副小家碧玉的做派;论性情涵养,它一点都不温驯可爱,树皮上一层刺儿瘤呢---想要摘回家用瓶子供养,办不到。待到花事将了时,风过花落,别的花都是悠悠然别了枝头,在风中楚楚盘旋,惹人怜爱。它呢,因花萼、花瓣肥厚,份量不轻,直愣愣地从高处摔下来,“吧嗒”一声,看见的人都替它觉得生疼。大概是感其“花开凌霄,花落豪气”,所以被人们被喻为“英雄花”,可我从来不觉得它英雄,只觉得它呆头傻脑的。
我小时候的家在矿山,宿舍区是一排排极简陋的平房,我家就在山脚下那排的最后一间---我爸爸脾性不喜热闹。我家门口的斜对面,就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每天放学回家,远远地就看到那棵木棉树,春天一树傲然的火红,夏天摇曳着生风的绿荫,秋天的呼啦啦地抖落一身黄叶,冬天里光秃秃的枝头端自沉默不语。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反正树下有我的家---此刻,我爸爸定会在门口的公用水龙头边上切菜呢,我妈妈在木棉树下的菜园里浇菜。花开时节,花朵儿不时“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落,小孩子们抢着捡了来喂自家的猪。因我家占了地利之便,每天清晨我可以捡上半簸箕。上学前,我就挑上几朵完好无损的带去学校给同学玩,这会让一向笨拙木讷的我在一段时间里特别受同学欢迎。
木棉花很禁得起小孩子们把玩:它的花萼像只桃形的小勺子,可以盛一点点水;花蕊直杵杵的,像火柴,可以插在和好的泥巴上充当生日蜡烛;花瓣掰碎放在瓦片上,撒点儿泥土,这是在学大人炒菜呢。我喜欢把花瓣揉得绵软了,撕去边缘部分,两只手指轻轻一搓,花瓣就滑开成两层,手指就沾满了粘液,不知什么时候,这些汁液又粘到脸上、衣服上。妈妈常常为此数落我---华姐,你看你,脏得像只猴子,哪个女孩子像你这样的!可我还是孜孜不倦地揉搓木棉花瓣,不为别的,就是爱这样玩。妈妈也只好边孜孜不倦地搓洗着我的脏衣服边孜孜不倦地数落我。我偷偷地跟爸爸说:“木棉花是花中‘孙二娘’,像我妈妈!”爸爸听了哈哈大笑。
当孟庭苇的《木棉道》唱响大街小巷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了:这样一种我从小就熟悉的寻常花儿竟然能够承载人世间的柔情蜜意?只是这时候,我们的家已经不在木棉花树下了,我的爸爸故去了,我的妈妈头发斑白,不复当年的孙二娘风采,我也已经长成了一个木棉花般憨直呆傻的姑娘,早已不再玩木棉花。木棉树下的良辰美景原来都只不过都是刹那芳华,除了木棉花---还是年年咧嘴傻笑对春风。
今年早春的一天,我发现一个学生在堆满书本和练习册的书桌上放了一朵木棉花。我眼前一亮:“呀,木棉花开了?”。学生们叽叽喳喳道:“是呀,老师,江边那两棵木棉花开得好极了!”远处青山隐隐,眼前绿水茵茵倒映着红花殷殷,最美不过红绿配,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调色师。学生们捡来许多木棉花,在绿草坪在拼出个爱心,几个要好的同学摆出各种姿势在里面照相,笑靥映着红花,也是呆憨得可爱---可谁的青春不犯傻呢?
我带着儿子菠萝蜜到江边去看木棉花,他兴奋地跑来跑去,捡了许多花朵儿,掰开花瓣,用石子把花里的粘液刮到花萼里,“我要拿回家去做泡泡水!”他说。“快扔了,脏!”我厉声喝止。话音刚落,我就愣住了。许多年前的风儿呼啸而过,还是我熟悉的儿时的味道。什么时候,我也成了“花中孙二娘”?
《红楼梦》的第六十三回,一群小姐丫鬟玩占花名,探春占到的是“日边红杏倚云栽”,我就想不通了,倚云而栽的哪里是红杏?明明是木棉嘛!更让我气不过的是---宝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黛玉是“莫远东风当自嗟”的荷花,袭人是桃花,麝月是荼蘼……一大家子的小姐丫鬟,就没有一个比作木棉花的---是木棉花配不上贵族家的小姐和丫鬟?还是曹雪芹没见过木棉花?可要是用木棉花来占花名的话,《红楼梦》里谁来应这个名呢---长相粗笨,又没有香气---大概就只有粗使丫头傻大姐适合了。
苏轼是到过岭南的,所以他有“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开刺桐落”之句。上巳日,就是农历“三月三”,岭南人民祭扫祖坟的日子,木棉花开在这个时节,惹得苏老先生见花思乡了。虽说要祭祀祖先,岭南人也不会作“欲断魂”悲戚之状。他们上午兴高采烈地带着各色供品上山祭拜祖先,下午兴高采烈地带着彩蛋和绣球去参加“歌坡”---唱山歌只是表面,本质是相亲。谁说这天就非得凄凄惨惨戚戚?祖先看着能安生(不,应该是安息)吗?南蛮之地,少了教条,反而得了真谛。世间万花能怡人,只有云端上的木棉花才能看清这一切,它陪着一辈又一辈的岭南人生息不已,笑对世事变幻。傻是傻了点,能笑,就好。
世人多以花儿比喻女人,张爱玲就将红玫瑰和白玫瑰比喻成男子一生遇到过的两类女子。过去,大家给女孩子取名,也多叫这花那花的---枣花、槐花、兰花……,大有人在。对了,那个上酸菜的东北女子,名叫“翠花”。还有叫“玫瑰”的---亦舒笔下的那个“玫瑰”,举手投足间活色生香,仿佛她生下来的使命就是来颠倒众生的;泰坦尼克号上的“rose”,有“杰克”为她jump,还有“海洋之心”。大家总觉得女孩子都应该像这些花儿一般纤巧乖觉。60、70后中,也有人叫“红棉”的,取其红心向党之意,倒是没听说哪个女子叫作“木棉”的。好吧,我若有幸二胎得女,我必给她取名为“木棉”,不望其凌霄绝尘,不求其壮丽美艳,只愿她如木棉花一样呆憨呆憨的,慰我老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