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南山校区毕业展观展有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又到毕业季。美院毕业生奉献了最好的佳酿。并且整个校园呈开放性,面对外校及市民阶层开放。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基于对中国美院各个院系的情况了解,连续观看了9年毕业展,尤其是依据今年看展的实际情况,写一点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不求别人认同,只求写出自己的真实、不带偏见的观后感。南山校区主要是造型类,以绘画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为主。所以,所论作品仅限于南山展区。总体来看,图像创力的普遍匮乏成绘画学院瓶颈。面对汹涌多变的图像世界,纯造型的美术类学院理应警醒。
一、油画系统:当下国内油画教育体系中的图片化模式,在美院系统中已根深蒂固。几乎是年度复制机,每年毕业创作不外乎常规几种风格,没有出现奇迹的可能性。原因是几个工作室的师资已经高度结壳,一二三工作室,基本是沦为了主旋律风格和资本市场合二为一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大多数不可能变换自己既定风格以突破自己往更具艺术感觉方向去努力。保持一种通俗易懂的接受风格既安全又有稳定收益,何乐而不为?倒是井士剑的四工作品有艺术感觉,图像有创意及表现意味。五工除却材料试验(不外乎是拼贴、拓印、做厚底等)几乎不再有其他。
今年几个油画博士要么过早成为政治歌颂和资本市场(学院行画)供货工等,如某某等;要么就是显茫然缺乏方位等,显然是在追求个性与迎合资方之间徘徊,如某某、某某等。话说有人说某女是才女,看了作品后不觉莞尔。
二、版画系统:硕士生学导师的风格太严重,普遍在图式创意上缺乏,作品量也一般,不足以更广泛地看到个人的努力。关键导师水平本来也就那样,学生偏又老实之极,怎么能有其他期待?留听话无艺术感觉的本系人作教师,根本形成不了有才华艺术家和有研究能力的必要师资,导致近亲繁殖,贻害无穷。水印技术成国美软肋,几乎每幅必印跑边(留老好人任教的结果)。不过有一些本科生作品有艺术张力,值得期待。版画系和其他系不太一样的是,除了图像创造,还要顾及精湛的版画技术。两难之处在于此。但是,转换一个视角看,技术壁垒至少屏蔽了很多人,且极易形成独特性,如果我们在图像创力上加强,技术上也玩得溜,庶几在当下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三、璧画系统:偏工艺性(如岩彩类)及传统样式,僵化、时空倒错感,可以看出因为师资水准有限,而导致学生机械理解壁画方向及其功能。当今社会,壁画的功能性与传统笔画不尽相同,形成的当下形式性追求正好是本专业发展的方向所在。关键还是在于艺术创作的观念性。有一两幅油画媒材的不错;
四、跨媒系统:跨媒本来是极有希望的当代艺术体系。它的媒材综合性特别是艺术观念的优先强调,是孕育当代艺术家的有力竞争所在。然而,整个观来,一种新的作品模式化几乎席卷全场。一是综合性的装置作品加点动力系统往奇技淫巧化方向发展,二是影像艺术的小趣味化倾向。这两种不良模式根本来源于模仿出身而未曾消化、会作布景类创(zhuang)作(bi)的师资们,,这些人也是执(wei)教(huo)跨媒学院或实验艺术体系的始作俑者;
五、国画系统:目前国画系统培养的目标基本上按照行画匠人量身定做,绝大多数作品与现代文化下的艺术创作毫无关系。实际上很多画作连现代绘画中的形式构成也没学会,还停留在传统的图绘和品评模式中。主体上一如既往地因袭传统,奉行一套“恋尸癖”式的僵化审美。高士仕女、山石皴法、花鸟枝叶等一画几百年,乐此不疲,浑不知今兮何兮。人物画要么是古装人物的文人画体系,要么是现代装人物的主旋律倾向,只有极少量慢慢倾向插画方式。山水、花鸟基本是文人画模式,极少量宋画风格。艺术市场及各种国画展览的限定与品评趣味已经规定了出现这类作品的必然性。教员再通过教学将这种毫无现代性的审美趣味一代代传承下去。可叹国画学子一步步深入毂中而不自知,也绝无力改变。恰似等到媳妇熬成婆后,再以破的保守和威仪固守这“国粹”范式。一代复一代,犹如施与了魔咒,难以翻身。新建立的五工在式观念及作品形式上有些创意,似乎尚可有作为……国画系统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脑子……
客观说中国美院毕业作品已然不错,在各大美院中肯定名列前茅。但以高要求要求之,并辅以危机意识,并不为过,也才有提高的余地。
2017年5月27日
![]() |
![]() |
![]() |
![]() |
![]() |
![]() |
![]() |
![]() |
-
艺术刀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5-31 01:10:27