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ster syndrome
刚google, how to raise questions at an academic talk/conference, 看到一种心理学术语: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
简单地说,冒充者综合症就是有些人群虽然取得成就并得到其他人群的认可,但他们内心深处并不认可自己,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不够聪明甚至认为自己是imposter. 这种不匹配现象会给他们带来焦虑,以至于阻碍他们继续取得成功。
文章分析了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
“
不难看出,“冒充者综合征”的核心问题就是——不认可自己取得的成就,过度强调所谓的“聪慧”而贬低个人努力,不能形成正向反馈。从这个角度看,很多因素会影响人们对自己成就的“内化”:
● 比如,某些人一直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自己是最好的,最特别的,甚至有些还有一些完美主义倾向。妄想一步登天,而非步步为营,所以看不上这些“小成就”,久而久之,由于缺乏对自己实际能力的认可,很有可能出现“冒充者综合征”。
● 再就是对“聪明”的过高评价,即对“个人能力”的认识有偏颇。对“聪明”的过度重视,大多是受家庭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生长在过度强调“聪明”而非“努力”的家庭中,孩子会认为如果自己够聪明,做事情就不需要努力。反过来说,如果自己取得某些成就很费劲,也就说明自己不够聪明,他们通过“成功”反而获得了负面的自我评价。
“
citation from: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038/
最后,作者提出了解决方案--让成功带来快乐。整体上我认同其方案,但是我想可以归结为两点:
1. 做真实的自己。与其说冒充者综合症,不如说一种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要做到就是换个新环境,接受自己的不足,甚至尝试着让自己从最差点做起,这样you are nothing, and the feeling that nobody cares you will help.
2. 勇于挑战自己,这点非常有用。经过许多次挑战后,你会发现很多事情不过如此--你原认为所谓聪明的人可以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他们有些做不到的,而你却做到了。渐渐地,就会纠正对”聪明“错误评价。日积月累,就可走出Impostor syndrome。
简单地说,冒充者综合症就是有些人群虽然取得成就并得到其他人群的认可,但他们内心深处并不认可自己,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不够聪明甚至认为自己是imposter. 这种不匹配现象会给他们带来焦虑,以至于阻碍他们继续取得成功。
![]() |
心理反馈图 |
文章分析了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
“
不难看出,“冒充者综合征”的核心问题就是——不认可自己取得的成就,过度强调所谓的“聪慧”而贬低个人努力,不能形成正向反馈。从这个角度看,很多因素会影响人们对自己成就的“内化”:
● 比如,某些人一直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自己是最好的,最特别的,甚至有些还有一些完美主义倾向。妄想一步登天,而非步步为营,所以看不上这些“小成就”,久而久之,由于缺乏对自己实际能力的认可,很有可能出现“冒充者综合征”。
● 再就是对“聪明”的过高评价,即对“个人能力”的认识有偏颇。对“聪明”的过度重视,大多是受家庭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生长在过度强调“聪明”而非“努力”的家庭中,孩子会认为如果自己够聪明,做事情就不需要努力。反过来说,如果自己取得某些成就很费劲,也就说明自己不够聪明,他们通过“成功”反而获得了负面的自我评价。
“
citation from: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038/
最后,作者提出了解决方案--让成功带来快乐。整体上我认同其方案,但是我想可以归结为两点:
1. 做真实的自己。与其说冒充者综合症,不如说一种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要做到就是换个新环境,接受自己的不足,甚至尝试着让自己从最差点做起,这样you are nothing, and the feeling that nobody cares you will help.
2. 勇于挑战自己,这点非常有用。经过许多次挑战后,你会发现很多事情不过如此--你原认为所谓聪明的人可以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他们有些做不到的,而你却做到了。渐渐地,就会纠正对”聪明“错误评价。日积月累,就可走出Impostor synd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